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 第4-5节 能量的获得和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考点一、获得能量的途径
1、2023年绍兴马拉松赛于11月26日在镜湖开跑。跑步过程中运动员部分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乳酸 C.乳酸和二氧化碳 D.酒精和二氧化碳
2、(2022九上·平阳月考)如图甲和乙所示,小乐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制作葡萄酒。图甲装置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图乙装置中不含氧气;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一段时间内图甲和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B.图甲装置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C.图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图丙中的曲线②表示图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
(2) (3)
3、(2022·浙江绍兴·九年级期末)在利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从密闭的发酵罐中检测到三种化学物质的相对含量随密封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氧气、二氧化碳、酒精对应的曲线分别为
A.P、R、Q B.P、Q、R C.Q、P、R D.Q、R、P
4.(2023九上·嘉兴期末)同学们在长跑测试后会感到全身肌肉酸痛,对此现象的解释:剧烈运动时,①氧供应不足,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其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5.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组织产生二氧化碳的影响,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到B时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细胞的厌氧呼吸
B.B所对应的氧气浓度比较适合果实和蔬菜的生长
C.B到C的过程中,需氧呼吸逐渐增强
D.该植物组织的细胞能进行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6.(2021·浙江台州·九年级期末)小明因感冒、腹泻,前往医院就诊。
(1)医生建议小明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是小明因感染而出现炎症,这时人体血液中能吞噬病菌的 ;(选填“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增加。
(2)医生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对小明进行治疗。这些药液首先经过上下腔 (填血管名称)到达右心房。
(3)小明生病后,身体逐渐消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这是人体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的结果。(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2023九上·丽水期末)小涛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酵母菌无氧呼吸实验,其步骤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 ;
②取10%葡萄糖溶液30毫升注入锥形瓶中,置于35℃水浴中;
③取干酵母3克,放入温水中化开后,倒入锥形瓶中,充分振荡摇匀;
④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密封瓶口,使玻璃导管伸入试管的液面以下;
⑤几分钟后观察实验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步骤①补充完整 ;
(2)在“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的目的是 ;
(3)小涛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试管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出现;打开瓶塞,可以闻到酒精的气味。根据该实验现象写出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表达式 。
8、(2023九上·拱墅期末)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内水分平衡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心脏及其相连血管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⑨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 →①(按序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
(2)图甲中的X表示细胞的 ,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为 。(3)剧烈运动后,人会汗流浃背,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选填“体温”或“水分”)平衡。
9.(2021·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甲图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
(1)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测定种子萌发时吸收___________的速率(选填“氧气”或“二氧化碳”)
(2)分析3.5小时~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 。
(3)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请设置此实验的对照实验 。
(4)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会导致气体体积改变,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会增大,在2小时中刻度变化了0.2个单位。那么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是 单位/小时。
10.新冠疫情期间, ECMO(体外肺膜氧合)技术的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技术的原理是将人体上、下腔静脉中的血液引出体外,将其充氧后注入病人的肺静脉(如图甲)或主动脉(如图乙),起到替代部分心肺功能。
(1)下列设备中能替代人体肺功能的是
A.动力泵 B.氧合器 C.氧气泵 D.热交换器
(2)ECMO技术常被用于挽救肺功能衰竭或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其中图乙模式是为了挽救 功能衰竭的病人。
(3)ECMO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输入营养补充液,若营养补充液中的氨基酸最终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则氨基酸一定含有 元素。
(4)经图甲交换器出来回到人体心脏的血液,再经过 (选填“体循环”或“肺循环”)到达脑,血液中的氧进入脑细胞,参与 氧化分解,为脑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1、(2022·浙江嘉兴·九年级期末)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将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液分为两等份,如图所示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相同的烧瓶中,用带有导管的瓶塞塞紧,导管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并定时向甲烧瓶内通入氧气。根据酵母菌代谢方式的多样性推断
(1)乙烧瓶内最后的产物是 。
(2)从理论上推测,哪个烧瓶对应的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请说明理由 。
12、(2023九上·上城期末)酿酒用的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能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同时在同温同压下能产生等体积二氧化碳。而在无氧情况下能进行无氧呼吸。科学兴趣小组运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观察甲、乙两个装置中着色液位置的变化,实验环境温度恒定5℃,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分析回答:
实验时间t/h 0 1 2 3 4 5 6 7 8
甲中着色液移动距离x/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
乙中着色液移动距离y/mm 0 0 0 2 6 12 15 20 30
(1)图乙中液体A应是 ;
(2)实验中,图甲中的着色液会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对比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甲、乙两种装置均可验证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
14.(2021·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小金同学研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及其代谢产物,设计图甲和乙装置进行实验。在35℃时,将酵母菌和一定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加入B和D装置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小金同学通过C和E装置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是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该判断依据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小金认为C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足以确定B瓶产生了CO2,需要如何改进?___________
(3)利用传感器测定并记录装置D中酵母菌数量、葡萄糖浓度和酒精浓度绘制图丙曲线。解释在温度为35℃时,图丙中酒精含量变化的原因是 。
