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二十一世纪教育 《名师求索》工作室出品
保密★启用前
2019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3 全册过关检测考试阶段性检测B卷(解析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一、多选题(共12分)
1.(本题4分)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在范围内,一群处于能级的氢原子回到的过程中( )
A.最多放出6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B.放出的光子中,属于可见光的光子有2种
C.放出的光子的最大能量为12.75eV,最小能量是0.66eV
D.放出的光能够使逸出功为13.0eV的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答案: ABC
解析:A.根据,可知一群处于能级的氢原子回到的过程中,最多放出6种频率不同的光子,选项A正确;
BC.根据能级的跃迁满足
可知跃迁产生的光子能量分别是12.75eV、12.09eV、10.2eV、2.55eV、1.89eV、0.66eV,选项BC正确;
D.光子最大能量12.75eV小于金属的逸出功13.0eV,不能发生光电效应,选项D错误。
故选ABC。
2.(本题4分)某种气体在两种温度下的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横坐标u表示分子速率,纵坐标表示单位速率间隔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两条曲线与横坐标轴所围面积相等
B.温度升高,曲线峰值向左移动
C.图中虚线对应的温度高于实线对应的温度
D.图中实线对应于气体分子平均动能较大的情形
E.实线对应的气体分子速率出现在500~800m/s区间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比虚线大
答案: ADE
解析:A.由题图可知,在两种不同温度下各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与分子速率间的关系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都应该等于1,选项A正确;
BC.温度越高,速率大的分子所占百分比较大,故温度升高,曲线峰值向右移动,实线对应的气体分子温度较高,选项B、C错误;
D.温度高则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大,选项D正确;
E.由图可知实线对应的气体分子速率出现在500~800m/s区间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较大,选项E正确
故选ADE。
3.(本题4分)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弯管,左管插入水银槽中,管内外高度差为,右管有一段水银柱,高度差为,中间封有一段空气则
A.若大气压升高,减小
B.若环境温度升高,增大
C.若把弯管向上移动少许,则管内气体体积不变
D.若把弯管向下移动少许,则管内气体压强增大
答案: ABD
解析:A:管中封闭气体的压强,则.若大气压升高时,假设与气体接触的两处液面不动,封闭气体与液体接触处液体的压强增大,封闭气体被压缩,体积减小,水银柱将发生移动,使和同时减小.故A项正确.
B:若环境温度升高,假设与气体接触的两处液面不动,封闭气体的压强增大,水银柱将发生移动,封闭气体的体积增大,使和同时增大.故B项正确.
C:若把弯管向上移动少许,假设与气体接触的两处液面随管移动,封闭气体左管与液体相连处液体压强减小,封闭气体右管与液体相连处液体压强不变,则左管与液体相连处液面将下降,管内气体体积增大.故C项错误.
D:若把弯管向下移动少许,假设与气体接触的两处液面随管移动,封闭气体左管与液体相连处液体压强增大,封闭气体右管与液体相连处液体压强不变,则左管与液体相连处液面将上升,管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故D项正确.
评卷人得分
二、单选题(共28分)
4.(本题4分)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点电荷、质点都是理想化模型
B.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从此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C.首先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科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D.库仑利用扭秤完成了对电荷间作用力的研究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答案: B
解析:A.点电荷、质点都是理想化模型,元电荷是方便表示电荷的电量提出的一种最小单位,所以A错误;
B.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从此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所以B正确;
C.首先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科学家是伽俐略,所以C错误;
D.库伦利用扭秤完成了对电荷间作用力的研究,但是静电力常量并没有测量出,在库伦的年代还没有电荷量的准确定义和数值,所以D错误;
故选B。
5.(本题4分)甲、乙两位同学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操作中,都发生了操作错误。甲:在配制油酸酒精溶液时,不小心把酒精倒多了一点。乙:在计算油膜面积时,把凡是半格左右的油膜都算成了一格,导致计算的面积比实际面积大一些。上述操作导致分子直径大小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 )
A.甲、乙都偏大 B.甲、乙都偏小
C.甲偏大、乙偏小 D.甲偏小、乙偏大
答案: C
解析:甲在配制油酸酒精溶液时,不小心把酒精倒多了一点,导致油酸酒精溶液的实际浓度比计算值小一些,这样导致算出的油酸体积V比实际偏大,根据
可知,油酸的分子直径大小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偏大;计算油膜面积时,把凡是半格左右的油膜都算成了一格,导致油膜的面积偏大,根据
可知,油酸的分子直径大小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偏小,即甲偏大、乙偏小。
故选C。
6.(本题4分)“两弹一星”可以说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助了中国人的威风.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研究两弹的基本核反应方程式的是
A.N+He→O
B.U+n→Sr+Xe+10n
C.U→Th+He
D.H+H→He
答案: B
解析:A、C、原子弹是铀的裂变反应,氢弹是铀的裂变反应提供高温,之后利用氢的同位素聚变反应,故A,C错误;B、D、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D选项质量数不守恒,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拨:原子弹是铀的裂变反应,氢弹是铀的裂变反应提供高温,之后利用氢的同位素聚变反应,根据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进行判断.
