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人教七上语文
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4.2022秋黄石市
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真题演练卷
三、真题演练卷
1.2022秋武汉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2.2022秋黄冈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3.2022秋孝感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4.2022秋黄石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5.2022秋仙桃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6.2022秋鄂州市七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四、模拟押题卷
1.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2.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2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古诗文默写
词语
句子
综合性学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古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文言文阅读(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2023秋统编七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1.字词
2.古诗文默写
3.文言文梳理读记
4.古诗词鉴赏
5.文学文化常识
6.名著阅读
试卷4 黄石市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共8分)
白求恩同志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 动机,他旨在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为目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 ),而是__________。这种人至少不能算一个纯( )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无不佩服,没有一个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殉(xùn) 隘 (yì) B.殉(xún) 隘(ài)
C. 殉(xún) 隘(yì) D.殉(xùn) 隘(ài)
1.D
2. 在这段文字的括号里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忱 淬 B. 枕 淬 C. 忱 粹 D. 枕 粹
2.C
3.在这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冷冷静静 漫不经心 无动于衷 B. 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C. 冷冷静静 漫不经心 麻木不仁 D. 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 无动于衷
3.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他旨在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为目的。
B.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C.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无不佩服,没有一个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D.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4.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语病 为句式杂糅,应删去“旨在”“为目的”。B项 语病为语序不当,应将“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 民”与“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互换位置。C项语病为否定不当,应删去两个“无”字。
5.填在下文横线上的四句话,最恰切的一组是( )(2分)
他抬手看表,发现才凌晨4点。窗外临水枕河的小院悄无声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世隔绝,船舱里静寂如梦。
①就连自己置身其中的小楼 ②唯有自己的呼吸在空气中震荡着
③也没有一丁点儿响动 ④像一条远离地球的太空船
A.②④①③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5.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解答此类题,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 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接着再分析层次间的 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通读语段和所给句子可知,语段主要描 述的是“他”在凌晨时的感受。横线前的句子 写出小院的寂静氛围,句②紧承横线前的句子, 写只有自己的呼吸在震荡,强调小院的安静, 应填在第一空;句①、句③由远及近,写出“他” 所在小楼环境的寂静,根据“就连……也…… ” 的逻辑关系可知,句①在前,句③在后;句④ 写小楼安静得像一条远离地球的太空船,与 横线后“与世隔绝”衔接紧密。因此句子的正确排序为②①③④。
6.综合性学习。(4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 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1)【留言栏】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分)
6.(1)[示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生活里没 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2)【仿写表达】谈到读书的作用时,大家各抒己见,请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2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______________;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示例一]读书 让我们拥有崭新的发现读书 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
[示例二]读书 让我们领略世界的美丽读书 让我们增加生命的厚度
[示例三]读书 让我们拓展人生的视野读书 让我们学会处世的智慧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水何澹澹,①__________________”是辽阔威严的沧海之美;李白的《峨_眉山月歌》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现出青山吐月_之优美:“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谭嗣同《潼关》中秦_岭山脉的桀骜不驯。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对巴山的美景,李商隐满含羁旅之情:“⑥_ _ _,却话巴山夜雨时。”面对萧条的秋天,刘禹锡发出了“⑦ 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奋发进取的豪情。
7.①山岛竦峙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
③影入平羌江水流 ④河流大野犹嫌束 ⑤山入潼关不解平 ⑥何当共剪西窗烛
⑦晴空一鹤排云上 ⑧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雉④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 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雉其如予何!”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史:管理仓库的小吏。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官吏。④桓魑(tuí):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人。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
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B.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C.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D.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8.B
9. 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2分)
A.《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统称“四书”。
B. 孔子命运多舛,不得诸侯重用,官运卑贱,所以司马迁评价其“贫且贱”。
C. 孔子周游列国,做过管仓库的官吏,做过管牧场的官吏,还做过别人的家臣。
D. 所谓仁者,是具有博大情怀的善者,他们有着崇高的美德,悲天悯人,泛爱大众,行为处事无不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威胁,孔子认为仁者无畏。
9.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文言文内容 的理解。“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 《孟子》,“五经”常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是“五经”之一,A 项说法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
(1)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10.(1)孔子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2)天生德于予,桓難其如予何!