考点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2022九上·秀洲期末)北京烤鸭在育肥期要填饲过量的高糖饲料,减少运动从而使鸭在短期内变成肥鸭,关于北京鸭的生长过程的说法①脂肪可转变为糖类 ②糖类可转变为脂肪 ③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④异化作用强于同化作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糖类物质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B.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通过缓慢氧化的方式释放能量
C.人体在任何时候同化作用都大于异化作用,这样才能维持生命的延续
D.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3、据调查,我国青少年肥胖率近五年增长明显。
(1)肥胖是由于人体的同化作用 (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异化作用而导致的。
(2)多运动可减肥,运动后有时会感到肌肉酸痛,是由于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了 _ 的缘故。
(3)有人提出:通过长期素食可以减轻肥胖烦恼,使人更健康。该观点是否合理?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
考点三、泌尿系统
1、(2022·浙江舟山·九年级期末)如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或生理作用)分别是( )
A.动脉、滤过、重吸收 B.静脉、滤过、重吸收
C.静脉、重吸收、滤过 D.动脉、重吸收、滤过
2、(2023九上·嘉兴期末)大部分代谢废物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的。如图是小嘉整理的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①-④处的液体中不含有血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 (3) (4)
3、(2022·浙江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九年级开学考试)如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2的作用是滤过 B.3中流的是动脉血
C.4中的液体不含血细胞 D.6管内流出后的液体是尿液
4、(2022九上·平湖期末)如图为人体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①—④液体中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含有血细胞 B.②中没有氨基酸
C.③中含有葡萄糖 D.④中没有尿素
5、(2022九上·安吉期末)如图为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其中①~⑧代表相关结构或物质,a、b代表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④⑥构成了肾单位
B.a、b分别代表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C.正常情况下,⑦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D.若⑧中检测到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⑤出现了异常
6、(2023九上·杭州期末)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液中的葡萄糖(a)、水(b)和无机盐(c)含量如图,该人大量饮水后排出的尿液中的成分最接近于( )
A. B.C.D.
7、(2022·浙江杭州·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所示是某人饭后约30分钟时,测得的血液流入和流出小肠时中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尿素的相对含量,下列柱状图描述符合实情的是( )
A. B.
C. D.
8、(2022·浙江·松阳县教育局教研室一模)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部位的示意图,图中a为血管,箭头表示其血流方向。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为小肠,则a内流动的是静脉血 B.若X为肺,则a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C.若X为心脏,则a为静脉 D.若X为肾小球,则a为动脉
(8) (9)
9、(2022九上·越城期末)如图表示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物质X、Y的含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b代表小肠,则曲线Y可表示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B.若b代表肾脏,则曲线X可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
C.若b代表肺,则曲线Y可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D.若b代表脑,则曲线X可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
10、(2023九上·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小乐构建的人体生理活动的概念模型,其中①和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应的结构,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肾脏,则③中的尿素含量减少
B.若②为骨骼肌,则③中的氧气含量增加
C.若②为肺,则③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若②为小肠,则餐后1小时③中的葡萄糖含量减少
(10) (11)(12)
11、(2022·杭州·九年级)如图所示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在各血管内的变化情况。如果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葡萄糖 D.尿素
12、(2022九上·衢江期末)1924年科学家检测了肾单位内的葡萄糖含量变化情况。如图A、B、C分别代表肾单位的结构,其中C的结构名称和生理过程分别是( )
A.肾小球、滤过作用 B.肾小管、滤过作用
C.肾小球、重吸收作用 D.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13、(2023九上·杭州)如图为人体的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下列错误的是( )
A.①是肾脏,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B.尿液排出途径是①→②→③→④
C.每天形成原尿180升,但最终尿液只有1.5升,是因为③的重吸收
D.人体排尿,不仅能排出代谢废物,还能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15.(2022九上·越城期末)如图为人体代谢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字母A、B、C、D表示物质,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物质B是 ;小肠中,参与完成生理过程①的消化液有 ;
(2)甲细胞能运输B物质,若血液中该细胞的数量过少,会患 ,经常出现头晕症状;
(3)C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 ,自C进入血液到被运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需流经心脏 次;
(4)D中含有的尿素是人体内 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
(5)若某人的尿液中出现C,则可能是图中生理过程 (填序号)出现了障碍。
14、(2022九上·椒江期末)血液流经遍布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时,会发生物质交换。
(1)血液流经图甲所示的毛细血管时,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结合,由血液运往全身各处;血液流经图乙所示的毛细血管时,变成营养物质丰富,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 (选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2)血液流经肾小球后形成原尿。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经过 (选填图丙中的序号)被重吸收送回到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
(3)表格为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四种液体成分,其中表示图丙中的M成分是 。(选填表格中的字母)
项目成分 红细胞 大分子蛋白质 水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16.(2022九上·平阳月考)如图是人体部分系统的生理活动简单模式图,图中①表示某种生理过程,②③分别表示两种气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B系统中完成图中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 。
(2)C系统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了气体交换后,血液名称上如何变化? 。
(3)D系统中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 。
17.(2022·浙江·松阳县教育局教研室一模)下图为人体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的关系示意图,a~d 代表生理过程。请回答:
(1)图中c代表的生理过程为 _。
(2)由b过程进入血液中的氧气,主要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
(3)各种营养物质进入体内,经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该过程的场所在 。
18.(2022·浙江杭州·九年级阶段练习)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各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图A、B、C、D分别表示人体的四个系统,序号①、②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为淀粉,则物质①为 。
(2)A系统能为全身各处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其动力器官是 。
(3)C系统获得的氧气通过A系统输送到组织细胞处利用,从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 ,A系统与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实现的。
19.(2022·浙江·南海实验学校九年级开学考试)如图所示,A、B、C代表健康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I、Ⅱ、Ⅲ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心脏的四个腔。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淀粉经过A 最终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I进入血液:物质I随着血液循环流经C时,血液中物质I的量将发生如图丙所示的变化,造成bc段变化原因是结构2对物质I的 作用。
