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海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06:0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课内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洞穴(xué) 荫后檐(yīn) 痉挛(lán) 峥嵘岁月
B.譬如(pì) 殷岩泉(yǐn) 守拙(zhuō) 锲而不舍
C..舞榭(xiè) 慰藉(jí) 佛(bi)狸祠 金戈(gē)铁马
D.浪淘(táo)尽 港陌(mò) 神鸦( yā) 早生华发(f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羁鸟恋旧林 (约束)   无边落木萧萧下(萧瑟)
B. 榆柳荫后檐 (树荫)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中小洲)
C. 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  风急天高猿啸哀(高远)
D. 暧暧远人村 (温暖的样子)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百年)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 虽有槁暴 暴:暴露
假舆马者 假:借助 而闻者彰 彰:清楚
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托身,这里是嫁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
云青青兮欲雨 青青:黑沉沉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视……如粪土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栗深林兮惊层巅
鼓瑟吹笙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乌鹊南飞 D.天下归心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潦倒新停浊酒杯 ③曲罢悯然 ④漂沦憔悴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山不厌高
⑩曲终收拨当心画
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6.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忌不自信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各句中,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订还是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来全面考虑。
B. 处在“阿拉伯之春”漩涡中的叙利亚和利比亚,可说“同是天涯沦落人”,而不同的是,利比亚的卡扎菲已被西方武力支持的反对派打死,叙利亚的巴沙尔还在苦苦地挣扎中。
C. 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他牙关紧咬,两眼喷火,却一言未发,只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顺溜》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突现人物内心。
D. 官场混迹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用尽了积蓄,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真叫人不得不说一句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好郁闷”啊。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同意孟子的“性恶论”,主张“性善论”。
B.跬步:古代“跬”解释为“一举足也”,义为“半步”;“步”古义为“脚跨一次”,常喻指极近的距离。
C.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因诗内容广泛深刻,反映唐代社会动荡,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兼工,亦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辛弃疾合称“宋四家”。
9.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 ②我跟他是同桌 ③我跟他学唱歌 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词 ②介词 ③连词 ④名词 B.①介词 ②动词 ③动词 ④名词
C.①动词 ②连词 ③介词 ④名词 D.①动词 ②介词 ③连词 ④形容词
10.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听其音 ②问其人
③遂命酒 ④命曰《琵琶行》
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村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滴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仍给人一定的颓废消沉之感。
12.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指长江,词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C.“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了赤壁大战的恢弘场面。
13.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1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作者用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接着作者便层层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B.作者通过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对于南方生活的厌烦。
C.作者通过自比黄花,不仅表达了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也象征着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D.《声声慢》这首词作营造了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15.下面四副对联中最适合悬挂在冬奥村运动员楼的一副是( )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时值春节假期,中国楹联学会组织广大楹联专家为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创作了一批春联,希望用对联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为冬奥场馆建设融入中国元素、烘托文化氛围、弘扬奥运精神。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冬奥村运动员楼选用了几副对联:“友谊花开冬奥梦,和平春暖地球村。”“跃入江山千里画,拓开冰雪九重天。”这些对联言简意赅、富有文采。
A.玉骨三分酬白雪,冰心一片付青春。
B.犁开雪海三分浪,滑出冰山一道虹。
C.五环旗映绿荫浓,万国心连晴宇阔。
D.高擎圣火看龙飞,大筑鸟巢迎凤舞。
二、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的怕人,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喷嚏。
我拉他赶紧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地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细碎地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的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
B.小说与《百合花》都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不仅是一个叙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人公。
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时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D.小说中的“姑娘”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是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群众代表,她们的事迹虽有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
17.文中划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小说以“红棉袄”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杜)审言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③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杜审言:杜甫的祖父。③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杜甫进献三篇赋。
B.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C.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多次宴请,可他狂傲不驯,常和酒友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4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汤式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砌①雨,敲碎玉壶冰。听,尽是断肠声!