(2)上天既然把仁德赋予我,桓雉又能把我怎么样!
【课外文言文译文】
孔子家境贫寒,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 人,曾经做过季氏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 粮算量得准确清楚;又曾做过管理牧场的官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 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 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 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 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
孔子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和弟子们在大 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熊想杀死孔 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 方。弟子们(催促)说:“我们可以快点走 了。”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仁德赋予我,桓魑又能把我怎么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描写诗人的行程,暗含旅途奔波之苦。诗人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 颔联以小见大,诗人以“一帆悬”这一小景,写“两岸阔”之大景,达到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效果。
C.尾联采用拟人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D.这首诗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11.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 析。尾联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希望北 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C项中“采用拟人的手法”理解错误。
12.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3分)
12.①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 征,并用“生”和“入”使海日、江春拟人化,赋 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 光荏苒的场景。②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 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材料一 一切始于去年春天。 一群来自西南端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的大象开始了它 们的旅程:它们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闯入一家关门的汽车经销店,甚至发生一头大象误食发酵 谷物而醉酒的事件。中国民众不断发送有关这支“奇怪队伍”的各种影像,跟踪象群的行踪,惊讶地看着这些动物已经造成了价值接近一千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为了遏制大象的狂野游行,相关部门制订了预防大象事故的紧急计划,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 动向,疏散被这些动物“拜访”的居住地市民,设置紧急屏障,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但是,警报器和卡车也无法转移这群奇特的“徒步旅行者”。于是,大象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继续前行。
一般而言,象群离开家园,往往因为栖息地遭到破坏,觅食困难。不过,有专家认为,这些年确 实存在亚洲象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资源受到影响,象群走出原有栖息地的现象。但这群大象一路 东移北上400多公里,移动路线和活动区域并非象群适宜活动区,不能简单用环境恶化导致象群被 迫出走来解释。还有一些学者从地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这次野生象群出走的原因,但都缺乏直接证据。
对象群来说,如果继续向北,无论是海拔高度、气候特点,还是植物分布,都很难找到适合它们长期生存的栖息地。
材料二 又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6月5日报道, 一路“象”北、大象天团、野象旅行团……一群野 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跋涉数百公里,引发媒体和网民的围观。据专家介绍,亚洲象迁移扩散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此长距离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
至于象群为何反常北迁,相关专家猜测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 长,其食物量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其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二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 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三是头象迷路,象 群在森林、农田交错区域以农作物为食物,但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不断游荡寻找,漫无目的。
除了北迁原因以外,这群大象将去往何方,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也都是目前无人能解答的问题。
(以上均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6月8日,有删改) 材料三 “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习近平主席 在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8月13日17时,经过为期110余天的北上之旅后,14头亚洲象重返适宜栖息地,整体平稳,人象 平安。在北上和返回途中,亚洲象群得到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友好相待、有效保护,让人们看到了人与动物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场景,也是云南近年来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展示。
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主旨讲话提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四点倡议,为规划未来全球 生物多样性治理蓝图贡献了中国智慧。不仅在理论上做出总结,更是在行动上大力践行。中国将 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正式设 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并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 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选自“网易”2021年10月14日,有删改)
13.关于“云南象北迁之旅”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它们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甚至发生一群大象误食发酵谷物而醉酒的事件。
B. 中国民众跟踪象群的行踪,惊讶地看着这些动物已经造成了价值一千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C. 相关部门用卫星跟踪它们的动向,疏散居住地市民,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
D. 这次象群出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
13.D(2 分 )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它们在狭窄的县城 街道漫步……甚至发生一头大象误食发酵 谷物而醉酒的事件”可知,A项“一群大象”的描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这些动物已经造成了价值接近一千万元人民币的 损失”可知,B项“已经造成了价值一千万元 人民币的损失”的描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 二段“相关部门……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 动向……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可知,C项“用卫星跟踪它们的动向”的描述有误。
14.关于象群北迁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专家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 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其食物量难以持续供应保障。
B. 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
C. 头象迷路,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
D. 因为受到地磁影响,所以导致了象群北迁。
14.D(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 解。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还有一些学者从地 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这次野生象群 出走的原因,但都缺乏直接证据”及材料二 第二段相关专家对象群反常北迁主要原因 的猜测可知,D项说法绝对,且不属于专家观点。
