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7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7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2 11:5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2023年春季学期-宁陵县育华园学校正课
PART---
第五课 天下归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 change the color or size of the text. You can also format the appropriate text and adjust the line spacing of the text.
05.
2023年春季学期-统编教材(2019)必修
PART---
第二十五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 change the color or size of the text. You can also format the appropriate text and adjust the line spacing of the text.
25.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具体表现:
1.政治上:国共两党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民主与独裁两大势力较量,中共争取和平民主,打退国民党进攻,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经济上:在三座大山挤压下,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共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奠定政治理论准备。
4.社会生活上: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缓慢。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年表排序、事件分类、历史分析等方法,归纳梳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主要举措,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中国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历史解释】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成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培养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1950
1949
1953
1954
1955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人民政协;开国大典;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宪法;参加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时空坐标
1956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思想丰富发展
1956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一个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一条主线】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两个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至今)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开始进行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时段特点
过渡时期 恢复时期 1949~1952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改造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严重破坏
两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底至今 改革开放
一、精心筹备,成立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毛泽东主席的庄严宣告,一个崭新的人民政权在世界的东方建立起来了。任何一个新生政权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一子目相关内容,思考: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做了哪些准备?
(一)背景:
1.理论基础:1949.6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内容:
①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②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意义: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②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2.军事前提: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全国基本解放
知识拓展:进京赶考
毛泽东: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周恩来:是啊,我们都应当能够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出发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领导进北京
(二)筹备会议:
1.时间、名称: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
2.参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代表性、广泛性)、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662人
3.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4.会议内容: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徽、国歌、纪年。
5.职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6.性质: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7.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影响: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代表们陆续进入中南海新华门
特点:代表具有广泛性、 民主性
综合探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内容
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二、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对内行使国家主权;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
②副主席(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朱德、 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民革主席)、张澜(民盟主席)、高岗
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周恩来、陈毅、董必武等56人
国家性质(国体)
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政权组织原则即政体)
三、首都、代国歌、国旗、公元纪年: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 作为新中国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国徽的设计者是梁思成、林徽因。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它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红色象征革命 黄色象征光明
四、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会议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解放战争(1946-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五、历史影响/意义: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探究: 比较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与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异同,分析归纳新政协召开的历史意义。
1946年政协会议 1949年新政协会议
同 都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倡议,都得到多数民族党派的支持,任务都是和平建国,1949年新政协会议是1946年政协会议的继续。
异 地点 重庆 北平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存在着国共两个对峙的政权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国民党政府已经覆亡
内容 围绕政权和军队展开,尤其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围绕成立新中国的有关问题展开
结果 蒋介石撕毁了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完成了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工作
六、新民主主义社会:
1.政治形态: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参国政、长期合作”。中央人民政府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且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性质。
2.经济形态: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
材料一:《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历史纵横》
问题思考: (1)根据所学及P156历史纵横,说说你怎么理解“人民民主专政”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
(2)根据课本内容及所学,思考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②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史料探究: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国徽最早于1922年由苏联开始使用社会主义纹徽样式,除古巴外,其图案多由谷穗、红色或金色五角星、镰刀锤子、太阳、齿轮构成。
(三)成立过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议程:①上午九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③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经过:①举行开国典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升国旗、奏《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毛泽东宣读中国人民政府公告→②举行盛大的阅兵式、③群众游行庆祝(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代表和首都各工厂职工、各学校师生、各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共三十万人)
典礼的背后: 国内外形式复杂,建国不易
①参阅飞机挂载实弹,随时准备空战②典礼附近部署高射炮部队
③反复强调检阅部队不能慌乱④典礼改到下午,迫使敌机考虑夜间返航
人民当家
震古烁今
①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②盛大的阅兵式
朱德:检阅司令员 聂荣臻:阅兵总司令
54门礼炮齐鸣28响
54指参加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象征中国人民空前团结。
28标志着中共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即从1921至1949
1949年10月1日下午4时,阅兵式开始。阅兵式由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
朱德在天安门城楼,用洪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我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作员,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包括战斗机、运输机、教练机共十四架在全场上空自东向西飞行受阅。
今愿这盛世如你所愿
问题思考: 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材料一:“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材料二:按照“打扫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教材p158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周恩来
1.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综合治理,巩固新政权:人民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政治颓势,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为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光辉的典范,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列宁曾说“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是为了夺取和建立政权,在革命取得胜利、政权建立之后,新生政权必然会面临着又一项重大任务——巩固政权。
(一)新中国面临的挑战
1.国内: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②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③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国际:①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②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四川刘文辉地方军阀
国民党残军
1949年10月中国疆域形势简图
严峻形势
半独立状态
西北三马地方军阀
(二)措施
1.经济稳人心: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3)内容:①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
(4)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5)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②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
材料二: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问题思考: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改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土地改革首先是中国农民的强烈要求。旧中国的土地占有和租佃关系极不合理。从全国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古有约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20%~30%的土地。其次,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不能成为工业的市场,限制着工业的发展。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我们国家贫穷落后、被侵略、被欺侮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我们国家工业化、民主化及独立、统一、富强的根本障碍。要为中国工业的发展、社会进步创造条件,必须从根本上废除这种封建的土地制度。——《剑桥中国共和国史》
(1)内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2)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3)影响: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概述土地改革结果和影响?
