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分物经验,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有序的对具体物体进行平均分,并能将分物过程用语言、图形表达出来。
【教材分析】
1.第一课《分物游戏》让学生学会有序分物,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内容铺垫。同时,《分苹果》为后面的“除法、倍”的认识等内容打下认知基础。
2.《分苹果》安排了两次分苹果活动。让学生体会“按份数分”和“按每份个数分”两种平均分的意义,同时感受两种平均分的不同之处,感悟“每份个数、份数和总个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两种平均分的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 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点】
借助分物活动,通过操作、表达、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平均分的意义,感悟“每份数、份数和总个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苹果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挂图)秋天到了,小熊种的苹果丰收了,你们想看看小熊摘了多少个苹果吗?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2.可是小熊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它想把12个苹果分成3堆,你们能帮帮它吗?好,这节课我们继续用平均分的方法一起来帮助小熊分苹果。(出示课题:分苹果)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将问题形象化,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按份数分,每份有几个
(1)布置任务活动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2)学生活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反馈交流
方法一:1个1个地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二:2个2个地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三: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2.按每份4个分,可以分成几份。
(1)问题情境
可是这些客人都吃饱了才过来,大家又不想浪费,打算把这些苹果带到福利院中去送给老爷爷老奶奶。
(2)分析数学关系
苹果总共有12个,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3)学生活动,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交流反馈:
每4个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说明要用3个袋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结果,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比较,发现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每份4个。
(2)不同点:
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②总共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3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为以后的除法学习做铺垫。】
三、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个人尝试(第61页“练一练”的第1题)
(1)学生看题,说题意。
(2)利用学具分一分,独立动手实践。
(3)交流订正。
2.进一步体会(第61页“练一练”的第2题)
(1)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并请个别学生尝试分析题目。
(2)不用学具,直截了当完成练习。
(3)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3.尝试探究(第61页“练一练”的第3题)
(1)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小组合作:编一题简单的应用题。
(3)小组展现应用题,集体修正。
(4)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
4.再次挑战(第61页“练一练”的第4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小朋友?他们是如何排队的?
(2)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摸索:还能够如何排?
(3)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引导学生谈体会,从“平均分的两种典型方式”“分实物的多种操作途径”等方面交流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所学所获,明确自己的优点和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