7.(本题4分)分子势能EP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取r趋近于无穷大时EP为零。若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处,乙分子从r3处由静止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力对乙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B.当两个分子相距为r=r2时,乙分子的速度最大
C.当两个分子相距为r=r2时,它们之间的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D.当两个分子相距为r=r1时,它们之间的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答案: B
解析:AB.r2处是平衡位置,r3处分子力为引力,所以乙分子从r3处由静止释放,分子力先做正功,运动到r2处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分子势能最小,后做负功,动能减小,势能增大,故A错误,B正确;
C.当两个分子相距为r=r2时,它们之间的分子力为零,故C错误;
D.当两个分子相距为r=r1时,它们之间的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故D错误。
故选B。
8.(本题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核裂变反应方程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一个氢原子从能级跃迁到能级,该氢原子放出光子,动能增加
D.将放射性元素的温度降低,它的半衰期会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该反应为α衰变方程,核裂变反应需要中子,A错误;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错误;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放出光子,原子能量减小,根据知,得,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C正确;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与所处的化学状态,以及物理环境无关,D错误.
9.(本题4分)“玉兔二号”装有核电池,不惧漫长寒冷的月夜。核电池将衰变释放的核能一部分转换成电能。的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的电离本领比射线弱
C.的比结合能比的大
D.由于月夜寒冷,所以的半衰期变小
答案: C
解析:A.根据核反应方程满足质量数守恒,有
解得
故A错误;
B.衰变产生的三种射线,的电离本领最强,其次为射线,最弱的为射线,故的电离本领比射线强,故B错误;
C.比结合能的图像是中核最大,轻核和重核的较小,而重核的比结合能随序数增大而逐渐变小,故的比结合能比的大,故C正确;
D.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外部环境和化学状态均无关,则月夜寒冷时温度降低,的半衰期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0.(本题4分)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为1.61~3.10eV,则处于第4能级状态的氢原子,发射光的谱线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有2条
B.当氢原子的电子由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时,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加,电子的动能增加
C.处于第3能级状态的氢原子,发射出的三种波长分别为λ1、λ2、λ3(λ1>λ2>λ3)的三条谱线,则λ1=λ2+λ3
D.若处于第2能级状态的氢原子发射出的光能使某金属板发生光电效应,则从第5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时发射出的光也一定能使此金属板发生光电效应
答案: A
解析:A.处于第4能级状态的氢原子从n=4跃迁到n=1能级时放出的光子能量分别为
由于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为1.61~3.10eV,可知则处于第4能级状态的氢原子,发射光的谱线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有2条,故A正确;
B.氢原子的电子由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时,轨道半径减小,原子能量减小,向外辐射光子,根据
知轨道半径越小,动能越大,知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故B错误;
C.处于第3能级状态的氢原子,发射出的三种波长分别为λ1、λ2、λ3(λ1>λ2>λ3)的三条谱线,则有
由于
故
即为
故C错误;
D.因为从第5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时发射出的光子的能量小于处于第2能级状态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发射出的光子的能量,故不一定能使此金属板发生光电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三、实验题(共15分)
11.(本题7分)物理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注射器下端开口处套上橡胶套,和柱塞一起封闭一段空气柱;
②测出空气柱的横截面积,通过刻度尺读取空气柱的长度,可得空气的体积;