(2)外界气体Ⅲ在B中通过 作用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进入心脏的第一个腔是_ (选填序号)。
20.(2022九上·定海期末)酒精进入消化道后,会在胃、肠处被吸收,经血液循环,少部分由皮肤、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大部分在体内被分解,肝脏是分解酒精的重要器官。图甲为肝脏解酒流程;图乙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图丙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
(1)图甲,肝脏解酒属于生物代谢活动中的 作用(选填“同化”或“异化”);
(2)图乙,与血管A相比,血管B中酒精含量明显减少,据此可以推测血液中的酒精参与了肾单位中的 (填生理过程);
(3)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的是呼出气体中酒精的含量,请写出酒精被消化道吸收后呼出的途径:消化道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泡→口腔呼出。
21.(2023九上·拱墅期末)小乐利用橡皮管、漏斗、相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水和注射器等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回答问题:
(1)“肾单位模型”中的①模拟 ,③模拟 。
(2)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则其模拟的是血液中的 (写出1种)。
(3)小欢对小乐制作的“肾单位模型”提出了改进建议:使用不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并在①处戳出若干小孔且能让较小的塑料颗粒通过,小欢改进的优点是 。
(21) (22)
22.(2021·浙江绍兴·中考真题)如图是小敏在复习整理血液循环相关知识的手绘图,请据图回答。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肠胃道”中被消化成 _进入血液。
(2)气体A在肺泡中的浓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肺部毛细血管中浓度。
(3)与C处血液相比,D处血液最明显的变化是 含量减少。
(4)心脏结构1、2和3、4,在血液循环中的功能是 。
九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 第4-5节 能量的获得和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考点一、获得能量的途径
1、2023年绍兴马拉松赛于11月26日在镜湖开跑。跑步过程中运动员部分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乳酸 C.乳酸和二氧化碳 D.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B
【分析】无氧呼吸:指细胞生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分子氧参与,其氧化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主要是酒精或乳酸。
【解析】根据无氧呼吸的概念可知:人跑步过程中运动员部分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肌细胞生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乳酸等物质,因此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主要是乳酸。
2、(2022九上·平阳月考)如图甲和乙所示,小乐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汁制作葡萄酒。图甲装置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图乙装置中不含氧气;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一段时间内图甲和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B.图甲装置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C.图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图丙中的曲线②表示图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细菌或真菌是否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将其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酿酒时先保留少部分的氧气,让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然后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解答】A.酵母菌在自身不会制造有机物,是靠从别的物体上获取营养物质,所以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正确;
B.因为酵母菌会进行有氧呼吸进行大规模繁殖,所以氧气会减少,正确;
C.植物的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增加,正确;
D.图丙中的曲线①表示图乙装置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乙中一开始就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放出二氧化碳气体。D错误;
3、(2022·浙江绍兴·九年级期末)在利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从密闭的发酵罐中检测到三种化学物质的相对含量随密封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氧气、二氧化碳、酒精对应的曲线分别为
A.P、R、Q B.P、Q、R C.Q、P、R D.Q、R、P
【答案】B
【解析】酵母菌发酵酿酒需要无氧的环境,容器密封,由于酵母菌的生殖繁殖,很快就会把密封的容器中有限的氧气消耗掉,因此急剧减少的物质P是氧气;在开始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就会有二氧化碳产生,繁殖的足够的数量之后,再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比酒精多,因此物质Q是二氧化碳,R是酒精。
4.(2023九上·嘉兴期末)同学们在长跑测试后会感到全身肌肉酸痛,对此现象的解释:剧烈运动时,①氧供应不足,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其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答案】C
【解析】人在消耗能量,比如大量运动时身体提供能量是靠代谢葡萄糖,这时需要有充足的氧气与葡萄糖结合来释放能量。如果到达一定的程度,像运动心肺功能时通过检测,到了一定程度,氧气不够就出现了无氧阈的状态。代谢过程中就不能完全形成水和二氧化碳,而是生成一部分乳酸,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可能就是在无氧阈的分界线。
【解答】正确的顺序是 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内呼吸作用加强 ; ①氧供应不足,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③乳酸刺激肌肉,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
5.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组织产生二氧化碳的影响,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到B时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细胞的厌氧呼吸
B.B所对应的氧气浓度比较适合果实和蔬菜的生长
C.B到C的过程中,需氧呼吸逐渐增强
D.该植物组织的细胞能进行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答案】 B
【解析】A、A到B过程,氧浓度较低,有氧呼吸作用较弱,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B点情况下,呼吸作用最弱,是蔬莱水果的保鲜储藏的最佳氧浓度,B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C、由B到C,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强,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或乳酸,当产生酒精时,还会生成二氧化碳,由图中可知,该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始终释放二氧化碳,所以进行的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厌氧)呼吸,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2021·浙江台州·九年级期末)小明因感冒、腹泻,前往医院就诊。
(1)医生建议小明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是小明因感染而出现炎症,这时人体血液中能吞噬病菌的________;(选填“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增加。
(2)医生采用“静脉注射药物”对小明进行治疗。这些药液首先经过上下腔________(填血管名称)到达右心房。
(3)小明生病后,身体逐渐消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这是人体同化作用________异化作用的结果。(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白细胞 静脉 小于
【分析】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如图所示:
【解析】(1)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时,血液内白细胞的总数会增多。
(2)医生为小明进行了静脉注射抗菌药物治疗,则药物随血液先进行体循环,上臂处静脉血管→上下腔静脉。
(3)同化作用指的是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异化作用指的是分解有机物、排除代谢终产物、释放能量。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作用方向相反、同时进行。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两者相辅相成。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生物就生长,人就表现出体型增大,体重增加,身材增高等生理变化。当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生物可能在运动中或衰老中,如是患病的人就表现出逐渐消瘦的现象。
7、(2023九上·丽水期末)小涛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酵母菌无氧呼吸实验,其步骤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 ;
