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上培优必备精讲精练:7.2 燃料的利用与开发(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九上培优必备精讲精练:7.2 燃料的利用与开发(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8 13:5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燃料的利用与开发
【知识精要】
一、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 的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有 吸热或放热 现象
常见的放热反应: 燃烧 、 酸与金属反应 、 中和反应 、 氧化钙和水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高温分解碳酸钙 、 碳和二氧化碳高温反应 等
意义: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如利用燃料燃烧做饭、取暖等
二.三大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是由古代动植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面形成的。化石燃料主要是由 元素构成的,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不可再生能源。
煤 石油 天然气
形成 古代植物埋在地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 古代海洋生物遗骸在地壳中经过复杂变化面形成
元素组成 主要含C,含少量H、N、S、O等 主要含C、 H,含少量S、 N、O混合物 主要含C. H,主要成分CH4
类别 混合物(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混合物(多种有机物) 混合物
形态 黑色固体,有光泽,人称“黑色金子”,无固定的熔点、沸点、具有可燃性 粘稠液体,黑色或棕色,不溶于水,无固定的熔点、沸点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 难 溶于水
性质 煤焦炭、煤焦油、煤气等 (隔绝空气加强热) 石油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等 易 燃烧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化学方程式为 CH4+O2CO2+H2O
三、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
a.燃烧时要有 充足的空气 :如做饭时,调节燃气灶或煤炉的进风口大小
b.燃料与空气要有 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如工业燃煤时,常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或做成空心(如空心炭)等。
(2)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影响:
a.煤燃烧产生SO2、NO2等空气污染物―→ 形成酸雨(pH<5.6的雨水)
b.燃料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
c.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防治措施:
a.使用脱硫煤或将煤转化为水煤气
b.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改善能源结构,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3)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①可燃冰:
主要成分:甲烷水合物
优点: 热值高 ,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 未来新能源
②乙醇:
俗称 酒精 ,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2CO2+3H2O,优点:可再生;节省石油资源
③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
优点: 热值高 ;燃烧产物是 水 , 无污染 ;是 理想的清洁能源
未能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
a.物理性质
氢气(H2)是无色无味 的气体,难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小 ,是最轻 的气体。
b.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2H2 + O2H2O 、 H2 + Cl22HCl
②还原性: H2 + CuOCu + H2O。
c.用途
①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②合成氨、制盐酸 
③气焊、气割(可燃性)
④提炼金属(还原性)
d.氢气实验室制法
药品 锌粒(Zn)和稀硫酸(H2SO4)
反应原理 Zn+H2SO4=ZnSO4+H2↑
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 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制取装置
操作步骤 ①检查 气密性 ②装入 锌粒 ③倒入 稀硫酸 ④固定 装置 ⑤收集
检验 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
验满(验纯) ①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 ②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噗”的一声,氢气 较纯 ;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 不纯 。
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
实验法验证混合气体有H2 (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的干燥管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④目前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 等
【题典精讲】
【例题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物质燃烧时向外释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C
【解析】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故A错误;B.放热反应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缓慢氧化,故B错误;C.物质燃烧发热属于放热反应,故C正确;D.人类利用能量不一定是化学反应获得,比如太阳能。故D错误。故选C
【例题2】 在下列各化学反应中,不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天然气燃烧 B.生石灰与水反应
C.镁带与盐酸反应 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答案】D
【解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少数分解、复分解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绝大数分解反应、少数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A、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
C、镁带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
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需要在高温下反应。
【例题3】科学家提出了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根据该循环体系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循环是一种环保绿色,反应中没有污染物生成体系
B.该循环体系通过化学反应可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只有化合反应发生,因此是环保的
D.在此循环中氢气与氧气是中间产物
【答案】C
【解析】A、该循环体系中氢气和氧气生成水,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中没有污染物生成,选项正确:B、该循环体系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化学能又变成电能,选项正确;C、该循环体系中氢气和氧气生成水是化合反应,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分解反应,选项错误:D、该循环体系中氢气和氧气生成水,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与氧气是中间产物,选项正确,故选C.