15. 结合材料三,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方案” ( )(2分)
A. 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B. 大力扶持发达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C. 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D. 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
15.B(2 分 )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 解。根据材料三第三段“中国将率先出资 15亿元人民币……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 样性保护事业”可知,中国大力支持发展中 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B项“发达国家”说法错误。
16.这次云南象北迁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象群未来生存的担忧。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给出解决“担忧”问题的建议。(4分)
16.[示例]①增强人们对大象的保护意识,保护 好亚洲野生象的栖息地。②在大象保护区 人工种植大象喜欢的植物。③政府成立大 象保护基金,用于保护区生态建设。④政府 给予保护区的百姓一些经济补贴,提高保护区的百姓保护大象的积极性。(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一点2分,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5分)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 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 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 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 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 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 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 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 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 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 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A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 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 做噩梦了 ”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 你做什么好吃的了 ”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 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 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 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 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 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孩子、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 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 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 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 ”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 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 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 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 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链接材料】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 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 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 一会儿 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 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 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 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7. 对《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⑦段是对第②③段的回应,交代了积压在“她”心里的问题终于得到了答案。
B. 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为了最爱自己的人,辜负了自己最爱的人。
C. 本文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17.B(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与赏析。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②段写出了 外婆对母亲的爱,没有表现外婆“为了最爱 自己的人,辜负了自己最爱的人”;结合文章 第⑧段“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 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她“,也一样。 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可知,母亲和“她”都是为了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B 项理解和赏析错误。
18.文题《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何含义 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8. 每一个母亲都把自己全部的爱交给自己的 孩子;这种爱也是自私的,母亲在爱自己孩 子的时候,辜负了最爱自己的母亲;在辜负 母亲的同时,也在被自己的孩子辜负,却又是心甘情愿的。(3分)
19.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6分)
(1)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19.(1)“再也”表达了“她”无比感动及对妈妈的理解和深深的感激。(3分)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2)“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3分)
20.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一文中的A处画线句和链接材料《秋天的怀念》(节选)中的B处画线句,在描写方法上具有相似性,请指出并分别说说其作用。(4分)
20.A、B两处都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都 蕴含着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A处运用动 作描写、语言描写及神态描写相结合的描写 方法,表达了母亲听到“她”呼喊后的紧张、担忧和对女儿深深的关切之情;B处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表现 了母亲的细心及对儿子的牵挂和关切之情。(4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202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连云港市举行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四)》特 种邮票首发式。本次发行的全套邮票共四张,呈现的是“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小雷音 遭厄”“盘丝洞遇劫”四个经典故事中的场景。首发式后的图书捐赠仪式上,连云港市《西游记》研究名家李洪甫先生向市图书馆捐赠《西游记》校订本等多版本著作。
21. 《西游记》小说中下面角色出场的顺序,依次是( )(2分)
A.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
B. 孙悟空——唐僧——白龙马——猪八戒——沙僧
C. 唐僧——孙悟空——白龙马——沙僧——猪八戒
D.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龙马——沙僧
21.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故事节 的掌握。《西游记》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 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 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 十五回写小白龙变作白龙马跟随唐僧西天 取经,第十八回到第十九回写孙悟空收服猪 八戒,猪八戒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第二十二 回写唐僧在流沙河收沙悟净做三徒弟,自此取经团队组成。B项符合题意。
22.选出四个经典故事与人物情节对应错误的一项( )(2分)
A. “真假美猴王”——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了行李关文。