材料: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1)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私有,推动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推动农村政治的转型:原先依靠土地财富、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封建地主统治秩序被彻底摧毁,农民自己主政乡村政治,真正当家作主。 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3)土地改革安定后方:激励朝鲜战场前线的士兵们保家卫国。
世庆儿:昨天接到你十二月二十号的信,心中才是宽阔一点也,可心说一切的愁闷一下散开了,现在我高兴,我欢喜,孩子呀,让娘慢慢说给你听吧。
……接到你这封信才知道你光荣的参加了志愿军……扫尽美帝残余,让娘及劳苦大众们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
现在后方的情形,因为有了毛主席的领导,是大大变了样……就我们乡的情形来说,去年三月间土改,农民分了土地屋宇耕畜粮食家具……基本上农民生活好转,再没有一个缺衣少粮的人了……真达到“耕者有其田”。现在我们的乡长是蔡克勤,主任是陈悦星,都是农民出身……家中一切都好,你都放下心努力的干,别的再说… 母字,五二年三月
——华东师范大学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第349页
问题思考: 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你觉得这封信的内容真实吗?为什么?
后方的母亲写给在前线朝鲜战场的儿子:这封信内容初步判断真实。
因为书信内容符合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书信由中国官方大学正规学术机构主编书籍选择收录。
1.经济稳人心:稳定物价
(1)背景:①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②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③吸取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教训
(2)措施:①在上海等大城市发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②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3)意义: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材料:在当时,民族资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
名词解释: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银元之战:行政、法律手段
(2)米棉之战:经济手段
(3)共同目的: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
(4)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6月5日起,严禁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在市场上继续流通。
以纸币换银元
炒卖银元,抬高银价
5月27日
1银元=100人民币
6月4日
1银元=1100人民币
“银元之战”示意图
这张60亿圆的钞票,在当时只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4.4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只能买到88粒米。
材料一: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在“银元之战”中,人民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手段,稳定了金融秩序。不法投机商又将目标转向粮食、棉纱、布匹和煤炭,不仅大量囤积货物,而且拼命抢购,造成广大群众生计困难,怨声载道。毛泽东同周恩来、陈云等紧急商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调运一批大米、棉花和布匹,由中央财经委员会直接掌握。11月25日,当市场物价达到高峰时,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布等商品的价格急剧跌落,投机商们纷纷亏本破产。这场“米棉之战”后,投机商人元气大伤,再也形不成气候了。毛主席后来认为,这两场战役“其深远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 摘编自刘统《战上海》
材料二:1949年11月15日-30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期间中央人民政府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物资统计: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天津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3.2亿斤,准备布匹35万匹,棉纱5000件;上海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4亿斤,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
——数据综合自《陈云文选》
2.军事稳政权:追剿国民党残余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反动势力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
(2)措施:①追歼残余: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②剿匪镇反:1950年底,基本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3)意义: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破坏活动,安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50年7月后,匪特煽动大规模暴乱,县以下政权机关遭匪袭击、围攻达220余次,一些县城被匪长时间侵占,……被匪杀害的县以下干部、农会会员、民兵、进步群众达7000余人;匪特强抢民枪1200余支,粮食1800余万公斤、牲畜5万余头(匹),焚毁民房1万余栋;全省大部分公路与桥梁被破坏,导致水陆交通瘫痪。 ——广西地方史
材料三: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1953年底,大规模剿匪斗争基本完成,共毙伤俘土匪和争取土匪投降自新270余万人。旧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的匪患得到根绝。
湘西剿匪
解放军将五星红旗插上大陈岛凤尾山顶
解放海南
2.军事稳政权:抗美援朝(1950.10-1953.7)
(1)背景:
①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同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我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国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③朝鲜向中国请求援助
综合探讨: 冷战背景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1947.3 “杜鲁门主义”提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1949.4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建立
1949.6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一边倒”外交政策 10. 1 中苏建交 10.6 中朝建交
1950.1苏联抗议台湾国民党继续占据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6.25 朝鲜战争爆发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美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
美军在仁川港登陆
美军司令麦克阿瑟
问题探讨: 中国如何应对?
