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共136张PPT) 第三部分第二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共136张PPT) 第三部分第二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8 15:0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6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二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情分析
新课标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续表
考点分解 概述故事情节,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思路和线索的把握,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概括人物情感、心理、态度的变化,概括、分析或评价人物形象、品质,段落作用的分析,揣摩或补写心理活动,表现手法的分析,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句子的理解和赏析,结合实际谈感悟、启示等。
命题规律 文学类文本的选材通常比较青睐记事写人的小说或散文,题材多涉及亲情、成长等主题,比较贴近初中生的生活与思想。情感真挚动人,能让考生有所感悟。
续表
题型、题量及分值 2022年以前为非选择题,4道题,共17分。2023年为2道4分的简答题+1道2分的选择题+1道5分的简答题,共15分。
核心素养要求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真题再现
一、(202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分)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要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 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衡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所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 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 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 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域。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_”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⑩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绵,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内容上:交代了以想象力为媒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地图上遨游四川盆地、西藏高原等美景内容;渲染虚拟旅行奇妙的气氛;②结构上:文中“对着地形图”与标题中“在地图上旅行”形成呼应、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如何在地图上旅游的描写;用省略号做结,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强烈,增强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陕北高原雄厚壮丽的美景和当地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民风民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地理文化的熟悉与热爱。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3.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4.选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线路清晰,带领读者畅游祖国大好山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②文章中所提到的昆仑山、庐山、四川盆地均是中国真实地貌风光的描述。并且自长江三角洲起一步步跨过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塔克拉玛干沙漠,将一幅真实的中国地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卷展现在大家面前。③文章在描绘中国地貌时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在描写陕北大地的苍茫时,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虽未真实到达,却仿佛看见了淳朴的老乡们,听见了雄浑的信天游、铿锵的安塞腰鼓……排比手法和细腻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④作者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如写到青藏高原时感叹道“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能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感,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⑤文章不仅描写真实,还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也为文章增添真实感,给读者以真实感受。
二、(202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17分)
望北哨所
石钟山
①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②望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再加上哨所,她莫名地会想到某些古诗词,有着大气、苍凉、凄美之感。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
③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他们只能通过信件联系。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几十封信,让她恍若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着。
④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他解释说,哨所人不多,消息又闭塞,信息少,大脑的某根神经就沉睡了,话语自然就少了。在他休假这段日子里,他们见面时话很少。分开时,就用短信交流,就像他们又回到了两地。似乎在这时,他才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风趣、幽默、刚毅……
⑤假期快要结束时,两人计划了他们的人生大事。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
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终身大事。她对望北充满了渴望,甚至整个西藏对她来说都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
⑥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长途运输车。公路在悬崖峭壁间盘绕,她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格桑花,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她吸着氧,思绪似乎清晰了一些。当车行驶到海拔四千多米时,她感觉整个人似乎死过了一回。
⑦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
⑧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石头房子,“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她
想起了,在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在大雪皑皑中,那条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那一定就是他了……
⑨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
⑩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
离开望北哨所,她把那条红绸带留在了山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哨所时,一切都模糊了,似乎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似乎是他在为她送行。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有删改)
1.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她”对望北已经很熟悉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她”的爱人军校毕业后被分配的地方就是望北哨所,让“她”记忆深刻;②“她”的爱人常写信给“她”,向“她”描述哨所周围景色;③“她”和“他”约定在望北哨所开启新婚之旅,望北哨所在“她”心中地位独特。
2.第⑤段写“她”还学会了一首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画线句子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引用歌词,使文章富有文采;②歌词中的场景就是“她”日夜渴望的,寄托了“她”美好的憧憬;③以想象中的美好和下文悲惨的结局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坚守岗位、为国牺牲的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④格桑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寄予了作者对“他”们凄婉爱情的深切同情。