③从与注射器内空气柱相连的压力表读取空气柱的压强;
④把柱塞迅速地向下压或向上拉,读取空气柱的长度与压强,获取空气桂的体积和压强的几组数据;
⑤将各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绘制曲线,得出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中出现错误的步骤是 (选填步骤前的数字序号),应该纠正为 。
(2)纠正了实验中的错误后,重新规范完成实验。用采集的各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根据绘制的图线, (选填“能”或“不能”)直观判断空气柱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理由是 。
答案: ④ 把柱塞缓慢地向下压或向上拉 不能 图线是曲线,只能猜想与成反比,需要转化为直线进一步检验
解析:(1)[1][2]实验中出现错误的步骤是④,为避免温度变化,应该纠正为把柱塞缓慢地向下压或向上拉。
(2)[3][4]根据绘制的图线,不能直观判断空气柱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理由是图线是曲线,只能猜想与成反比,需要转化为直线进一步检验。
12.(本题8分)(1)某同学用以下器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测量橡皮筋的劲度系数;
刻度尺、橡皮筋、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总质量为m)、量角器和细绳若干条,实验时始终没有超过橡皮筋的弹性限度。
A.将橡皮筋上端固定,下端系一根细线1,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橡皮筋的长度为L0;
B.将矿泉水瓶通过细线1连接在橡皮筋下端,待矿泉水瓶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L1;
C.如图所示,用另一根细线2的一端系在细线1与橡皮筋结点处,通过细线2的另一端将矿泉水瓶缓慢拉起,该过程中始终保持细线2与橡皮筋垂直,用量角器测得最终橡皮筋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为L2。
①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橡皮筋的劲度系数k= 。
②若L0、L1、L2满足L1= ,则说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③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下列哪一种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
①该实验中的理想化假设是
A.将油膜看成单分子层油膜
B.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间隙
C.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D.将油酸分子看成球形
②实验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
A.可使油酸和痱子粉之间形成清晰的边界轮廓
B.对油酸溶液起到稀释作用
C.有助于测量一滴油酸的体积
D.有助于油酸的颜色更透明便于识别
③某老师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事先洒有均匀痱子粉的水槽中,待油膜充分散开后,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该油膜的面积是8.0×1.0-3m2;已知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浓度为0.2%,400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量筒后的体积是1.2ml,则油酸分子直径为 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2L2-L0 B ABD/ADB/BAD/BDA/DAB/DBA B 7.5×10-10
解析:(1)①[1]橡皮筋的原长为L0,挂上质量为m的矿泉水瓶后,长度为L1,根据胡克定律
解得
②[2]由平衡条件得
解得
③[3]本实验采用两个力替代一个力拉矿泉水瓶,其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故选B。
(2)①[4]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认为油酸分子是球形,紧密的一个挨着一个中间没有间隙,形成溶液后薄薄的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从而用油酸的体积除以油膜的表面积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AB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D。
②[5]A.由于油酸不溶于水,无论是否有酒精,均能形成清晰的边界轮廓,A错误;
B.用酒精将油酸稀释制成油酸酒精溶液,可以减少滴到水面上油酸的量,很容易形成单分子油膜,因此酒精起到稀释作用,B正确;
C.一滴油酸的体积和一滴溶液的体积测量方法相同, C错误;
D.油酸的颜色和油酸酒精溶液都是无色的,D错误。
故选B。
③[6]根据题意
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评卷人得分
四、解答题(共45分)
13.(本题7分)举几个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热传递也能改变系统的内能。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系统的内能在什么意义下具有等效性?