出兵:
①“唇亡齿寒”的历史经验 ;②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③苏联出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和避免世界大战的考虑
不出兵:
①容易引火烧身,再陷战争;②多年困苦,急需休整;③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④优先解决台湾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
材料二: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义的。 ——《毛泽东文集》
材料三: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南满电力将北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问题思考: 影响中国抗美援朝决策的主要因素?
中国 (百废待兴) 美国
(头号霸主)
人口 1.5亿 5.7亿
军队数 550万 150万
钢产量 60万吨 8785万吨
原油产量 20万吨 2.6亿吨
发电量 45亿度 3880亿度
军规吨位 4万 300万
军用飞机 60架 3.1万架
国民收入 426亿人民币① 2400亿美元
人均收入 78元人民币② 1600美元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
坚持正义
2.军事稳政权:抗美援朝(1950.10-1953.7)
(2)过程:
①基本概况
A.时间:1950年10月19日
B.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指挥者:彭德怀
D.军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打乱了美军的计划,打破了美军的美梦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
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
②基本战况
A.1第一阶段:首战告捷(1950年10月25日-11月7日)
1950年10月27日午夜,志愿军124师307团3营4连机枪手朱丕克打响了名垂战史的黄草岭阻击战第一枪。
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分为东西两线进军,东线是韩军首都师与第三师,美军陆战一师和第三师进攻目标是攻占黄草岭地区;西线美军第8集团军形成钳形,进而攻占朝鲜的临时首都江界。
307团在10月24日深夜抢占了黄草岭,南韩第三师已到达没有意识到志愿军的存在并遭到阻击,26日到30日部署在仓里——草芳岭一线山头的124师307团遭到了南韩第三师的反复攻击大炮、美军飞机。
307团的情况极端困难,靠坚决的战斗意志一次次打退敌人进攻,4连固守的796.5高地杀伤敌人250人,赢得了“黄草岭英雄连”的称号。
第42军共在黄草岭地区作战13天,歼敌2700多人,粉碎了美军和李承晚军迂回江界的企图,完成了预定的阻击任务,首战告捷的一战。
②基本战况
A.2第一阶段:五战五捷(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首次反击战役,并取得胜利,从而解除了“联合国军”对中朝边境的威胁。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利用联合国军在第一次战役失败的情况下,依然轻视志愿军的兵力和战斗力的弱点,集中兵力连续在朝鲜半岛东西两条战线发起进攻,一举收复三八线以北几乎所有失地,而联合国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志愿军至此夺取了战略主动权。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主要是针对当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退到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后,抛出和谈建议,试图以谈判赢得时间,调整部署,再度进攻朝鲜北方。志愿军针对联合国军的计划,迅速发动第三次战役,坚决不给联合国军以喘息的机会。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攻占汉城,并把战线从三八线推进到三七线,粉碎了美国“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
第四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愿军主动发起,但是仗打得却相当艰难,因为此时美军统帅从麦克阿瑟换成了李奇微。李奇微通过前几次战役总结出了著名的“礼拜攻势”,并有针对性地发明了“磁性战术”,在志愿军发起第四次战役后,美军整体有序撤退,基本避免了被志愿军分割包围,等到志愿军的“礼拜攻势”接近尾声,立即组织反击,让志愿军陷入极大被动,但志愿军各部依然坚决挡住了美军的攻势,并最终粉碎了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让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转危为安。
第五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愿军即对美军发起新一轮进攻,由于志愿军攻势凌厉,李奇微不得不把原本计划从志愿军侧后登陆的部队紧急调往前线,双方在第五次战役中总共投入兵力超过100万人,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②基本战况
B.1第二阶段: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1年6月-1953年7月)
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零敲牛皮糖” 即集中优势兵力打小规模的歼灭战。
美国的细菌战激起全世界人民极大公愤,细菌将军李奇微下台,由美军上将克拉克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美在朝鲜战争中进行细菌战
问题探讨: 战争胜利的希望在哪里 ?
