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7《金色花》《荷叶母亲》美读感诗意,对比见真情诵读与品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7《金色花》《荷叶母亲》美读感诗意,对比见真情诵读与品析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09: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美读感诗意,对比见真情
——《金色花》《荷叶母亲》诵读与品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风格,体会两文所抒发情感的不同之处;
2.引导学生归纳比较阅读的对比点,打开学生阅读的新思路;
3.引领学生美读散文诗,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影坛杀出了一匹票房黑马,它既不同于以往漫威系列的美国大片,也不是《战狼》一般的家国情怀的大主题电影,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它就是《你好,李焕英》。有同学看过这部电影么?你觉得它能获得超50亿票房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学生来聊一聊。)
小结:感动我们的从来不是电影,而是我们内心藏起的脉脉温情。
电影是影视文学,它更直观,而同样的情感表达,文学作品会更加隽永,余味更悠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散文诗,于美读中感诗意,在对比中见真情。
哪位同学能够说说散文诗的特点?
学生自由表达。
参考: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二、听读入情
教师范读两篇散文诗的片段,配乐。
要求:请同学们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出语气。
三、探寻美意
(一)以读寻情
要想学好散文诗,体察散文诗的美感,就一定要美美地读出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老师对这两篇散文诗有不同的要求:《金色花》
要求:1.通过想象,读出画面;2.抓住词句,走入角色。
《荷叶母亲》
要求:读出情绪的变化,体会情感。
活动:学生展开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反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同学评价。
提问:两首散文诗,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能说说它打动你的理由么?
要求:请同学们从画面、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抓住字词,加以赏析,让学生读一读。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小结。
(二)以声传情
活动:让学生找出典型语段,试着分析。
要求:给学生足够时间。
案例参考: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引导学生关注动词,读出语音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笑嘻嘻”一词,让不同的学生进行探索尝试,找到笑着读的方法。
“跳舞”与“摇摆”的不同节奏,让学生尝试体会,连读比较。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
活动:让学生和前面的重音来比较,明确可以根据文意,轻声读,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3.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关注叠词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4.“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5.“我不告诉你,妈妈。”(引导孩子关注诗人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
活动:请同学合作朗读,读出孩子的调皮,读出妈妈的嗔怪。
案例: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活动:请学生比较“左右攲斜”和《金色花》中的“摇摆”,所读的感觉一样不一样?
指导:红莲是被风雨吹打得左右攲斜,是被动的,无奈的,忍痛的,语气沉重无奈;而变成金色花的孩子是笑嘻嘻地摇摆,主动的,心情愉悦的,充满爱意的,语气轻快活泼。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活动:关注作者前后情绪的变化,寻其缘由。抓住“正”字,比较《金色花》中“正覆盖在你所读的地方”与“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的诵读语气语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者的不同,前者是故意的、调皮的,也是爱妈妈,关怀妈妈;后者是惊喜于红莲被荷叶护住,对荷叶母亲的感激。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活动:体会抒发的情感,直抒胸臆地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比《金色花》的“我不告诉你,妈妈”,这里的情感表达是直接的,毫不掩饰的。这里对比含蓄与直接两种抒情方式。
四、赏读悟情
活动:《金色花》与《荷叶母亲》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情感的?要求学生抓住物象来表达。
提示:学生可以抓住“花”的物象,再请学生谈谈两位作者为什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花来象征孩子,明确孩子在两篇散文诗中的同性特点——纯洁、美好。
追问学生这两篇散文诗除了体裁、物象的相同还有没有别的不同之处。
参考:主题上都是来歌颂母爱,但视角不同,一个是孩子依恋追随妈妈,一个是妈妈保护孩子,但都是在同一主题下,歌颂母爱的圣洁美好。
师:他们的语言风格相似么?都是什么样的呢?