【注】①金砌,装饰华美的台阶。
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起笔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为聆听筝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空环境。
B. “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从演奏者使用的乐器角度,表达了对筝曲的赞美:筝曲的音律十分和谐,演奏者的指法也清纯雅正。
C. “恰流莺”四句以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丰富悦耳的音响,声情并茂地展示筝曲之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 作者以“听,尽是断肠声”结束全曲,既承前文“诉衷情”的情思,又与上句“敲碎玉壶冰”相照应。
23. 本诗与《琵琶行》同是描写音乐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24.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补写诗句。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2)、 ,血色罗裙翻酒污。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的结局。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6)、《荀子 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_”。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谢灵运住处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写山泉声音震耳欲聋的句子是“________”。
(8)、《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来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四、语言运用(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3分)
宋词有以山喻愁的。如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愁很沉重,像山一样压来,让人透不过气来,难以喘息,无法摆脱,极言___①___。在李清照的笔下,使无形的愁有了重量。她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在船上,但愁太过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愁的悲凉与沉重活灵活现。___②___。如,刘禹锡:“水流无限似侬愁”;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把愁比喻成江水或海水,一是说愁像江水连绵不绝;二是说愁像海水既深又广,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且茫茫无涯,不知何处是尽头。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说的是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春水迢迢;贺铸《江城子》“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说的是___③___;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说的是一言难尽的悲愁如泪化春江。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一切,都是相遇。我们遇见了独立橘子洲的毛泽东,遇见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遇见了“最爱那一抹中国红”的闻一多;我们还将穿越千年与曹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相遇。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我们情感的浪花,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
请以“那一天,我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展开想象,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试卷第24页,共25页
参考答案
课内基础知识(每题1分,共16分)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
A.“荫后檐”的“荫”应读“yìn”,“痉挛”的“挛”应读“luán”。
C.“窗棂”的“棂”应读“líng”,“慰藉”的“藉”应读“ jiè”。
D.“竟自由”的“竟”应为“竞”,且应读“jìng”;“金石可缕”的“缕”应为“镂”。
故选B。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句意: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
B.“荫”:遮蔽。句意: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
C.正确。
D.“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句意: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
“百年”:晚年。句意: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故选D。
3.A “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意思是:就好像听见了仙乐一般,耳朵一下子就清亮了。暂,不应译作“暂时”,而应译作“一下子”。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栗:使动用法,使战栗。句意: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A.名词作动词,弹奏。句意:弹瑟吹笙。
B.名词作状语,在梦中。句意:在梦中哭泣,脸上的妆和泪在混在了一起。
C.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乌鸦向南飞去。
D.使动用法,使心归。句意: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故选D。
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第二年秋天。
②“潦倒”:古今同义,颓丧,失意。句意: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③“悯然”:古今同义,忧愁,烦闷。句意:她演奏完毕,神态忧伤。
④“憔悴”:古今同义,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句意:如今漂泊沦落,憔悴不堪。
⑤“艰难”:古今同义,艰苦困难。句意: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⑥“万里”:古今同义,形容路途遥远。句意: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⑦“恬然”:古今同义,悠然自得的样子。句意:心情平静,安于现状。
⑧“因为”: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
⑨“厌”:古义,通“餍”,满足;今义,厌恶,讨厌。句意:山不满足于自身的高度。
⑩“当心”:古义,在……的中心;今义,小心,留神。句意:一曲终了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
故选B。
6.【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A.“不余欺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B.“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句意:邹忌不相信自己。
C.“吾谁与归”,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吾与归谁”。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D.“居庙堂之高”,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故选D。
7.【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包括成语、熟语、诗句等的正确使用能力。
A.“千呼万唤始出来”是说大众都很期待看到某种东西等了很久以后终于出来了。语境是说拆迁政策大家都很期待,使用正确。
B.“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近似同病相怜。由叙利亚和利比亚“处在‘阿拉伯之春’漩涡中”可知,使用正确。
C.“此时无声胜有声”指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感人。由“一言未发”可知使用正确。
D.“司马青衫”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的情感。这里说他混迹官场多年依然没有升迁,此处望文生义。
故选D。
8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他不同于孟子的“性恶论”,主张“性善论”。错。主张“性善论”
