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认识解放区土地政策的特点;知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过程,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演变趋势。
感知共产党在战略决策上的英明;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感知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史观;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1947年10月10日)
材料研读
答:少数的地主富农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土地,导致广大雇农、贫农、中农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极其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制度,因此应该推翻它。
1、土地改革的背景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毛泽东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土地改革的内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最大特点:耕者有其田
3、结果
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意义
翻身农民送子参军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线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思考:
答:土地改革: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作用: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30万人
430万人
1946年6月
195万人
373万人
1947年6月
国民党军队
共产党军队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1947年,战略进攻成熟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合作探究:(1)为什么刘邓大军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反攻的突破口
占领大别山可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合作探究:
( 2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 从敌我双方的战略及战场的变化进行分析 )
战略:由敌人进攻、我方防御变成我方战略进攻
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林彪
罗荣桓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示意图
1948 年 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2、三大战役——①辽沈战役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
兵力对比
解放军兵力在五大战场中唯一超过国民党军队。
敌军态势
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意图未定。
我军态势
东北根据地支援,战争物质力量雄厚,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
战局延伸
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示意图
11 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 的广大地区。
2、三大战役——②淮海战役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示意图
2、三大战役——③平津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指 挥
概 况
1948.11.29至1949.1.31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华北(北平、天津、张家口)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傅作义部出城接受解放军改编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时间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 指挥者 歼敌改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影响
1948年9月——1948年1月 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罗荣桓 47万 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55万 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人民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52万 华北全境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合记150多万人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相关史事
时 间
指挥员
结 果
意 义
1949.4.20
毛泽东 朱德
1949.4.23,解放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4、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流水。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你认为奇怪吗?回顾所学习过的内容,说说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上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国民党的腐败,士气低落
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
1、1947 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高涨。据统计,共有六十万农民参军,六千万人民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B、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 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C
2、1948年冬,陈毅诗《记淮海前线见闻》这样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诗句反映出( )
A、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
C、陈毅是准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
D、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B
3、1949 年1月21日,双方签订《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31日,在北平的原国民党守军撤离市区后,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与材料所描述的情景直接有关的是( )
A、重庆谈判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C
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