B. “三调芭蕉扇”——在小须弥山,文殊菩萨给了悟空一颗定风丹。
C. “小雷音遭厄”——黄眉大王假扮佛祖,侵占山头,虚设小雷音寺。
D. “盘丝洞遇劫”——为救师父,悟空变作一只饿老鹰,叼走了蜘蛛精们的衣服。
22.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在“三 调芭蕉扇”这一故事中,孙悟空第一次向铁 扇公主借芭蕉扇,却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 到小须弥山,孙悟空向灵吉菩萨求助,灵吉 菩萨给了孙悟空一颗定风丹。B项中的“文殊菩萨”说法有误。
采访目的 了解李洪甫先生《西游记》校订成果以及对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建议
采访问题 ①您校订《西游记》的初衷是什么
②
③
④如果继续发行《西游记》邮票,您还希望呈现哪些经典故事场景呢
23.假如你在现场采访李洪甫先生,下面是采访提纲,请将其补充完整。(4分)
23.[示例一]②您这么多年致力于《西游记》校订, 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③现在的《西游记》 有哪些版本 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示例二]②在您校订《西游记》的过程中遇到 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③您认为青少年学 生在阅读《西游记》时,应对哪一部分做重点阅读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请自备作文纸进行写作)
在这个匆匆忙忙的世界中,总有一个物品陪伴着你, 一个人温暖着你, 一种向往吸引着你……请以“与你一起走过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4 黄石市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共8分)
白求恩同志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 动机,他旨在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为目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 ),而是__________。这种人至少不能算一个纯( )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无不佩服,没有一个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殉(xùn) 隘 (yì) B.殉(xún) 隘(ài)
C. 殉(xún) 隘(yì) D.殉(xùn) 隘(ài)
1.D
2. 在这段文字的括号里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忱 淬 B. 枕 淬 C. 忱 粹 D. 枕 粹
2.C
3.在这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冷冷静静 漫不经心 无动于衷 B. 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C. 冷冷静静 漫不经心 麻木不仁 D. 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 无动于衷
3.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他旨在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为目的。
B.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C.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无不佩服,没有一个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D.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4.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语病 为句式杂糅,应删去“旨在”“为目的”。B项 语病为语序不当,应将“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 民”与“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互换位置。C项语病为否定不当,应删去两个“无”字。
5.填在下文横线上的四句话,最恰切的一组是( )(2分)
他抬手看表,发现才凌晨4点。窗外临水枕河的小院悄无声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世隔绝,船舱里静寂如梦。
①就连自己置身其中的小楼 ②唯有自己的呼吸在空气中震荡着
③也没有一丁点儿响动 ④像一条远离地球的太空船
A.②④①③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5.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解答此类题,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 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接着再分析层次间的 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通读语段和所给句子可知,语段主要描 述的是“他”在凌晨时的感受。横线前的句子 写出小院的寂静氛围,句②紧承横线前的句子, 写只有自己的呼吸在震荡,强调小院的安静, 应填在第一空;句①、句③由远及近,写出“他” 所在小楼环境的寂静,根据“就连……也…… ” 的逻辑关系可知,句①在前,句③在后;句④ 写小楼安静得像一条远离地球的太空船,与 横线后“与世隔绝”衔接紧密。因此句子的正确排序为②①③④。
6.综合性学习。(4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 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1)【留言栏】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分)
6.(1)[示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生活里没 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2)【仿写表达】谈到读书的作用时,大家各抒己见,请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2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______________;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示例一]读书 让我们拥有崭新的发现读书 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
[示例二]读书 让我们领略世界的美丽读书 让我们增加生命的厚度
[示例三]读书 让我们拓展人生的视野读书 让我们学会处世的智慧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水何澹澹,①__________________”是辽阔威严的沧海之美;李白的《峨_眉山月歌》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现出青山吐月_之优美:“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谭嗣同《潼关》中秦_岭山脉的桀骜不驯。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对巴山的美景,李商隐满含羁旅之情:“⑥_ _ _,却话巴山夜雨时。”面对萧条的秋天,刘禹锡发出了“⑦ 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奋发进取的豪情。
7.①山岛竦峙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
③影入平羌江水流 ④河流大野犹嫌束 ⑤山入潼关不解平 ⑥何当共剪西窗烛
⑦晴空一鹤排云上 ⑧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雉④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 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雉其如予何!”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史:管理仓库的小吏。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官吏。④桓魑(tuí):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人。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
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B.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C.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D.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8.B
9. 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2分)
A.《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统称“四书”。
B. 孔子命运多舛,不得诸侯重用,官运卑贱,所以司马迁评价其“贫且贱”。
C. 孔子周游列国,做过管仓库的官吏,做过管牧场的官吏,还做过别人的家臣。
D. 所谓仁者,是具有博大情怀的善者,他们有着崇高的美德,悲天悯人,泛爱大众,行为处事无不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威胁,孔子认为仁者无畏。
9.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文言文内容 的理解。“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 《孟子》,“五经”常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是“五经”之一,A 项说法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
(1)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10.(1)孔子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2)天生德于予,桓難其如予何!