B “‘步’古义为‘脚跨一次’”错。古时称人举足两次为步。
D .“与黄庭坚、米芾、 辛弃疾合称‘宋四家’”错误。“宋四家”是指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词性的能力。
①此处“跟”,动词,表示“跟随”的意思,是一个动作,“着、了、过”置于动词后表动态。
②这里的“跟”相当于“和”,属于连词。
③这里的“跟”相当于“向”,介词,“跟他学”构成介词结构,作“唱歌”的状语。
④这里的“跟”是鞋(袜)的后部,名词。
①动词,②连词,③介词,④名词。
故选C。
10.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其”:代词,代指琵琶曲。句意:细听那琵琶乐曲的声音。
②“其”: 代词,代指弹琵琶的人。句意:我询问她的来历。
③“命”:让人。句意:于是我让人摆酒。
④“命”:命名。句意:命题为《琵琶行》。
故选C。
1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仍给人一定的颓废消沉之感”错误,诗中确实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但是没有“颓废”和“消沉”的情绪。
12【答案】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错误。“小乔初嫁了”衬出的是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而非词人。故选C。
13【答案】B【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作用的能力。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B项,“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错误,应是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故选B。
14.【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表现了作者对于南方生活的厌烦”错。应当是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故选B。
15【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A.“白雪”“冰心”可对应冬奥会主题,是写梅花的对联,“玉骨”不适合形容运动员,且也没有扣住运动元素。
B.既具有冬奥元素——“雪海”“冰山”,又具有运动元素——“犁开”“滑出”,富有动感和美感。
C.是写奥运会的,但不是写冬奥会,也不是专门为运动员所写,“绿荫”不适合冬奥环境。
D.是写奥运会的,但“大筑鸟巢”“高擎圣火”侧重写奥运比赛场馆建设和圣火传递,不适合挂在冬奥会运动员楼。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16.B 17.①第一处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压抑,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②第二处借助风吹、云垂、天暗,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18.①“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而“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小说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耐人寻味。②“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③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人公”错误,结合原文“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喷嚏”“我拉他赶紧下来……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暖暖身子”“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又热到灼手的程度”“我知道他冷……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可知,本文中的“我”是旁观者,而非故事主体,更非主要角色。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的怕人,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可知,写到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倒在地面上、砂石上,突出了风大;山坡上的草为“荒草”,树叶子是侵凌焦枯并且正一片片坠落,从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云虽然不厚,但是沉重的怕人,云的沉重突出了环境的压抑。结合原文“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可知,“我”和顾林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场了,所以这段物描写渲染了萧杀凄凉的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结合原文“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地暗了”可知,前面写到“我”和顾林还穿着单军服,而久病初愈的顾林身体不能再支持下去,急需休息,在这样的情况下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天突然暗下来,通过恶劣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结合原文“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可知,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衬托了“我”担心顾林病情以及急切希望到达下一个村庄的心情。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可知,“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结合原文“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可知,“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小说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结合原文“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可知,“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结合原文“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打靶,她是第三名”可知,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9.C 20.D 21.(1)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通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使”“命”的主语都应为“帝”,应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断,且“集贤院”是“待制”的后置状语,结构完整,即在“院”后断开,排除AB;
“擢”是“提拔”的意思,后面接官职“河西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志向高远”“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错误,本文并未提及李白的志向;且只是说“醉,使高力士脱靴”,是说李白喝醉了让高力士脱靴,并没有说不屑与之为伍;“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与原文不一致,原文的表述是“帝欲官白,妃辄沮止”,可见皇帝想要封官赏赐,是贵妃阻止。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往”,前往;“子”,你;“子,谪仙人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他的才能,自己先主动去见他。杜甫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于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于是过高地自己称扬自己,并且对天子说:“从臣的祖先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已有十一代了。到(祖父)杜审言时,以擅长文章显扬于中宗的时代。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起开始写作,将近四十年了,但仍衣不蔽体,常依附他人而生活。臣私下常害怕流离转徙,死于山沟荒野,希望天子哀怜我。如果陛下能让我继承祖先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作,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是文章的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随时而作,才思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下,陛下能忍心舍弃吗!”