②取10%葡萄糖溶液30毫升注入锥形瓶中,置于35℃水浴中;
③取干酵母3克,放入温水中化开后,倒入锥形瓶中,充分振荡摇匀;
④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密封瓶口,使玻璃导管伸入试管的液面以下;
⑤几分钟后观察实验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步骤①补充完整 ;
(2)在“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的目的是 ;
(3)小涛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试管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出现;打开瓶塞,可以闻到酒精的气味。根据该实验现象写出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表达式 。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
(3)葡萄糖酶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解析】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通常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动物体中的无氧呼吸是一种发酵过程,酵母菌通过这种方式将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出能量。
【解答】(1)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验,所以步骤①中连接实验装置,检查气体的气密性;
(2)在“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态石蜡”的目的是放出外界的空气进去,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 ;
(3)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表达式:葡萄糖酶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
8、(2023九上·拱墅期末)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内水分平衡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心脏及其相连血管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⑨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 →①(按序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
(2)图甲中的X表示细胞的 ,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为 。(3)剧烈运动后,人会汗流浃背,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选填“体温”或“水分”)平衡。
【答案】(1)⑥③④⑦⑧ (2)呼吸作用;
(3)体温
【解析】水盐平衡的条件是:出汗、呼吸、排尿三种方式;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安静的时候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的时候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解答】(1)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以⑤是右心房→⑥右心室→③肺动脉→④肺静脉→⑦左心房→⑧左心室→①主动脉;
(2)X表示细胞的呼吸作用,他会利用有机物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它的文字表达式:
(3)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产生大量的热,通过出汗的方式进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9.(2021·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甲图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
(1)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测定种子萌发时吸收___________的速率(选填“氧气”或“二氧化碳”)
(2)分析3.5小时~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
(3)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请设置此实验的对照实验___________。
(4)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会导致气体体积改变,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会增大,在2小时中刻度变化了0.2个单位。那么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是___________单位/小时。
【答案】氧气 无氧呼吸 用等量消毒液杀菌过的死种子代替实验组中的活种子,其他装置同于实验组 1.55
【解析】(1)据图甲可知,该实验装置测量种子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量,主要原因是种子有氧呼吸消耗了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锥形瓶内的气体总量减少,U型管右侧液面上升,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的速率;
(2)3.5小时~4小时内标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O2;
(3)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因此需要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即用等量消毒液杀菌过的死种子代替实验组中的活种子,其他装置同于实验组;
(4)由柱形图分析可知,在最初2小时U形管液面上升5.6﹣2.3=3.3个单位,而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导致气体体积改变,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最初2小时是﹣0.2个单位(标尺读数减少0.2个单位),因此实际上液面上升3.3﹣0.2=3.1个单位,则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是3.1÷2=1.55单位/小时。
10.(2022九上·椒江期末)新冠疫情期间, ECMO(体外肺膜氧合)技术的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技术的原理是将人体上、下腔静脉中的血液引出体外,将其充氧后注入病人的肺静脉(如图甲)或主动脉(如图乙),起到替代部分心肺功能。
(1)下列设备中能替代人体肺功能的是
A.动力泵 B.氧合器 C.氧气泵 D.热交换器
(2)ECMO技术常被用于挽救肺功能衰竭或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其中图乙模式是为了挽救 功能衰竭的病人。
(3)ECMO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输入营养补充液,若营养补充液中的氨基酸最终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则氨基酸一定含有 元素。
(4)经图甲交换器出来回到人体心脏的血液,再经过 (选填“体循环”或“肺循环”)到达脑,血液中的氧进入脑细胞,参与 氧化分解,为脑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1)B
(2)心脏和肺(或心肺)
(3)C、H、N
(4)体循环;葡萄糖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血液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通过血液循环,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给了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给了血液,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解答】(1)血液流经人体的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将氧气给了血液,所以流过肺部的血液中含氧量上升,因此氧合器就代替了人体肺的功能。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氧气泵相当于心脏的功能,氧合器相当于肺的功能,所以图乙模式是为了挽救心脏和肺功能衰竭的病人。
(3)营养补充液中的氨基酸最终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 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合器,所以碳(C)元素,氮(N)元素,氢(H)元素一定来自氨基酸;
(4)经图甲交换器出来血液先流到肺静脉,在流到左心房,左心室,通过体循环流到脑部,血液中的氧进入脑细胞,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为脑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1)B(2) 心脏和肺(或心肺) (3) C、H、N (4) 体循环 , 葡萄糖
11、(2022·浙江嘉兴·九年级期末)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将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液分为两等份,如图所示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相同的烧瓶中,用带有导管的瓶塞塞紧,导管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并定时向甲烧瓶内通入氧气。根据酵母菌代谢方式的多样性推断。
(1)乙烧瓶内最后的产物是_________。
(2)从理论上推测,哪个烧瓶对应的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请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酒精和二氧化碳 甲烧瓶,因为甲烧瓶中的酵母菌有充足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有机物的分解较为彻底,并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而乙烧瓶中的酵母菌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有机物分解不彻底,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少,所以变浑浊较慢