(2)上天既然把仁德赋予我,桓雉又能把我怎么样!
【课外文言文译文】
孔子家境贫寒,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 人,曾经做过季氏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 粮算量得准确清楚;又曾做过管理牧场的官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 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 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 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 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
孔子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和弟子们在大 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熊想杀死孔 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 方。弟子们(催促)说:“我们可以快点走 了。”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仁德赋予我,桓魑又能把我怎么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描写诗人的行程,暗含旅途奔波之苦。诗人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 颔联以小见大,诗人以“一帆悬”这一小景,写“两岸阔”之大景,达到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效果。
C.尾联采用拟人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D.这首诗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11.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 析。尾联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希望北 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C项中“采用拟人的手法”理解错误。
12.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3分)
12.①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 征,并用“生”和“入”使海日、江春拟人化,赋 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 光荏苒的场景。②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 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材料一 一切始于去年春天。 一群来自西南端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的大象开始了它 们的旅程:它们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闯入一家关门的汽车经销店,甚至发生一头大象误食发酵 谷物而醉酒的事件。中国民众不断发送有关这支“奇怪队伍”的各种影像,跟踪象群的行踪,惊讶地看着这些动物已经造成了价值接近一千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为了遏制大象的狂野游行,相关部门制订了预防大象事故的紧急计划,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 动向,疏散被这些动物“拜访”的居住地市民,设置紧急屏障,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但是,警报器和卡车也无法转移这群奇特的“徒步旅行者”。于是,大象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继续前行。
一般而言,象群离开家园,往往因为栖息地遭到破坏,觅食困难。不过,有专家认为,这些年确 实存在亚洲象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资源受到影响,象群走出原有栖息地的现象。但这群大象一路 东移北上400多公里,移动路线和活动区域并非象群适宜活动区,不能简单用环境恶化导致象群被 迫出走来解释。还有一些学者从地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这次野生象群出走的原因,但都缺乏直接证据。
对象群来说,如果继续向北,无论是海拔高度、气候特点,还是植物分布,都很难找到适合它们长期生存的栖息地。
材料二 又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6月5日报道, 一路“象”北、大象天团、野象旅行团……一群野 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跋涉数百公里,引发媒体和网民的围观。据专家介绍,亚洲象迁移扩散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此长距离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
至于象群为何反常北迁,相关专家猜测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 长,其食物量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其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二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 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三是头象迷路,象 群在森林、农田交错区域以农作物为食物,但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不断游荡寻找,漫无目的。
除了北迁原因以外,这群大象将去往何方,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也都是目前无人能解答的问题。
(以上均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6月8日,有删改) 材料三 “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习近平主席 在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8月13日17时,经过为期110余天的北上之旅后,14头亚洲象重返适宜栖息地,整体平稳,人象 平安。在北上和返回途中,亚洲象群得到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友好相待、有效保护,让人们看到了人与动物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场景,也是云南近年来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展示。
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主旨讲话提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四点倡议,为规划未来全球 生物多样性治理蓝图贡献了中国智慧。不仅在理论上做出总结,更是在行动上大力践行。中国将 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正式设 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并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 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选自“网易”2021年10月14日,有删改)
13.关于“云南象北迁之旅”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它们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甚至发生一群大象误食发酵谷物而醉酒的事件。
B. 中国民众跟踪象群的行踪,惊讶地看着这些动物已经造成了价值一千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C. 相关部门用卫星跟踪它们的动向,疏散居住地市民,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
D. 这次象群出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
13.D(2 分 )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它们在狭窄的县城 街道漫步……甚至发生一头大象误食发酵 谷物而醉酒的事件”可知,A项“一群大象”的描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这些动物已经造成了价值接近一千万元人民币的 损失”可知,B项“已经造成了价值一千万元 人民币的损失”的描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 二段“相关部门……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 动向……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可知,C项“用卫星跟踪它们的动向”的描述有误。
14.关于象群北迁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专家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 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其食物量难以持续供应保障。
B. 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
C. 头象迷路,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
D. 因为受到地磁影响,所以导致了象群北迁。
14.D(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 解。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还有一些学者从地 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这次野生象群 出走的原因,但都缺乏直接证据”及材料二 第二段相关专家对象群反常北迁主要原因 的猜测可知,D项说法绝对,且不属于专家观点。
15. 结合材料三,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方案” ( )(2分)
A. 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B. 大力扶持发达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C. 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D. 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
