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燃烧和灭火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用水灭火,既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又能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D.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2.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 B.高楼发生火灾,乘电梯逃生
C.乘坐地铁,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D.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3.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4.我国古代文献《淮南万毕术》有冰透镜取火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生火。”关于冰透镜取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艾是易燃物,燃烧不需要助燃物
B.需使用冰透镜,说明艾燃烧是吸热反应
C.盖灭艾火是因为移除了可燃物
D.温度达到艾的着火点是“生火”的必要条件
5.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铁元素
B.工业产生的“三废”和汽车尾气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室内着火,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图书档案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6.化学兴趣小组通过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验证石墨的导电性 C. 证明碳和氧化铜能反应 D.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A.A B.B C.C D.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吹火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B.二氧化碳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瓶中气体是CO2
D.根据燃烧生成产物不同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8.储运乙醇的包装箱上应贴的标识是( )
A. B. C. D.
9.适合张贴在学校水龙头旁的标识是
A. B. C. D.
10.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说法或做法中正确的是
A.扑灭森林火灾时,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原理是隔绝氧气
B.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有利于人员迅速逃生
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预防煤气中毒,应注意室内通风
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是因为水能降低纸箱的着火点
二、判断题
11.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
12.根据图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解释是否正确,在题后的括号内画“√”或“×”。
(1)图a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能隔绝空气。 (判断对错)
(2)图b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判断对错)
(3)图c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判断对错)
(4)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判断对错)
13.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 )
14.灭火原理:①隔绝氧气;②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③移走可燃物。这三个缺一不可。( )
15.在容易引起森林着火的地方设置隔离带,利用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
三、科学探究题
16.小婧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但她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
[查阅资料]小婧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物 质 MgO MgCl2 Mg3N2 Mg(NO3)2 MgCO3 Mg(OH)2
颜 色 白色 白色 淡黄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理由是 ;
同时小婧还查阅到:镁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你认为黑色固体是
[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小婧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小婧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她的方案可能是 ;
[实验结论]根据小婧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和有关资料,你对燃烧及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 (写出2点) 、 。
四、综合应用题
17.氮化铝(AlN)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陶瓷材料,如图是工业上用铝粉和氮气制备氮化铝的流程。
(1)球磨机将铝粉进一步磨细,目的是 。
(2)氮化铝用作陶瓷材料,说明氮化铝的熔点 (填“高”或“低”)。
(3)氮化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N22AlN,生产82t氮化铝,至少需要铝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如图是不同保温时间下合成产物中的含氮量。
①可以推断最佳保温时长为 小时;
②某温度下,某一时段后,产物中的含氮量为28%,则产物中AlN的质量分数是 。
18.不同的燃料有着不同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氧炔焰——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
①当氧气的用量相对于乙炔不足时,乙炔不充分燃烧,会冒黑烟,黑烟指的是 ;当氧气足量时,乙炔充分燃烧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的个数比是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说明反应物相同,但是 不同,产物也不同。
②乙炔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旺,请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原因是 。
(2)相同条件下,n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见下表。
燃料(气态) CO H2 CH4
热量(KJ) 282.6 285.8 890.3
①从等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析,最适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 ;
②CO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缺点是 。
③有科学家提出:“硅是未来的石油”,硅能在O2中燃烧生成SiO2,并放出大量的热。与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优点是 (写一点即可):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使用氢能要注意安全。如图是教材中的实验,在尖嘴处点燃氢气。观察到开始时氢气安静地燃烧,片刻后发生爆炸。氢气爆炸的原因有:遇到明火、 、 。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进行 。
19.某市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伤亡和损失。该危险品仓库存放的危险品有氰化钠()、压缩天然气、遇湿易燃物品电石()、金属钾、钠、烧碱等。
(1)氰化钠()中氮元素为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天然气能被压缩,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原因是 。
(3)爆炸发生的同时大量的易燃液体瞬间雾化,加剧了火势蔓延,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火势加剧的原因是 。
(4)电石()、金属钠、钾等物质能够跟水反应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①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有可燃性,乙炔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金属钠、钾都能跟水剧烈反应。已知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堆放有金属钠、电石的仓库着火,灭火的方法是 (填字母)。
A用水 B用泡沫灭火剂 C用沙土处理
(5)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书、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灭火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产生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到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水灭火,水能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符合题意;
D、 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蔓延,不利于灭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电器着火,为防止发生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故选项做法正确;
B、高楼发生火灾,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不能乘电梯逃生,故选项做法不正确;
C、乘坐地铁,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以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做法正确;
D、图书档案着火,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档案,故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B。
3.D
【详解】A、只有可燃物在具备了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如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破坏了燃烧的条件,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D
【详解】A、艾是易燃物,燃烧时需要与助燃剂氧气接触,没有助燃剂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使用冰透镜的目的为聚集阳光产生热量使艾温度达到着火点,艾燃烧时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盖灭艾火,使艾与氧气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则温度达到艾的着火点是“生火”的必要条件,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加铁酱油中的铁是铁元素,故A正确;
B、三废和汽车尾气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污染,则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故B正确;
C、室内着火,打开门窗通风,由于室内外空气温差大,会加速气体的流动,导致火势加剧,故C错误;
D、图书档案只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不会破坏书籍,故D正确;
故选C。
6.A
