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强基联盟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旨在了解世界文学而进行的作品选择将因人而异:它不仅取决于一位读者为满足这个高尚的需求能够牺牲多少时间和金钱,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对这个人也许柏拉图是最可敬的智者,荷马是最可爱的诗人,对于他,柏拉图和荷马始终将成为全部文学的中心;可对另一个人,占据这个中心位置的也将是另一些名字。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做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赫尔曼·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我们将“手段”当作是阅读的规则,也就是使你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的方法。但是“手段”也可以解释为你所阅读的东西。空有方法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材料,就和空有材料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方法一样是毫无用处的。以“手段”的后一种意思来说,未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手段其实是你将阅读的那些书。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因此,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你不只要能读得好,还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你增进阅读能力。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性的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自己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毕竟,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也都如此。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研读世界文学,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等巨大财富,就是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
B.因为我们能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进行深入阅读,由此获得满足和幸福,所以对杰作也就会拥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即使是比较难读的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等,都能被你读懂。
D.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方案,这是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读书的意义不是为了要让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B.为了了解世界文学而进行的作品选择,不仅取决于读者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能牺牲的时间和金钱,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特别是读者对自己的认识。
C.读者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最重要的是要去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遵循任何模式或者教学大纲都是错误的选择。
D.就阅读来说,未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手段其实是你将阅读的那些书,你所阅读的材料也是提升你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读书也是这样。
