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试卷
一、辨识和赏析修辞手法(共10分,每题1分)
1.(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下列对偶句中,上下句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首先注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再比对四个选项:
A.上下句是并列关系。
B.上下句是因果关系。
C.上下句是顺承关系。
D.上下句是并列关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句间关系的分析能力。按分句关系分:①并列关系: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彼此平行;②顺承关系:几个分句是连续动作或先后发生的事,分句次序一般不能随意改动;③递进关系:分句间有一层进一层的关系(程度更深,数量更大,范围更广);④选择关系:分句表示从两件事中选择一件.(分句可以不止两个);⑤转折关系:表意思的转折.⑥因果关系:表句子间的因果关系。
2.(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选出与“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修辞方式相同的一句(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D.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首先注意例句“蟹白栗黄,备极护爱”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白蟹肉、黄栗粉是喂养蟋蟀的两种食物,也是人的佳肴。这是借代喂养蟋蟀的各种精美食品。再比对四个选项:
A.借代。用“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儿童。
B.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山美景比作成少女衣装,“妖娆”把江山人格化。
C.比喻,把人比作猿猴和鸷鸟。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组成威尼斯的各个岛比喻成聚成的花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3.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A.本句中的“像”前边的“我们”和后边的“英雄”不能构成比喻关系,所以“像”不是比喻词。
B.本句不是夸张,“大棋盘”是比喻。
C.本句不是借代,而是将“实现四化的大局”比喻为“大棋盘”,应是借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 )
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吗?到头来,____。
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
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
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中。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首先注意语境是说已经身入下去,只是身入心不入罢了。所以续写的句子必须具备“身入”这个特点,即必须是“入”的特点。再比对四个选项:
A.油看起来“入”水了,其实油是不能进入水中的,不能算“入”。
CD两项则没有“入”的语言标志。
只有B选项中的葫芦,起初是入水了,但最终还是浮起来了,符合“身入心不入”的语境条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漫漫人生路,有谁能说自己是踏着一路鲜花,一路阳光走过来的?又有谁能够放言自己以后不会再遭到挫折和打击?成功的背后往往布满了荆棘和激流险滩。有的人为一时受挫就轻易地退出战场而懊悔不己;有的人一味沉溺于失败而在人生的泥潭越陷越深;有的人因害怕失败而与成功渐行渐远。这些人,永远不会追求到心中的梦想。是退却,还是前行?我想朋友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A.文段开头连用两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培的时候,也会有逆培的时候。
B.文段中把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作荆棘和激流险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壮美,具有挑战性。
C.文段中运用有的人的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突出了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的后果。
D.文段结尾是个设问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指出应该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
【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壮美”错误。“壮美”一词不当,因为语段并不是在赞美困难与挫折,而是意在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应具有的态度,所以应该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之多和挫折之大,表明了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句中的“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C.“打比方”错,“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是夸张的修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7.(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下列对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B.南朝乐府《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中“莲子”实指莲子,诗句描写了对莲子抚弄的情态,表达了对莲子的喜爱之情。
C.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D.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怨春阴咽管弦。”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段矛盾。
【答案】B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B项“实指莲子,诗句描写了对莲子抚弄的情态,表达了对莲子的喜爱之情”解说错误。“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是“爱你”之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诗,并选择错误的一项(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1)西陆:指秋天。(2)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3)白头吟:乐府曲名。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4)响:指蝉声。沉:沉没,掩盖。
A.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蝉”自比,蝉是高洁的,诗人也具有蝉一样高洁的品性,然而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诗人至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B.一、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C.三、四两句都描写作者独自在狱中感伤老大,青春已逝,壮志未酬。
D.五、六、七三句纯用“比”体,“露重”、“风多”比喻环境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C. “三、四两句都描写作者”错误。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两句都写自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的字面意思是,蝉凄切的悲声仿佛是在一遍遍吟唱卓文君的《白头吟》“凄凄重凄凄”,这声音真难以让人忍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9.(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用“抵死苦守”赋予老根人的特质,写出了荷塘的枯败)
B.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用“何曾”一词反问,表明“我”对迟到的不满)
C.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将细草比作厚发,生动地写出了细草的繁茂)
D.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自问自答,明确了自律的重要性)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A.句子是将“枯梗”拟人化,不是“老根”。
B.句子强调了“我”不再迟到,不是强调“我”对迟到的不满。
D.句子明确了什么是自律,不是明确自律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10.对下列古诗句加横的修辞方法和语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守城将士严正以待的情景)
C.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不忍离别之情)
D.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从琼筵。南风一扫胡人净,西入长安到日边。(李白《永王车巡歌十一首》十一)(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复兴邦国的爱国之情)
【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B.“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恶劣的自然环境”表述错误,诗人用比喻和夸张,“黑云”比喻来势凶猛的敌人,危城似乎要被摧垮为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以及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正以待的场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 (共 22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____的。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夏至正是莲花初放的时节,“赏莲”便成了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水宫仙子”的雅称,大家熟知的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就在他的府衙中栽种莲花,千古名篇《爱莲说》____,“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更是____。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夏至之景,有阳光熠熠,有____,更有宁静闲适的温柔面孔,它交织着多样的情绪,也是生活热度自然的延绵。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枕无忧 应运而生 传颂至今 疾风骤雨