3.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结合全文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原因:①“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军人的人物形象;③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而“他”是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人物。
4.“她”为什么把红绸带留在山上?结合选文,以“她”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爱人啊,我等了那么久,盼望了那么久,就是希望能在格桑花盛开的季节和你相约雪山下厮守一生,然而你却因为意外离我而去。我把红绸带留在山上,不仅仅是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也因为它象征着我们海誓山盟的爱情,让它带着我的念想,伴你守在雪山让它代替我留在这里,让它守护你,守护我们祖国的边疆。
一、知识储备
备考策略
散 文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可以谈古论今,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都可以运用。
2.神不散:一篇散文还要有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思想。
(二)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用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散文。
2.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说理,它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文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的线索,常见的有:时间线索、情感线索、物品线索、空间线索、人物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五)散文阅读技法:
1.抓“文眼”。“文眼”即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写作缘由。 一般的散文,文眼大多在篇首。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背影》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2.识“线索”。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全文叙事、写人、抒情的主体脉络。优秀的散文,总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具有线索作用的可以是某个事物(如《灯笼》)、某个景物(如《芦花荡》),也可以是某个人(如《藤野先生》),还可以是某种感情(如《背影》:父子深情)。
3.明主旨。散文一般都不是直接点明主旨的,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主旨、把握作者情感的关键在于把握情和景的关
系。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景入情,抓住景与情之间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就能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小 说
(一)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技法:
1.了解时代背景。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只有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包括写作背景和题材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深层意义。
2.梳理故事情节。在梳理故事情节时,一要注意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划分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掌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我们要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外貌等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要点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二)四种表达方式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或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类型 特点或作用
记叙 顺叙 叙事有头有尾,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倒叙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满
补叙 补充解释,使内容完整,事情清晰
续表
表达方式 主要类型 特点或作用
描写 人物描写 外貌 交代人物的身份、年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人物的思想品格,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神态
语言
动作
心理
续表
表达方式 主要类型 特点或作用
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为事情的发生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
续表
表达方式 主要类型 特点或作用
描写 其他描写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等场景的描写,反映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宏观的自然现象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包括对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有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续表
表达方式 主要类型 特点或作用
描写 其他描写 正面描写 即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有利于直接抒发情感
侧面描写 即间接描写,是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之人、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白描 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续表
表达方式 主要类型 特点或作用
议论 叙后议论 点明题旨,画龙点睛
边叙边议 事显理明,平添情致
抒情 直接抒情 淋漓酣畅,一吐为快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含蓄蕴藉
(三)三种人称的表达效果:
人 称 在行文中的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能较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地表现尊敬、赞美等情感
(四)特殊段落的特点或作用:
段落位置 特点或作用
开头段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思考,埋伏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
过渡段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结尾段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给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情景交融
(五)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 作用(答题模式)
比喻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 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夸张 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续表
修辞手法 作用(答题模式)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引用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续表
修辞手法 作用(答题模式)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六)常见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表现手法 特点及作用
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显示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
铺垫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引起下文,为下文某情节做铺垫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加深读者对文章感情和哲理的理解
续表
表现手法 特点及作用
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做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烘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使之更鲜明
照应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会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有所铺垫
