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8 15: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期末单元复习大串讲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一、单元时间脉络
1931年
9月18日
1936年12月
1937年7月7日
1937年8~11月
1937年12月
1938年6~10月
1940年下半年
1941年12月
1945年4~6月
十四年抗战开始
十四年抗战进程
1945年9月2日
1938年3月
1937年9月
日本侵略史实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民族抗战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
大屠杀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敌后战场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
二、单元知识建构
九一八事变 背景 (1)日本方面: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转嫁危机 (2)中国方面:国民党正围剿“红军”,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3)国际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推行绥靖政策 时间 1931年9月18日 地点 沈阳
概况 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结果 ①东北三省沦陷; ②伪满洲国成立(1932年,末代皇帝溥仪,长春) 九一八事变 影响 ①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②是日本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平衡,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
考点1.1:九一八事变
三、单元知识梳理
态度:不抵抗政策。
结果:东北三省沦陷。
意义:抗战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日军占领沈阳
关键词
沈阳、柳条湖、北大营
读图学史
局部抗战 的表现 (1)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共抗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3)爱国救亡运动高涨:1935年12月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考点1.2:局部抗战的表现
三、单元知识梳理
时间 地点
背景 目的 经过 结果 原因
意义 区分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与周恩来有关的事件
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领导南昌起义
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
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重庆谈判
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事变)
西安
(1)民族危机加剧:1935年,华北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
(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1.3:西安事变
三、单元知识梳理
战云密布下,生活在北平的学生,痛感“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青年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土士气激昂,应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
史料实证
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史料分析
链接中考
1、(2023年浙江金华)下图是我国近代重大周年历史事件(部分)。下列对空缺部分填写完全正确的是
A.①鸦片战争爆发②甲午战争爆发③一二·九运动
B.①金田起义②武昌起义③九一八事变
C.①洋务运动开始②中华民国成立③卢沟桥事变
D.①《天津条约》签订②黄花岗起义③一·八事变
【答案】B
【详解】1851年金田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故B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35年一二·九运动,故A错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37年卢沟桥事变,故C错误;1858年《天津条约》,1911年黄花岗起义,故D错误。
链接中考
2、(2023年山东临沂)图中的历史人物发动了一次震惊中外的“事变”,他们发动这次“事变”的目的是
A.逼迫蒋介石扩充军队、抗日救亡
B.促成国民党军队与中共红军停战
C.扣押蒋介石,提升自身国内威望
D.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答案】D
【详解】根据“张学良、杨虎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七七事变 背景 ①日军侵占东三省后,企图占领华北; ②卢沟桥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 时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地点 北平
概况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搜索宛平城,被拒后悍然炮轰 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英雄 赵登禹、 佟麟阁将军 结果 1937年,7月底, 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影响 (1)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由局部抗战进入全国性抗战) (2)开辟了二战的东方主战场 考点2.1:七七事变
三、单元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人物:赵登禹;佟麟阁
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关键词:卢沟桥、北平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读图学史
考点2.2 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 时间 形成标志 表现
意义 全民族抗战 表现 意义 1937年9月~1946年6月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改编军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
协同作战
国民党军队开赴前线-正面战场抗击日军;
八路军、新四军等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1)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建立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
(2)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3)国内社会各阶层: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4)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对抗战胜利起着关键作用,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三、单元知识梳理
国共关系的演变
知识拓展
背景 (1)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国民党组织淞沪会战 (2)日军占领上海后,于1937年12月攻陷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陪都)
史实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 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特点 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危害严重、遇害人数多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考点2.1:七七事变
三、单元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意义:还原历史真相,告慰遇难同胞。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读图学史
链接中考
1、(2023年无锡)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这段历史,我们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
A.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新四军纪念馆
C.九一八纪念馆 D.渡江战役纪念馆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长江鸣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可知钟山代指南京,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同时屠杀的还有放下武器的土兵达到三十万以上,因此要去了解这段悲惨的历史,应该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故选A: BC与材料中钟山不符,排除;遣江战役是解放南京,推翻南京政府的战投。不符题意,排除D。
链接中考
2、(2023年宁夏)下图是中国漫画家刘元创作于1938年的时政漫画。该漫画旨在告诉国人
A.分散力量,血战到底
B.齐心协力,战略反攻
C.团结御辱,全民抗战
D.游击战争,胜利关键
【答案】C
【详解】 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漫画中八路军、新四军、民兵和国民党军共同打击日寇。可见,漫画体现出的主旨是团结一致,共同抗日,C项正确;漫画体现出的是团结一致,不是分散力量,排除A项;战略反攻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不是游击战,是团结一致的抗日决心,排除D项。故选C项。
战役 概况 影响 评价
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的一部分
时间:1937年8月
人物:姚子青、谢晋元
结果:上海失陷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时间:1938年3月
人物:李宗仁
结果:胜利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时间:1938年6月
大捷:江西万家岭大捷
结果: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时间:1941年12月