答案: 见解析
解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例子:手掌相互摩擦会发烫 ,钻木取火。
热传递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例子:杯子中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油在铁锅中被加热。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式中:W为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Q为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从该式可以看出,当外界对物体做的功和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相等时,两者具有等效性。
14.(本题9分)一光电管的阴极用极限波长λ0=0.5×10-8m的钠制成,用波长λ=0.3×10-8 m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光电管阳极A和阴极K之间的电势差U=2.1V,光电流的饱和值I=0.56μA。
(1)求每秒内由K极发射的电子数;
(2) 已知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为:Ekm=hc(),求电子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
(3) 如果电势差U不变,而照射光的强度增到原值的3倍,此时电子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是多大?(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电子电量e=1.60×10-19C,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答案: (1)3.5×1012 ;(2)6.01×10-19J ;(3)6.01×10-19J
解析:(1)每秒钟内由K极发射的光电子数
代入数据解得
(2)电子逸出的最大动能
Ekm=hc()=2.652×10-19J
根据动能定理
代入数据解得
(3)入射光强度增到原来的三倍,但光子的能量不变,电子逸出的最大动能不变,光电管阳极A和阴极K之间的电势差不变,则到达A 极时最大动能不变,仍为6.01×10-19J。
15.(本题12分)一端封闭的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竖直放置,水银柱长15cm,开口向上时,管内封闭的空气柱长15cm;开口向下时,管内封闭的空气柱长22.5cm,水银没有溢出。求:
(1)大气压强p(cmHg);
(2)把管水平放置时,管内封闭空气柱的长度L。
答案: (1)75cmHg;(2)18cm
解析:(1)封闭部分气体做等温变化,设横截面积为S,则有
p1= p+15cmHg
p2= p-15cmHg
解得
p = 75cmHg
(2)把管水平放置时有
p3= p
解得
L = 18cm
16.(本题17分)活塞式气泵是利用气体体积膨胀来降低气体压强的.已知某贮气筒的容积为V,气泵每抽一次,抽出的气体体积为.设抽气过程中温度不变,贮气筒内原来气体的压强为,则对它抽气三次后,贮气筒内的气体压强变为多少?
答案:
解析:抽气一次后气体压强为,根据玻意耳定律,
解得
抽气两次后的压强为,则
抽气三次后的压强为
解得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21世纪教育(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二十一世纪教育 《名师求索》工作室出品
保密★启用前
2019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3 全册过关检测考试阶段性检测B卷(学生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一、多选题(共12分)
1.(本题4分)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在范围内,一群处于能级的氢原子回到的过程中( )
A.最多放出6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B.放出的光子中,属于可见光的光子有2种
C.放出的光子的最大能量为12.75eV,最小能量是0.66eV
D.放出的光能够使逸出功为13.0eV的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2.(本题4分)某种气体在两种温度下的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横坐标u表示分子速率,纵坐标表示单位速率间隔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两条曲线与横坐标轴所围面积相等
B.温度升高,曲线峰值向左移动
C.图中虚线对应的温度高于实线对应的温度
D.图中实线对应于气体分子平均动能较大的情形
E.实线对应的气体分子速率出现在500~800m/s区间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比虚线大
3.(本题4分)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弯管,左管插入水银槽中,管内外高度差为,右管有一段水银柱,高度差为,中间封有一段空气则
A.若大气压升高,减小
B.若环境温度升高,增大
C.若把弯管向上移动少许,则管内气体体积不变
D.若把弯管向下移动少许,则管内气体压强增大
评卷人得分
二、单选题(共28分)
4.(本题4分)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点电荷、质点都是理想化模型
B.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从此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C.首先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科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D.库仑利用扭秤完成了对电荷间作用力的研究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5.(本题4分)甲、乙两位同学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操作中,都发生了操作错误。甲:在配制油酸酒精溶液时,不小心把酒精倒多了一点。乙:在计算油膜面积时,把凡是半格左右的油膜都算成了一格,导致计算的面积比实际面积大一些。上述操作导致分子直径大小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 )
A.甲、乙都偏大 B.甲、乙都偏小
C.甲偏大、乙偏小 D.甲偏小、乙偏大
6.(本题4分)“两弹一星”可以说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助了中国人的威风.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研究两弹的基本核反应方程式的是
A.N+He→O
B.U+n→Sr+Xe+10n
C.U→Th+He
D.H+H→He
7.(本题4分)分子势能EP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取r趋近于无穷大时EP为零。若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处,乙分子从r3处由静止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力对乙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B.当两个分子相距为r=r2时,乙分子的速度最大