15.B(2 分 )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 解。根据材料三第三段“中国将率先出资 15亿元人民币……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 样性保护事业”可知,中国大力支持发展中 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B项“发达国家”说法错误。
16.这次云南象北迁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象群未来生存的担忧。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给出解决“担忧”问题的建议。(4分)
16.[示例]①增强人们对大象的保护意识,保护 好亚洲野生象的栖息地。②在大象保护区 人工种植大象喜欢的植物。③政府成立大 象保护基金,用于保护区生态建设。④政府 给予保护区的百姓一些经济补贴,提高保护区的百姓保护大象的积极性。(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一点2分,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5分)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 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 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 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 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 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 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 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 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 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 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A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 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 做噩梦了 ”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 你做什么好吃的了 ”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 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 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 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 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 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孩子、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 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 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 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 ”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 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 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 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 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链接材料】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 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 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 一会儿 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 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 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 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7. 对《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⑦段是对第②③段的回应,交代了积压在“她”心里的问题终于得到了答案。
B. 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为了最爱自己的人,辜负了自己最爱的人。
C. 本文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17.B(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与赏析。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②段写出了 外婆对母亲的爱,没有表现外婆“为了最爱 自己的人,辜负了自己最爱的人”;结合文章 第⑧段“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 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她“,也一样。 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可知,母亲和“她”都是为了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B 项理解和赏析错误。
18.文题《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何含义 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8. 每一个母亲都把自己全部的爱交给自己的 孩子;这种爱也是自私的,母亲在爱自己孩 子的时候,辜负了最爱自己的母亲;在辜负 母亲的同时,也在被自己的孩子辜负,却又是心甘情愿的。(3分)
19.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6分)
(1)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19.(1)“再也”表达了“她”无比感动及对妈妈的理解和深深的感激。(3分)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2)“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3分)
20.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一文中的A处画线句和链接材料《秋天的怀念》(节选)中的B处画线句,在描写方法上具有相似性,请指出并分别说说其作用。(4分)
20.A、B两处都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都 蕴含着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A处运用动 作描写、语言描写及神态描写相结合的描写 方法,表达了母亲听到“她”呼喊后的紧张、担忧和对女儿深深的关切之情;B处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表现 了母亲的细心及对儿子的牵挂和关切之情。(4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202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连云港市举行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四)》特 种邮票首发式。本次发行的全套邮票共四张,呈现的是“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小雷音 遭厄”“盘丝洞遇劫”四个经典故事中的场景。首发式后的图书捐赠仪式上,连云港市《西游记》研究名家李洪甫先生向市图书馆捐赠《西游记》校订本等多版本著作。
21. 《西游记》小说中下面角色出场的顺序,依次是( )(2分)
A.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
B. 孙悟空——唐僧——白龙马——猪八戒——沙僧
C. 唐僧——孙悟空——白龙马——沙僧——猪八戒
D.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龙马——沙僧
21.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故事节 的掌握。《西游记》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 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 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 十五回写小白龙变作白龙马跟随唐僧西天 取经,第十八回到第十九回写孙悟空收服猪 八戒,猪八戒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第二十二 回写唐僧在流沙河收沙悟净做三徒弟,自此取经团队组成。B项符合题意。
22.选出四个经典故事与人物情节对应错误的一项( )(2分)
A. “真假美猴王”——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了行李关文。
B. “三调芭蕉扇”——在小须弥山,文殊菩萨给了悟空一颗定风丹。
C. “小雷音遭厄”——黄眉大王假扮佛祖,侵占山头,虚设小雷音寺。
D. “盘丝洞遇劫”——为救师父,悟空变作一只饿老鹰,叼走了蜘蛛精们的衣服。
22.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在“三 调芭蕉扇”这一故事中,孙悟空第一次向铁 扇公主借芭蕉扇,却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 到小须弥山,孙悟空向灵吉菩萨求助,灵吉 菩萨给了孙悟空一颗定风丹。B项中的“文殊菩萨”说法有误。
23.假如你在现场采访李洪甫先生,下面是采访提纲,请将其补充完整。(4分)
采访目的 了解李洪甫先生《西游记》校订成果以及对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建议
采访问题 ①您校订《西游记》的初衷是什么
②
③