续表
表现手法 特点及作用
悬念 在情节发生或发展的关键处,突出地显现情况不明的人、事、物,从而激起读者的疑惑、关注、紧张或期待的心理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托物言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实、更富于感染力
续表
表现手法 特点及作用
借景抒情 是将作者心中的浓情,渗透到赏景、写景的活动之中,借助对眼前的“景”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写,表达出心中或悲或喜的情愫,这种间接抒情,比直白性的抒情有着更为含蓄、更为巧妙的特点
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三、答题基本原则
文学类文本目前考查的主要是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答题前,首先要读懂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要基本读透文本,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人物形象。答题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读懂题目的要求,明确答题的角度。许多考题都是针对文段设置的,题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阅读区间与解题思路过程。清楚这些后,再判断考点和答题
模式,然后再答题。所以一定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不能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2.善于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读懂文章大意后,要善于找出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或典型的美句,这些句子往往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这些句子有助于遵循文本原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揭示文章的写作目的。找这些词句时,尤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和段首、段尾、过渡句。
3.学会以文解文。要从文章中去搜索相关词句来答题,不要主观臆断,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也要用文中相关词句来转化组合。这样,可以防止答题偏离作者原意或答题不全面。
4.列出答题要点。答题时也要分清层次,不要密密麻麻写一大堆,要把要点提炼出来,然后看每个要点是否需进一步分析或拓展。这样,既使答案清晰有条理,也节省答题时间和防止答题区域不足。
考点分解
一、考点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段落)大意,筛选重要内容信息。
考点解析:要点概括,是在阅读文章、理解内容之后,转述文章内容的主要形式,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每年都要涉及的考查内容。 此考点要在整体感知、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筛选文章的有用信息。
答题方法:①注意审题,明确要求。②理清文章的内容情节,根据原文词句和题目的提示进行概括。可先划出相关内容的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便有几个要点。③抓主摒次,只概括主要内容。如果内容情节比较多,抓中心人物和主要内容就可以,不用面面俱到。④掌握概括内容要素。全文内容的概括,如果文章有提及,要包含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时,要注意简洁,能省
略的则略去,如时间、地点。如果只是概括某一部分 内容,就只写出人物事件。
答题格式:原因+人物+事件(情感)+结果。
【例】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盏 女同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本文在第4、6、8段分别叙写了与母亲、与父亲、与女同学有关的“小油灯”,在第5、7、9段分别写了“小油灯”给“我”的启迪,从这几段中提取、归纳关键词答题即可。
考点解析:概括文章主题,揭示主题深层含义,一般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要求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情感,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
答题方法:①抓文章标题、关键句(议论句、抒情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或显地传达文章的主旨。文章中的议论句以及抒情句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
概括文章主题,揭示主题深层含义。
常常会在这些句子当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②抓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③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一些文章的写作会有时代的烙印,可从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课文《最后一课》,2015年广东卷选文《集中营的课堂》,都是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考点解析:线索有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线、情线,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它是分析段落、层次的依据。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时间的转变,空间的转换,人物、情景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度的变化等。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线索往往和故事情节概括结合在一起。
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思路)。
答题思路:找文章线索,首先是看文章的标题;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最后,理解文章表达的某种情感,尤其是散文。总之,找出文章围绕着什么来写或者始终不变的是什么,由此分析文章线索。
【例】(2012广东)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连在一起?
参考答案:淡淡的深情。
解析:“淡淡的深情”本来就是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也可以概括为“母亲对‘我’的感情”,全文就是围绕着“‘我’对母亲的情感”来写的,始终不变的是“母亲对‘我’的情感”,只是“我”逐渐才发现的。
◆题型1:标题的含义。
答题方法:①了解标题的本义。②结合修辞或表现手法揭示其深层含义(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例】《爸爸的花儿落了》标题的含义。
参考答案:①指爸爸种的花凋谢了【本义】。②象征【表现手法】天性爱花的爸爸的离世【内容】,含蓄地表达了“我”对爸爸离世的不舍、悲伤及决心不负爸爸寄托的情感【情感主旨】。
分析标题、段落含义和作用。
◆题型2:标题的作用。
考点解析:回答标题的作用一般都要结合标题的含义,但要重点突出标题的作用。
答题指导: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②交代文章主要内容。③揭示文章主题。④设置悬念。⑤点明线索。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营造气氛。
【例1】(课文)《变色龙》标题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揭露和讽刺了主人公见风使舵、欺下媚上、虚伪善变的沙皇走狗的丑恶嘴脸【文章主题】。
【例2】(课文)《背影》标题的作用:全文以写父亲的背影来组织材料,父亲的背影是文章线索【线索】;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升华中心【内容、主旨】。
◆题型3:段落的作用。
考点解析:段落位置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
答题方法:分析段落的作用时,一般先要答出该段落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在文章内容、结构、表现情感主旨方面的作用。
【例】第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考点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
考点解析:人物的情感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用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露情感,二是把情感反映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当中。
答题方法:分析情感变化这一题型的要点有四。一是先要根据情节准确切分段落;二是从文中找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三是如果没有这类词语,则锁定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从中自行归纳出表现人物的心情(心理)的词语;四是联系作品主旨,总体把握情感态度。
分析人物情感或情感变化。
【例】(2022广东)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1)好奇 (2)尴尬 (3)惊叹(或赞赏) (4)羡慕
场 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1) (2) (3) (4)