(节选自《新唐书 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为获罪被迁居西域,神龙初年,才逃回,客居巴西。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知章向玄宗说了这些情况,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世之事。李白当即奉奏一篇。皇帝下令赏赐食物,并且亲自为他调羹,又下诏让李白在翰林院供职。李白还是与酒友在闹市上酗酒,皇帝坐在沉香亭,情意有所感,想让李白写文章,就召李白进宫,而李白当时已醉。(他)酒稍醒,拿起笔就写成了一篇文章,(文章)词句婉丽真切没有任何宿构。帝很爱李白的才能,屡次宴请会见。李白曾侍奉皇帝,喝醉了,让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就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自知自己不被皇帝身边的人所容纳,就更加放荡不羁,恳求回乡,皇帝赏赐金钱放他回去。李白游历四方,曾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官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 李白传》)
【答案】22. B 23. ①比喻(以声写声)。本诗将乐声比作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等(举出一例即可)。化抽象为具体,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②侧面描写。本诗“一字字诉衷情”“听,尽是断肠声”,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筝声的美妙;《琵琶行》“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举出一例即可),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或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琵琶声的动人。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从演奏者使用的乐器角度”错,应是从音乐演奏者的角度。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比喻。本诗将乐声比作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用物象比喻来形容筝曲之美:如黄莺细语,像大雁悲鸣;如骤雨滴落台阶,冰块被敲碎。此种写法产生极度鲜明的音乐效果,听觉的感受十分强烈。《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②侧面描写。本诗“一字字诉衷情”“听,尽是断肠声”,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筝声的美妙,说所弹之情,全是无尽哀怨之情,将筝曲的思想内容具体化。诗人用“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或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琵琶声的动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钿头银篦击节碎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6)以为轮 使之然也
(7)渌水荡漾清猿啼 熊咆龙吟殷岩泉
(8)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四、语言运用(10分)
20.①愁的程度之重 ②有以水喻愁的 ③百无聊赖的闲愁比江水还长 21.修辞手法:李清照运用了比拟、比喻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李煜运用了设问、(比喻)明喻、夸张的手法;秦观运用了暗喻、夸张的手法。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填写的内容是对前文所述的概括,“愁很沉重,像山一样压来,让人透不过气来,难以喘息,无法摆脱”是说愁的程度很重,故可填写“愁的程度之重”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由句后的“如”可知,后文是对此处所述的具体举例,故根据后文“水流无限似侬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可知,都是“把愁比喻成江水或海水”,故可填写“有以水喻愁的”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此处为照应句,句式上与后文“说的是一言难尽的悲愁如泪化春江”相对,应用“(形容词)的愁……”;内容是对前文诗句的分析,“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说的是愁比江水长,故可填写“百无聊赖的闲愁比江水还长”之类的句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李清照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在船上,但愁太过沉重,只恐都载不动”,运用比拟的手法,“载不动”把愁比作物体,把抽象的事物写的有重量,化无形为有形,运用比喻。
李煜写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问自答,运用设问的修辞,同时运用比喻、夸张,把愁比作江水,生动形象地说明愁连绵不绝。
秦观写愁,“便做春江都是泪”运用暗喻,把“愁”比作“春江水”,极言愁像水既深又广,愁“流不尽”也是夸张。
62.例文:
那一天,我与苏轼相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我亦泛舟赤壁之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正在惬意神游之际,忽见旁边小船上杯盘狼藉,几人互相枕藉,其中一人呓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惊呼:“东坡先生!”移船相近邀相见,苏轼坐起来,张开醉眼,向我招招手:“相遇江湖,实属不易,同来,同来!”我欣然前往……