【例题4】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B.化石燃料主要成分都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CO2、H2O等物质
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能量,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B。
【解析】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故正确;
B.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故错误;
C.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所以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CO2、H2O等物质,故正确;
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能量,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环境造成污染,故正确。
【例题5】我国北方冬季常使用煤炉取暖,煤炉生火时,需先引燃木材来加热煤球使其燃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酒精均属于化石燃料
B.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C.煤球属于清洁燃料,燃烧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把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答案】D
【解析】A.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故错误;B.着火点是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有变化,用木材引燃是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不是提高,故错误;C.煤属于化石燃料,故错误;D.把煤做成蜂窝状,便于和空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充分,正确,故选D
【例题6】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约翰 古迪纳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分校斯坦利 威廷汉和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吉野彰三人,以表彰他们对锂离子电池研发的卓越贡献。那么,关于锂离子电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锂离子电池一般用石墨做电极是利用了石墨良好的导电性
B.锂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锂离子,其符号为Li+
C.锂离子电池一般使用锂合金作为正极材料,锂合金是一种新型的锂金属单质
D.未来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能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C
【解析】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说法正确;B.锂是去最外层一个电子变成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Li+,说法正确;C.合金不是单质,故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故选C
【例题7】石油古称“水”,《汉书》中“高奴县洧水可燃”、《梦溪笔谈》中“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可燃性 B.是一种黏稠状液体
C.是可再生能源 D.“其烟”的主要成分为炭黑
【答案】C
【解析】A、石油能燃烧,具有可燃性,不符合题意;B、石油是一种黏稠的液体,不符合题意;
C、石油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符合题意;D、“烟”是石油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不符合题意。故选C。
【例题8】实验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制取氢气并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B.烧瓶中的物质一定是锌与稀硫酸
C.该收集方法为向下排空气法
D.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
【答案】D
【解析】A、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故选项说法错误;B、烧瓶中的物质不一定是锌与稀硫酸,也可能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C、该收集方法为排水法,故选项说法错误;D、图中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收集方法为排水法,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氧气进而用排水法收集,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例题9】氢能是最绿色的能源,如图是制取与贮存氢气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资料:①Mg2Cu是一种贮氢合金,吸氢后生成MgH2和MgCu2合金;
②MgH2和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2HCl═MgCl2+2H2↑
A.ZnFe2O4中Fe的化合价为+2价
B.循环制氢反应中需要不断加入ZnFe2O4
C.反应2产生的氢气和反应3所得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D.反应3中氩气作保护气,防止金属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D
【解析】A、ZnFe2O4在循环制氢体系的总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在ZnFe2O4中,氧元素显﹣2,锌元素显+2,所以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
B、ZnO、Fe3O4在反应2中逐渐消耗,在反应1中又会生成,所以循环制氢反应中不需要不断加入,选项B错误;
C、由图可知,反应2中产生的氢气与Mg2Cu在高温的条件下、氩气的环境中反应生成MgH2和MgCu2合金,在该反应中,氢元素全部转化到了MgH2中。根据MgH2+2HCl═MgCl2+2H2↑,该反应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分别来自于MgH2(即反应2产生的氢气)和稀盐酸,故两者生成的氢气质量不相等,选项C错误。
D、镁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镁,铜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铜,所以反应3中氩气作保护气,防止金属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选项C正确;故选D。
【例题10】“可燃冰”[CH4·(H2O)n]是一种沉睡在海底和高寒冻土的独特能源。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下列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给我们提供了水可以变油的证据 B.[CH4·(H2O)n]属于氧化物
C.“可燃冰”是燃烧值高,没有污染的新能源 D.开采不当可造成比二氧化碳更严重的温室效应
【答案】D
【解析】A、“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形成的混合物,可燃冰通过降压升温可以释放出甲烷,故是一种新能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因此水不可能变油,故选项错误;
B、可燃冰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可燃冰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含有的杂质气体可能会转化成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属于清洁能源,但并不是没有任何污染,故选项错误;
D、甲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严重,故选项正确。故选D。
【例题11】充分燃烧1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烧煤比燃烧天然气更容易导致酸雨