结果:胜利
(1)国内: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2)国际: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①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粉碎了日本 “速战速决”的计划;
③支援了敌后战场;
④后期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考点3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三、单元知识梳理
百团大战示意图
(八上P102)
辨图:八路军破袭铁路地段、石家庄、娘子关
解读:1940年下半年;主动进攻;作战地域辽阔,规模大;战役时间长;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作战目标
共同反映: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读图学史
战役 概况 影响 评价
平型关大捷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百团大战 时间排序: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时间:1937年9月
人物:林彪-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结果: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建立:延安-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发展: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地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胜利的基地
时间:1940年下半年
背景: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人物:彭德怀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考点4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三、单元知识梳理
整个抗日战争,是靠两个战场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正面战场-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
敌后战场-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为正面战场赢得时间。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牵制了日军大部分的兵力,减轻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对英、美等国的军事压力,有效地配合了远东盟军的行动。
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全民族抗战
如何看待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何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知识拓展
易错易混
1.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2.台儿庄战役被誉为“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3.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是中国抗战以来最大规模战役,地点在华北,指挥者为彭德怀。
链接中考
1、(2023年广东)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
A.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 B.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C.借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了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建设,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抗日,排除B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等,材料不能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项;从题干“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可知,题干材料所处的时间为抗战时期,不可能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链接中考
2、(2023年苏州中考真题)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答案】D
【详解】1941 年 12 月,国民政府组织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故D符合题意;A是1937年8月,排除;B是1938年4月,排除;C是1938年10月,排除。故选D。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国内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延安
1945年4月
(1)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毛泽东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区分
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考点5 中共七大的召开
三、单元知识梳理
党的创建时期
国共对立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指明方向
开天辟地
生死攸关
中共28年奋斗历程之五大关键词(1921-1949)
1921-中共一大
1935-遵义会议
1949-七届二中全会
1945-中共七大
192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1
3
5
4
2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会议
知识拓展
日本投降 背景 (1)国际:德国投降;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陷入困境;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2)国内: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史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 (1)根本保证: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2)决定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3)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考点6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单元知识梳理
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 (4)前提条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5)外部因素: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意义 国内 (1)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际 (1)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抗战 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 易错易混
1.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1)三次分离——
①第一次: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②第二次: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
③第三次:1949年内战失败,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分隔至今。
(2)两次回归——
①第一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第二次: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香港澳门问题是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而台湾问题仅是中国的内政,因为主权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归中国)
链接中考
1、(2023年广西百色)刘少奇在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我们党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思想”。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次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会议,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B正确;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A排除;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C排除;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D排除。故选B。
链接中考
2、(2023年湖南岳阳中考真题)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A.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B.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D.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民族抗争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洪流中;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他们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任凭列强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因此,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正确;ABC项均是抗战胜利的因素,但与题干“决定性因素”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