B.高枕无忧 水到渠成 传诵至今 疾风劲草
C.无忧无虑 应运而生 传诵至今 疾风骤雨
D.无忧无虑 水到渠成 传颂至今 疾风劲草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B.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C.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D.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1.C
12.B
13.构成:三个“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都是定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表达效果:形式上,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内容上,一气列举了画面中三种不同的景物,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突出了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选用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1.第一组,高枕无忧:用来形容平安无事,无所忧虑。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根据语境“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选“无忧无虑”合适。
第二组,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根据因为栽种莲花而写《爱莲说》的语境,选“应运而生”合适。
第三组,传诵:流传开来,被很多人诵读或称赞。传颂:传播颂汤,重在颂扬。传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传颂的对象是人物事迹。选“传诵至今”合适。
第四组,疾风骤雨: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疾风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语境中用的是“疾风骤雨”的本意,选“疾风骤雨”合适。
故答案为:C。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传播”与“清凉之感”搭配不当,应把“传播”改为“传递”,排除AD;
二是搭配不当,“和”连接的是并列短语,前后结构应一致,都应是名词短语,故应为“无限遐想”。
三是成分残缺,“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成分残缺,应为“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排除C。
故答案为:B。
13.构成:
划线句“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句式整齐,结构相同, 都是定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意义相关,都表现了清透明亮的特点。
表达效果:
“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节奏感强,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列举“夜空”“粉红衣衫”“莲荷”三种不同的景物,内容集中,描写细腻,突出了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何时起,人们佐餐下饭的,从榨菜、卤蛋变成了一段段短视频。“电子榨菜”的名号由此而来。它可以是一段萌宠萌娃的搞笑日常,让人即刻实现“云撸猫”“云养娃”的快乐;也可以是时尚博主的“开箱视频”,____的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还可以是浓缩在几分钟内的影视解说……收获短暂欢愉之后,我们不禁心生警醒——看似鲜香爽脆、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榨菜”,到底在榨干什么?
无疑,“电子榨菜”正在榨干用户的时间精力。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本____。然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享受闲暇的真正能力。另外,看似需求旺盛的“电子榨菜”也反噬了视频创作的良性生产空间。如影视内容的过度浓缩或肢解,解说文案的“粗制滥造”、别字满屏,彼此间不计其数的抄袭、盗用冒用……甚至众多自媒体机构为追逐热点的一时流量,____“批量生产”。因此,如何平衡追求消遣放松和探求价值意义这两者的关系,如何摆正“电子榨菜”在生活中的位置,是一道考验我们智慧与定力的难题。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6.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4.琳琅满目;无可厚非;蜂拥而上
15.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16.使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比喻: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如同榨菜,能够为饭菜“增香提味”;②双关:“榨干”一语双关,既照应“榨菜”一词(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又形象地描绘出“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光的高度挤占,诙谐幽默又发人深思;③设问: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 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
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 2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 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 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14.①处:依据“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推断前文形容“彩妆服饰”应为量大,并精美,故可填写“琳琅满目”。“琳琅满目” :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②处:依据“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推断应为这一行为尚可以理解,故可填写"无可啡”“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意思是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③处:依据“不计其数的抄袭”“批量生产” 推断“电子榨菜”形成创作者众多,一起涌上来的局面,故可填写“蜂拥而上”。"蜂
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拥上来。
故答案为:琳琅满目; 无可厚非;蜂拥而上。
15.原句有三处语病:
①成分缺失,应在“电子榨菜”前加上“让”。
②搭配不当,不是“通勤路途” 成为“代餐” ,而是“电子榨菜”(佐餐)成为“代餐”,应改为“通勤路途的'佐餐’”。
③语序不当,应将“真正”放在“我们”后。
故答案为: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 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 剥
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16.①原文“电子榨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这些音视频如同佐餐的榨
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短视频对人们的影响,就像榨菜能为饭菜“增香提味”。
②文“榨干” 一词使用了双关的修辞。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一方面榨
菜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另-方面“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间的挤占就好比是制作榨菜的过程。一语双关的表达了 “电子榨
菜”对侵占人们的时间,用语诙谐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③原文“到底在榨干什么 ”,第二段首句加以回答,故使用了设问的修辞。先提问,再作答,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使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 如同榨菜,能够为饭菜"增香提味”;
②双关:“榨干” 一语双关,既照应“榨菜”一词 (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 , 又形象地描绘出“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光的高度挤占,诙谐幽默又发人深思;
③设问: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 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赢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B.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C.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D.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
B.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亲戚"同义。
C.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D.翁主,西汉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B.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C.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D.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赢瘠老弱。
②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21. 晁错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7.C
18.B
19.D
20.①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