B.郑板桥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求精”是指读书时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
C.据说诸葛亮曾与徐庶、石广元等人一起读书,但读书的方法各有千秋。其他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D.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4.材料一结尾处作者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那么我们该如何“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加以概括。(4分)
5.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读书的方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所有的天空都蔚蓝
樊健军
五月里,一场声势浩大的龙卷风突如其来。那天,我们在上第三节课——作文课,王新知老师正给我们朗诵一篇他写的范文。刚开始,我们都被他的朗诵吸引,或者是假装被吸引。后来,我们不安起来,因为教室里越来越幽暗了,仿佛黄昏来临了。
那可是上午呀。下第一节课时,村庄上空还裸露着大块的蔚蓝,只有几个灰色云团散兵游勇似的,在天边瞎溜达。下第二节课时,那些云团已经铺张开来,像块铅灰色的大地毯一样,把原本的蓝色都遮蔽了。
风渐渐猛烈起来,窗户上残存的塑料布被吹得“呱啦呱啦”响。闪电刀锋一样的光亮划过教室,“轰隆”两声响,天空像被炸开了两个大窟窿。狂风把沙石和乌云一块卷进了教室,摔打在我们脸上。书本被刮跑了,墨水瓶被刮翻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龙卷风来了!”昏天黑地中,班长郑不迟在号叫,声音恐怖而凄厉。也许是郑不迟绝望的叫喊提醒了王新知老师,他几乎在同一时间行动起来,指挥我们,快,往厕所那边跑。事后证明他这一决定无比英明,龙卷风正是对着我们的教室旋转过来的。
暴风雨持续了半个多小时。风停雨住,天空里的云翳散去,又露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淡蓝色,村里的状况惨不忍睹。公路上一棵几丈高的白杨树被连根拔起,直挺挺地躺在路中间。学校操场边一棵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得过来的老柳树,被拦腰折断。被风剥下来的一块柳树皮,怕有几十斤重,竟然飞过屋脊,落到了学校后面的公路上。所幸的是,全校二百多名师生,仅有几人受了轻伤,并无性命之忧。
郑不迟说:“我看见天上伸下来一个漏斗,比砖瓦窑的烟囱还大,像吸管一样,吸啊吸啊,把我家的两头猪崽吸进去了,我家的两头猪崽像长了翅膀,飞起来了,飞得好高好高……”
“我妈妈……一定是乘龙卷风飞走了。”李小瓜忽然说,声音里带着点哭腔,眼睛发直,像被谁用棍子敲蒙了一样。
那以后,我们发觉李小瓜总是心不在焉,上课时东张西望,好像害怕屋顶会突然塌下来,要提前设计好逃跑路线。王老师多次批评他,可他把老师的教诲当成了耳旁风。
课间,我们到场地上追逐玩耍,李小瓜怔怔地站在一旁,好像在注目着什么。后来,我们才意识到,他张望的是龙卷风来时的方向。他似乎在盼着龙卷风到来,或者在守候它的到来。
遇上刮风的日子,李小瓜特别留恋室外活动,巴不得在风里多待上几分钟。我们被风灌得睁不开眼时,他迎风而立,只听风把他的衣服吹得猎猎作响。龙卷风没有让李小瓜失望,终于有一天又来了。我们老远看见一根乌黑的擎天柱,旋转着一步步朝我们逼近。它像列竖起来的铁车,飞速越过土丘,在大片的稻田上滑行,眨眼进入了我们的村庄。
我们目睹了龙卷风把李小瓜裹住的全过程。他像陀螺一样急速地旋转起来,好像有一股力量朝上撕扯,他被自己的衣服包裹了脑袋,后来,可能是纽扣被扯掉了,衣服像长了翅膀,飞了起来。我们以为他像郑不迟家的猪崽一样,四肢变成翅膀,很快会飞到半空里,最终不知去向。结果却不是这样,龙卷风放过了他,下了土路,跑到了路边的稻田里。龙卷风散了,只剩下李小瓜赤身裸体趴在地上。
王老师被吓得灵魂出了窍,好半天没能说出话来。他清醒过来后,把李小瓜拎回教室,让他面壁而立,站了整整一个下午。虽说这样,但不妨碍李小瓜成为我们膜拜的英雄。他看上去不比谁强壮多少,甚至还有些孱弱,想不到身体里埋伏着如此强大的能量。我们缠着他,非要他说说被龙卷风裹挟后的感受。他对此非常悭吝,只说“我差点飞起来了”。
