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苗、壮、回、蒙、藏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是指历代中央王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
一定要区别开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
清朝奠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的版图
夏商周:中原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
外交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活动,清朝与台湾,西藏关系不属于外交。
《史记》将蛮夷民族视作通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司马迁民族观:各民族同源共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民族认同是指人民对自己民族特有文化风俗的认同。
“大一统”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
秦朝:
民族分布: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拆除内地长城,极力构筑统一国家观念,消除分裂因素。
设置官吏管理: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秦朝时我国中央政府开始管辖两广、云贵地区。
南征越族,开拓疆土
秦朝疆域南至北向户
汉朝: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和农业区扩展。
汉初和亲
王昭君
汉代边疆治理意义: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屯戍政策影响
①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巩固边防。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③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使得农牧分界线北移。
④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周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先进文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大迁徙、大交融
“五胡内迁”
影响:
①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为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朝:
管理机构:礼部及鸿胪寺
西面: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东南: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边疆: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
隋文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礼宾图》壁画
鸿胪寺官员
东北少数民族使者
东罗马帝国使者
高丽或日本使者
《礼宾图》,反映的是唐朝官员接待外国来宾的外事活动,反映了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影响远播海外;唐朝的交通发达,对外政策开放;也反映了画师绘画传神,艺术水平高。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是个文明的国度。
说明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率大批军队、文武百官、宫廷后妃、僧尼道士及乐舞百戏计几十万人从京都出发,沿渭水西行,过扶风,越陇山,到天水郡……一路西行到达张掖。
羁縻:指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的怀柔笼络政策。
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唐朝和宋朝
都督府和都护府都有利于对边疆的管辖,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北宋每年送辽“岁币”;宋夏和议,北宋每年送夏“岁赐”。
南宋与金有战有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每年缴纳“岁贡”。)
其他:榷场、互市(经济手段)
宋朝的民族关系(相关链接:纲要上53、54、56页)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民族政策:
①“行汉法”
②实行“四等人制”,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边疆管理:
对吐蕃地区:
对西域地区:
对台湾:
元朝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纲要上62页
明朝
茶马互市作用:①促进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增加财政收入
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和农业区扩展。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明朝边疆管理:
①北方:修长城,设“九边”;开放马市,与各族贸易;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②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③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④西南:设土司(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进贡,征调军兵)(羁麋性质)
⑤西藏:赦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该 地区,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链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4页
中央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蒙古族
女真族
藏族
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进行册封。
战争、修长城、和议、互市
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特点:形式多样、因俗而治、威德并施
影响: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治。
明朝在长城沿线设置九大重镇以巩固边防,使得掠夺性战争减少,有利于边疆地区安定,客观上促进了汉蒙的贸易往来。
明朝卫所的建立适应了边防管理的需要。
明朝对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区,或赏赐,或者绝贡市,这属于恩威并用。
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
链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3-84页
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地方:
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西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回归;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理藩院设置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藩体现了天朝上国思想。
《马关条约》标志着朝贡体系(宗藩体制)的彻底瓦解与崩溃。
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中国古代一些手工业品上出现体现外国文化的图案。
藩镇割据的藩指?
中国古代各民族交融的方式
册封、经济往来、民族战争、民族迁徙、羁縻政策、政治改革、和亲、会盟、和议。
中国古代民族交融高潮: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
中国古代民族战争没侵略非侵略之分,但有正义非正义之分。
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区域,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
A.促进了民族交流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扩大了管辖范围 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
西北(新疆)
汉:设西域都护
唐: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明:卫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
清:平定大小和卓、设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东北
汉:设乌桓校尉。
唐:安东大都护府 ,册封大祚荣。
元:设辽阳行省。
明:设都司管辖(奴儿干都司)。
清:设将军辖区。
西南(西藏)
唐:唐蕃和亲会盟;
元:设宣政院;封八思巴为帝师
明:乌思藏,册封王、法王;设行都指挥使司;贡赐、茶马贸易
清: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金瓶掣签制度
东南(台湾)
隋:三抵流求
元:设澎湖巡检司
清: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汉倭奴国王金印
汉代:
①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③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汉朝对外交往繁荣原因:①汉代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②汉代对外交通发达③推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④造船、海航技术的进步⑤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是丝绸之路开通和畅通的保证;
途径①通过官方和民间贸易途径②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③宗教传播④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特点:规模大,范围广,以陆路为主,海陆并举,积极主动,以和平交往为主。与亚洲国家交流频繁。
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最高的时候,一斤丝绸可以卖到十二两黄金。
隋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代表人物:隋朝常骏;唐朝:玄奘、鉴真。
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②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交通便利,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③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推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僧侣、留学生、商人、使者的贡献。
隋唐中外交往特点
①范围广泛。
②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③渠道众多。
④双向性、兼收并蓄。
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海路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①少数民族政权阻隔了陆路联系。
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设立专门管理海上贸易机构。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手工业发达。
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政府设立专门的外贸管理机构;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多样;官营民营并存;立法保障中外贸易。
元朝:
元朝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通往欧洲的海路通道都很通畅。
表现:
①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②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明朝中后期海禁原因:预防倭患、防止白银外流。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
明朝隆庆年间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明朝
①郑和下西洋
②戚继光抗倭,海禁
③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租占澳门;荷兰和西班牙占据台湾。
清朝
①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②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③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
朝贡外交:(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
含义: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朝贡和赏赐)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朝贡体系②强调“厚往薄来”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③以儒家价值为基础
④朝贡方与中原王朝具有君臣等级色彩 ,崇尚睦邻友好。
走向解体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
②朝贡贸易存在严重弊端
③清朝国力的衰落。
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朝贡体系的特点。①政府垄断、控制②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③“厚往薄来”“倍偿其价”④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④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⑤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⑥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宣扬国威”“友好交往”
广州十三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明朝对外关系特点:注重以德化人,友好交往;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 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详解】韩国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具有东罗马人、波斯人、回鹘人和粟特人特征的胡俑,而这些人的东来主要是依赖丝绸之路,由此可知丝绸之路已经影响到了朝鲜半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东亚风俗的变化,排除A项;7—9世纪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陆上交通,排除B项;出现具有东罗马人特征的胡俑不代表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②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④注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⑤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⑥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朝贡贸易忽视经济利益。
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启示: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汉朝对外交往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海陆并举,宋元时期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破坏中国主权,给沿海人民带来灾难。加强东西方联系,带来西方先进技术。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往国外
从16世纪20年代一直到18世纪末期将近300年的时间里,有20多个入觐的西方使节被迫向中国皇帝行了跪拜礼;1793年大英帝国派来的马戛尔尼使团进入中国境内后,车队被清廷强行插上标有“英吉利贡使”的旗帜。据此可知( )
A.朝代更替延缓制度创新 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
C.外国使节需要更新观念 D.宗藩体制影响中外交往
海禁和闭关锁国影响:
积极:对防范外来势力的入侵起到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消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的落后。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
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直接原因)
②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根本原因)
③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客观原因)
④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