②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
21.①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②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③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 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对应起来 ,然后逐-认真比对作
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注,字字落实。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 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他派人去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前往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发动全部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 ,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 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正月,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之久。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諄礼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 现在即使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的部队却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高祖非常担忧。刘敬说:“天 下刚刚安定下来,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做长远打算。”高祖说:“怎么做呢 "刘敬回答说:“陛 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陛下按时节将汉朝多余而匈奴缺少的东西,经常慰问赠送他们,再顺便派能说善辩的人士用礼节奉劝他们。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皇帝说:“好。 ”冒顿去世后,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皇帝派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上书说:“现在匈奴人经 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戌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入侵。这样持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 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戌卒守卫边塞,一年一轮换,不了解匈奴的作战能力。不如选一些人长期居住在那里成家立业 ,从事耕作,并且防备匈奴的入侵,利用地形建成高城深挖沟堑。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每个城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边塞的百姓,如果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险困苦的边地。匈奴入侵时,有人能阻止他们入侵,(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抢掠的财物) , 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像这样(边塞的百姓受到这种待遇)乡里之间就会相互救助,攻击匈奴时不避死亡。这样做不是对皇上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保护财产。这样做,利益将传到后世,陛下将得到圣明的美名。”皇上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17.首先看“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这里的“于塞下”作“转牧行猎”的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B;
再看“/陛下幸忧边境/”,这里的“幸忧”的宾语是“边境”,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 C。
18.B.“不包括父母”解说错误。亲戚,古代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在内。
故答案为: B。
19.D.“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概述错误。结合“冒顿与王黄期, 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分析可知,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王黄与汉朝有密谋。
故答案为: D。
20.①“矜”,夸耀;“见”,显示; “徒”,只;“蠃瘠”,瘦弱的牲畜。
②“诚”,如果;“妻”,做妻子;“奉遗”,赠送财物;“慕”,爱慕,敬仰。
故答案为:①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
②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 立她为阏氏。
21.①由“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分析可知,晁错认为应该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
②由“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分析可知,晁错认为应该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
③由“塞下之民,禄利不厚,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半之,县官为赎其民”分析可知,晁错认为应该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故答案为:①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 ②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③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22.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A为人B所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2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2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2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②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26.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22.EFG
23.B
24.D
25.①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得分点:“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②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26.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 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对应起来 ,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注,字字落实。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22.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 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 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故答案为: EFG。
23.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 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
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 中的“片” 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 中的“片” 是数量词,-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久就病死了。
故答案为: B。
24.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
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
鉴,而并非只吴汉的战例。
故答案为: D。
25.①“却”,动词,后退; “周旋”,动词,辗转、追逐; “缓害” ,放松继绳,骑马缓行。
②“出奇” ,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 “斯”,代词,这; "相变”,变化。
故答案为:①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②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26.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 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
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
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故答案为: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四、古诗词鉴赏(共18分)
古代诗歌阅读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 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③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 破虏将军④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⑤霍嫖姚。