我们算是看出来了,李小瓜一门心思幻想着乘龙卷风飞起来。有一天,刘大好在追上李小瓜后,一手捉住他的胳膊,一脸嘲弄对他说:“你瞧瞧,你长得像只南瓜样,还真能飞起来?”郑不迟在一旁添油加醋:“就算飞起来,你也是只猪崽。”
这种对李小瓜的嘲讽并不是第一次。村里人都知道他是孤儿,爸爸死了,妈妈跟一个挑杂货担子的货郎走了。刚入学的那两年,我们中间每当有人同他发生矛盾时,最锐利的武器就是把真相抛出来,“你妈妈同浙江来的小货郎跑了”。
在王老师的监督下,李小瓜要想重复那种冒险的冲动,已然很困难了。就在我们以为他偃旗息鼓时,谁知他在暗暗筹划,要将他谵妄的幻想变成现实。有一天,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件稀奇古怪的衣服。那是件用无数布头拼凑起来的百衲衣,黑一块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都是不规则的形状。更为奇特的是,衣服表面密布皱褶似的小口袋,小口袋里插满了鸡鸭的蓑羽,甚至还有几根长长的雉鸡尾毛。他当着我们的面穿上了它,那样子分明是只瑟缩的老母鸡。他张开双臂,作势要飞起来。可能是他的胳膊不够粗壮,支撑不起翅膀,摆出来的动作给人一种无力感。他的眼神却透露出得意,好像在说,你们瞧着吧,我要飞起来,飞到你们头顶上,飞到天空里。
第二年五月下旬,一场骇人的龙卷风袭击了我们村庄,它的力量前所未有。龙卷风过后,人们发现有块巨石落在了稻田里,将稻田砸下去一个深坑。当时,村里有个腿瘸的人在河滩上放鸭。后来,人们在几里开外的稻田里找到了他,他的鸭子则不知去向。
李小瓜大概就是在这场龙卷风中失踪的。龙卷风刮来的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学校放假,所以没有人留意到他的行踪。我们找遍了整个村庄,都没有找到他的任何踪迹。
(选自《广州文艺》2023年第9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描摹了龙卷风到来时的情形:反常、恐怖,因而人们都慌乱无措。
B.班长郑不迟夸张的号叫以及讲述,对龙卷风的形态和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补充。
C.李小瓜因为同学们的嘲笑和目睹了龙卷风的威力而产生了守候龙卷风的心思。
D.本文开放式的结尾带有一定的魔幻色彩,暗合了小说的标题,给人以希望。
7.关于文中李小瓜展示“百衲衣”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小瓜很执着,他一直在为乘着龙卷风飞起来积极准备着。
B.李小瓜很得意自己有这件衣服,他不但自信,而且扬眉吐气。
C.“我们”的感受,如“无力感”等,暗示了李小瓜可能会遭遇失败。
D.作者在描绘百衲衣时非常细腻,主要是想突出它的“稀奇古怪”。
8.小说以“我们”为叙述者,有何好处?(4分)
9.以“龙卷风之于李小瓜”为开头,写一段100~150字的文学短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上以金兵迫,禅位于太子桓。时天下皆知蔡京等误国,而用事者多受其荐引,莫肯为帝明言之。于是太学生陈东率诸生上书曰:“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聚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构衅于二虏,创开边隙,使天下之势危如丝发。此六贼者,异名同罪,愿陛下肆诸市朝,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先是,太上皇起崔鶠通判宁化军,召为殿中侍御史,既至而帝即位,授右正言。鶠上疏曰:“数十年来,王公卿相皆自蔡京出,要使一门生死则一门生用,一故吏逐则一故吏来,更持政柄,无一人害己者。此京之本谋也,安得实是之言闻于陛下哉!谏议大夫冯澥近上章曰:‘士无异论,太学之盛也。’澥尚敢为此奸言乎!王安石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此无异论之效也。京又以学校之法驭士人如军法之驭卒伍一有异论累及学官。若苏轼、黄庭坚之文章,范镇、沈括之杂说,悉以严刑重赏禁其收藏,其苛锢多士亦已密矣,而澥犹以为太学之盛,欺罔不已甚乎!原京与澥之罪,乃天地否泰所系,国家治乱由之以分,不可忽也。仁宗、英宗选敦朴敢言之士以遣子孙,安石目为流俗,一切逐去,司马光复起而用之,元祐之治,天下安于泰山。及章惇、蔡京倡为绍述之论以欺人主,绍述一道德而天下一于谄佞,绍述同风俗而天下同于欺罔,绍述理财而公私竭,绍述造士而人才衰,绍述开边而塞尘犯阙矣。元符应诏上书者数千人,京遣腹心考定之,同己为正,异己为邪。解与京同者也,故列于正。京之术破坏天下,于兹极矣,尚忍使其余蠹再破坏耶!京奸邪之计大类王莽,而朋党之众则又过之。愿斩之以谢天下!”