生:相似,都是清新自然的风格。
生:不同,一个是孩子的口吻,口语化;另一个更典雅,书面语较多。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
再引导学生深入该问题,既然都选择了花,那为什么选择了两种不一样的花,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链接:冰心与泰戈尔的渊源)
引导学生通过诗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来探究其作品背后深层原因,从而深入理解其情感的不同表现。
注意:学生这里也许能探究到印度和中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色彩,但对于冰心和泰戈尔的个人经历可能并不了解。相似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冰心对泰戈尔的喜爱与崇拜,从而发掘二者语言风格、主题选择的相似;而不同之处,这里可以向孩子们聊起泰戈尔十三岁就丧母的情况,让学生再来谈一谈《金色花》的开头为什么用了“假如”一词?这是什么手法?《荷叶母亲》用的手法相同吗?这里既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泰戈尔因无法得到母爱,无法在现实里与妈妈嬉戏,所以只能依托于想象,在想象中时时围绕着妈妈,与妈妈嬉戏,表达着对妈妈的依恋;而冰心因有妈妈在身边庇护,所以通过联想,借花喻人,以红莲比喻自己,以荷叶比喻母亲,表达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师:在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后,再来比较品读两首散文诗,能否体察出不同的感受?
师:再读过后,你还会坚持之前的选择么?
学生交流、回答。(学生可以在此处更改之前的选择,并且再给大家读一读触动他情肠的地方)
参考:泰戈尔的《金色花》虽活泼俏皮,满是孩童的天真嬉闹,但开篇的“假如”却暗含了其无法拥有母爱的事实,而《荷叶母亲》虽心绪不宁,但因为有着母亲的庇护免遭风雨而充满感激与依恋。
师:我们刚刚从哪些方面比较了《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生:从主题、手法、物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将《金色花》和《荷叶母亲》加以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层次探究二者相同和不同的原因。
教师小结。
板书归纳对比点:体裁、内容、主题、语言、情感、手法、意象、意蕴……(请学生归纳)
五、朗读回味
请一位同学再为大家读一读这篇《金色花》。
小结:何其有幸,今世我们拥有彼此,无可取代。就让我们尽兴地做母子,不留遗憾。
点评:
如同正标题和副标题显示的,这个教学设计属于比较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目标的设定。通过比较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风格,体会两文所抒发情感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归纳比较阅读的对比点,打开学生阅读的新思路;引领学生美读散文诗,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这三条学习目标紧紧围绕比较阅读课的特征来安排和表述。第一条属于比较阅读中的自身理解问题,抓住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很准,实际上执教者紧紧抓住了散文教学的特征,难能可贵;第二条目标属于引领学生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问题;第三条是关于散文阅读中的朗读,如何学习散文,朗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这三条目标是有层次的,条理也清晰。整个设计,执教者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来安排,可以说抓住了重点,又做到了纲举目张。从这个方面来看,教学设计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处理是否恰当,能否体现教学的重点,能否引领后面教学的几个环节等问题十分重要。没有好的教学设计,一堂课很难说是好课,这是基础和前提。
其次,在这个教学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探寻美意”中,安排了“以读寻情”“以声传情”两个内容。这两个内容设计得很好,一是紧紧抓住了散文教学中朗读这一重要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去通过朗读来把握作者情感,从而理解文意,从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者是用足了功夫的,这也恰恰体现出设计者对散文教学的准确理解和恰当处理;二是抓住语言,通过品味和分析语言来玩味散文中语言的魅力,这抓住了散文教学的根本,也恰恰是这一环节体现了散文教学有别于别的文体教学的特征。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和运用”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张扬。
再次,这个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对文本的挖掘有了深度。这主要体现在第四个教学环节“赏读悟情”上,对于两篇散文中两位不同国度的作者为什么选择了不同的物象来表达母爱主题;尤其对两位作者选择不同物象的背后原因的探讨,这个设计有高度,也有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诗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来探究其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深入理解其情感的不同表现。这一提示很好,值得肯定。
最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活动式课堂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的课堂活动为主轴,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做到“三动”,这一点很可贵。从这个教学设计来看,我们能够时时处处看到设计者心中始终有学生,让学生读书、学会朗读,学会品味,学会比较、学会鉴赏,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希望的课堂,我们追求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