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31 14:5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七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
二、知道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正确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三、知道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理解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方式变化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难点:戊戌维新运动、《辛丑条约》
知识框架
维新变法·1898年
原因
(1)政治: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儒表西里、托古改制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与图存相结合
③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
(4)国际: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与完善;世界市场形成;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拉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3、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4、内容:开放言路、精减机构、鼓励民资发展、废八股、派遣留学生、设武备大学堂
5、结果:变法失败,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光绪帝被囚禁,康梁逃亡,戊戌六君子被杀
6、失败原因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皇帝未掌握实权
(2)地主阶级顽固/守旧派势力强大
(3)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社会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变法手段激进且单一
7、意义:推动了日后清政府自我改革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
1、原因: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山东、直隶地区洋教势力猖獗
2、经过:山东巡抚对义和团先抚后剿;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先抚后剿义和团;最终失败
3、失败原因: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盲目排外;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4、性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
5、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
1、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列强企图将中国彻底变为殖民地(根源)
2、参战双方:八国联军(美、英、法、德、俄、日、意、奥)VS清政府、义和团
3、战争过程(仅作了解)
(1)1900年廊坊阻击战与天津保卫战
(2)6月21日慈禧对各国宣战(慈禧欲废黜光绪但遭各国反对,令其更加仇外)
(3)天津、北京相继陷落,慈禧和光绪逃亡西安,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与列强议和
(4)瓦德西任八国联军统帅;于此同时俄国又单独出兵20万占领东北全境
(5)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东南督抚与外国签订东南互保协议
注·东南互保影响:保护了东南经济;体现了中央权力下滑与地方权力扩展
4、结果:中国战败,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加重人民负担和经济衰败
便于列强直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大本营
(3)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并派兵驻扎;便于列强直接控制中国,破坏中国主权
(4)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惩办首祸诸臣;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央政府式微,加速了清朝灭亡
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
一、维新变法:
二、义和团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
思考
1、(教材P103)学思之窗:想一想,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提示:(1)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强有力的政治组织。
(2)变革过程缺乏宏观规划,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错误估计慈禧太后的立场。
改革者缺乏从政经验,计划失当,操之过急,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
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妄图依靠日美的干涉来进行维新。
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不敢批判传统儒学。
2、(教材P105)史料阅读:通过文献史料,认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提示:史料主要阐述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3、东南互保
(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东南互保”协议,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2)“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南方许多地区免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亦使南方地区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11年底南方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这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课后习题
1.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内容旨在表明变法(  )
A.对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2.“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  )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3.“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
A.洋务运动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戊戌维新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4.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
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
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
5.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了(  )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6.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7.下图所示的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
8.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革命任务不明确 B.指导思想不科学
C.革命目标不清晰 D.具有空想性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推行了百日的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调整行政机构,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康广仁曾说: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张元济编《戊戌六君子遗集》第六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与光绪帝急于变法的原因,据此判定变法的性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戊戌变法的措施与不足之处。
答案:ADBCBDDB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性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2)措施:政治改革,裁汰冗员;经济改革,成立农工商总局;考试制度改革,废除八股文。
不足: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力量薄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