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乡愁余光中千古不绝的乡愁诗文化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采薇》)
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行行重行行》)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度大庾岭》)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余光中(1928~ )?,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年去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白玉苦瓜》等作品。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 ③读出感情。深情地朗读乡 愁 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 ●● ●● ●● ●● ●● ●● ●● ●乡 愁 余光中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 ●● ●● ●● ●● ●● ●● ●这zhèi 是“这(zhè)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这个,这些。zhè 代词,指较近的时间、地方、事物。那nà 代词,指较远的时间、 地方、事物。
nèi 是“那(nà)一”的合音,但指数
量时不限于一。如:那个、那些。
nā 姓 乡 愁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余光中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品味乡愁品味乡愁整体感悟
请你把读诗过程中的感受、发现或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
(提示:可从写作顺序、意象、语言、情感、结构等角度赏析)
畅所欲言(1)从整体结构上,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品味乡愁(老师发现的问题)1、本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抽象的情感“乡愁”在诗中是用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象征的?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4、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1、本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对应的是人生四个阶段。品味乡愁 赏析诗歌 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的形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领悟到的,这些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2、找意象:作者在诗中是借助哪些意象表达自己抽象的情感“乡愁”的呢? 诗人分别选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感情。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桓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了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团聚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相隔。这浩荡的海峡之水,怎么能比得上思乡的泪水之多,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忧愁的思乡之泪。3、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小时候----邮票----母子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
后来-------坟墓----丧母之哀
现在-------海峡----恋国之思思 乡 爱 国 之 情,渴 望 祖 国 统 一抒情方式:托物抒情4、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小时候----邮票(小)----母子之情
长大后----船票(窄)----夫妻之爱
后来-------坟墓(矮)----丧母之哀
现在-------海峡(浅)----恋国之思思 乡 爱 国 之 情,渴 望 祖 国 统 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象次第放大,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而深,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乡愁当我死时
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
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 余光中 余 光 中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那时离开大陆整整 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了,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台湾必将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小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解读意境品味乡愁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诗,将它改写成散文。试一试诗人流沙河的描述 他小小年纪,便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绷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字迹。多次失望之后,他收到了一封信,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在恭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都背熟了。后来,他仔细观察了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还盖着邮戳----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他看也能看见,摸也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 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席慕蓉
乡愁
解读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3 、第二节 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 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一、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二、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三、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故乡的 歌/是一支/清远的 笛 总在/有月亮的 晚上/响起
故乡的 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 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
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欣赏席慕容的《乡愁》,比较两首诗写作风格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