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四单元考点梳理评价
一、字词句基础。
1. [字音]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燕山(yān) 军阀(fá) B. 剥削(xiāo) 宪兵(xiàn)
C. 追悼(dào) 侦探(zhēn) D. 坚劲(jìng) 凹地(āo)
2. [文化自信,字形]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来自 wǔ hú sì hǎi( )的中国共产党人,怀揣着解放全中国的理想信念,不怕 xī shēng( ),勇毅前行;面对 yán jùn( )的局势,他们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终于使国家摆脱了被 yā pò( )的命运。
3. [字形]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焚烧 利益 千锤万凿 B. 幼稚 执行 重于秦山
C. 僻静 磨鬼 死得其所 D. 残暴 尖锐 精兵减政
4. [字义、词义]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何当金络脑(什么时候) B. 或轻于鸿毛(或者)
C. 烈火焚烧若等闲(平常) D. 人固有一死(本来)
5. [词语辨析]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的刑罚并没有使他屈服,他没有向敌人透漏任何情报。党组织也没有因此受到 的破坏,在 的形势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A. 严酷 严重 严峻 B. 严重 严峻 严酷
C. 严重 严格 严峻 D. 严酷 严格 严重
6. [描写方法]对下列句子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B.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动作描写)
C.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动作描写)
D. 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7. [关联词语] 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它们 有不同的发展轨迹, 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 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A. 因为 所以 不仅 而且 B. 因为 所以 只要 就
C. 虽然 但是 不仅 而且 D. 虽然 但是 只要 就
8. [托物言志]下列诗句借物表达了诗人的品格和志向,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远大抱负)
B.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刚正不阿)
C.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孤高、傲世)
D.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柳——高风亮节)
9. [俗语] 对那些不常回家看望父母的人,我们应该用俗语“( )”来劝诫他们。
A.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B.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D.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积累与背诵。
10. 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 [立德树人]一个人的生死不能单凭肉体的存亡而定。“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 ,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 ;替法西斯卖力,替 去死,就比 ”。
(2) [立德树人]人生在世,生要有意义,死要有价值。“粉骨碎身浑不怕, ”的于谦,“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郑燮,为祖国利益而献出青春的边防战士,他们都深谙此理。
三、课文主题与理解。
11. 《为人民服务》一文围绕主题写了五方面的内容,即“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 、 、 、 。
12.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十六年前的回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文章内容显得非常紧凑。
B.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在追悼张思德同志时作的演讲,是一篇说明文。
C.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表现了革命英雄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
D. 《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都托物言志,借一种事物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品格。
13.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语段是对李大钊的 描写。
(2)“现在是什么时候”指的是 。
(3)从语段中你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四单元考点梳理评价
一、1. B
2. 五湖四海 牺牲 严峻 压迫
3. A 4. B 5. A 6. B
7. C 8. D 9. A
二、10. (1)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泰山还重
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
鸿毛还轻
(2)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三、11. 如何对待“死” 如何对待批评
如何对待困难 如何对待“我们的队伍”里死去的同志
12. B
13. (1) 语言 (2) 局势越来越严峻
(3)他是一个忠于革命、无私无畏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