【注】①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②猎天骄: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唐朝时候的吐蕃;猎,打猎。③碛:读作qì,沙漠。④“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⑤霍嫖姚:即汉代曾做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这里借指崔希逸。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描绘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进行打猎活动,以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B.颔联像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猎手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C.颈联具体描写唐军将士的军事行动,将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
D.尾联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带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崔希逸,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28.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评论本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27.C
28.①这首诗前四句写吐鲁番暮云低垂 、空旷无边的秋日塞外狩猎,“时驱马” “好射雕” 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②颈联“朝乘障” "夜渡辽”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尾联写把“玉靶角弓珠勒马”赏赐给将军,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之武”。③整首诗从敌我双方落笔,两相对比,着力渲染双方实力相当,描写敌兵没有贬损和丑化,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相互映衬中呈现出浓烈的诗意和气氛,正所谓“兴高采烈,如火如锦”。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蕴的能力。答题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从题材人手,把握诗歌基本的情感倾向;从意象人手,领会情感内涵;从创作背景入手,结合诗中描写的社会现实、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判断诗歌的时代内容;从注释入手,把握特殊的深层内涵。
译文: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护羌校尉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27.C选项“颈联具体描写唐军将士的军事行动”错误。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故答案为: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蕴的能力。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是说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 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时驱马” “好射雕” 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朝乘障”‘ 夜渡辽” 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而尾联“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的意思是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玉靶角弓珠勒马” 是唐军的装备,凸显唐军武器装备的精良,从侧面展现了唐军的军威,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之武”。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落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全诗着幼渲染双方实力相当,描写敌兵没有贬损和丑化,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第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坏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相互映衬中呈现出浓烈的诗意和气氛,正所谓“兴高采烈,如火如锦”。
故答案为:①这首诗前四句写吐鲁番暮云低垂 、空旷无边的秋日塞外狩猎,“时驱马” “好射雕” 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②颈联“朝乘障” "夜渡辽”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尾联写把“玉靶角弓珠勒马”赏赐给将军,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之武”。③整首诗从敌我双方落笔,两相对比,着力渲染双方实力相当,描写敌兵没有贬损和丑化,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相互映衬中呈现出浓烈的诗意和气氛,正所谓“兴高采烈,如火如锦”。
古代诗歌阅读
读李白集
齐已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
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夸张地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的自然界搜寻素材的做法,想象合理。
B.四、五两句中以“怖”“不敢”写海神、骊龙的心理活动,侧面表现李白作品气象神奇脱俗。
C.六、七两句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现李白想象力丰富惊人,仿佛从昆仑仙境寻来灵感。
D.八、九两句写的是李白作品的特点,“锵金铿玉”指数量众多,如金玉般色彩华丽、弥足珍贵。
30.结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本诗最后两句中“丈夫气”的理解。
【答案】29.D
30.①“丈夫气”是作者评价李白作品,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弘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体现出豪迈的“大丈夫”气概。②李白的诗意象瑰丽神奇,开阔壮美。《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取了云霓、青云梯、天鸡、熊、龙、青冥、金银台、仙人等的意象,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③李白的诗抒情狂放不羁,不拘世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对光明、自由的渴求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29.D.“如金玉般弥足珍贵”错误,“锵金铿玉” 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故答案为: D。
30.结合“须知一丈夫气, 不是绮罗儿女言”可知,“丈夫气” 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大丈夫”气概,结合李白作品风。
格,体现在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弘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梦游天婼吟留别》 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围绕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 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
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农.....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语言新奇飘逸。作者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这种叛逆的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故答案为:①“丈夫气”是作者评价李白作品,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弘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体现出豪迈的"大丈夫”气概。②《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取了云克青云梯、天鸡、熊、龙、真金银台、仙人等瑰丽神奇的意象,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语言新奇飘逸。③表现对光明、自由的渴求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五、作文(60分)
31.(2022高二上·庐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枯燥,有的喜欢刷抖音、打游戏、刷微博等,追求感官刺激;有的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即将举办一期研讨,征集大家的看法。请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热闹”与“枯燥”,当今人们习惯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热闹的视听语言。但也有人认为,枯燥是对生命的滋养。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对此,试题给出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谈论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对此,考生写作时应抓住“热闹”和“枯燥”这一对矛盾展开思考:一方面,可以追求热闹,享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不应完全由着性子来,沉浸于热闹中不可自拔,不要一味拒绝枯燥的事情,面对枯燥要学会忍耐。可列举善于忍耐枯燥而成功的典型事例,可阐述忍耐枯燥的原因及做法,可剖析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还可探究枯燥如何转化为快乐或者二者如何兼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思考,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有力。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理性看待“热闹”,接纳享受“枯燥”。
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
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4.容得下热闹,扎根于枯燥。