【分析】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解析】(1)乙烧瓶内没有通入氧气,所以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表达式为:,所以乙烧瓶内最后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甲烧瓶先变浑浊,因为甲烧瓶中的酵母菌有充足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有机物的分解较为彻底,并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而乙烧瓶中的酵母菌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有机物分解不彻底,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少,所以变浑浊较慢。
12、(2023九上·上城期末)酿酒用的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能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同时在同温同压下能产生等体积二氧化碳。而在无氧情况下能进行无氧呼吸。科学兴趣小组运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观察甲、乙两个装置中着色液位置的变化,实验环境温度恒定5℃,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分析回答:
实验时间t/h 0 1 2 3 4 5 6 7 8
甲中着色液移动距离x/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
乙中着色液移动距离y/mm 0 0 0 2 6 12 15 20 30
(1)图乙中液体A应是 ;
(2)实验中,图甲中的着色液会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对比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甲、乙两种装置均可验证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类型。
【答案】(1)蒸馏水5mL (2)左
(3)甲图中的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后无氧呼吸,乙中先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解答】(1)乙组做对照作用,所以图乙中液体A应该是蒸馏水5mLL;
(2)图甲中,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后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吸收了,所以容器中气压变小,着色液向左移动;
(3)装置甲的有色液滴的移动速度是先快后慢,说明是先有氧呼吸后无氧呼吸,且有氧呼吸越来越弱;乙也是先进行有氧呼吸后进行无氧呼吸;装置2有色液滴在前2个小时没有移动过,说明酵母菌在进行无氧呼吸,因为无氧呼吸是非常缓慢的,且装置内没有吸收二氧化碳的NaOH溶液, 因此液滴会向右移动;
考点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2022九上·秀洲期末)北京烤鸭在育肥期要填饲过量的高糖饲料,减少运动从而使鸭在短期内变成肥鸭,关于北京鸭的生长过程的说法①脂肪可转变为糖类 ②糖类可转变为脂肪 ③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④异化作用强于同化作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相关知识解题,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制造或摄入的营养物质,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消耗营养物质,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则生物体表现为生长。
【解答】北京烤鸭在育肥期要填饲过量的高糖饲料,减少运动从而使鸭在短期内变成肥鸭,本阶段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体内摄入过多的糖类物质会转化为脂肪;
2、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糖类物质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B.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通过缓慢氧化的方式释放能量
C.人体在任何时候同化作用都大于异化作用,这样才能维持生命的延续
D.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答案】C
【解析】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成分,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解答】A、糖类物质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呼吸作用,即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通过缓慢氧化的方式释放能量,C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在患病期间,往往异化作用占优势,C错误,符合题意;
D、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者是同时进行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3、据调查,我国青少年肥胖率近五年增长明显。
(1)肥胖是由于人体的同化作用 ___________ (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异化作用而导致的。
(2)多运动可减肥,运动后有时会感到肌肉酸痛,是由于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了___________的缘故。
(3)有人提出:通过长期素食可以减轻肥胖烦恼,使人更健康。该观点是否合理?请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答案】大于 乳酸 该观点合理,素食中含有的糖类等提供能量的营养素相对较少,有利于减轻肥胖。(不合理,长期素食会导致摄入营养素种类不全,会影响健康或不合理,有些素食中也会含有较多的供能物质,比如粮谷类,不一定能减轻肥胖。)
【分析】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储存了能量,这种变化叫做同化作用。与此同时,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的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且把分解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异化作用。
【解析】(1)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或能量储存的过程。故肥胖是由于人体的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而导致的。
(2)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了乳酸从而导致肌肉酸痛。
(3)“通过长期素食可以减轻肥胖烦恼,使人更健康”该观点合理,素食中含有的糖类等提供能量的营养素相对较少,有利于减轻肥胖。(不合理,长期素食会导致摄入营养素种类不全,会影响健康或不合理,有些素食中也会含有较多的供能物质,比如粮谷类,不一定能减轻肥胖。)
考点三、泌尿系统
1、(2022·浙江舟山·九年级期末)如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或生理作用)分别是( )
A.动脉、滤过、重吸收 B.静脉、滤过、重吸收
C.静脉、重吸收、滤过 D.动脉、重吸收、滤过
【答案】A
【分析】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解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②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在肾小球里,血液只进行了过滤作用,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所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血液仍然是动脉血,①为出球小动脉。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③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
2、(2023九上·嘉兴期末)大部分代谢废物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的。如图是小嘉整理的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①-④处的液体中不含有血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的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从尿液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进入血液,形成终尿;
【解答】①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的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②是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之后形成的终尿,从尿液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进入血液;所以液体中不含血糖的是②;
3、(2022·浙江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九年级开学考试)如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2的作用是滤过 B.3中流的是动脉血
C.4中的液体不含血细胞 D.6管内流出后的液体是尿液
【答案】D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解析】A.2是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血液中的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所以,原尿中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故A正确。
B.3是出球小动脉,流动脉血,故B正确。
C.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故4中的液体不含血细胞,故C正确。
D.6管是肾静脉,4管经过5肾小管的重新收之后的液体为尿液,故D错误。
4、(2022九上·平湖期末)如图为人体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①—④液体中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含有血细胞 B.②中没有氨基酸
C.③中含有葡萄糖 D.④中没有尿素
【答案】C
【解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滤过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吸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