钦宗靖康元年春正月,王黼诛,李彦赐死,梁师成赐死。秋七月乙酉,蔡京死于潭州。辛卯,遣监察御史张征诛童贯。九月,朱勔伏诛。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群奸之窜》)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京又以学校之法A驭B士人C如军法D之驭E卒伍F一有异论G累及H学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指掌握、把控,与《劝学》“用心一也”中的“用”词义不相同。
B.文中“梁师成阴贼于内”和“此六贼者”的“贼”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C.谢,指谢罪,与“脚著谢公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谢”含义不同。
D.“更持政柄”与《琵琶行》中的“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更”都是“再”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生陈东上书直陈六贼暴行,认为这六个人虽不同名,但罪孽相同,希望皇上能严惩这些人。
B.崔鶠被宋徽宗授予宁化军通判一职,后又被其追加为殿中侍御史、右正言,他上疏痛斥谏议大夫。
C.崔鶠批评王安石为推行新法而排除异己、著三经之说来取士,认为蔡京的做法与之类似。
D.宋钦宗在崔鶠上书奏议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流放、赐死和诛杀之举,王黼、李彦等人都死于非命。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京之本谋也,安得实是之言闻于陛下哉!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4.朋党,指同类的恶人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崔鶠所说的“朋党”在文中是指哪些人?他说“朋党之众则又过之”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唐]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B.颔联中“浮云”实写,“流水”虚写,虚实结合,表现诗人一别十年的感伤。
C.“欢笑”和“萧疏”形成对比,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D.“淮上有秋山”点明淮上风光可恋,承接“不归去”之意,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16.本诗裁剪上有绘画艺术中“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荀子在《劝学》中借螃蟹比喻学习不专一的人,认为它的表现是“____________”,归结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
(2)宋代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里推崇杜甫《登高》中的一联有八层意思,写出了诗人八个层面的境遇,这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把时间比喻成具体事物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曹操《短歌行》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4)秦观在《鹊桥仙》里以议论入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只要情谊长久无需朝夕相守,既故作旷达又语含无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A 。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①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以上,②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③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④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⑤细心地繁殖栽培,⑥亲自施肥、浇水、播种,⑦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的变化,⑧并做出详尽的记录。⑨两年的艰苦试验,⑩袁隆平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炫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 B ,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20.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B.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1.第二段画横线处大量使用了数量词,它们在描写围观人群的表现上语简而意丰,试简要分析。(3分)
22.第三段的两个分号起着视角转换的提示作用,试分析这种提示作用展现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和主题。(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小说《火种》中有这样一句话:“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溶化于社会之中。”意思是,青年人单纯天真但也有一定的见识和阅历,善良但同时要保持坚强的本性,要用一种超脱于凡尘的精神,来处理好世俗中的每一件事情。
作为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正值芳华的当代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文体。③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强基联盟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
(一)
1.D【解析】选项A“就是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错;选项B因果关系颠倒;选项C“都能被你读懂”错。
2.C【解析】选项C“最重要的是”错。
3.B【解析】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是“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你增进阅读能力”。选项A可以用于论证“要养成读书的习惯”;选项C可以用于论证“读书的方法各有千秋”;选项D可以用于论证“要勤于读书”。只有选项B可以用于论证“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你增进阅读能力”这一观点。
4.①追求真正的修养,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②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③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每点2分,共4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5.①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作品。②基于喜欢而阅读,而不是强迫自己去阅读。③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必须操纵超越自己能力的书。④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自己增进阅读能力。(每点2分,共6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二)
6.A【解析】选项A“人们都慌乱无措”错。
7.D【解析】选项D“突出它的‘稀奇古怪’”错。
8.①“我们”是李小瓜的同学,是一个少年人群体,以此种视角展开叙述,突出了少年人的好奇心。②以“我们”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更引人深思。(每点2分,共4分)
9.【答案示例】龙卷风之于李小瓜就是母亲的存在。李小瓜从小失去母亲,从未品尝过母爱的滋味。因为没有母亲,李小瓜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内心一直都很自卑孤独。他制作“百衲衣”就是为了在龙卷风来临的时候,能够借助龙卷风的力量去找到母亲。在一般人看来,龙卷风是威胁,是灾难;但在李小瓜心里,龙卷风是希望,是母爱。(共6分)
二、
(一)
10.CFG【解析】译文:(随后),蔡京又用学校的规章制度来控制士子,就像是用军法来控制士卒行伍一样。一旦有人有不同的言论,就会连累到相应的学官。
11.B【解析】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前者意为“残忍”,形容词;后者意为“奸臣贼子”,名词。
12.B【解析】“被其追加为殿中侍御史、右正言”错,原文是“既至而帝即位,授右正言”,右正言是宋钦宗授予的。
13.(1)这是蔡京本来就谋划好的事,怎么会让这样实在确定的言论让陛下您听到呢?