B.用天然气替代煤作燃料,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C.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充分燃烧产生CO2的质量接近
D.天然气、煤都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
【答案】D
【解析】A.由于煤中常含有杂质硫,在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
B.由图示可知,提倡将煤改为天然气作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C.由图示信息可知,等质量的煤和天然气充分燃烧,产生CO2的量接近;
D.煤、天然气及石油等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考点训练】
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B.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C.干电池工作时电能变为化学能 D.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
【答案】C
【解析】A、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故A正确;B、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葡萄糖,同时释放氧的过程,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故B正确;C、干电池工作时化学能变为电能,故C错误;D、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燃烧过程中发光、放热,故D正确。故选C。
2.下列属于化学能转化为其它能量的是(  )
A. 化学电池 B. 电解水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热水器
【答案】A
【解析】解:A、化学电池放电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符合题意。
B、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水力发电是将势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供热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石油主要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  )
A.多种有机物的混合物 B.多种无机物的混合物
C.有机化合物 D.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物
【答案】A。
【解析】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氮元素、硫元素、氧元素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等。属于多种有机物的混合物。
4.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下列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生石灰与水反应容器上方出现白雾,说明反应吸热
B.图乙中铝箔剧烈燃烧,说明铝箔与氧气反应吸热
C.图丙中镁条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说明反应吸热
D.图丁中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后烧杯底部结冰,说明反应吸热
【答案】D。
【解析】A.图甲中生石灰与水反应容器上方出现白雾,说明反应放热,故错误;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时放热反应,故错误;
C.镁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错误;
D.图丁中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后烧杯底部结冰,说明反应吸热,故D正确
5.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煤气 B.酒精 C.汽油 D.氢气
【答案】D
【解析】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无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故选D
6.科学合理地使用燃料,可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油分解后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产品
B.把煤加工成蜂窝煤可使之燃烧更加充分
C.天然气是比煤、石油更加清洁的化石燃料
D.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答案】A
【解析】解:A、石油分馏后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产品;从石油里提炼柴油、汽油、煤油的过程叫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它是根据不同的烯烃的沸点不同,然后蒸馏让它们分离开来。 而不是分解,分解属于化学变化;
C、由于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煤、石油中含有硫、磷等物质,故天然气是B、把煤加工成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可使之燃烧更加充分;
比煤、石油更加清洁的化石燃料;
D、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因为乙醇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故选:A。7.可燃冰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我国的可燃冰开采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可燃冰主要含有(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水合物 D.酒精
【答案】C
【解析】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故选C
8.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煤 B、风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
【答案】A
【解析】煤属于化石燃料。故A错误;风能、太阳能、地热能都属于新能源故选A
9.下列制取气体所用物质和装置均正确的是(  )
A.制取CO2 B.制取氢气 C.制取氧气 D.制取CO2
【答案】C
【解析】A、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所以A不正确;
B、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B不正确;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C正确;
D、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D不正确
10.以下各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A.装置①:用氯酸钾制氧气 B.装置②:由b进气收集O2或H2
C.装置③:制取氧气、氢气等气体 D.装置④:干燥,收集HCl气体
【答案】A
【解析】A、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通过装置①可以完成实验,故A正确;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可以通过b管进入,但是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应该通过a管进入集气瓶,故B错误;
C、装置③的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到液面以下,所以不能用该装置来制取气体,故C错误;
D、氯化氢气体为酸性气体,能够和碱石灰发生反应,故不能够用该装置来干燥氯化氢气体;故D错误。
11.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采用薄层纸片作为传导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避免了传统电池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B.反应前后有三种氧化物,且常温下都为固体