【详解】A、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装置内逸出,导致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减小,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A选项实验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小灯泡发光,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故B选项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先通入氮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点燃酒精喷灯,硬质玻璃管内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碳和氧化铜能发生反应,故C选项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选项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7.D
【详解】A、吹灭蜡烛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达不到蜡烛的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错误;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使木条熄灭的气体有很多,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不一定是二氧化碳,错误;
D、氢气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可根据燃烧生成产物不同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正确。
故选D。
8.C
【分析】酒精属于易燃物,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易燃液体标志。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酒精属于易燃物,应贴易燃液体标志,故A不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气体标志,酒精属于易燃物,应贴易燃液体标志,故B不正确;
C、酒精属于易燃物,应贴易燃液体标志,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C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应贴易燃液体标志,故D不正确。故选C。
9.B
【详解】A、该标志是可循环标志,一般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商品的包装上,许多饮料瓶、矿泉水瓶的底部都有一个特殊三角形的三箭头标志,标志着商品或商品的包装是用可再生的材料做的,故A不符合题意;
B、该标志是国家节水标志,张贴在学校水龙头旁,提醒同学们节约用水,故B符合题意;
C、该标志是绿色食品标志,一般印刷在符合要求的食品包装上,故C不符合题意;
D、该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一般张贴在严禁烟火的地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A、扑灭森林火灾时,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B、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会加速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
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碳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为预防煤气中毒,应注意室内通风,提供充足的氧气,符合题意;
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是因为水能降低温度至纸箱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正确
【详解】风加速了空气流通,为燃烧带去充足的氧气,所以燃烧更剧烈,故正确。
12. √ × × √
【详解】(1)图a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能隔绝空气,是正确的;
(2)图b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促进燃烧,不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3)图c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燃烧释放的热量能持续给火柴梗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
(4)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3.正确
【详解】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阻止燃气继续泄露,打开门窗通风,空气流动带走燃气防止中毒或燃烧爆炸,所以做法正确。
14.×
【详解】灭火原理: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移走可燃物,满足一个或以上即可,说法错误。
15.正确
【详解】森林里的树木花草是可燃物,砍除树木花草设置隔离带,是移除可燃物,从而灭火,故正确。
16. 空气的成分中不含氯元素 碳 氮气 将点燃的镁条伸入充满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2Mg+O22MgO 3Mg+N2Mg3N2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镁燃烧不能氮气或二氧化碳灭火
【分析】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只有Mg3N2为黄色固体,应为Mg与氮气的反应产物,空气中不含氯元素,则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可观察Mg在氮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来验证猜想,由此可知,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以此来分析解答。
【详解】查阅资料:因空气的成分中不含氯元素,不能生成氯化镁,则不必查阅氯化镁的颜色;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在化学变化中不改变,镁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则推测黑色固体是碳;
提出猜想:空气中主要含氧气、氮气,氧气与Mg反应生成白色的MgO,则淡黄色固体可能是由镁与空气中的氮气(或N2)反应生成;
实验探究:将点燃的镁条伸入充满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生成淡黄色的固体,可验证猜想;
实验结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Mg+O22MgO、3Mg+N2Mg3N2;
反思与评价:由Mg在空气中发生的两个反应可知,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镁燃烧不能氮气或二氧化碳灭火。
【点睛】熟悉空气的成分,根据题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的关键。
17.(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速率更快
(2)高
(3)解:设至少需要铝的质量是y
答:生产82t氮化铝,至少需要铝的质量是54t。
(4) 4/四 82%
【详解】(1)球磨机将铝粉进一步磨细,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速率更快;
(2)氮化铝用作陶瓷材料,说明氮化铝的熔点高;
(3)见答案;
(4)①由图可知保温4小时后,产物中含氮量不再增加,故可推断最佳保温时长为4小时;
②依据氮元素质量相等,设产物中AlN的质量分数是x,
1g×28%=1g×x××100%
解得x=82%
即某温度下,某一时段后,产物中的含氮量为28%,则产物中AlN的质量分数是82%。
18. 碳 2:5 反应物的量 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气中氧分子的数目多于空气,与乙炔分子碰撞的几率大 CH4 CO有毒 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或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等合理答案) 有限空间 达到氢气的爆炸极限 验纯
【分析】(1)根据含碳燃料的燃烧产物、乙炔燃烧的原理、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性质、题干信息、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爆炸发生的条件、防范爆炸的做法来分析。
【详解】(1)①当氧气的用量相对于乙炔不足时,乙炔不充分燃烧,会冒黑烟,黑烟指的是碳;
当氧气足量时,乙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的个数比是2:5。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说明反应物相同,但是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也不同;
故填:碳;2:5;反应物的量。
②乙炔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旺,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其原因是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气中氧气分子的数目多于空气,与乙炔分子碰撞的几率大;故填: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气中氧气分子的数目多于空气,与乙炔分子碰撞的几率大。
(2)①从等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析,最适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甲烷;故填:CH4;
②CO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缺点是CO有毒;故填:CO有毒;
③硅能在O2中燃烧生成SiO2,并放出大量的热。与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优点是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对环境污染少,不产生二氧化碳;Si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故填: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或对环境污染少或不产生二氧化碳);SiO2+2NaOH=Na2SiO3+H2O。
(3)氢气爆炸的原因有:遇到明火、有限空间、达到氢气的爆炸极限。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进行验纯;故填:有限空间;达到氢气的爆炸极限;验纯。
19. 分子之间有间隔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 C
【详解】(1)氰化钠()中氮元素为价,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1)+x+(-3)=0,x=+2。
(2)天然气能被压缩,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压缩间隔距离变小了。
(3)爆炸发生的同时大量的易燃液体瞬间雾化,加剧了火势蔓延,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火势加剧的原因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电石()、金属钠、钾等物质能够跟水反应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①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有可燃性,乙炔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②已知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电石、金属钠能够跟水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堆放有金属钠、电石的仓库着火,不能使用水和有水的物质,这样会加剧火势蔓延,不能用AB。灭火的方法是C。
(5)
A、图书、档案失火、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选项A不正确;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可能引起爆炸,选项B不正确;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气体,选项C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不能灭火,选项D不正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