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8 11:3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他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这届毕业生经受了磨练、收获了成长,也体会到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
诚然,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改变自己以应对外面的世界,但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社会或大自然的各种事件改变,而被改变不一定是坏事。
班级召开班会课,围绕“被改变”话题展开讨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②愿将此生长报国,俯首甘为拓荒牛。——潜艇第一任设计者彭士禄
③做事总是要有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
上述材料能给成长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自己的思考,你想到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一书中提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指出处理难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苏轼在《思治论》一文指出要“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以上观点异中有同,揭示了处事的智慧。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回望新时代的这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留下了奋斗者的深深足迹。多少次闯关夺隘,让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多少回攻坚克难,让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等取得重大成果;多少个日夜披荆斩棘,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每个人都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中找到共鸣。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0日)
材料二:
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范晔《后汉书》)
上述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假如你所在的兴华中学正在举行以“中学生与当今时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例文:
“被改变”,不如主动改变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与其“被改变”,不如主动改变。
“被改变”,是在生活形势发生变化时,我们被环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或者顺应环境调整了我们的人生方向。正如材料所说,“被改变”不一定是坏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青年们适时调整了自己的目标,积极投身抗疫大军,经历了考验,收获了成长。
顺势而为,迎接“被改变”,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如果不改变,常常会受制于人,可能是灾难。中兴作为中国第二大、全球第四大通讯设备制造商,但它不求改变,安于现状的中兴公司低估了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当美国提出不与其合作后,中兴的命运基本被断送。
既然有时“被改变”其实是一场灾难,不如主动改变,根据形势,早做改变的打算,以适应这个世界。华为公司就是在不断地改变自己,适应形势需求,主动开发出多项核心技术。在科技形势不断挑战时,它能顺势而为,适应“被改变”,寻求创新,也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外部形势的转变,是我们改变的动力。谁主动改变自己,谁就改变了这个世界,适应了这个世界。以色列和芬兰这两个独特的国家,面积小、人口少、资源极度匮乏,但其创业数量和创新能力却极其强大,丝毫不逊于其他世界大国。由于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处于敌对关系,以色列的年轻人在高中毕业后不是去上大学,而是去参军服兵役。在部队里,许多年轻人会被安排进行多学科的专业学习,他们会迅速掌握军事领域的尖端科技。更可贵的是,国家鼓励退伍军人将这些技术用于创业,因此该国科技创新人才辈出,甚至出现一个寝室中十个战友均创业成功的奇迹。
“被改变”获得新生,主动地适时调整常常令人绝地重生。
诺基亚一度是芬兰的骄傲,但它却陶醉于已有的成绩不求改变,最终只能落个倒下的结局,同时使芬兰经济陷入困境。后来芬兰政府审时度势,开始寻求主动改变,启动了“桥梁”孵化计划,鼓励诺基亚员工将内部技术用于创业,并给予创业者资金上的支持,于是许多高技术人员流入创业市场,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诺基亚不改变,诺基亚倒下了;柯达不改变,柯达胶卷消失了;而腾讯、阿里、脸书则应变而生,创建了一个个商业帝国。
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与其“被改变”时手足无措,而陷入困境,不如主动改变,向死而生。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第一段,引用习近平给大学毕业生的回信内容,指出这次新冠疫情给大学毕业生以磨练和成长机遇,使他们从中能体会到立志不贪图容易者更能收获成功,做事不回避困难者更能取得进步的道理。
第二段,指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改变自己,包括主动改变和被动改变两种情况,并通过“但很多时候”句的说明,强调人“被改变”是句意重点。同时要注意到两个信息,一是改变的外部力量有来自社会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有来自大自然的灾变等;二是这种被改变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所谓被改变,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超越人的设想的外力的变化倒逼人的改变,这种改变源自外界的改变,对人而言,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不一样的态度和思想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2.审任务。
由本则材料的核心内容“疫情下青年人的改变和成长”入手,生发出了核心任务“被改变”,背景是新冠疫情。
材料任务部分同时规定了情境:班会课,班会课的情境自然也规定了写作身份和听众对象:以学生身份写作、以学生作为听众对象。
文体是发言稿,语体应该偏重于口语,表达要有感染力。
任务突出强调“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作时要有个体意识,要有现实感。
【立意】(1)与其“被改变”,不如主动改变。
(2)“被改变”有时是毁灭。
(3)顺势而为,迎接“被改变”。
【素材】(1)名言素材
重要的不是环境,而是对环境作出的反应。——鲍勃·康克林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在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能够主动寻找他们要的时势,若找不到,他们就自己创造出来. ——萧伯纳
要想取得成功,就得顺应潮流,切不可不知变通地逆流而动。——斯长里
去适应环境,别叫环境去适应你。——陈鹏
(2)中兴作为中国第二大、全球第四大通讯设备制造商,其电信设备、手机中有大量元器件和软件需要长期从美国公司进口。但不求改变,安于现状的中兴公司低估了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公司与中兴开展任何业务,期限为七年,软件、技术、芯片等零部件销售均在限制范围之内。这一纸禁令,基本断送了中兴的未来。