C.其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反应中只有锌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锰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故A错误;B.反应前后有三种氧化物分别是MnO2、H2O、ZnO,但是H2O是液体,故B错误;C.化学能转为电能,正确;D.锰元素化合价由+4价转变为+3价,故D错误,故选C
12.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稀有气体 B. 氧气 C.甲烷 D. 二氧化硫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可能发生爆炸;B.氧气是助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不发生爆炸;C.甲烷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有可能发生爆炸;D.二氧化硫不可燃,故不可能发生爆炸,故选C
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②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反应获得的③燃料作为重要的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④可燃物在任何条件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⑤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A①③ B. ②③ C. ④⑤ D. ②⑤
【答案】A
【解析】①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故①正确;②人类利用的能量大多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但不是全部,如太阳能,故②错误;③能源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燃料对人类社会是非常重的,故③正确;④可燃物不一定会发生爆,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才有可能爆炸,故④错误;⑤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一定都放热,也有吸收热量的,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就是吸收热量,故⑤错误;故选:A
1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通常状况下,很多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B. 面粉厂飞扬的面粉小颗粒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C. 物质和氧气反应,都会放出热量
D. 稻草长期堆放,可能会发生自燃现象
【答案】B
【解析】A、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通常状况下,很多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故说法正确;B、面粉厂车间内飞扬的面粉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说法错误;C、物质和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都会放出热量故说法正确;D、稻草长期堆放会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达到着火点,就会发生自燃,故说法正确;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5.集气瓶(或广口瓶) 的用途广泛.对于下列所示实验中,其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B.用于测量产生氧气体积的装置
用于干燥氨气的装置 D.用于排水法收集氢气的装置
【答案】C
【解析】A、集气瓶是用来制备气体,打开橡皮塞装入石灰石,稀盐酸从长颈漏斗加入,产生的气体从导管导出;
B、此操作是作为量气瓶,主要用于反应过程中测量生成的气体体积。先将集气瓶盛满水,并盖上带导管的双孔塞,氧气由左端进,水从右端导管排出至量筒中,根据排出水的体积等于待测气体的体积,即可得到产生氧气的体积;
C、此瓶是作为洗气瓶,可广泛用于除杂、气体的干燥及尾气处理。但是氨气和浓硫酸会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铵,除掉了氨气,故该装置不能用于干燥氨气,即干燥气体时所选干燥剂不得与被干燥气体反应;
D、此瓶是用于收集气体,H2难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16.氢气作为新能源有很多优点,制取与储存氢气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I.制氢:铁酸锌(ZnFe2O4)可用于循环分解水制气,其反应可表示为:
6ZnFe2O4 6ZnO+4Fe3O4+O2↑; 3ZnO+2Fe3O4+H2O3ZnFe2O4+H2↑
(1)ZnFe2O4中Fe的化合价为   。
(2)该循环制氢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得到H2和O2的质量比为   (最简整数比)。Ⅱ.贮氢:合金Mg2Cu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高温时在氩气保护下,由一定质量比的Mg、Cu单质熔炼获得。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生成氢化物和另一种合金,其化学方程式为:2Mg2Cu+3H23MgH2+MgCu2
(3)熔炼制备Mg2Cu合金时,通入氩气的目的是   。
(4)氢化物MgH2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并释放出H2,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5)24gMg2Cu完全吸氢后所得混合物与过量盐酸反应,放出H2的质量为   g。
【答案】:+3。H2O;1:8;防止金属被氧化。MgH2+2H2O=Mg(OH)2↓+2H2↑;1.4
【解析】(1)ZnFe2O4中锌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Fe的化合价为x,则有(+2)+2x+(﹣2)×4=0,x=+3,故填:+3。
(2)该循环制氢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水,其化学式为H2O,由题干信息6ZnFe2O4 6ZnO+4Fe3O4+O2↑; 3ZnO+2Fe3O4+H2O3ZnFe2O4+H2↑可知,得到H2和O2的质量比为4:32=1:8.故填:H2O;1:8;
(3)熔炼制备Mg2Cu合金时,通入氩气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防止金属被氧化,故填:防止金属被氧化。
(4)氢化物Mg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并释放出H2.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MgH2+2H2O=Mg(OH)2↓+2H2↑.故填:MgH2+2H2O=Mg(OH)2↓+2H2↑;
(5)24g Mg2Cu完全吸氢后所得混合物与过量盐酸反应,其中的氢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MgCu2中只有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设生成MgH2的质量为x,生成MgCu2的质量为y,则:
2Mg2Cu+3H23MgH2+MgCu2
224 78 152
22.4g x y
224:78=22.4g:x,x=7.8g
224:152=22.4g:y,y=15.2g
设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z。
MgH2+2H2O=Mg(OH)2↓+2H2↑
26 4
7.8g z
26:4=7.8g:z, z=1.2g
15.2gMgCu2含有镁的质量为:15.2g100%=2.4g
设2.4g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Mg+2HCl═MgCl2+H2↑
24 2
2.4g m
24:2=2.4g:m,m=0.2g
故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2g+0.2g=1.4g 故填:1.4。
17.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通常状况下,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欣悦同学用锌粒与盐酸反应制取氢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该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若用F装置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b或c)。
【提出问题】①导出的气体除H2外,还有哪些气体?