次日清晨,睡眼惺忪间,我看见苏轼挽袖背手站在船头,双眼若有所思地望向远方。早起的渔夫樵夫远远看见苏轼,都专程绕道过来打声招呼:“东坡先生,早啊!”苏轼也轻声回应道:“早,愿你今天满载而归呀!”而有几个公人打扮模样的人,迎面走来竟又远远地绕开,招手示意我们旁边的船家将船撑远些,然后登船而去。苏轼的眼里闪过一丝痛楚,回头看见我,释然一笑说:“走,去我家。”
作别其他友人,我随苏轼来到了他的草屋。屋旁开辟出来的几块空地上,庄稼已经快要成熟,蔬菜长势正好,一条小河绕过草屋迤逦而去,完全是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屋前的几棵榆树已经窜出老高,树下冥然兀坐着一位僧人。苏轼快步走上前:“佛印,你来了,真好!”我不禁惊呼:“佛印禅师!”苏轼介绍道:“这是昨日泛舟赤壁遇到的年轻后生。”佛印冲我微笑点头。
苏轼高兴地挽起佛印的手说:“你来得正好,且陪我去沙湖走一遭,帮我选上几块地,我要做一个真正的农夫。”
穿上芒鞋,拿上竹杖,我们便出发了。这天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我们一路边走边赏景边闲谈着,倒也惬意舒适。谁知,渐渐地天空竟然阴沉下来,午后下起了一阵大雨。毫无防备的我们,在山间无处可躲,被淋得狼狈不堪。我正在抱怨着天气的突变,苏轼拍拍我的肩,与佛印相视一笑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说来也怪,雨停之后,太阳又出来了。山头的夕阳斜斜地照着我们,我脱口而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苏轼却微微一笑:“不必伤感,你看,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佛印哈哈一笑:“妙啊!
看到这幅画面,我的心头不禁一暖,这对心有灵犀、默契无比的挚友,看到了生活的真相,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依然豁达乐观,在人生无路可走的时候竟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可敬可叹!跟着他们,虽迎着夕阳一路前行,我却满怀希望,因为山那边就是美好的明天。
前面,并肩行走的苏轼和佛印在夕阳余照的金光中,回头招呼我快步紧走,我高声应和着向他们大步走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半命题作文题。
材料首先以“相遇”为主题,具体介绍了教材中离我们年代较近的三位人物,其中有气壮山河的领袖,有不辞辛劳的科学工作者,有矢志不渝的爱国志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古代的著名历史人物,包括文学家、政治家等。最后指出,与他们“相遇”对我们的多方面影响:激起了我们或崇拜或同情或羡慕的情感浪花。题目要求以“那一天,我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分析材料可知,不管是古代先贤还是当今榜样,这些人物都是现实中的人,不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考生写作时不能夸大,不能脱离人物的基本生活。同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那一天”“我”,结合选取的对象的个人经历、思想、成就、影响等方面,设想和他在某一天见面、接触后发生的事情,表达情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选取的人物,增强民族自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遇”的对象可以从材料中选取,也可以从材料外选择。与毛泽东相遇,是与独立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毛泽东相遇,同为新青年的你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与袁隆平相遇,是与行走在乡野间“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成熟的袁隆平爷爷相遇,袁隆平爷爷功勋成绩背后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与张秉贵相遇,是与站立在柜台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相遇,总是无私奉献的他有着怎样的个人生活?与钟扬相遇,是与屹立在高原上“立心天地厚”的钟扬相遇,他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动?还可与矗立在历史潮流中的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人物的相遇?确定好相遇的对象,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这次相遇是怎么样的呢?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集中笔墨描写相遇的来龙去脉、相遇时自己的感受、这次相遇给你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文体是记叙文,写作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来构思这一天的相处。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要给你自己一个合理的身份,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这一点很考验记叙文剪裁、叙事、描写的功力。可以试着运用心理描写来突出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同时,引用或者化用与相遇者相关的诗词、名言和佳句等,让自己的文章更具有文采,主旨更有深度。
立意:
1.我与袁隆平相遇,感受到袁隆平专业精神之外有趣的灵魂。
2.我与李白相遇,一览盛唐风光,一睹诗仙风姿,一叹大唐国运。
3.我与苏轼相遇,吃美食,赏美景,啸平生,豪放洒脱,好不畅快。
4.我与杜甫相遇,感受他的悲悯情怀,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