④如果继续发行《西游记》邮票,您还希望呈现哪些经典故事场景呢
23.[示例一]②您这么多年致力于《西游记》校订, 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③现在的《西游记》 有哪些版本 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示例二]②在您校订《西游记》的过程中遇到 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③您认为青少年学 生在阅读《西游记》时,应对哪一部分做重点阅读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请自备作文纸进行写作)
在这个匆匆忙忙的世界中,总有一个物品陪伴着你, 一个人温暖着你, 一种向往吸引着你……请以“与你一起走过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4 黄石市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共8分)
白求恩同志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 动机,他旨在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为目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 ),而是__________。这种人至少不能算一个纯( )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无不佩服,没有一个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殉(xùn) 隘 (yì) B.殉(xún) 隘(ài)
C. 殉(xún) 隘(yì) D.殉(xùn) 隘(ài)
2. 在这段文字的括号里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忱 淬 B. 枕 淬 C. 忱 粹 D. 枕 粹
3.在这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冷冷静静 漫不经心 无动于衷 B. 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C. 冷冷静静 漫不经心 麻木不仁 D. 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 无动于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他旨在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为目的。
B.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C.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无不佩服,没有一个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D.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5.填在下文横线上的四句话,最恰切的一组是( )(2分)
他抬手看表,发现才凌晨4点。窗外临水枕河的小院悄无声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世隔绝,船舱里静寂如梦。
①就连自己置身其中的小楼 ②唯有自己的呼吸在空气中震荡着
③也没有一丁点儿响动 ④像一条远离地球的太空船
A.②④①③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6.综合性学习。(4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 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1)【留言栏】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分)
(2)【仿写表达】谈到读书的作用时,大家各抒己见,请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2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______________;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水何澹澹,①__________________”是辽阔威严的沧海之美;李白的《峨_眉山月歌》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现出青山吐月_之优美:“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谭嗣同《潼关》中秦_岭山脉的桀骜不驯。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对巴山的美景,李商隐满含羁旅之情:“⑥_ _ _,却话巴山夜雨时。”面对萧条的秋天,刘禹锡发出了“⑦ 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奋发进取的豪情。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雉④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 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雉其如予何!”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史:管理仓库的小吏。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官吏。④桓魑(tuí):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人。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
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B.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C.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D.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9. 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2分)
A.《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统称“四书”。
B. 孔子命运多舛,不得诸侯重用,官运卑贱,所以司马迁评价其“贫且贱”。
C. 孔子周游列国,做过管仓库的官吏,做过管牧场的官吏,还做过别人的家臣。
D. 所谓仁者,是具有博大情怀的善者,他们有着崇高的美德,悲天悯人,泛爱大众,行为处事无不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威胁,孔子认为仁者无畏。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
(1)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2)天生德于予,桓難其如予何!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描写诗人的行程,暗含旅途奔波之苦。诗人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 颔联以小见大,诗人以“一帆悬”这一小景,写“两岸阔”之大景,达到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效果。
C.尾联采用拟人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D.这首诗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12.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材料一 一切始于去年春天。 一群来自西南端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的大象开始了它 们的旅程:它们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闯入一家关门的汽车经销店,甚至发生一头大象误食发酵 谷物而醉酒的事件。中国民众不断发送有关这支“奇怪队伍”的各种影像,跟踪象群的行踪,惊讶地看着这些动物已经造成了价值接近一千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为了遏制大象的狂野游行,相关部门制订了预防大象事故的紧急计划,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 动向,疏散被这些动物“拜访”的居住地市民,设置紧急屏障,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但是,警报器和卡车也无法转移这群奇特的“徒步旅行者”。于是,大象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继续前行。
一般而言,象群离开家园,往往因为栖息地遭到破坏,觅食困难。不过,有专家认为,这些年确 实存在亚洲象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资源受到影响,象群走出原有栖息地的现象。但这群大象一路 东移北上400多公里,移动路线和活动区域并非象群适宜活动区,不能简单用环境恶化导致象群被 迫出走来解释。还有一些学者从地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这次野生象群出走的原因,但都缺乏直接证据。
对象群来说,如果继续向北,无论是海拔高度、气候特点,还是植物分布,都很难找到适合它们长期生存的栖息地。
材料二 又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6月5日报道, 一路“象”北、大象天团、野象旅行团……一群野 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跋涉数百公里,引发媒体和网民的围观。据专家介绍,亚洲象迁移扩散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此长距离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
至于象群为何反常北迁,相关专家猜测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 长,其食物量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其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二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 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三是头象迷路,象 群在森林、农田交错区域以农作物为食物,但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不断游荡寻找,漫无目的。
除了北迁原因以外,这群大象将去往何方,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也都是目前无人能解答的问题。
