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本课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标题为“长方形周长”,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把正方形周长作为特殊的长方形来呈现,根据其自身的特征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二是不出现周长的计算公式,教科书中呈现的多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对周长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在本课教学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对长方形、正方行的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之前的教学理解不到位,为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阻力,可以通过旧知复习来排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最后谁获胜了?自从第一次龟兔赛跑之后,兔子输了,很不服气,一直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天,动物园又给它们举办了一场比赛。比赛开始前,裁判员说:兔子和乌龟分别沿着长方形、正方形跑一圈,谁先跑完,谁先赢。裁判员说完,兔子生气的说:“不公平,不公平”。
同学们,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哪里不公平? 生说,不公平。(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边的特点是对边相等,正方形边的特点是四条边都相等。
师:长方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形身上的特征,正方形有吗?正方形与长方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的创设,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周长的认知。通过需要测量哪些边,测量几次等问题,帮助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长方形身上的特点,正方形有吗?”让学生明白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本环节的设计既是对之前教学的一个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也是为后面长、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
汇报测量方法
(2)动手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
3厘米
5厘米
①5+3+5+3=16(厘米)
因为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宽+长+宽,即5+3+5+3=16(厘米)
②5×2=10(厘米),3×2=6(厘米),10+6=16(厘米)
因为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对边相等),先求一个长和一个宽的和是多少,然后求它们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③(5+3)×2=16(厘米)
因为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对边相等),先求一个长和一个宽的是多少,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算式时,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并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出列式的根据。
3.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4.师:我们知道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殊情况,那么,能根据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吗?请你试一试(课件出示正方形)
3厘米
3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方法一:3+3+3+3=12(厘米)
方法二:3×4=12(厘米)
师:根据我们以上的计算方法,你觉得该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呢?
学生讨论,汇报:
(1)把它们所有的边都加起来。
(2)利用图形的特征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闯关练习
第一关:障碍赛
第二关:选拔赛
淘气用一根40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第三关:决胜赛
师: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遇到与长方形周长或正方形周长有关的问题。请看:淘气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可以怎样围?需要多长的围栏?如下图:
10米
请你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4+4+6=14(米) 6+6+4=16(米)
师生小结:靠墙围城长方形时,墙可以当长方形的的长,也可以当长方形的宽,这是两种不同的围法,所用的围栏长度不同。
【设计意图:该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跳脱思维定势,能结合具体情况利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围栏如何围的讨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学生不仅是要学习知识,更要学数学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围绕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周长模型构建---长方形周长的应用展开教学。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 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开课伊始,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长方形的特征,周长的概念,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长方形周长的应用无处不在,感受到了学习长方形周长的作用,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2.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算法多样化,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感悟模型思想与数形结合
学生根据周长的概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有四条边加起来的,有用长×2+宽×2计算的,有的用长与宽的和乘2计算的,经过观察对比优化了计算方法,学生在后面的计算中,几乎没有人再把四条边加起来,而是根据数据特征选择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
3.通过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生探究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结合正方形的特征进而推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然后再举例验证,构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