【解答】A.①是肾小囊内的原尿,原尿是血浆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后形成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所以①中不含血细胞是正确的;
B.氨基酸属于小分子的物质,原尿中含有氨基酸,所以当原尿流经②肾小管时,肾小管中由氨基酸,B错误;
C.当原尿流经②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③肾静脉中含有葡萄糖,C正确;
D.图中④表示集合管,内流的物质是尿液,尿液中含有水和无机盐、尿素等物质,D错误;
5、(2022九上·安吉期末)如图为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其中①~⑧代表相关结构或物质,a、b代表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④⑥构成了肾单位
B.a、b分别代表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C.正常情况下,⑦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D.若⑧中检测到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⑤出现了异常
【答案】A
【解析】泌尿系统,主要器官是肾脏,人体的肾脏有两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的,每个肾单位都可以通过滤过与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所以肾单位是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解答】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③肾小球、④肾小囊、⑤肾小管构成,A错误;
B:当血液流经③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a表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b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B正确;
C:正常情况下,⑦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C正确;
D: 全部的葡萄糖被⑤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若⑧尿液中检测到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⑤肾小管出现了异常,D正确。
6、(2023九上·杭州期末)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液中的葡萄糖(a)、水(b)和无机盐(c)含量如图,该人大量饮水后排出的尿液中的成分最接近于( )
A. B.C.D.【答案】B
【解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滤过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吸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
【解答】正常人的尿液中是不存在a葡萄糖的;大量饮水,所以水的含量会超过原来的b,按比例计算,无机盐的含量会降低,小于原来的c;
7、(2022·浙江杭州·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所示是某人饭后约30分钟时,测得的血液流入和流出小肠时中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尿素的相对含量,下列柱状图描述符合实情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1)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分析图示可知,血液流出小肠时,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葡萄糖、尿素含量均增多。
(2)体循环的动脉血流经全身各器官过程中要消耗掉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使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解析】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流出小肠的血液含葡萄糖会增多,小肠还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代谢废物,所以尿素的含量会增加。体循环的动脉血流经全身各器官过程中要消耗掉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血液流入小肠与流出小肠时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葡萄糖、尿素含量均增多。
8、(2022·浙江·松阳县教育局教研室一模)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部位的示意图,图中a为血管,箭头表示其血流方向。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为小肠,则a内流动的是静脉血 B.若X为肺,则a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C.若X为心脏,则a为静脉 D.若X为肾小球,则a为动脉
【答案】C
【分析】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一般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A.X为小肠,a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则此血液循环是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肠动脉→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在组织细胞内进行物质交换,由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所以经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的血液含养料增加,血液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因此,血液流经小肠时则a为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A正确。
B.血液在血管里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若标号X为肺泡,则标号a表示的是肺静脉,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即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c中血液氧气含量增多, B正确。
C.X为心脏,a的作用是引血出心脏,为动脉,C错误。
D.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它的一端连着入球小动脉,另一端连着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因此如果X为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那么血管a是出球小动脉,在a内流动的都是动脉血,D正确。
9、(2022九上·越城期末)如图表示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物质X、Y的含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b代表小肠,则曲线Y可表示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B.若b代表肾脏,则曲线X可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
C.若b代表肺,则曲线Y可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D.若b代表脑,则曲线X可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发生物质交换,血液流经的器官不同,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分析成分变化时结合各器官的功能进行。
【解答】A.若b代表小肠,由于在小肠内吸收营养物质,因此饭后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则曲线Y表示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A正确。
B.若b代表肾脏,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尿素含量减少,即曲线X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所以,若b代表肺,则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C错误。
D.根据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可以判定:a段是动脉,b是毛细血管,c是静脉。脑部的组织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血液流经脑部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所以,若曲线b代表脑,则曲线X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10、(2023九上·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小乐构建的人体生理活动的概念模型,其中①和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应的结构,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肾脏,则③中的尿素含量减少
B.若②为骨骼肌,则③中的氧气含量增加
C.若②为肺,则③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若②为小肠,则餐后1小时③中的葡萄糖含量减少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细胞呼吸;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滤过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吸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 所以经过肾脏以后,血液中的尿素大部分进入了尿液;肌肉中的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消化,在小肠中最终消化为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解答】A.若②为肾脏,经过肾脏以后,血液中的尿素大部分进入了尿液,所以在血液中尿液的含量减少,A正确;
B. 若②为骨骼肌,肌肉中的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③中的氧气含量减少,B错误;
C. 若②为肺,经过肺以后,二氧化碳通过肺从呼吸道呼出,则③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C错误;
D. 若②为小肠,则餐后1小时,淀粉等有机物在小肠中被消化成葡萄糖,并且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所以③中的葡萄糖含量减升高,D错误;
故答案为:A.