考点解析:人物形象、品质的考查,是对作品中人物的特点的综合把握。具体的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①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物象的特点;②结合文本评价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观点或评价文中物象的意义等。
答题指导: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要先清楚人物的年龄、身份等一般特点,再从文中找出人物外
概括或评价人物形象、品质。
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的语句,或找出描写物象的语句,然后结合全文所表达的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一定要紧扣文本进行分析、概括。评价人物一定要表明自己对人物的清晰看法。
【例1】(2013广东)结合文本,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善良、有爱心:收养了低能儿葵葵,给他慈父般的关怀;有宽广的胸怀(有气量):面对
“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等指责,不做辩解;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发现画作、拍摄相片、给报社写文章等。【概括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特点+相关情节】
【例2】(2022广东)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情节】。可见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品质特点+评价】。
三、考点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体会词句的妙用和表达效果。
考点解析:此考点主要考查赏析词语或句子,考查角度有词语、修辞、表达方式(如各种描写方法等)、表现手法(如象征、渲染、对比等)、感彩等。分析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答题指导:赏析词语,要点出词语的含义(释词),结合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做细致的赏析。如果赏析句子,则还要写出运用的手法。
答题模式:“××”的意思是……,这里指……,写出(刻画、表现、表达)了 ……(人物)事物……的情状(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例】(2020广东)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解析:注意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此时莉君的心理活动。
答题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除了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看是否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等。解答此类题要做到“词不离句”,要与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结合起来思考,必要时还要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结合起来思考,切忌望文生义。
理解分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作用。
答题格式:解释关键词+运用手法+作用。
【例】(2023广东)第9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结合全文概括。
参考答案:①老太太画的牡丹花;②老太太的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③深化主题, 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四、考点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表现手法的分析。
考点解析:此考点综合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或找出相关内容印证指出的表现手法,赏析其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①结构布局上,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起全篇/小结上文/总结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张本(蓄势)/暗示下文情节/上下(前后)照应/与上文遥相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②内容上,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索/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突出文章主题/升华文章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
答题格式:表现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表现手法名称+表达效果(句子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性格品质)。
【例】(2020广东)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插叙“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的内容,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五、考点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根据内容插入一段话(心理描写)。
考点解析:此考点要求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联系上下文提供的情境,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且用第一人称来表达,补充内容。
答题方法:①描摹心理活动要符合文中人物身份。②注意题目的要求,要用对人称(如有题目要求以第一人称),采用描述性语言来描写心理活动,而不用概述性语言。
【例】(2022广东)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参考答案:大喜过望(喜形于色等)
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
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启示。
答题方法:①抓住文章线索,理清写作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立意,探究写作内容的深层含义。②结合文章主旨和具体情节,探究作者的基本态度,再来组织自己的看法,你的看法可以跟作者相一致,也可以是与作者的看法不同或相反,但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③可以从人物的行为和性格上得到启示,探究他的做法是否合理。④联系现实,得出有益的经验教训或生活规律。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小 说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
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 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每一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
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
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蹚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
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了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4分)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挑坏栗
炒香栗
收野栗
助学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1)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
(2)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蹚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打栗人打野栗的情景,突出打栗人劳动的辛苦,为表现老汪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做铺垫。
3.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汪是一个技艺娴熟、纯朴善良和富于爱心的人。
示例:汪大爷真是一个好心人,真是太感谢他了!我一定要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炸 豆①
阿 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②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_____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_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姐妹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姐妹俩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姐妹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姐妹俩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姐妹俩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姐妹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妹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