5.在枯燥中发展自我,而非在热闹中迷失自我。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试卷
一、辨识和赏析修辞手法(共10分,每题1分)
1.(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下列对偶句中,上下句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2.(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选出与“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修辞方式相同的一句(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D.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3.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4.(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 )
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吗?到头来,____。
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
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
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中。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漫漫人生路,有谁能说自己是踏着一路鲜花,一路阳光走过来的?又有谁能够放言自己以后不会再遭到挫折和打击?成功的背后往往布满了荆棘和激流险滩。有的人为一时受挫就轻易地退出战场而懊悔不己;有的人一味沉溺于失败而在人生的泥潭越陷越深;有的人因害怕失败而与成功渐行渐远。这些人,永远不会追求到心中的梦想。是退却,还是前行?我想朋友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A.文段开头连用两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培的时候,也会有逆培的时候。
B.文段中把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作荆棘和激流险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壮美,具有挑战性。
C.文段中运用有的人的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突出了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的后果。
D.文段结尾是个设问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指出应该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句中的“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7.(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下列对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B.南朝乐府《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中“莲子”实指莲子,诗句描写了对莲子抚弄的情态,表达了对莲子的喜爱之情。
C.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D.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怨春阴咽管弦。”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段矛盾。
8.阅读下面一首诗,并选择错误的一项(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1)西陆:指秋天。(2)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3)白头吟:乐府曲名。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4)响:指蝉声。沉:沉没,掩盖。
A.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蝉”自比,蝉是高洁的,诗人也具有蝉一样高洁的品性,然而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诗人至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B.一、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C.三、四两句都描写作者独自在狱中感伤老大,青春已逝,壮志未酬。
D.五、六、七三句纯用“比”体,“露重”、“风多”比喻环境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9.(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用“抵死苦守”赋予老根人的特质,写出了荷塘的枯败)
B.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用“何曾”一词反问,表明“我”对迟到的不满)
C.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将细草比作厚发,生动地写出了细草的繁茂)
D.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自问自答,明确了自律的重要性)
10.对下列古诗句加横的修辞方法和语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守城将士严正以待的情景)
C.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不忍离别之情)
D.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从琼筵。南风一扫胡人净,西入长安到日边。(李白《永王车巡歌十一首》十一)(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复兴邦国的爱国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 (共 22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____的。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夏至正是莲花初放的时节,“赏莲”便成了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水宫仙子”的雅称,大家熟知的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就在他的府衙中栽种莲花,千古名篇《爱莲说》____,“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更是____。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夏至之景,有阳光熠熠,有____,更有宁静闲适的温柔面孔,它交织着多样的情绪,也是生活热度自然的延绵。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枕无忧 应运而生 传颂至今 疾风骤雨
B.高枕无忧 水到渠成 传诵至今 疾风劲草
C.无忧无虑 应运而生 传诵至今 疾风骤雨
D.无忧无虑 水到渠成 传颂至今 疾风劲草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B.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C.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D.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何时起,人们佐餐下饭的,从榨菜、卤蛋变成了一段段短视频。“电子榨菜”的名号由此而来。它可以是一段萌宠萌娃的搞笑日常,让人即刻实现“云撸猫”“云养娃”的快乐;也可以是时尚博主的“开箱视频”,____的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还可以是浓缩在几分钟内的影视解说……收获短暂欢愉之后,我们不禁心生警醒——看似鲜香爽脆、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榨菜”,到底在榨干什么?
无疑,“电子榨菜”正在榨干用户的时间精力。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本____。然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享受闲暇的真正能力。另外,看似需求旺盛的“电子榨菜”也反噬了视频创作的良性生产空间。如影视内容的过度浓缩或肢解,解说文案的“粗制滥造”、别字满屏,彼此间不计其数的抄袭、盗用冒用……甚至众多自媒体机构为追逐热点的一时流量,____“批量生产”。因此,如何平衡追求消遣放松和探求价值意义这两者的关系,如何摆正“电子榨菜”在生活中的位置,是一道考验我们智慧与定力的难题。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6.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赢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B.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C.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D.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
B.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亲戚"同义。
C.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D.翁主,西汉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B.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C.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D.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赢瘠老弱。
②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21. 晁错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22.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A为人B所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2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2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2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②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26.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四、古诗词鉴赏(共18分)
