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新授课模式探索
——以“直线与直线平行”为例》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教学对象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数 1
教学内容:直线与直线平行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划分知识点)
我们对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前面在学面及其三个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学生已整体认识了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故本节内容将聚焦空间直线、平面间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包括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 本课内容将学习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它是后面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基础。基本事实4表明了平行线的传递性,可以作两条直线平行的一个判定依据。其直接作用是证明“等角定理”。“等角定理”是后续研究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等空间角必备的基础知识。 基本事实4的得出过程是由学生对典型实例进行观察,然后猜想、概括出相关结论,是一种合情推理。而对于“等角定理”,则是在类比的基础上进行了演绎推理和逻辑论证。这种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研究问题的模式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重演。因而本课作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节,需让学生对我们研究几何问题的“套路”有一个大致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传递性和“等角定理”的探究。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分类或学科核心素养分类)
(1)探究并掌握基本事实4(平行线的传递性)。 (2)探究并证明“等角定理”。 (3)结合基本事实4和“等角定理”的探究,体会平面图形结论在空间图形中的推广,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类比平面中平行线的传递性,并结合生活实例,概括得出空间中平行线的传递性,并能用其证明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等角定理”)。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类比平面中的相关结论,猜想出空间“等角定理”,能够依据基本事实4对性质定理进行证明,并在证明过程中注意分类讨论。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结合基本事实4和“等角定理”的探究,认识到某些平面图形中的结论是可以类比推广至三维图形中,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直观感知、严格论证的研究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模式。 要达成以上目标,需要涉及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模型和数学表达的能力与空间几何思想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需要通过探究和研究,掌握平行线的传递性和等角定理等基本结论,同时在证明过程中注意分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需要将平面中的性质和结论类比推广至三维图形中,并能够使用基本事实4对性质和定理进行证明,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和数学表达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探究和证明,理解平面图形结论在空间图形中的推广,并能够直观感知和理解空间几何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几何思想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 1.空间中平行线的传递性的探究与证明,以及应用平行线的传递性解决相关问题。 2.推广平面中的“等角定理”到空间中,并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结合基本事实4和“等角定理”探究,体会平面图形结论在空间图形中的推广,以及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 这些内容涉及到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定理,需要学生掌握平行线、等角、垂直等概念,以及证明方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学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掌握的重难点。一方面证明过程的严谨性(要注意分类讨论),另一方面,需将条件中的平行关系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得到角度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需老师加以引导。此外,需要学生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能够将平面图形的结论类比推广至空间几何,从而理解几何学中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基本事实4(平行线的传递性) 问题1:我们都知道,在平面内,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在空间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呢?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佐证你的判断吗? 师生活动:教师请学生踊跃发言,让其多列举一些例子。可以结合长方体模型进行观察。让学生在诸多实例中直观感受到空间中的平行直线依然具有传递性。 设计意图:从平面结论出发,自然地联想到平面中是否有类似的结论。结合大量实例,感知结论的正确性,总结形成基本事实4。 (二)应用性质,巩固加深 例1 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师生活动: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完成证明活动。 追问1:如何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预设学生回答:证明它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者是证明其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追问2:条件里诸多的中点让你想到了怎样的平行关系? 预设学生回答:中位线,它平行且等于底边的一半。 追问4:如果题目再增加条件AC=BD,那么四边形EFGH又是什么图形? 预设学生回答:菱形。 设计意图:基本事实4的简单应用,体会平行线的传递性。 (三)探究并证明“等角定理” 问题2:平面内,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在空间中,这一结论是否依然成立呢? 师生活动:教师把定理转化为空间图形展示出来。 追问:通过上述图形,我们发现在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你能严格地证明该结论吗? 师生活动:教师板书该定理,并画出相应的示意图。然后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共同完成其中一种情形的证明。另一种情形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时证明两个角度相等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证得两个对应角相等。若学生有回答其他答案,老师注意与学生一起分析在解答此题时是否可行。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思考如何在此题中构造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这里以学生思考,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协助,完成整个证明。 设计意图:该定理的证明需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学生不易想到。教师通过提示学生回顾初中时证明两个角度相等的常用方法,引出证三角形全等的思路。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降低思考难度。 问题3:在刚才的例1中,如果在题目增加条件,那么四边形EFGH又是什么图形? 预设学生回答:矩形。 设计意图:空间“等角定理”的简单应用。 问题4:基本事实4和“等角定理”都是由平面图形推广到立体图形得到的。是不是所有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都可以推广到空间呢?若不能,请举例说明之。 预设学生回答:不一定都能推广。比如,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空间中则不然。 设计意图:防止学生误解所有的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都可以推广到空间中。一般而言,要把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推广到立体图形,必须经过证明。 定理应用,巩固加深 练习1 把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几次,然后打开,得到的折痕互相平行吗?为什么? 练习2 如图,在长方体ABCD-A′B′C′D′中,与棱AA′平行的棱共有几条? 设计意图: 加深对基本事实4的认识. 练习3 如图,四面体A-BCD中,E,F,G分别为AB,AC,AD上的点,若EF//BC,FG//CD,则△EFG和△BCD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加深对空间等角定理的认识。 (五)归纳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基本事实4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探究的? (2)空间“等角定理”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3)你还能举出一些平面内的结论推广至空间中依然成立的结论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和研究方法。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35页练习第2,3,4题。 教科书第144页习题8.5第9题。
五、教学案例反思
优势:通过本节课例,我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坚持落实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和各阶段之间的一致性,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指引学生经历数观察、思考、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不但节省了大量的统计时间,而且还能给学生带来充分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探究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更加精准的数据反馈,也能给教师提供课堂的反馈证据。 不足:教学目标需要更加明确和具体化:教学案例中提到的教学目标较为笼统,没有具体说明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和知识点,可能会给学生和教师造成一定的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明确和具体化教学目标,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和思考:教学案例中的探究和思考环节比较短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和思考,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可以利用该软件的抢答功能,让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快速抢答问题,以提高课堂氛围和互动。同时,该软件还支持课堂测验和练习,让学生可以在线上完成作业和练习,让我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