(谋,谋划、计划;实是,实在确定;此京之本谋也,判断句。“谋”“实是”和判断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2)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其,自己;则,却;耻,以……为耻;惑,糊涂。“其”“则”“耻”“惑”各1分,共4分)
14.“朋党”是指六贼中除蔡京之外的其他五人,以及上书称颂太学的冯澥、倡导绍述之论的章惇。他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谏君王不仅要斩杀蔡京,还要消除蔡京同类余孽。(“朋党”内容1分,说此话目的2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宋徽宗因金兵逼近京城(危在旦夕),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当时天下人都知道蔡京等人奸佞误国,但朝中掌权者大多都是受到他的保举引荐,没人愿意对君王明确陈说此事。在这时,太学生陈东率领各生员向宋钦宗上呈书信,说:“今日之事,先是蔡京坏乱朝纲,后是梁师成阴狠残忍地在宫内把持朝政,再是李彦(因贪得无厌)与西北所有百姓结怨已深,朱勔被东南一带百姓积聚怨恨,王黼、童贯又跟随(他们的恶行)而与辽、金两国发生冲突,开始(形成了)边界上的纷争,使当今天下的形势危急得如同用一根头发挂着。这六个奸臣贼子,(虽然)不同名姓却同犯国罪,希望陛下您杀掉这六个国贼,把他们的头在四处示众,以此来向天下人谢罪。”在此之前,太上皇起用崔鶠担任宁化军通判,召为殿中侍御史,上任以后宋钦宗即位,又授予他右正言一职。崔鶠上奏君王说:“这几十年来,(朝廷里任命的)王公大臣都是从蔡京门下出来的,(他就是)要让朝堂若有一个门生死就一定有一个门生被重用,一个旧官吏被放逐就一定有个旧官吏回来,他就是要一再把持朝政大权,(使朝中大臣)没有一个是要伤害自己的人。这是蔡京本来就谋划好的事,怎么会让这样实在确定的言论让陛下您听到呢?谏议大夫冯澥近来呈上奏章说道:‘学士们没有不同言论,是太学的兴盛。’冯澥还(怎么)敢说出这样奸邪的言论呢!王安石为铲除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便撰写《三经新义》一书来(作为标准)选取士子,天下人一边倒地(与其标准)雷同,导致陵夷大乱,这就是没有不同看法造成的效果。(随后),蔡京又用学校的规章制度来控制士子,就像是用军法来控制士卒行伍一样。一旦有人有不同的言论,就会连累到相应的学官。至于苏轼、黄庭坚的文章,范镇、沈括的杂说,蔡京全都用严酷的刑罚和优厚的赏赐来禁止世人收藏,他们对众文士的严苛禁锢也已经很严密了,可是冯澥却还把这当成是太学的兴盛,真是欺骗蒙蔽越来越不停啊!考究蔡京与冯澥的罪责,是天地衰兴维系的原因,国家的安定动乱也由此分化出来,这是不能忽视的啊。仁宗、英宗遴选了一批敦厚朴实敢于直言进谏的士子来留给后世子孙(委以重任),王安石认为(他们是)平庸粗俗的一类人,完全逐斥而去,而司马光再次掌权后则又起用(那些人),(形成)元祐年间的大治,天下形势比泰山还安稳。等到章惇、蔡京用倡导推行(王安石新法)的绍述之论来欺瞒君上,绍述把道德法制等同为一,结果导致天下人一起谄媚阿谀,绍述把风俗礼仪统一标准,结果导致天下人一起欺君周上,绍述管理财务,结果导致公家和私家的财务全部亏空枯竭,绍述想培养人才,结果导致全国人才匮乏,绍述广开边塞,结果导致边塞敌寇不断侵犯国家疆土。元符时期有数千人向君王呈递书信(进谏),蔡京派遣心腹之人考察评定谏书内容,凡与自己政见相合的人就视为正派,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就视为邪魅。冯澥与蔡京是同类人,因此被列入正派之中。蔡京的摄政之术对天下纲纪的破坏,在这方面尤其明显,难道还要继续隐忍(他的暴行)而使他的余党再次破坏天下吗?蔡京奸邪狡诈的计谋很像王莽,而与他结为朋党的官宦(其奸邪程度)超过了他。希望陛下能斩杀他们来让他们向天下人谢罪。”
钦宗靖康元年春正月,王黼被诛杀,李彦被赐死,梁师成被赐死。这一年秋季七月乙酉这一天,蔡京(在被流放途中),死于潭州。辛卯这一天,陛下派遣监察御史张征诛杀童贯。九月,朱勔被诛杀。
(二)
15.B【解析】“‘浮云’实写”“虚实结合”错。“浮云”“流水”都是虚拟景物,并非虚实结合,“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流水”常喻岁月如流,年华易逝。
16.①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可谓“密不透风”。②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中,表现的时间很长,表现的空间很宽,表现的人事也杂。诗人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可谓“疏可走马”。(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