(3)人活着,为了弄明白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目标、欲望以及价值。有时活得很累,很辛苦。因为世事变幻莫测,有时活着很无奈,很被动,可找到事做,就不无聊,适时调整自己,就不会迷茫。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只要努力就精彩!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势而为,才能活得如鱼得水。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
首先审读所给材料。第一则材料源自《后汉书·虞诩传》,意思是立志追求不容易实现目标的人能够取得成功,做事不回避艰难险阻的人才能不断前进。意在强调做事要树立必胜信念,要知难而进。第二则材料来自潜艇第一任设计者彭士禄,表达了为了祖国不惧艰难勇敢开拓的进取精神。第三则材料来自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强调了青年人应当具备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三则材料都强调了“不避风险”“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由此立意已经很明确。
题目所给的任务是阐述材料给当代青年的启示,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完成写作。本次作文就是要引导当代青年们树立高远理想,不怕失败,不惧挑战,勇担责任,开拓进取。如写成议论文,可概述材料,引出观点:青年不惧艰难,勇敢担当责任。然后先分析当下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境,如国际环境复杂,国内缺少高级技工等;然后分析青年应当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可从先辈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如长征精神、红船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等;论述青年不能逃避,要用自己的奋斗、智慧和担当托举中国梦。
立意:
1. 有作为就要肯担当。
2. 不惧风雨,砥砺前行。
3. 以开拓姿态,助国之辉煌。
4. 拼出闯关夺隘新气势,干出千帆竞发新局面。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两段。第一段引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观点,并作出解释:处理难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第二段引出“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观点,并作出解释: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引导语指出两个观点“异中有同,揭示了处事的智慧”,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两个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这两个观点对我们处事的启发。
“异”是指《老子》的观点侧重“做法”,强调的是处理难题、实现目标的方法——从容易的地方入手、从小处入手;苏轼的观点侧重“目标”,强调的是要不畏困难,目标远大。“同”在于两个观点存在相似之处,是可以统一、融合的,《老子》中的“图难”“为大”,苏轼说的“犯难”“图远”等内容在强调追求远大理想、攻克困难的方面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两个观点的关系理解为“做法与目标”或者“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确定远大目标,不怕困难;但只有从小事做起,从易处入手,才能攻克困难,实现远大理想。
此外,“异”也可以理解为两者存在“矛盾关系”。两者的观点都蕴含“处事”的方法,而且似乎是相反的做法,《老子》的观点强调“从易处着手”,而苏轼强调“向最难之处攻坚”。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有人从易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可以逐渐完成目标,实现理想;有人选择从最难的地方着手,一旦突破了难点,会得到巨大的回报,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更快实现理想。前者脚踏实地,后者激流勇进,但又“异中有同”,策略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实现远大目标。
写作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材料中的两个观点展开,指出其“异”与“同”,突出两个观点蕴含的“处事的智慧”,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可以先指出“异”,说明有人认为只有从小事做起,从易处入手,才能攻克困难,实现远大理想;也有人认为面临困难只有鼓起勇气,敢于主动进攻,才有可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伟大目标。然后进一步说明不管所选的方法如何,我们树立高远志向,实现伟大目标的理想不能改变。也可以强调“异”,直接说明对于同样的目标,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有人选择迎难而上,有人选择另辟蹊径,如何选择与个人性格、当时条件都有关系。
立意:
1.攻坚克难,笃行不怠。
2.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3.青春应立足脚下,行于细微,踔厉奋发。
4.无论难易,不惧路远,行则将至。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一回顾了近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进步:经济实力提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懈努力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这是当今中国的时代现状,它给我们的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提供了很多不可多得的机遇。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这就启示我们,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经历艰难坎坷,需要努力拼搏,攻坚克难。材料最后一句提示我们,我们不仅要做时代的见证者,更要做时代的开创者、建设者,不辜负伟大时代,让青春更加光彩。
材料二告诉我们,创建天地那样大的功业,不可能仓促完成;艰难的事业应当逐日积累,才能成功。如果说材料一告诉我们应当抓住时代机遇,努力建立功业的话,那么材料二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要建立功业不能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耐心积累,如此才可能真正成功。可以说,材料一是激励,材料二是提醒,二者相辅相成,告诫青年既应当有雄心、有抱负,也应当小心谨慎,久久为功。
材料给了一个写作情境,假如你所在的兴华中学正在举行以“中学生与当今时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主题词有两个,一个是“中学生”,即包括写作者在内的所有中学生,一个是“当今时代”,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思考。如“当今时代”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给中学生创造了怎样的环境,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青春。如要自立自强,学习本领;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要有建设祖国的时代使命感;要脚踏实地,重视积累;要勇敢开拓进取,做时代的开创者等等。
立意:
1.代中学生要胸怀报国之志,勤奋刻苦学习。
2.当代中学生要自立自强,不负时代光荣使命。
3.成功不是一时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
4.攻坚不畏难,我辈当自强。
5.我们不只是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