11、(2022·浙江杭州·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所示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在各血管内的变化情况。如果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葡萄糖 D.尿素
【答案】A
【分析】图中横轴中的I段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此种物质逐渐下降,Ⅲ段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此种物质逐渐增多,可以结合血液循环中各物质的变化进行解答。
【解析】AB.如果为Ⅰ包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肺循环。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Ⅲ段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所以曲线应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能量,葡萄糖分解能产生能量,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葡萄糖的量应减少。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尿素的量应增加,故CD不符合题意。
12、(2022九上·衢江期末)1924年科学家检测了肾单位内的葡萄糖含量变化情况。如图A、B、C分别代表肾单位的结构,其中C的结构名称和生理过程分别是( )
A.肾小球、滤过作用 B.肾小管、滤过作用
C.肾小球、重吸收作用 D.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答案】D
【解析】1.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的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2.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蠹的腔内,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解答】根据尿液形成过程中流动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其中A是肾小球、B肾小囊、C是肾小管。血液流经A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原尿流经C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因此从C肾小管的末端流出的尿液中葡萄糖含量为0。故D符合题意。
13、(2023九上·杭州期末)如图为人体的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肾脏,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B.尿液排出途径是①→②→③→④
C.每天形成原尿180升,但最终尿液只有1.5升,是因为③的重吸收
D.人体排尿,不仅能排出代谢废物,还能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21)
【答案】C
14.(2022九上·越城期末)如图为人体代谢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字母A、B、C、D表示物质,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物质B是 ;小肠中,参与完成生理过程①的消化液有 ;
(2)甲细胞能运输B物质,若血液中该细胞的数量过少,会患 ,经常出现头晕症状;
(3)C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 ,自C进入血液到被运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需流经心脏 次;
(4)D中含有的尿素是人体内 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
(5)若某人的尿液中出现C,则可能是图中生理过程 (填序号)出现了障碍。
【答案】(1)氧气;肠液、 胰液
(2)贫血
(3)右心房;2
(4)蛋白质或氨基酸
(5)③
【知识点】血液循环;代谢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图为人体新陈代谢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包括消化与吸收、吸气和呼气、血液的功能、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等,字母A、B、C、D表示物质,其中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是葡萄糖、D是尿素、水和部分无机盐等;①、②表示生理过程,其中①表示消化过程、②吸收过程。
【解答】(1)图中物质B是氧气,小肠中,参与完成生理过程①的消化液有肠液、 胰液。
(2)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B是氧气,甲细胞能运输B物质,因此甲细胞的名称是红细胞,若血液中该细胞的数量过少,会患贫血 ,经常出现头晕症状;
(3)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C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自C进入血液到被运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需流经心脏2次;
(4)D中含有的尿素是人体内蛋白质或氨基酸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
(5)若某人的尿液中出现C葡萄糖,则可能是图中生理过程③肾小管的重吸收出现了障碍。
15、(2022九上·椒江期末)血液流经遍布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时,会发生物质交换。
(1)血液流经图甲所示的毛细血管时,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结合,由血液运往全身各处;血液流经图乙所示的毛细血管时,变成营养物质丰富,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 (选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2)血液流经肾小球后形成原尿。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经过 (选填图丙中的序号)被重吸收送回到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
(3)表格为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四种液体成分,其中表示图丙中的M成分是 。(选填表格中的字母)
项目成分 红细胞 大分子蛋白质 水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答案】(1)血红蛋白 静脉血 (2)④ (3)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血液循环,甲是血液与肺部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把二氧化碳给了肺部细胞,肺部细胞把氧气给了血液,血液中的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当血液经过小肠时,血液把氧气给了小肠的组织细胞,所以含氧量变少,为静脉血,呈暗红色;)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滤过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多数的水和无机盐进入血液,尿液中只有尿素,水和少量的无机盐等物质;
【解答】(1)甲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由血液运往全身各处;流到乙处,与小肠处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给了小肠中的组织细胞,血液中含氧量变少的为静脉血,颜色是暗红色;
(2) 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经过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回到血液中去;
(3)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尿液中没有红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只有尿素,水和少量的无机盐,所以选D符合要求;
16.(2022九上·平阳月考)如图是人体部分系统的生理活动简单模式图,图中①表示某种生理过程,②③分别表示两种气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B系统中完成图中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 。
(2)C系统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了气体交换后,血液名称上如何变化? 。(3)D系统中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 。
【答案】(1)小肠(2)动脉血变静脉血(3)肾脏
【解析】A是呼吸系统;B是消化系统,C是血液循环系统,D是泌尿系统,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肾脏;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中含氧量高高为动脉血,呈鲜红色;血液中含氧量少为静脉血,呈暗红色;
【解答】(1B系统是消化系统,B中完成图中①消化和吸收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
