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概况
(1)工业革命开始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挖点: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扩张性,而封建经济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3)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2.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1)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深挖点:相比非洲和美洲,亚洲的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社会结构更复杂,列强侵略难度较大,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侵略】。
(2)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3)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美国也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
3.仍停留在封建社会的中国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经济与科技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
军事 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阶级矛盾 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解读】
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欧洲社会生产力和欧洲人的消费购买力,同时也增加了欧洲人对中国茶叶、生丝等产品的需求,大量白银通过东西方贸易流入中国,而中国购买西方工业品有限,导致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对此,英国通过走私鸦片来扭转贸易逆差。
【解读】
1840年前,亚洲和非洲虽然存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但大部分地区仍然是独立国家及地区。19世纪末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体现了列强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加快了侵略扩张步伐。
北美西部“1846年前英美争议地区”体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深挖点:属于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根本原因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虎门销烟
背景 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白银超过1000万两。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经过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结果 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战争进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这场反击英国侵略的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3)结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不平等条约 时间 签约国家 内容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中英 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深挖点:体现了列强进行商品输出的要求】等
《虎门条约》 1843年 中英
《望厦条约》 1844年 中美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经济、军事侵略往往伴随着文化侵略】等
《黄埔条约》 1844年 中法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深挖点:从战争的性质、目的、过程及影响等方面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等侵略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深挖点: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对西方棉布等工业产品需求较低,限制了西方国家海外市场的拓展。如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便士】。
②直接原因:英国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深挖点:清政府拒绝修约尤其合理性,如中美《望厦条约》中明确写道“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
(2)战争进程: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深挖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这有利于中国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恩格斯当年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清政府战败。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 时间 影响
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 1858年 ①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 ②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史料:恩格斯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深挖点: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如“闯关东”,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东北的人口,有利于抵抗俄国的进一步侵略】
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
(4)影响【深挖点: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近代化进程。同时学术上,由于边疆危机的严重,也使得很多学者转向边疆史地研究】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深挖点:“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侵略,所以要进行“民族革命”。“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近代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要进行“民主革命”】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封闭、愚昧与腐朽。
2.代表人物及活动
(1)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2)活动
林则徐 在广州【深挖点:当时林则徐奉命在广东查禁鸦片,同时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广州是中外交流的前沿】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海国图 志》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也提及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如如“西业”( 参议院 )、“ 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 )、“勃列西领”( 总统 ) 等】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深挖点:“夷”字说明魏源仍然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但许多士大夫和民间知识分子依然用“夷”称呼西方】
徐继畬 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深挖点:背景是福建的福州、厦门成为通商口岸,徐继畬担任福建布政使,负责处理开放口岸等相关事宜】,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
3.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