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②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姐妹俩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
姐妹俩被蛇追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细土抚慰伤痛
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
姐妹俩被斜尖儿扎破脚板
2.按要求赏析句子。(4分)
(1)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说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慵懒”的本义是困倦、懒惰。句中指已收割后灰秃秃的平坦田地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2)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姐妹俩的喜悦之情。
3.姐妹俩“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姐妹俩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浓浓的孝心体现了她们的长大。②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临危不惧的品格表明了小姐姐的长大。③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儿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明了她们的长大。
4.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炸豆”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散 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使皮与指骨间,略略有了一点
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雕凿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50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蠕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
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地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的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4分)
(1)明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暗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牵手。
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或: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
2.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使皮与指骨间,略略有了一点点空隙。(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手的干瘦和苍老,体现出父亲饱经风霜,且病得很重。
(2)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出弥留之际的父亲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不舍(或: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父亲临终前对母亲的不舍。
表现了母亲面对父亲离世的平静和坦然。
4.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5分)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心手相牵,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母亲的生命中,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在母亲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自己。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茶是家乡醇
段 伟
①清明至谷雨,是家乡茶叶采收的黄金时节。这二十天左右的茶谓之“明前茶”或“谷两茶”,一天一个味。
②家乡有二十五万余亩茶园。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蔓延。春林初盛,漫山的茶树吐绿,纤毫未染,
通透深邃,一条条茶带随着山势蜿蜒,一条有一条的风景,一带有一带的韵味。层层叠叠的曲线间,采茶人似天女散花,没有队形,没有组合,看似随意,却又是那样和谐自然。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③老屋位于一个小山村,翠竹满崖,树木成林。这阵子三嫂每天天蒙蒙亮就上山了。我回老家体验提筐摘茶的乐趣时,三嫂已将满满一背篓茶叶搁在厅堂里。阳光透过晨雾,一缕缕地洒进厅堂,满脸
汗珠的她立住休息一会,就躬身把茶叶倾倒在篾晒垫上,摊匀开来,一边又细细地把其中的老叶和碎枝拣起丢掉。
④“肥壮嫩绿的芽子,成片成片的呢!”三嫂立起身,嘟哝这么一句,“真正的无公害茶叶,只是人手不够,兄弟回来的真是时候,我们上山吧。”三嫂笑着招呼我。
⑤“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我们村里的茶园经过祖辈汗水的浸泡,多年代谢,酝酿出赏心悦目的模样。清明前后,晴雨交替,山坡上积蓄了一冬养分的茶芽,焕发活力,存储着春光,或清朗明洁,或云雾缭绕。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雨露,封存在一枚枚圆润饱满的茶芽里。
⑥记忆里,茶叶是当地庄稼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孩学杂费、家庭开支皆指望在茶叶上。一到采茶季节,起早摸黑的采茶人,脸被太阳晒得通红,手
被叶汁染得乌黑,但她们把脆亮的歌声留在了茶山上:“温泉泡开绿春蕊,翩翩起舞味道佳。淡淡茗香醉远客,浓浓深情敬爹妈。”歌声如溪水般清澈透亮,在高低浓密的茶树中,冲过来,撞过去,有一种生命原始的力量,荡人心魄。
⑦午饭过后,三哥说,该炒茶了吧,三嫂便洗刷铁锅。灶膛里火烧得很旺,铁锅热烫起来,就把茶叶倒入。三哥双手不断翻动着茶叶,传来茶叶噼啪爆响的声音,待到叶质如绵、清香初露,三哥将
茶叶起锅,放到簸箕里,不停地揉捻,茶叶成条后由三嫂摊放到火塘上的竹罩子里烘烤。如此反复两次,至细秀卷曲,白毫显露,茶叶才幽香沁鼻。
⑧傍晚时分,三嫂端坐庭院,将做好的成茶置于簸箕里摊凉,再次拣去杂物、茶梗,然后挑选条索均匀的茶叶分装到锡箔袋里,一溜地排过去,像整齐的城垛,颇有成就感。看我入神的样子,三嫂说:“兄弟,你来一杯啊!”
⑨我抓起一小撮茶叶放到玻璃杯里,开水冲下,茶叶升腾。细啜轻品,入口亲和,舌上粒粒滚动,滑润清甜,儿时那摄人心魂的茶香顺喉而入,让人通体舒畅。我脱口说:“好茶啊!一点也不比名茶差。”三嫂答道:“是啊,纯天然的呢!”
⑩采摘茶叶半个多月,三嫂显得有些疲意,三哥叫三嫂不要太累。他说,精准扶贫这几年,村里分了一块茶园给他家,采摘的茶叶大部分 卖给茶
商,吃“茶叶饭”就足够了,但三嫂闲不住:“总是靠扶持像什么话 得攒点小钱,找机会生大钱。”
吃罢晚饭,我准备回城,三嫂递给我一包茶叶,笑着说:“这是给你的!”我把茶叶接过来,似乎还有炭火的余温,让人暖心暖肺,入骨入髓。
“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过家乡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善于在细腻的描写中传达自己的感情,阅读全文,完成表格。(3分)
描写的内容 作者的感情态度
描写茶叶青翠通透、茶山连绵壮观的美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采茶人忙碌采茶的画面 赞美她们淳朴勤劳、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对哥嫂的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描写“我”喝茶的感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对家乡茶叶的热爱和赞美
三哥三嫂采茶、炒茶、挑茶、装茶的情景
“我”对家乡发展、亲人致富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2.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蔓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涌”多指云、水等上下滚动翻腾。此处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茶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茶山的连绵壮观。
(2)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试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飞”指忽上忽下来回地飞。生动传神地写出采茶人动作轻快、娴熟。
此段为插叙,补充交代茶叶对家乡采茶人的重要性,突出了人们的勤劳,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4.三嫂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吃苦耐劳,勤快能干,体现在她起早贪黑,忙着采茶制茶。②自力更生,努力致富,体现在她不愿光靠扶持,希望凭双手改善生活。③热爱生活,乐观向上,体现在她热情开朗,积极追求幸福生活。
5.中国名茶有很多,如福建的铁观音、浙江的龙井、云南的普洱茶等,作者为什么认为“茶是家乡醇”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茶是乡情、亲情的记忆和寄托,在作者心中,只有家乡茶的味道最真实、最美好、最厚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