C.当两个分子相距为r=r2时,它们之间的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D.当两个分子相距为r=r1时,它们之间的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8.(本题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核裂变反应方程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一个氢原子从能级跃迁到能级,该氢原子放出光子,动能增加
D.将放射性元素的温度降低,它的半衰期会发生改变
9.(本题4分)“玉兔二号”装有核电池,不惧漫长寒冷的月夜。核电池将衰变释放的核能一部分转换成电能。的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的电离本领比射线弱
C.的比结合能比的大
D.由于月夜寒冷,所以的半衰期变小
10.(本题4分)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为1.61~3.10eV,则处于第4能级状态的氢原子,发射光的谱线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有2条
B.当氢原子的电子由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时,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加,电子的动能增加
C.处于第3能级状态的氢原子,发射出的三种波长分别为λ1、λ2、λ3(λ1>λ2>λ3)的三条谱线,则λ1=λ2+λ3
D.若处于第2能级状态的氢原子发射出的光能使某金属板发生光电效应,则从第5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时发射出的光也一定能使此金属板发生光电效应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三、实验题(共15分)
11.(本题7分)物理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注射器下端开口处套上橡胶套,和柱塞一起封闭一段空气柱;
②测出空气柱的横截面积,通过刻度尺读取空气柱的长度,可得空气的体积;
③从与注射器内空气柱相连的压力表读取空气柱的压强;
④把柱塞迅速地向下压或向上拉,读取空气柱的长度与压强,获取空气桂的体积和压强的几组数据;
⑤将各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绘制曲线,得出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中出现错误的步骤是 (选填步骤前的数字序号),应该纠正为 。
(2)纠正了实验中的错误后,重新规范完成实验。用采集的各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根据绘制的图线, (选填“能”或“不能”)直观判断空气柱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理由是 。
12.(本题8分)(1)某同学用以下器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测量橡皮筋的劲度系数;
刻度尺、橡皮筋、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总质量为m)、量角器和细绳若干条,实验时始终没有超过橡皮筋的弹性限度。
A.将橡皮筋上端固定,下端系一根细线1,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橡皮筋的长度为L0;
B.将矿泉水瓶通过细线1连接在橡皮筋下端,待矿泉水瓶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L1;
C.如图所示,用另一根细线2的一端系在细线1与橡皮筋结点处,通过细线2的另一端将矿泉水瓶缓慢拉起,该过程中始终保持细线2与橡皮筋垂直,用量角器测得最终橡皮筋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为L2。
①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橡皮筋的劲度系数k= 。
②若L0、L1、L2满足L1= ,则说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③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下列哪一种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
①该实验中的理想化假设是
A.将油膜看成单分子层油膜
B.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间隙
C.不考虑各油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D.将油酸分子看成球形
②实验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
A.可使油酸和痱子粉之间形成清晰的边界轮廓
B.对油酸溶液起到稀释作用
C.有助于测量一滴油酸的体积
D.有助于油酸的颜色更透明便于识别
③某老师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事先洒有均匀痱子粉的水槽中,待油膜充分散开后,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该油膜的面积是8.0×1.0-3m2;已知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浓度为0.2%,400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量筒后的体积是1.2ml,则油酸分子直径为 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评卷人得分
四、解答题(共45分)
13.(本题7分)举几个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热传递也能改变系统的内能。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系统的内能在什么意义下具有等效性?
14.(本题9分)一光电管的阴极用极限波长λ0=0.5×10-8m的钠制成,用波长λ=0.3×10-8 m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光电管阳极A和阴极K之间的电势差U=2.1V,光电流的饱和值I=0.56μA。
(1)求每秒内由K极发射的电子数;
(2) 已知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为:Ekm=hc(),求电子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
(3) 如果电势差U不变,而照射光的强度增到原值的3倍,此时电子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是多大?(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电子电量e=1.60×10-19C,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15.(本题12分)一端封闭的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竖直放置,水银柱长15cm,开口向上时,管内封闭的空气柱长15cm;开口向下时,管内封闭的空气柱长22.5cm,水银没有溢出。求:
(1)大气压强p(cmHg);
(2)把管水平放置时,管内封闭空气柱的长度L。
16.(本题17分)活塞式气泵是利用气体体积膨胀来降低气体压强的.已知某贮气筒的容积为V,气泵每抽一次,抽出的气体体积为.设抽气过程中温度不变,贮气筒内原来气体的压强为,则对它抽气三次后,贮气筒内的气体压强变为多少?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21世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