(以上均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6月8日,有删改) 材料三 “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习近平主席 在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8月13日17时,经过为期110余天的北上之旅后,14头亚洲象重返适宜栖息地,整体平稳,人象 平安。在北上和返回途中,亚洲象群得到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友好相待、有效保护,让人们看到了人与动物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场景,也是云南近年来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展示。
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主旨讲话提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四点倡议,为规划未来全球 生物多样性治理蓝图贡献了中国智慧。不仅在理论上做出总结,更是在行动上大力践行。中国将 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正式设 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并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 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选自“网易”2021年10月14日,有删改)
13.关于“云南象北迁之旅”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它们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甚至发生一群大象误食发酵谷物而醉酒的事件。
B. 中国民众跟踪象群的行踪,惊讶地看着这些动物已经造成了价值一千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C. 相关部门用卫星跟踪它们的动向,疏散居住地市民,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
D. 这次象群出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
14.关于象群北迁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专家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 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其食物量难以持续供应保障。
B. 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
C. 头象迷路,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
D. 因为受到地磁影响,所以导致了象群北迁。
15. 结合材料三,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方案” ( )(2分)
A. 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B. 大力扶持发达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C. 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D. 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
16.这次云南象北迁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象群未来生存的担忧。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给出解决“担忧”问题的建议。(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5分)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 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 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 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 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 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 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 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 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 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 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A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 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 做噩梦了 ”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 你做什么好吃的了 ”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 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 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 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 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 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孩子、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 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 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 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 ”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 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 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 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 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链接材料】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 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 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 一会儿 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 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 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 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7. 对《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⑦段是对第②③段的回应,交代了积压在“她”心里的问题终于得到了答案。
B. 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为了最爱自己的人,辜负了自己最爱的人。
C. 本文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18.文题《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何含义 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9.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6分)
(1)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20.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一文中的A处画线句和链接材料《秋天的怀念》(节选)中的B处画线句,在描写方法上具有相似性,请指出并分别说说其作用。(4分)
四、名著阅读(共8分)
202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连云港市举行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四)》特 种邮票首发式。本次发行的全套邮票共四张,呈现的是“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小雷音 遭厄”“盘丝洞遇劫”四个经典故事中的场景。首发式后的图书捐赠仪式上,连云港市《西游记》研究名家李洪甫先生向市图书馆捐赠《西游记》校订本等多版本著作。
21. 《西游记》小说中下面角色出场的顺序,依次是( )(2分)
A.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
B. 孙悟空——唐僧——白龙马——猪八戒——沙僧
C. 唐僧——孙悟空——白龙马——沙僧——猪八戒
D.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龙马——沙僧
22.选出四个经典故事与人物情节对应错误的一项( )(2分)
A. “真假美猴王”——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了行李关文。
B. “三调芭蕉扇”——在小须弥山,文殊菩萨给了悟空一颗定风丹。
C. “小雷音遭厄”——黄眉大王假扮佛祖,侵占山头,虚设小雷音寺。
D. “盘丝洞遇劫”——为救师父,悟空变作一只饿老鹰,叼走了蜘蛛精们的衣服。
23.假如你在现场采访李洪甫先生,下面是采访提纲,请将其补充完整。(4分)
采访目的 了解李洪甫先生《西游记》校订成果以及对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建议
采访问题 ①您校订《西游记》的初衷是什么
②
③
④如果继续发行《西游记》邮票,您还希望呈现哪些经典故事场景呢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请自备作文纸进行写作)
在这个匆匆忙忙的世界中,总有一个物品陪伴着你, 一个人温暖着你, 一种向往吸引着你……请以“与你一起走过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