17.(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4)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8分,每空1分。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鳝”“躁”“作”“譬”“久长”“暮”等,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
三、
(一)
18.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B.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4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A处,文本的话题是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空缺前提到了“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注意这里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既然……那么”的提示性,所以此处填写“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B处,前文提到荣誉和大奖并未使袁隆平陶醉,那么后文的语意暗示就应该是袁隆平对之前工作状态的保持和延续,所以此处填写“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
19.①成分赘余,删去“以上”;⑥不合逻辑,改为“亲自播种、浇水、施肥”;⑨成分残缺,句首加上“经过”。(6分,每改对一处2分)
(二)
20.D【解析】“硬硬的”用其特点来代指洋钱,所用修辞为借代。A项为对偶修辞,B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C项为反问修辞,D项“樯橹”以桅杆和船桨代指曹操的战船,为借代修辞。故选D。
21.①作者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群看客的形象。②“一阵”“一眨眼”写出了时间之短,人群行动之快。③人群由“三三两两”变为“一大簇”“一堆”,进而自动围成“一个半圆”,写出了人群的急迫心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答:①第一个分号之前的内容通过全知视角写出个体看客老栓的无知和冷漠;之后的内容通过老栓的视角写了群体看客的滑稽无聊可笑。(2分)②第二个分号之前的内容依然用老栓的视角写革命者被杀时群体看客的麻木愚昧,之后的内容则是用全知视角写一直游离在外围的老栓的胆小、懦弱。作者既写了看客,又写了看客眼中的看客,表现了对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讽刺和对无聊愚昧看客们的批判。(2分)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答此题时要注意从题干中的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和“主题”切入,从内容上看分号前后分别在描写两种人,一种是老栓,一种是周围的人群,而且对周围人群的描写是通过老栓的眼睛完成的,老栓不敢走上前,对周围的一切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也无动于衷,足见他的“胆小,懦弱,无知,冷漠”,其他人群则是轰然而上地伸长了脑袋围观,可见他们的“麻木愚昧,无聊可笑”,也就突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题——对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痛心和对无聊愚昧的看客们的揭露讽刺批判)
四、作文
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23.【参考立意】
作文材料的中心指向比较明确,就是要求考生根据“青年人单纯天真但也有一定的见识和阅历,善良但同时要保持坚强的本性,要用一种超脱于凡尘的精神,来处理好世俗中的每一件事情”这句话来确定作文的中心。关键词是“青年”“单纯天真”“见识和阅历”"善良""坚强的本性”“超脱于凡尘的精神”“世俗中的每一件事情”,这几个关键词的意思考生一般都能理解。写作的过程中,不需要把所有的关键词都包含进去,只要关注其中的两三个关键词即可。考生如果能在文章中体现出辩证思维,比如能对“超脱于凡尘的精神”“世俗中的每一件事情”做思辨性写作则立意更高一层,从立意的角度可以给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