材料一:根据周恩来列举的数字,美军一个军仅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就有1000多门,同时还有坦克500辆,而解放军平均一个军才有这样的火炮36门……况且还没有坦克。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第115页
材料二:“目前,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于十月十五日开始出动……等候苏联武器到达……争取在实战中,用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毛泽东致斯大林同志电》1950.10.2
苏联武器装备的支援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血拼
②基本战况
B.2第二阶段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发动金化以北的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动用18个炮兵营,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美军向上甘岭发射了200万发炮弹和5千枚炸弹,使上甘岭化为一片焦土,山头高度被削低2米。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据志愿军统计,自己伤亡1.15万,估计杀伤敌军2.5万人,创造了我军历史上所没有的坚守防御成功的范例。
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范弗里特成名于二战欧洲战场,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其攻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第9兵团于1950年11月初入朝后,决心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10余万官兵翻山越岭,隐蔽接敌。衣着单薄的志愿军官兵,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攻击这支部队的是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在零下30-40度的严寒中苦斗20天之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
由于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未能配备御寒冬装,志愿军第9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据当时在27军任营指导员的迟浩田(1988年授上将军衔)称,他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美军陆战一师也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
在这次战役历时20天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这场战役也就此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毛泽东评价说,志愿军第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③战争结束
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3年3月30日和31日,周恩来和金日成代表中朝方面先后提出分两步解决战俘问题的建议,主张在停战后双方立即遣返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战俘交给中立国以保证对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这一建议获得了全世界舆论的同情与支持。
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恢复,1953年6月8日,战俘遣返问题终于达成协议但是1953年6月18日,李承晚集团在美国警卫部队未加制止的情况下,从战俘营赶走2.7万名战俘。
1953年6月19日,朝中方面对这一挑衅行为严厉谴责,美国迫使李承晚做出今后执行停战协定的保证。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政府应允训练和装备20个师的南韩军队,提供1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并签订军事协定。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在板门店,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
1953年10月1日,美国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在韩国保留美国驻军。1954年4月在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而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未能就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经朝中两国政府协商同意,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8年底全部撤离朝鲜。这一行动表明了朝中方面执行停战协定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诚意。
④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荣立三等功以上指战员302724名,被授予英雄、模范称号和特等功人员502名,分别为:特级英雄两名,一级英雄50名,一级模范4名,二级英雄286名,二级模范75名,特等功85名。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有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杨连第、杨育才、胡修道、张桃芳、王海、解秀梅、罗盛教。其中解秀梅是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队员,是唯一获得一等功的女战士。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男,汉族,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韶山人,中共党员,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彭德怀司令员称其为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现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2019年9月25日,毛岸英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问题探讨: 结材料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怎样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讲话》(2021年10月23日)
材料二:朝鲜战争历时二年零九个月,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海军近二分之一的兵力投入到这个幅员狭小的朝鲜战场上,并拉拢14个仆从国组成「联合国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然而却没有赢得这场战争。
材料三: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展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美国陆军战史记
历史影响(意义):
①巩固了新政权,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③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忠诚主义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
3.外交举措: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国际:
①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国内: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经济:稳人心
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在城市稳定物价
军事:稳政权
镇反剿匪、抗美援朝
外交:稳国际环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巩固政权的“组合拳”:
打破外交封锁,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2)外交总方针(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三大外交方针
内容 内容 意义/影响 建交国家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 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巴基斯坦建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瑞典、丹麦、 瑞士、芬兰建交
“一边倒”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国建交
材料: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
——《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问题探讨: 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问题探讨: 1951年-1953年建交数量锐减至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
越南、印度、印尼、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列支敦士登
巴基斯坦
叙利亚、也门、埃及
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
挪威

材料: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能否存在不再被很多人怀疑……1952年中国政府预算的70%用在军事上。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
——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特点:大多数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民族主义国家、中立倾向较强的欧洲国家
原因:①由当时的国际局势决定。②由新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③由中共的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
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
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此外制定外交政策还要依据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知识拓展: 苏联送给中国的“新手大礼包”
材料一: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
——毛泽东(1949年3月13日,七届二中全会)
材料二: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泰晤士报》
材料三:与苏联的“蜜月期”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 通过等价交换等外贸方式,接受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帮助。为新中国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1952年,东北“战利品”归还中国;
1953年,归还中东铁路联合所有权;
1954年,累计派遣约40万苏联专家,援建156个生产企业;
1955年,放弃新疆企业 “联合股份”
1957年,同意援助中国开发核技术;
1958年,赠送中国一个重水反应堆。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迈出了打破美国遏制和孤立的重要一步;为国内经济建设获得国际援助创造有利条件;增强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二次建交高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萌芽: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平等、互利”等相关思想。
(3)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政府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4)正式倡议: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签订了联合声明,确定以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5)目的:发展同邻国及新兴国家关系;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6)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惠(条件)、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7)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8)影响/意义:(国内)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凸显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外交,具有封闭、半封闭的特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至上,和平、务实外交,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第一次实践:日内瓦会议(1954)
(1)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2)时间、地点: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
(3)议题(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5)概况: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
(6)结果:①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②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7)意义(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名词解释: 印度支那
中南半岛,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半岛,主要包括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越南,这次会议主要想解决越南、老挝、柬埔寨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实现停战。