(2)、C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系统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把氧气和营养物质给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把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给血液,血液中含氧量高高为动脉血,呈鲜红色;血液中含氧量少为静脉血,呈暗红色;所以血液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D系统是泌尿系统,系统中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
17.(2022·浙江·松阳县教育局教研室一模)下图为人体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的关系示意图,a~d 代表生理过程。请回答:
(1)图中c代表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__。
(2)由b过程进入血液中的氧气,主要与红细胞中的___________结合。
(3)各种营养物质进入体内,经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该过程的场所在___________。
【答案】吸收##消化和吸收 血红蛋白 组织细胞
【分析】由图可知:a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c为吸收、d为尿的形成过程。
【解析】(1)图中c代表表示食物中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被消化道壁吸收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2)b过程表示氧气进入血液的过程,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3)各种营养物质进入体内,最终送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经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18.(2022·浙江杭州·九年级阶段练习)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各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图A、B、C、D分别表示人体的四个系统,序号①、②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为淀粉,则物质①为________。
(2)A系统能为全身各处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其动力器官是________。
(3)C系统获得的氧气通过A系统输送到组织细胞处利用,从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________,A系统与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答案】葡萄糖 心脏 能量 气体扩散作用##扩散作用
19.(2022·浙江·南海实验学校九年级开学考试)如图所示,A、B、C代表健康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I、Ⅱ、Ⅲ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心脏的四个腔。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淀粉经过A___________最终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I进入血液:物质I随着血液循环流经C时,血液中物质I的量将发生如图丙所示的变化,造成bc段变化原因是结构2对物质I的___________作用。
(2)外界气体Ⅲ在B中通过___________作用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进入心脏的第一个腔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
【答案】小肠 重吸收 气体扩散 ②
【分析】图甲中的A表示小肠,B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肾脏;I、Ⅱ、Ⅲ分别表示葡萄糖、二氧化碳和氧气。图乙中,①右心房,②左心房,③右心室,④左心室。
【解析】(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主要是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气体Ⅲ表示氧气,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以氧气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进入心脏的第一个腔是②左心房。
20.(2022九上·定海期末)酒精进入消化道后,会在胃、肠处被吸收,经血液循环,少部分由皮肤、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大部分在体内被分解,肝脏是分解酒精的重要器官。图甲为肝脏解酒流程;图乙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图丙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
(1)图甲,肝脏解酒属于生物代谢活动中的 作用(选填“同化”或“异化”);
(2)图乙,与血管A相比,血管B中酒精含量明显减少,据此可以推测血液中的酒精参与了肾单位中的 (填生理过程);
(3)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的是呼出气体中酒精的含量,请写出酒精被消化道吸收后呼出的途径:消化道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泡→口腔呼出。
【答案】(1)异化(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3)右心室
【解析】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解答】(1)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和同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酒精在肝脏中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这个过程属于异化作用。
(2)图乙中,与A相比, B中酒精减少,是因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酒精过滤到肾小囊中,经过肾小管后形成尿液,排除体外,因为血液中的酒精参与了肾单位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3)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所以酒精被消化道吸收后呼出的途径:消化道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一右心房一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泡→口腔呼出。
21.(2023九上·拱墅期末)小乐利用橡皮管、漏斗、相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水和注射器等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回答问题:
(1)“肾单位模型”中的①模拟 ,③模拟 。
(2)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则其模拟的是血液中的 (写出1种)。
(3)小欢对小乐制作的“肾单位模型”提出了改进建议:使用不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并在①处戳出若干小孔且能让较小的塑料颗粒通过,小欢改进的优点是 。
【答案】(1)肾小球;肾小管
(2)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
(3)较小的颗粒模拟尿素等物质能被肾小球滤过,较大的颗粒模拟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更好地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解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过滤掉血液中的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
【解答】(1)肾单位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所以“肾单位模型”中的①模拟肾小球,③模拟肾小管;
(2)肾小球的滤过以后,血液进入肾小囊,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过滤掉血液中的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所以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则其模拟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
(3)小欢的改进点是使用了不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好处是:这样可以用较小的颗粒模拟尿素等物质能被肾小球滤过,较大的颗粒模拟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更好地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故答案为:(1)肾小球,肾小管(2)血细胞(3) 较小的颗粒模拟尿素等物质能被肾小球滤过,较大的颗粒模拟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更好地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