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上 分物游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二上 分物游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2-28 21: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物游戏》教案
教材分析
《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除法的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本册教材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分物游戏”(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为后面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数学绘本引入课堂,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在故事情节引领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4.经历弟弟托尼从懒惰贪心到勤劳爱思考的变化过程,感受劳动中开动脑筋的意义,给予学生数学、人文、精神与价值观等立体的滋养。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按要求正确进行平均分,并对平均的过程进 行正确描述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绘本导入,激发兴趣
1.小老师讲绘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绘本故事《欧利与他的懒弟弟》。哥哥欧利勤劳聪明,弟弟托尼懒惰,还有些贪心。兄弟俩养了马和小鸡。一天,住在附近的魔法师来找兄弟俩要一根鸡毛配魔法药,得到帮助的魔法师递给欧利6个面包和12块饼干,让欧利和弟弟托尼分着吃。
提出问题:6个面包分给两个人,该怎么分呢?怎么分才最公平?
2.分享前置学习成果。
(1)分享交流,达成共识:给欧利3个面包,托尼3个面包最公平,因为他俩分得一样多。
师补充:哥哥和弟弟每人分3个面,他俩分得一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平均分。
(3)总结:孩子们都对“平均分”有自己的理解,都认为每人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那就带着我们的理解和欧利、托尼一起来进行分物游戏吧!
(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设计意图】课前阅读《欧利与他的懒弟弟》,绘本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设计“分面包”的课前探究活动,让孩子体会在各种分法中,两个人分得同样多就是最公平的,初步感知“平均分”,建立“平均分”与“得到的一样多”的等价性。
(二)巧设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饼干
1.语音、画面呈现
欧利和托尼每人分到3个面包都很满意。过了一会儿,贪心的托尼说:“12块饼干我都要吃。”欧利说:“不行,饼干也得平均分,我们叫上魔法师一起来分饼干吧!”欧利打算把12块饼干平均分给3个人。
提出问题:12块饼干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块呢?
活动要求:
①同桌两人合作,摆出分的过程。
②交流:你是怎么分的?分了几次?分的结果是什么?
2.汇报分法
预设一:先给每个人分1块,没有分完,再给每人分一块,还有剩余继续分,4次正好分完,每人得到4块饼干。
预设二:先给每个人分2块,没有分完,再给每人分2块,2次分完,每人得到4块饼干。
预设三:先给每人分3块,还剩3块,再给每人分一块,分了两次,每人得到4块饼干。
预设四:想3乘4等于12,每人4块,3个4就是12,正好分完,分了一次,每人分得4块饼干。
3.提出问题
(1)谁也是一次给每人分得4块,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4+4+4=12,每人一次分4块饼干,3个人就是3个4,刚好分12块饼干。
预设二:12-4-4-4=0,给一个人分4块饼干就减去4,3个人减去3个4等于0,3个人每人分4块饼干刚好分完。
(2)同学们的分法各不相同,请大家观察这些不同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一:最后每人分到的饼干是一样的,都分到了4块饼干。
预设二:分的方法不同,有一块一块分的,还有的2块2块分的,还有人4块4块分的。
预设三:一块一块的分要分4次,4块4块地分只分一次,4块4块地分更方便。
小结:虽然我们分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12块点心,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4块,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就叫做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一样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一分,感受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几次把饼干分完,每次分几块饼干都可以不同,但只要每次每个人分得的饼干一样多,就能确保他们最后分得的饼干一样多,体会分物结果的一致性,在实际操作和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清晰地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活动二:分胡萝卜
过了几天,魔法师又来找两兄弟要了一个鸡蛋来配魔法药。魔法师一边道谢,一边拿出两袋胡萝卜给他们:“这是魔力胡萝卜,拿去喂马,马吃了会长得飞快,而且力大无穷,但是切记要平均分配哦!”欧利拿着分到的一袋胡萝卜,打算把它们平均分给自己养的3匹马。
提出问题:每匹马能分到几根胡萝卜呢?
1.活动要求。
①同桌两人合作,用圆片和小棒摆出分的过程。
②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分的过程。
2.我们不仅要平均分这些胡萝卜,还需要记录分的过程,你打算怎么记录呢?
3.汇报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
预设一:画3个圆代表3匹马,给每匹马每次分一根胡萝卜,在那匹马的下面画1条竖线,表示分到1 根胡萝卜,一共分了5次,画了5条竖线,表示每匹马分到5根胡萝卜。
预设二:用 3 个五角星分别代表 3 匹马,第一次给每匹马分 2 根胡萝卜,每匹马下面画两竖,再给每匹马分两根,最后给每匹马分1根胡萝卜,每匹马分到5根胡萝卜。
4.哥哥欧利也记录了自己分胡萝卜的过程,谁能看懂他的想法?
