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09:3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发里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
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
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
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
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7 曹刿论战
《左传》
guì
第一课时
一、资料链接
《左传》,即《 》,又称《 》, 家
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
明所作,近人认为是 时人所编。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
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曹刿, 时
鲁国人。
【作品介绍】
春秋左氏传
左氏春秋

战国
编年史
春秋
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国。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孙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公孙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要杀公子纠,齐国打败鲁军,并威胁鲁国,要求杀死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却出兵进攻,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作品背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思考探究
2.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 参战
论战
释疑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bǐ( )
弗( )敢专也 玉帛( ) 小信未fú( )
公与之乘( ) 下视其辙( )
登shì( )而望之 望其旗mǐ( )
【字音字形】
guì
jiàn




chéng
zhé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 曹刿论证 《左转》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齐师。
3.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
①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乃入见。
③问:“何以战?”
④必以分人。
⑤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必以(之)分人。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攻打
迎战
接见
于是进宫廷去见鲁庄公。
“以何战”宾语前置。
“必以(之)分人”,省略宾语。以,把
顺从、听从
介词,按照
使信服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虽然
“可以(之)一战”,
省略宾语。
忠,形容词作动词。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
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
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
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
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
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
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要报以实情。”曹刿回答说:“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
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
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
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根据注释复述、背诵原文。
四、课后达标
1.熟读《曹刿论战》,背诵第一段。
2.基础知识检测。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①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②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③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④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粗俗,低下。
文中指目光短浅。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可以凭借
助动词,表示可能、能够、许可或值得。
诉讼事件。
监狱
(二)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忠之属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忠,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三)一词多义
1.信:①必以信
②小信未孚
③讲信修睦
④愿陛下亲之信之
2.师:①齐师伐我
②可以为师矣
(实情)
(信用)
(诚信)
(信任)
(军队)
(老师)
3.从:①民弗从也
②战则请从
(顺从)
(跟随)
5.间:①又何间焉
②颓然乎其间者
6.安:①衣食所安
②安知鱼之乐
4.加:①弗敢加也
②而山不加增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大王加惠
(施与)
(虚夸,夸大)
(怎么,哪里)
(增加)
(益处)
(参与)
(中间,当中)
(指安身)
第二课时
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②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
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长勺战”,状语后置。
名词作动词,击鼓。
之,代词,指齐军。
名词作状语,向下。
而,连词,表修饰
逐,追击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
(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
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
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眺齐国
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参考译文】
根据注释复述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作,鼓起
衰,减弱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
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土气减
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
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
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
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根据注释复述原文。
【参考译文】
二、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①段):
第一层(从开始到“ ”):
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 是
作战的先决条件。
乃入见
第二层:
取信于民
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②段):
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国的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部分(第③段):
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以“ ”为根据,提出作战中
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 , ”
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③段):
以“ ”为根据,提出要选择“ ”
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
而后“鼓”的问题。
第一层(从开始到“ ”):
故克之
夫战,勇气也
被竭我盈
第二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本文紧扣“ ”来写,详写曹刿在政治上 的
思想、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论述 ,第③段论述取胜
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 、 而又 的战略思想
表现出来。表现了曹刿 的远见卓识和 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 、 、
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
地突出了中心。
(二)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
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论战
取信于民
抓准时机
谨慎
果断
政治上
军事上
战争起因
战斗状况
取胜原因
三、巩固练习
(一)重点实词
1.曹刿请见 见:
2.肉食者谋之 谋:
3.肉食者鄙 鄙:
4.弗敢专也 专:
5.对曰 对:
6.小惠未遍 遍:
7.虽不能察 察:
8.必以情 情:
接见
谋划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独自享有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及,普遍。
明察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二)文言虚词
1.之:①肉食者谋之 ( )
②小大之狱 ( )
2.何:①又何间焉 ( )
②何以战 ( )
3.以:①何以战/可以一战( )
②必以分人 ( )
指示代词,指这件事。
结构助词,的
疑问代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什么 
介词,凭、靠
介词,把
四、课后达标
*熟读并背诵《曹刿论战》。
第三课时
(一)回顾课文,思考交流: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
向背为基础的。
从“ ”可知曹刿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
的作用,“ ”表现了曹刿善于选择有利
的时机发动反攻。
夫战,勇气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
一、分析人物形象
(一)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
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
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1.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
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
不可以战。
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
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
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
旗靡,故逐之”)。
(二)鲁庄公人物形象分析
鲁庄公作为一名君王,资质平庸无奇,但他并非昏君。他
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 、 ,
这反映了他 的鄙陋。在战场上,他 ,未
曾谨慎考虑就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 。但鲁庄
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
说明庄公能够 、 、 ,后来在
作战中他又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 、
,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说明他 、

施行“小惠”
祈求神灵保佑上
政治见识
急躁冒进
军事上的轻率
礼贤下士
从谏如流
广开言路
知人善用
任人唯贤
虚怀若谷
不耻下问
通过鲁庄公和曹刿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对话描写, 出
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静。
反衬
二、基础知识检测
(一)古今异义
1.再而衰 古义: 今义:
(二)词类活用
1.公将鼓之 鼓:
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又一次
第二次
1.公与之乘 乘:
2.齐师败绩 败绩:
3.下视其辙 辙:
4.登轼而望之 轼:
5.遂逐齐师 逐:
6.既克 既:
克:
(三)其他重点实词
乘坐
大败
车轮碾出的痕迹 
车前的横木 
追赶,追击
已经
战胜
7.一鼓作气 作:
8.再而衰,三而竭 竭:
9.彼竭我盈 盈:
10.难测也 测:
11.惧有伏焉 伏:
12.望其旗靡 靡:
鼓起
穷尽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1.之 ①公与之乘 之:
②公将鼓之 之:
(四)文言虚词
代词,指曹刿 
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 
三、巩固延伸,思考交流
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一段记叙论战
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二段记叙战斗经过;第三段通过“叙”
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1.那么本文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齐国发动
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冲锋要待“ ”之时,曹刿是要鲁军“ ”;
追击要选择“ ”之时,是要鲁庄公能够“ ”。
3.曹刿对战争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几个成语来概括?
彼竭我盈
以逸待劳
辙乱旗靡
知己知彼
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成语】
一鼓作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辙乱旗靡:
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过程,
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取信于民”并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取胜”的道理。民心向背是决定
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
政治远见,也表现了鲁庄公的知人善任、不耻下问等品质。
【课文主旨】
四、课后达标
⑤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虚心学习,总结反思。
*谈谈学习《曹刿论战》获得的启示:
①位卑未敢忘忧国。
②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③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国家才能强大。
④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