古代诗歌阅读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 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③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 破虏将军④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⑤霍嫖姚。
【注】①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②猎天骄: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唐朝时候的吐蕃;猎,打猎。③碛:读作qì,沙漠。④“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⑤霍嫖姚:即汉代曾做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这里借指崔希逸。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描绘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进行打猎活动,以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B.颔联像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猎手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C.颈联具体描写唐军将士的军事行动,将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
D.尾联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带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崔希逸,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28.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评论本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读李白集
齐已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
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夸张地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的自然界搜寻素材的做法,想象合理。
B.四、五两句中以“怖”“不敢”写海神、骊龙的心理活动,侧面表现李白作品气象神奇脱俗。
C.六、七两句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现李白想象力丰富惊人,仿佛从昆仑仙境寻来灵感。
D.八、九两句写的是李白作品的特点,“锵金铿玉”指数量众多,如金玉般色彩华丽、弥足珍贵。
30.结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本诗最后两句中“丈夫气”的理解。
五、作文(60分)
31.(2022高二上·庐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枯燥,有的喜欢刷抖音、打游戏、刷微博等,追求感官刺激;有的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即将举办一期研讨,征集大家的看法。请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首先注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再比对四个选项:
A.上下句是并列关系。
B.上下句是因果关系。
C.上下句是顺承关系。
D.上下句是并列关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句间关系的分析能力。按分句关系分:①并列关系: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彼此平行;②顺承关系:几个分句是连续动作或先后发生的事,分句次序一般不能随意改动;③递进关系:分句间有一层进一层的关系(程度更深,数量更大,范围更广);④选择关系:分句表示从两件事中选择一件.(分句可以不止两个);⑤转折关系:表意思的转折.⑥因果关系:表句子间的因果关系。
2.【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首先注意例句“蟹白栗黄,备极护爱”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白蟹肉、黄栗粉是喂养蟋蟀的两种食物,也是人的佳肴。这是借代喂养蟋蟀的各种精美食品。再比对四个选项:
A.借代。用“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儿童。
B.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山美景比作成少女衣装,“妖娆”把江山人格化。
C.比喻,把人比作猿猴和鸷鸟。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组成威尼斯的各个岛比喻成聚成的花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A.本句中的“像”前边的“我们”和后边的“英雄”不能构成比喻关系,所以“像”不是比喻词。
B.本句不是夸张,“大棋盘”是比喻。
C.本句不是借代,而是将“实现四化的大局”比喻为“大棋盘”,应是借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首先注意语境是说已经身入下去,只是身入心不入罢了。所以续写的句子必须具备“身入”这个特点,即必须是“入”的特点。再比对四个选项:
A.油看起来“入”水了,其实油是不能进入水中的,不能算“入”。
CD两项则没有“入”的语言标志。
只有B选项中的葫芦,起初是入水了,但最终还是浮起来了,符合“身入心不入”的语境条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壮美”错误。“壮美”一词不当,因为语段并不是在赞美困难与挫折,而是意在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应具有的态度,所以应该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之多和挫折之大,表明了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C.“打比方”错,“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是夸张的修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B项“实指莲子,诗句描写了对莲子抚弄的情态,表达了对莲子的喜爱之情”解说错误。“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是“爱你”之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8.【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C. “三、四两句都描写作者”错误。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两句都写自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的字面意思是,蝉凄切的悲声仿佛是在一遍遍吟唱卓文君的《白头吟》“凄凄重凄凄”,这声音真难以让人忍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9.【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A.句子是将“枯梗”拟人化,不是“老根”。
B.句子强调了“我”不再迟到,不是强调“我”对迟到的不满。
D.句子明确了什么是自律,不是明确自律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B.“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恶劣的自然环境”表述错误,诗人用比喻和夸张,“黑云”比喻来势凶猛的敌人,危城似乎要被摧垮为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以及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正以待的场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11.C
12.B
13.构成:三个“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都是定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表达效果:形式上,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内容上,一气列举了画面中三种不同的景物,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突出了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选用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1.第一组,高枕无忧:用来形容平安无事,无所忧虑。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根据语境“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选“无忧无虑”合适。
第二组,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根据因为栽种莲花而写《爱莲说》的语境,选“应运而生”合适。
第三组,传诵:流传开来,被很多人诵读或称赞。传颂:传播颂汤,重在颂扬。传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传颂的对象是人物事迹。选“传诵至今”合适。
第四组,疾风骤雨: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疾风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语境中用的是“疾风骤雨”的本意,选“疾风骤雨”合适。
故答案为:C。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传播”与“清凉之感”搭配不当,应把“传播”改为“传递”,排除AD;
二是搭配不当,“和”连接的是并列短语,前后结构应一致,都应是名词短语,故应为“无限遐想”。
三是成分残缺,“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成分残缺,应为“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排除C。
故答案为:B。
13.构成:
划线句“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句式整齐,结构相同, 都是定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意义相关,都表现了清透明亮的特点。
表达效果:
“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节奏感强,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列举“夜空”“粉红衣衫”“莲荷”三种不同的景物,内容集中,描写细腻,突出了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答案】14.琳琅满目;无可厚非;蜂拥而上
