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赤壁赋
苏轼
你印象中的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记承天寺夜游》
新课导入
是谁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
是谁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的思念;
是谁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
是谁在赤壁诵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
是一生坎坷永不服输的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两篇赋。
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写作背景
苏轼在第一段中写到了什么景物?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优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关于“赤壁”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关于“赤壁”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整体感知
苏子与客月夜泛舟游赤壁,
记录所见所感
1、此文主要说了件什么事情?
2、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主与客)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理解全文
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缓缓地。
兴:起。
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yǎotiǎo)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少焉:一会儿。
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横贯江面。
“纵一苇”二句: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改为“凭”,但原文应为“冯”。虚,太空。御,驾御。
遗世:离开尘世。
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理解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着明月的诗篇,吟咏着窈窕的诗句。
理解全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理解全文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飞入仙境。
景:
事:
夜游赤壁之乐
月下赤壁
——开阔、朦胧、清幽、空灵
泛舟赤壁
——良友相伴、古诗佐酒
理解全文
一、写夜游赤壁——乐
游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
白露
水光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景
事
情
理解全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扣舷(xián):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
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
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嫠(lí)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理解全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于是,我们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内心想得远啊, 眺望美人,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汉·王逸《<离骚>序》
(屈原)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
——朱光潜《经典常谈·辞赋》
香草美人
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清·李扶九
苏子之悲
——悲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理解全文
苏子之悲
——悲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清·李扶九
理解全文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不断的细丝。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使独坐孤舟上的寡妇听了哭泣。
理解全文
二、先写歌声,后写箫声——由乐转悲
乐
歌
箫声
怨 慕
泣 诉
客吹洞箫,音调悲凉凄切,更添伤感。
第二段中的箫声还是“乐”的吗?
理解全文
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
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
理解全文
赏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先是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怨、慕、泣、诉” 四字抓住了箫声幽咽哀怨的特点。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理解全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缪(liáo):通“缭”,盘绕。
郁:茂盛的样子。
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理解全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舳舻(zhú lú):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横槊(shuò):横执长矛。槊,长矛。
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舟:小舟。
匏(páo)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同“樽”。
寄:寓托。蜉蝣(fú yóu):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多。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理解全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我不禁容色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
第三段:在“饮酒乐甚”之时, “客”为何吹出如此悲凉的箫声
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短暂
大自然却永恒
对比
理解全文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 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理解全文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向东进军的时候,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是一代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理解全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匏尊互相劝饮。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
理解全文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想要与神仙一起邀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屡次得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客之悲
——悲个体渺小,生命短暂
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尊以相属
理解全文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三.写因悲生议 (主客问答)
曹操
(怀古)
诗句:月明、乌鹊
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
议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客曰
吾与子
(伤今)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悲
理解全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适)。”
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斯,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
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食: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理解全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我说:“客人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 水像这样(不断流去),却并没有流走;月亮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消减和增长。
理解全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理解全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便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便成为色彩,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它们。”
变与不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物我同变,无常为常
命运多变,价值永恒
个体短暂,人类永恒
物与我皆无尽也
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自然
他物
理解全文
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辨驳?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而悲伤。
二、是要知足常乐,非我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 ,如清风明月, 则尽情享用。
同样月下夜游赤壁,为什么“客”与“我”的情感会一悲一乐?
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与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理解全文
四、写苏子说理
—喜
变:逝者、盈虚
不变:未尝、卒莫
水与月
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何羡乎?
且夫
吾与子之所共适
旷达乐观的态度
清风、明月
理解全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肴核:菜肴、果品。
枕藉:相互靠着。
“客”为何许人也?
“(七月)十六日,与客泛舟赤壁,作《赤壁赋》。……《赋》所云‘客有吹洞箫者’其客,或即杨世昌也。” ——《苏轼年谱·元丰五年》
“世昌,绵竹道士,与东坡同游赤壁。赋所谓‘客有吹洞箫者’,即其人也”。
——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二十·赤壁图》
“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子京,自庐山来过余。其人善画山水,能鼓琴,晓星历骨色及作轨革卦影,通知黄白药术,可谓艺矣。”
——《苏轼诗集·卷二十一中·蜜酒歌并叙》
客(杨世昌)与我(苏轼)的对比
杨世昌:北宋著名的道学家、画家、鼓琴家、酿酒专家。通晓天文、历法、星象及医药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精通水利、烹饪、医药等。
相同点:同是千古“全才”。
乌台诗案中的苏轼
因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作诗讽刺新法,所以被政敌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当时跟他关押在一起的官员这样描述苏轼入狱的惨状:
“遥联北户①吴兴守②,诟辱③通宵不忍闻。”
①北户:指墙的北边关押苏轼的牢房。
②吴兴守:苏轼入狱前曾任吴兴太守一职。
③诟辱:恶意抹黑、辱骂。
侥幸逃过死罪的苏轼
苏轼在走向黄州的途中,经过洞庭湖和长江,几次欲投水自杀,均因看守太严没有成功。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轼《答李端叔书》
在黄州的苏轼
悲惨
被贬的戴罪之人
被亲朋好友唾弃之人
客(杨世昌)与我(苏轼)的对比
杨世昌:因为探访苏轼而来黄州。
苏轼:因为被贬而来到黄州。
不同点:人生境遇不同。
思考:同是“全才”,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能看到万物永恒的一面,在山水中得到解脱,而杨世昌却做不到?
苏轼的伟大: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智者:
同为多才多艺之人,面对同样的美景,杨世昌看到的只是人生的短暂,而苏轼却能看到整个人类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伟人:
苏轼身处逆境,本该是好友来劝慰自己,却反而帮助朋友从“悲”中解脱!
理解全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
景:
事:
客喜而笑
杯盘狼籍
东方既白
洗盏更酌
相于枕藉
总结全文
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夜游之行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乐
客
苏子
乐极生悲 , 释悲生议
借景议理,解客之悲
喜
悲
美景
苦情
哲理
悲
喜
美景
苦情
哲理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在《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
其实,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
——林语堂《苏东坡传》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推荐阅读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王水照、崔铭
《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