第二次实践: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1)时间、地点: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4)内容:①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②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5)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演变;形成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史料阅读: 万隆会议上的“声音”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锡兰代表:(台湾)应当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同 异
遭遇 曾遭受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
任务 发展本国经济、维护民族独立
愿望 加强团结合作、保卫和平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
史料阅读: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综合考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材料:(1955年)虽然中国只获得了30个国家的承认,但通过非正式渠道,它已与70个国家的人民政府建立联系……大大缓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共好战和侵略性的恐惧,并且在塑造中共领导人及其政策的“理智”和“寻求和平”的形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沈志华、梁志:《窥视中国》
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真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实行“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新中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对内
对外
国内
条件
国际
环境
总结:新中国进行的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顺利过渡,迈进新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的重重困难,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所有这一切都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开展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一)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时间:1953年-1956年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3)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4)特点: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1949-1956)
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两大任务: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材料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
(一)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1957)
(1)原因: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弱
②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④重工业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3)成就:一田、一桥、三公、三铁、三厂
(4)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①重工业基础薄弱;②巩固国防的需要;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5)选择东北的原因:①易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
②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③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7)不足:工业分布不合理,工业结构不合理
克拉玛依油田
长春一汽
集二铁路
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鹰厦铁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一五”时期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宝成铁路通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一五”时期的鞍山钢铁厂
成就巨大的原因:
(1)国内:国内稳定的环境;中共的正确领导与正确的方针政策;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广大人民劳动热情高涨
(2)国外:苏联的支援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二铁:鹰厦铁路、宝成铁路
三公: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四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一)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2.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底)
(1)背景:①国内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②政治条件: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2)方式:农业、手工业成立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3)概况: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起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1953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4)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变革生产关系)
(5)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6)局限:改造后期,改造工作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等,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1952年经济指标较1949年的增长率
项目 工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职工平均工资 农民收入
增长率 77.50% 145% 48.50% 60%-120% 30%
1949年与1952年粮、钢、棉产量比较
产品名称 1949年 1952年 增长率
粮食产量 1. 1亿吨 1.54亿斤 40%
钢产量 15. 8万吨 134.9万吨 754%
棉花产量 44.5万吨 130.4万吨 193%
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参加合作社的农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 参加高级社的农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
1.18亿户 96.30% 1.0742亿户 87.80%
单一公有制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问题思考: 民族资本家对公私合营的态度怎样?
“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荣毅仁
1952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杨福来。在中国餐饮业500强中,全聚德排名为中式正餐之首。
1952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杨福来。在中国餐饮业500强中,全聚德排名为中式正餐之首。
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后,“鼎丰真”获得了壮大与发展,成立了“鼎丰真”食品店。
1955年“东来顺”实现公私合营。一百年后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成立集团,进入公司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
综合考点: “一五”计划的特点、原因和实质
1.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原因
(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2)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靠自己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二)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特征: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确立了三大民主基本政治制度
①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基本政治政党制度: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基本政治民族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五四宪法》
材料一: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并通过决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个条款……--《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 1949-1978》
材料二: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天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54宪法》
材料三:(毛泽东要求起草小组阅读文件)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1918年苏俄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个条款……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 1949-1978》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 1954年9月15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从左至右依次为: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体系初步形成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奠定基础
推进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
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基本的政党制度
(二)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改革开放以来)
(2)历程: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②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③完善: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1982 年“十六字”方针的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写入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二)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概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
②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③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④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过程: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1955.10.1

内蒙古自治区1947.5.1
西藏自治区
1965.9.9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9年10月25日(最小)
新疆维尔自治区(面积最大)
西藏自治区(最晚)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前(最早)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017年10月18日)
知识拓展: 三大制度以及认识
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程 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 初步建立:《共同纲领》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具体实施:蒙桂宁新藏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意义 ①确定共产党于民主党派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共产党居领导地位,民主党派则参政议政 ②在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中国政治制度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制度基础。 ①是国家集中统一与民族地区自治的有机地统一
②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促进本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繁荣
认识:
①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②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材料: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
问题思考: “进京赶考”,我们“考”成功了吗?