15.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16.使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比喻: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如同榨菜,能够为饭菜“增香提味”;②双关:“榨干”一语双关,既照应“榨菜”一词(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又形象地描绘出“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光的高度挤占,诙谐幽默又发人深思;③设问: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 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
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 2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 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 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14.①处:依据“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推断前文形容“彩妆服饰”应为量大,并精美,故可填写“琳琅满目”。“琳琅满目” :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②处:依据“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推断应为这一行为尚可以理解,故可填写"无可啡”“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意思是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③处:依据“不计其数的抄袭”“批量生产” 推断“电子榨菜”形成创作者众多,一起涌上来的局面,故可填写“蜂拥而上”。"蜂
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拥上来。
故答案为:琳琅满目; 无可厚非;蜂拥而上。
15.原句有三处语病:
①成分缺失,应在“电子榨菜”前加上“让”。
②搭配不当,不是“通勤路途” 成为“代餐” ,而是“电子榨菜”(佐餐)成为“代餐”,应改为“通勤路途的'佐餐’”。
③语序不当,应将“真正”放在“我们”后。
故答案为: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的“佐餐” 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 剥
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16.①原文“电子榨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这些音视频如同佐餐的榨
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短视频对人们的影响,就像榨菜能为饭菜“增香提味”。
②文“榨干” 一词使用了双关的修辞。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一方面榨
菜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另-方面“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间的挤占就好比是制作榨菜的过程。一语双关的表达了 “电子榨
菜”对侵占人们的时间,用语诙谐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③原文“到底在榨干什么 ”,第二段首句加以回答,故使用了设问的修辞。先提问,再作答,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使用了比喻、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用“电子榨菜”比喻吃饭时看的视频、文章(或听的有声书), 如同榨菜,能够为饭菜"增香提味”;
②双关:“榨干” 一语双关,既照应“榨菜”一词 (因其加工时需榨出菜中水分) , 又形象地描绘出“电子榨菜”对人们闲暇时光的高度挤占,诙谐幽默又发人深思;
③设问:先用“到底在榨干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 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
【答案】17.C
18.B
19.D
20.①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
②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
21.①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②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③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 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对应起来 ,然后逐-认真比对作
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注,字字落实。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 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他派人去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前往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发动全部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 ,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 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正月,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之久。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諄礼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 现在即使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的部队却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高祖非常担忧。刘敬说:“天 下刚刚安定下来,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做长远打算。”高祖说:“怎么做呢 "刘敬回答说:“陛 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陛下按时节将汉朝多余而匈奴缺少的东西,经常慰问赠送他们,再顺便派能说善辩的人士用礼节奉劝他们。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皇帝说:“好。 ”冒顿去世后,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皇帝派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上书说:“现在匈奴人经 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戌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入侵。这样持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 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戌卒守卫边塞,一年一轮换,不了解匈奴的作战能力。不如选一些人长期居住在那里成家立业 ,从事耕作,并且防备匈奴的入侵,利用地形建成高城深挖沟堑。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每个城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边塞的百姓,如果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险困苦的边地。匈奴入侵时,有人能阻止他们入侵,(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抢掠的财物) , 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像这样(边塞的百姓受到这种待遇)乡里之间就会相互救助,攻击匈奴时不避死亡。这样做不是对皇上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保护财产。这样做,利益将传到后世,陛下将得到圣明的美名。”皇上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17.首先看“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这里的“于塞下”作“转牧行猎”的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B;
再看“/陛下幸忧边境/”,这里的“幸忧”的宾语是“边境”,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 C。
18.B.“不包括父母”解说错误。亲戚,古代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在内。
故答案为: B。
19.D.“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概述错误。结合“冒顿与王黄期, 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分析可知,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王黄与汉朝有密谋。
故答案为: D。
20.①“矜”,夸耀;“见”,显示; “徒”,只;“蠃瘠”,瘦弱的牲畜。
②“诚”,如果;“妻”,做妻子;“奉遗”,赠送财物;“慕”,爱慕,敬仰。
故答案为:①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
②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 立她为阏氏。
21.①由“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分析可知,晁错认为应该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
②由“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分析可知,晁错认为应该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
③由“塞下之民,禄利不厚,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半之,县官为赎其民”分析可知,晁错认为应该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故答案为:①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 ②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③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答案】22.EFG
23.B
24.D