②氢气具有可燃性外,还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欣悦同学按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个装置中气体都完全反应或吸收)。
【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装置中的白色固体变成蓝色 气体中有H2O
乙装置中产生 气体中有HCl
丁装置中玻璃管内红色粉末变成黑色、戊装置中白色固体变成蓝色 H2能与Fe2O3反应 丁装置中玻璃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交流总结】
①根据丁装置中实验现象,说明氢气具有 性。
②丁装置加热前通入H2的目的是  。
【答案】(1)集气瓶(2)BC或BD 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c
【实验现象和结论】白色沉淀 3H2+Fe2O32Fe+3H2O
【交流总结】①还原②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1)仪器a是集气瓶
(2)用锌粒和盐酸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选择装置B,该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氢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密度小于空气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F张志收集氢气时,氢气应短管进入。
【实验现象和结论】若气体中含有HCl,氯化氢溶于水则为盐酸,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也就是乙装置中产生了白色沉淀;故填:白色沉淀;
丁装置中玻璃管内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氧化铁转化为了铁;戊装置中白色固体变成蓝色说明生成了水,也就是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水;故填:3H2+Fe2O32Fe+3H2O;
【交流总结】①根据丁装置中实验现象可知,氢气能够夺取氧化铁中的氧元素,将其转化为铁,这说明了氢气具有还原性;故填:还原;
②氢气具有可燃性,丁装置加热前通入H2的目的是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故填: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培优训练】
1.我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了水的高效分解,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示的物质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反应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H2O2+ H2↑
C.反应Ⅱ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改变
D.该成果对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答案】B
【解析】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表示的物质是水,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A选项说法正确;
B.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H2O2+ H2↑,故B选项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II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故C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由水制备出氢气,对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故D选项正确。2.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部分示意图,其中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是2H2+O2═2H2O.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含氢的物质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B.燃料电池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氢气使用前要检验其纯度 D.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循环使用
【答案】A。
【解析】A、此转化过程中含氢的物质是水和氢气,水发生了分解的化学变化,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水也是化学变化,故可知含H的物质在此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B、由图示的过程可知水电解系统实现由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燃料电池系统实现由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故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水的分解系统需要光电转换器提供的能量,所以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所有易燃的气体,使用此气体前一定检验纯度;故说法正确;
D、由转化图可知,该系统中水既可分解也可生成,是可以循环使用的;故说法正确。
3.2020年10月,我国建成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
【答案】A
【解析】A、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A错误。
B、H2燃烧生成水热值高、无污染,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B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C正确。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生成CH3OH,D正确。故选:A。
4.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煤的综合利用如图所示:
已知高炉内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C+O2CO2 C+CO22CO 3CO+Fe2O32Fe+3CO2
(1)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的过程是 变化。
(2)粗氨水经提纯后可用作化肥,是因为含有植物所需的 (填元素符号)。
(3)焦炭常作为炼铁工业的原料,请你分析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作用 。
【答案】(1)化学;(2)N;(3)燃烧提供热量;提供还原剂一氧化碳。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的过程生成了新物质,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2)粗氨水中含有植物所需的氮元素,所以粗氨水经提纯后可用作化肥,故填:N;(3)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放出热量,提供炼铁所需的热量;在高温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提供炼铁的还原剂;故填:燃烧提供热量;提供还原剂一氧化碳。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6.合理利用化石燃料资源,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课题。某城市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并将逐步向理想燃料发展。
(注:括号中的物质是对应燃料的主要成分)
(1)CH4、C3H8两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填化学式)。
(2)倡导“家用燃料低碳化”的意义是 。
(3)一定条件下,仅用一个置换反应即可制得CO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请提出一个缓解能源危机的设想: 。
【答案】(1)CH4;(2)缓解温室效应;(3)C+H2OCO+H2;(4)开发使用新能源。
【解析】(1)CH4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x4x100%=25%:C3H8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2)
“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家用燃料低碳化”的意义是缓解温室效应、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3)由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一定条件下,仅用置换反应即可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位或(4)(4)随着全球能使用量的堆长,化不燃科等不可再生径围共日总格局:为缓解能理机。可在这些方面做出积根的野力,开发新借源,赶制节能产品,要商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