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难
2003年的非典疫情 2008年汶川大地震 2019年至今新冠疫情
我们一定要继续考出一个好成绩,在新时代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三)思想引领:毛泽东思想
1.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坚定不移坚持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材料: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综合探讨: 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1)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要服从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知识拓展: 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阶 段 著 作 思 想 实践活动 意义(地位)
萌芽 (1919---1927)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参加一大、二大、三大和国民大革命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和同盟军的问题
形成 (1927---1937)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长征等 解决了革命道路问题,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成熟 (1937---1945) 《论持久战》(1938)、《新民主主义论》(1940)、《论联合政府》(1945) 持久抗战理论、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等 指挥抗日战争 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写进党章
发展 (1945---1966)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论十大关系》(19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 指挥解放战争、参与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课堂小结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建立新政权
巩固
新政权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和平
五项原则 两次会议
国内
国外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经济: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
政治: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经济
军事
外交
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课堂演练
1.(2021.6·浙江高考·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C
3.(2020·海南高考·12)表2 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
表2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4.(2021·河北高考·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指数 指数 指数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亿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C
A
5.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6.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7.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
B
A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9.“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1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
A.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建立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
C.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为“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
B
C
C
11.(2023·全国乙卷)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 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 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 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 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A
【解析】 考点:准确时空是:1955-1956年(中国)。
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则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1955~1956年新中国艺术创作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新中国艺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3·辽宁卷)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C
【解析】 考点: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可知,陈云认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说明陈云认识到了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江苏卷)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C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1950年11月”及图片文字信息“既可客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私人储蓄”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建国初国家发行公债、鼓励储蓄之举,从海报可以看出国家希望通过鼓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起到“解放台湾、稳定物价及推动工业化建设”的作用,故创作海报的意图是动员民众参与新国家建设,C项正确;从海报可以看出国家希望通过鼓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起到“解放台湾”的作用,而非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排除A项;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倡导储蓄行为,而不是购物消费,排除B项;海报体现了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而非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3·广东卷)下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
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
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
A
【解析】 考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
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澄海火柴厂的火柴盒贴画将普通的水上人家女孩作为主人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女性受到社会的关注,画中女孩轻快地划着船,描绘了贫苦大众在解放后的新生活,A项正确;1953年我国才开始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排除B、C项;材料中只有女性,并没有男性,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海南卷)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C
【解析】 考点: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体现了当时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习俗,由此可断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材料中陪嫁耕牛、耕种庄稼这一现象来看,当时人们对土地比较重视,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积极性提高,也可能是因为三大改造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拥有对土地使用权,因此耕种土地的积极性较高,综上可断定材料现象最可能出现于1949—1956年,C项正确;1912—1927年、1927—1937年的中国还处于旧中国时期,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新婚姻习俗,排除AB项;1978—1992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现只陪嫁耕牛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23·湖北卷)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 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 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 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 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A
【解析】 考点:时空新中国成立初期。
根据材料“1943年……1950……1951年……”可知,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把发展生产作为群众运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中心,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和措施,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农业互助组这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无法得出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技术领域创新的内容,排除C项;1953年至1956年开展了三大改造,材料未涉及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首先:理解题干所给的武汉长江大桥能够成为“国家记忆”的原因。关于“国家记忆”,没有固定的说法或统一的标准,但一定会有些必要的条件,不是每一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都会成为国家记忆。例如必要条件是:具有国家意义的;在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大或关键作用的;首创或开历史之先河的;为一代或数代人周知和相传而成为历史标志的等。
其次:按照这些必要的条件去所学知识中选择史实。例如大庆油田、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艘载人飞船飞上太空等,都符合题意。
再次:充分说明该历史事件的重大历史作用、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意义。例如大庆油田,须说明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大型油田,使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基本实现石油自给,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应说明大庆油田印在几代人的心中,铁人精神也在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激励人们建设祖国的热情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