25.①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得分点:“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②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26.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 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对应起来 ,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注,字字落实。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22.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 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 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故答案为: EFG。
23.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 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
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 中的“片” 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 中的“片” 是数量词,-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久就病死了。
故答案为: B。
24.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
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
鉴,而并非只吴汉的战例。
故答案为: D。
25.①“却”,动词,后退; “周旋”,动词,辗转、追逐; “缓害” ,放松继绳,骑马缓行。
②“出奇” ,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 “斯”,代词,这; "相变”,变化。
故答案为:①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②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26.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 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
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
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故答案为: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答案】27.C
28.①这首诗前四句写吐鲁番暮云低垂 、空旷无边的秋日塞外狩猎,“时驱马” “好射雕” 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②颈联“朝乘障” "夜渡辽”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尾联写把“玉靶角弓珠勒马”赏赐给将军,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之武”。③整首诗从敌我双方落笔,两相对比,着力渲染双方实力相当,描写敌兵没有贬损和丑化,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相互映衬中呈现出浓烈的诗意和气氛,正所谓“兴高采烈,如火如锦”。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蕴的能力。答题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从题材人手,把握诗歌基本的情感倾向;从意象人手,领会情感内涵;从创作背景入手,结合诗中描写的社会现实、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判断诗歌的时代内容;从注释入手,把握特殊的深层内涵。
译文: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护羌校尉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27.C选项“颈联具体描写唐军将士的军事行动”错误。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故答案为: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蕴的能力。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是说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 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时驱马” “好射雕” 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朝乘障”‘ 夜渡辽” 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而尾联“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的意思是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玉靶角弓珠勒马” 是唐军的装备,凸显唐军武器装备的精良,从侧面展现了唐军的军威,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之武”。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落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全诗着幼渲染双方实力相当,描写敌兵没有贬损和丑化,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第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坏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相互映衬中呈现出浓烈的诗意和气氛,正所谓“兴高采烈,如火如锦”。
故答案为:①这首诗前四句写吐鲁番暮云低垂 、空旷无边的秋日塞外狩猎,“时驱马” “好射雕” 展现出吐蕃健儿勇猛强悍的风姿。②颈联“朝乘障” "夜渡辽”极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的局势积极备战,气旺盛,有守有攻,从容应对。尾联写把“玉靶角弓珠勒马”赏赐给将军,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之武”。③整首诗从敌我双方落笔,两相对比,着力渲染双方实力相当,描写敌兵没有贬损和丑化,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相互映衬中呈现出浓烈的诗意和气氛,正所谓“兴高采烈,如火如锦”。
【答案】29.D
30.①“丈夫气”是作者评价李白作品,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弘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体现出豪迈的“大丈夫”气概。②李白的诗意象瑰丽神奇,开阔壮美。《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取了云霓、青云梯、天鸡、熊、龙、青冥、金银台、仙人等的意象,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③李白的诗抒情狂放不羁,不拘世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对光明、自由的渴求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29.D.“如金玉般弥足珍贵”错误,“锵金铿玉” 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故答案为: D。
30.结合“须知一丈夫气, 不是绮罗儿女言”可知,“丈夫气” 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大丈夫”气概,结合李白作品风。
格,体现在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弘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梦游天婼吟留别》 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围绕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 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
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农.....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语言新奇飘逸。作者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这种叛逆的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故答案为:①“丈夫气”是作者评价李白作品,素材丰富绚丽,意境恢弘壮阔,语言抑扬顿挫,情感自由奔放,体现出豪迈的"大丈夫”气概。②《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取了云克青云梯、天鸡、熊、龙、真金银台、仙人等瑰丽神奇的意象,营造了雄奇壮丽的意境,语言新奇飘逸。③表现对光明、自由的渴求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31.【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热闹”与“枯燥”,当今人们习惯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热闹的视听语言。但也有人认为,枯燥是对生命的滋养。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对此,试题给出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谈论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对此,考生写作时应抓住“热闹”和“枯燥”这一对矛盾展开思考:一方面,可以追求热闹,享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不应完全由着性子来,沉浸于热闹中不可自拔,不要一味拒绝枯燥的事情,面对枯燥要学会忍耐。可列举善于忍耐枯燥而成功的典型事例,可阐述忍耐枯燥的原因及做法,可剖析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还可探究枯燥如何转化为快乐或者二者如何兼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思考,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有力。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理性看待“热闹”,接纳享受“枯燥”。
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
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4.容得下热闹,扎根于枯燥。
5.在枯燥中发展自我,而非在热闹中迷失自我。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