7.为防止全球变暖,我国承诺在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氢能,下图是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示意图
(1)上图实现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电解水的过程是由电能转化为_______(填“化学能”或“热能”)。
(2)从微观的角度讲,每2个水分子分解,会产生_______个氢气分子。
(3)H2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甲醇)和H2O,该反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置换反应。(4)上图中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化学能 2 不属于 H2
【解析】(1)电解水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因为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非自发过程,需要外界补充能量,即电能,这部分能量主要储存在产物——氢气和氧气中,即它们的化学能;
(2)从微观上讲,水通电时,每2个水分子可分解为2个氢气分子;
(3)H2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甲醇)和H2O,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4)上图中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是H2。故答案为:①化学能;②2;③不属于;④H2。
8.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想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这是燃烧的_________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___________,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答案】(1)炷 油 三 (2)放热 升高 蒸发
(3)bcd
【解析】(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和油,这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故填:炷;油;三。
(2)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以达到省油目的,故填:放热;升高;蒸发。
(3)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水受热,水分子间隔变大,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加快,跑到了外界,故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故选:bcd。
9.“加氢几分钟,畅行数百里”,这是2021上海车展上为氢能源汽车打出的标语。氢能源汽车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如图所示)。电池工作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穿过电极A通过电解液移动到电极B与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
(1)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______能。
(2)氢气是氢燃料电池的原料,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电网多余电能电解水来制取。已知1.2kg氢气大约可供某款氢能源汽车行驶100km,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多少质量的水______。
(3)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是:______。
(4)世界能源组织提出: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倒的氢气称为绿氢。下列方式可制得绿氢的是______。
A.水力发电制氢 B.太阳能发电制氢 C.火力发电制氢 D.核能发电制氢
【答案】(1)电 (2)10.8kg (3)B到A (4)ABD
【解析】(1)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氢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填:电;(2)解:设制取1.2kg氢气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x
2H2O2H2↑+O2↑
36 4
X 1.2kg = x=10.8kg
答: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10.8kg。
(3)由题目信息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而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流向相反,故电动机内电流从B极到A极,故填:B到A;
(4)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倒的氢气称为绿氢,;
A、水力发电制氢过程中不排放碳,可制得绿氢;
B、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制氢过程中不排放碳,可制得绿氢;
C、火力发电,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不能制得绿氢;
D、核能发电制氢过程中不排放碳,可制得绿氢;故选:ABD。
综合拔尖
1.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
(1)甲烷(CH4)是一种清洁能源,在甲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   ,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分析下表,与煤相比,用天然气作燃料的优点有   .
1g物质完全燃烧
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g 放出的热量/kJ
甲烷 2.75 56
碳 3.67 32
(3)为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则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4)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天然气.
(5)很多天然矿石中含有碳元素,菱锰矿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锰(MnCO3),其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
(6)液态二氧化碳可用于扑救档案室发生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1)3:1 CH4+2O2CO2+2H2O(2)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完全燃烧,天然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煤,放出的热量高于煤.(3)1:1(4)石油(5)+2(6)AB
【解析】(1)CH4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甲烷燃烧的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2)由表中数据可知,与煤相比,用天然气作燃料的优点有: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完全燃烧,天然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煤,放出的热量高于煤;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图示中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了一个易氧化碳分子和一个氢分子,所以,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4)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5)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x+(+4)+(﹣2)×3=0,x=+2;
(6)A.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故A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从而起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温度使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但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错误.