预设:他第一次拿了3根胡萝卜给每匹马分一根,第二次又拿了三根胡萝卜给每匹马一根,一共分了五次刚好分完,每匹马分得了5根胡萝卜。
5.如果不连线,光画圈你还能看懂欧利是怎么分的吗?
预设:一共有3匹马,一次圈3根胡萝卜,给每匹马分1根,正好圈了5次,每匹马分到5根胡萝卜。
【设计意图】借助分胡萝卜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理解第三种画法的意义,沟通平均分与重复减之间本质的联系。经历由实物分法的探究抽象出画图表示分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基础练习,学以致用
讲绘本故事:
欧利的马吃了魔力胡萝卜变得十分强壮,托尼却把胡萝卜随意地扔在马跟前。孩子们,快看看,托尼是按魔法师的要求将胡萝卜平均分配了吗?
1、提出问题:你们能重新给托尼的马分胡萝卜吗?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摆小棒: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每匹马分3根胡萝卜。
连线:每次给每匹马分一根,把胡萝卜和马连起来,直到分完为止,最后每匹马得到3根胡萝卜。
画圈:有5匹马,每匹马一次分1根,所以5根一圈,一共圈了3次,每匹马分到3根胡萝卜。
想乘法算式:3×5等于15,所以每匹马分3根胡萝卜。
【设计意图】延续绘本故事,创设情境,辨析是否是平均分,并学会运用所学到的摆小棒、连线、画圈、想乘法算式等方法将物品进行正确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四)拓展练习,思维提升
托尼的马吃完魔力胡萝卜也长得又高又大,兄弟俩为马建造了新马厩,小鸡们发出了抗议:“我们也要搬新家!欧利和托尼只好重新为小鸡做鸡笼。
1.提出问题:一共有18只鸡,每个鸡笼住同样多的鸡,应该做几个鸡笼呢?
2.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交流。
第一种:做2个鸡笼,每个鸡笼住9只鸡。
第二种:做3个鸡笼,每个鸡笼住6只鸡。
第三种:做6个鸡笼,每个鸡笼住3只鸡。
第四种:做9个鸡笼,每个鸡笼住2只鸡。
第五种:做18个鸡笼,每个鸡笼住1只鸡。
4.观察这些做鸡笼的方案,你有什么发现?
5.你们觉得做几个鸡笼比较合理呢?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型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巩固平均分的意义。
(五)课堂总结,知识延伸
小鸡们搬了新家,都安静了。在兄弟俩辛勤劳作下,农场里的马和鸡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1、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和托尼、欧利一起进行了(分面包、分饼干、分胡萝卜、分小鸡)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2、关于平均分你还想知道什么?
3.自己创编一个关于平均分的绘本故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平均分的意义”这一学习目标,创设不同的分物情境,借助多样表征,让学生在分物活动中促进平均分意义的建构。在前置学习任务中孩子们能用语言表述、用简单的图描绘自己理解的平均分,说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比较丰富的平均分物的经验,如何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从对平均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利用数学绘本创建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低年级孩子性格较为活泼,好奇心强,尤其喜欢听故事,根据低年级孩子这一身心发展特点,我选用绘本《欧利与他的懒弟弟》开展教学活动,绘本中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数学问题,我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绘本内容适当增减、优化,既能高度满足本节课的教学需求,有效凸显数学知识,又保留了绘本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走进绘本,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分物活动,探索数学问题,用绘本阅读推动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内化和建构。
二、注重动手操作,寓“思”于“做”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本节课充分利用绘本情境,开展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通过前置的“分面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分得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平,初步感知平均分;再通过“分饼干”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平均分物的方法,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而“分胡萝卜”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并能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自己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三个活动由分实物到学具再到画图,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分物过程,孩子们在每个活动中先思而后行,如在分饼干环节,孩子有一个一个分的、有孩子想到12块饼干平均分给3个人,不可能每人只分一块、所以两块两块分,更有孩子想到了乘法、加法、减法算式,直接一次就给每个人分4块的,他们透过分饼干的过程联想到数学运算,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孩子们不仅能快速、正确地进行平均分,而且还能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数学,用严谨的、理性的数学思维想问题,把平均分从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能力。
三、多元表征相统一,完成对平均分意义的建构
从始于“动作”的分物体验,到伴随着“语言”描述分物的过程与结果,再到抽象出表示分物过程的“符号”,操作表征、语义表征、符号表征之间一一对应,相互沟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建构平均分的概念,揭示平均分的本质属性,进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平均分。
四、注重数学语言表达,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孩子用简约、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成果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倾听别人的分享,多次与同伴交流,在倾听和交流中学会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分物过程和结果,把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流畅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