2.如图表示南京市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燃料的使用都能产生  (填化学式),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如果?处是氢气,请说出氢气目前还不能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的一条原因   .
(2)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该反应前后不变的粒子是   (填化学符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已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20L天然气(CH4)充分燃烧消耗O2的体积可能是   .
A.10L B.15L C.40L D.50L
【答案】(1)CO2;制取成本高或储存和运输困难等.(2)C、H、O(3)C
【解析】(1)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由于其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还不能广泛应用;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该反应前后不变的粒子是C、H、O;丙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微观上可表示点燃条件下,每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即参加反应的甲烷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1:2;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则20L天然气(CH4)充分燃烧消耗O2的体积可能是40L.
3.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与传统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
电动汽车电池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几类电池的部分性能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
氢内燃车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原理如图2)等多种方式获得。据测算,1kg氢气完全燃烧可释放1.43×105kJ的热量,lkg汽油完全燃烧可释放4.6×104kJ的热量。
乙醇汽车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提取。
依据以上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依据图1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
B.图2中,A口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C.农业大国盛产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
(2)依据图1,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 。
(3)依据测算数据可知,氢内燃车与汽油车相比的优势是 。
(4)图3是制取与贮存氢气的一种方法。
①ZnFe2O4在循环制氢体系的总反应中起 作用,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AC;(2)能量密度大;(3)热值高;(4)①催化;+3;②3H2+2Mg2Cu 3MgH2+MgCu2。
【解析】(1)A.根据左图可知,铝空电池能量密度最大,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
故A正确:B.右图为电解水原理示意图,左边放电产生02,故B错误:C. 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提取,故盛产甘蔗和玉米的农业大国,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故C正确:(2)依据左图可知,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能量密度:故答案为:能量密度:
(3)根据题目给定的信息得出:相同质量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汽油多
(4)ZnFe,0,在整个循环体系中既有消耗又有产生,所以是催化剂,所以未催化作用,根据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出为:+3故答案为:(1)AC (2)能量密度大(3)相同质量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汽油多(4)①催化作用 +3 ②3H2+2Mg2Cu 3MgH2+MgCu2
4.化学在防治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1)为从源头消除污染,生产、生活中要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燃料,已知充分燃烧1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则______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2)某火力发电厂为了防止环境污染,需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处理,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CaCO3+2SO2+O2=2CaSO4+2CO2,若100g废气中含有1.6g二氧化硫,则处理1000g这种废气需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______g.
(3)某工厂以流量10L/s(升/秒)排出含硫酸9.8%的工业废水,现向该废水中排入含氢氧化钠2%的工业废水,与硫酸反应后再排出,要使处理后的废水呈中性,则含氢氧化钠2%的工业废水的流量应为______L/s(上述含酸废水和含碱废水的密度均近似为1g/cm3)。
【答案】(1)煤(2)31.25(3)40
【解析】(1)由图中可以看出,燃烧1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当,而燃烧1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硫相差很大,燃烧1kg煤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比燃烧1kg天然气时多很多,所以燃烧煤时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故填:煤。(2)需处理的1000废气中含二氧化硫的质量为1000g×1.6g/100g=16g
设处理这些二氧化硫需碳酸钙的质量为x
2CaCO3+ 2SO2+ O2=2CaSO4+2CO2
200 128
x 16g 解得x=25g 所以需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25g÷80%=31.25g
(3)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含硫酸的废水至中性,说明加入的氢氧化钠恰好与废水的硫酸完全反应。
以一秒钟的流量计算,含酸废水的质量为10L×1000mL/L×1g/mL=10000g,其中硫酸的质量为10000g×9.8%=980g,设中和980g硫酸需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98 80
980 x
解得:x=800g
所以需2%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800g÷2%=40000g
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40000g÷1g/mL÷1000mL/L=40L
即含氢氧化钠的废液的流量应该为40L/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