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13:16:14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单元检测
一、积累运用(共2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缥碧(piāo)  纤云(xiān) 轩邈(miǎo) 藻荇交行(xìng)
B.荆门(jīng) 瑶台(yáo) 窥谷(kuī) 夕日欲颓(tuí)
C.横柯(kē) 目眩(xuán) 曦月(xī) 鸢飞戾天(lì)
D.急湍(tuān) 沉鳞(lín) 泠泠(líng) 沿溯阻绝(shù)
导析:B A项,“缥”应读“piǎo”;C项,“眩”应读“xuàn”;D项,“溯”应读“sù”。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五色交辉”中的“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
A.回清倒影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导析:C 题干中的“辉”与C项中的加点词“霜”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辉映”“下霜”。A项,“清”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B项,“奔”是“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D项,“空谷”是“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A.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B.遂成枯落,多不接世∕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D.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导析:A A项,“奔”的意思都是“飞奔的马”;B项,“遂”的意
思分别是“最终,终于”“于是,就”;C项,“素”的意思分别是“白色”“不加装饰的”;D项,“绝”的意思分别是“消失”“断,隔断”。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
A.《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地理名著,全书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王维,北宋诗人、画家,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擅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
C.古人常以“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分别代称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导析:B B项,王维是唐代诗人、画家。
5.填空。(5分)
①《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
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野望》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写景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③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④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体现了其诗歌充满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6.名著阅读。(3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语段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A是毛泽东(人名)。(1分)
(2)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答案:①他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②他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③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④他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⑤他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社 日
王 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8.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 (2分)
答案: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太平安宁(或民风淳朴等)。
9.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乐”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
7.【答案】(1) ①. 警戒,戒备 ②. 警告、告诫
(2)绝大多数人认为教师应当赋予惩戒权且认为作用大、效果长。
(3)①示例:知法守法,教学相长。
②示例:学习《规则》,依法监督。
阅读欣赏(共47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 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 清荣峻茂 荣:茂盛
D. 属引凄异 引:延长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8.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 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 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 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6. B 7. D 8. B
【解析】
【6题详解】
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有误,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故选B。
【7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在“如……何”前,表反问语气;
B.动词,认为/介词,用;
C.连词,就/连词,如果;
D.都是名词,“……的人”;
故选D。
【8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并未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手法;
故选B。
(二)(8分)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从流飘荡从:跟,随
②泉水激石激:冲击,撞击
③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
④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如同飞奔的马。
②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文: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1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2分)
答案: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这些感慨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13.作者描写山水运用了多种手法,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进行赏析。(2分)
答案:(示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富春江江水深而清的特点。
(三)(11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注: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②不以疾也  疾:快
③迳黄牛山,下有滩 迳:经过
④犹望见此物  犹:仍,还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②形如人负刀牵牛。
译文: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16.甲文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湍急;乙文中“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侧重写水的迂回。这在写法上都属于侧面描写。(3分)
17.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乙)江水继续向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分明清楚。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即使经两三日的航程,也还能看到这块岩石。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像原来一样。”
(五)(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
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有删改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
如此,这样。
2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门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曾经
④思欲就亭止息就:前往
2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2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和悲凉心境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乙文则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和随缘自适(或善于自我排遣、自我解脱)的情感。
26.两文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2分)
答案:甲文借景抒情,乙文寓理于事。(或甲文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乙文叙述与议论相结合)
参考译文:(乙)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脚力疲乏,想要到亭子里休息一下。抬头望见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我可如何爬上去呢 想了很久,忽然(对自己)说:“这里有什么不能休息呢!”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这(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在兵刃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鸣,前进就死于敌手,逃跑就死于军法,到那时,也不妨好好歇息一下。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yuè):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⑥轻舠(dāo):轻快的小船。⑦牙人:这里指商人。⑧枻(yì):船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晓雾将歇 ( ) (2)类若乘空 ( )
(3)无可名言 ( )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何夜无月 无可名言
B.四时俱备 字俱碧鲜
C.山川之美 园丁划小舟拾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余读书其中
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园丁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古诗文很讲究炼字。“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1.D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狼;B.副词,于是/副词,最终;C.介词,从/连词,如果;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2. D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A.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B.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C.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D.名词作动词,挖洞。
3.D正确停顿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C A.对偶和夸张;B.比喻;D.反问。
5.C“猿鸟乱鸣”中的“乱”应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体现清晨的热闹与生机,而不是“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6.D 根据文意,“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指月光如水,并不是真的写水,所以“写水突出其清”错误。
7.(1)消散(2)好像(3)说出
8.C A.没有;B.都;C.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第二个“之”,代词,代指笋;D.代词,它,它的。
9.B【甲】文没有从触觉、味觉等感官角度进行描绘。
10.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
11.“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有动,渲染了热闹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积累运用(共4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缥碧(piāo)  纤云(xiān) 轩邈(miǎo) 藻荇交行(xìng)
B.荆门(jīng) 瑶台(yáo) 窥谷(kuī) 夕日欲颓(tuí)
C.横柯(kē) 目眩(xuán) 曦月(xī) 鸢飞戾天(lì)
D.急湍(tuān) 沉鳞(lín) 泠泠(líng) 沿溯阻绝(shù)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五色交辉”中的“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回清倒影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B.遂成枯落,多不接世∕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D.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地理名著,全书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王维,北宋诗人、画家,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擅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
C.古人常以“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分别代称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5.填空。(27分)
①春冬之时,则 , , , , , , 良多趣味。
①《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 , ; , 。”
②怀民亦未寝, 。 , 。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蝉则千转穷, 。 , ; , 。
,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④《野望》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写景句是:“ , 。”
⑤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⑥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体现了其诗歌充满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6.名著阅读。(3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语段节选自 ,文中的A是 (人名)。(1分)
(2)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答案:
综合性学习。(5分)
7. 为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全国法制宣传日”来临时,某校开展“正确理解教育惩戒,建设良好教育生态”为主题的“法律伴我成长”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惩戒是一种古今中外都有例可循的教育手段,但一份“你还敢用教育戒尺吗”的调查报告显示,有92.5%的被问卷教师选择了“不敢用”。由于缺乏惩戒的科学方法和合适尺度,教师在对违纪学生惩戒时,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教师也因此受到处分。
材料二:
当下,多数教师对违纪学生“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这让不少“熊”孩子肆无忌惮,很多家长对此很不安。许多有识之士疾呼:“跪着的老师怎能教出站直的学生?”
材料三:
《规则》已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规则》专门对6类适于惩戒的学生违纪行为和禁止教师实施的7类不当教育行为,作了明确和细化。划定这些“红线”,有利于规范学生、教师行为,也有利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材料四:
“教师的惩戒权及惩戒的作用”认可度调查结果图
(1)“惩戒”中的“戒”甲骨文写作,《说文解字》:戒,警也。“垘城郭、戒门闾,修楗闭……”(《吕氏春秋·孟冬》)和“岂不日戒……”(《诗经·采薇》)中的“戒”即用其本义:_____。“观往事,以自戒”(《荀子·成相》)中“戒”和“教育惩戒”中的“戒”则是______的意思。
(2)研读材料四,写出你的发现。
(3)综合上面材料,①为学校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0字以内),②给家长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欣赏(共57分)
(一) 社 日( 4分 )
王 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8.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 (2分)
答案:
9.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 的手法。“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 ”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2分)
(二)(9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 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 清荣峻茂 荣:茂盛
D. 属引凄异 引:延长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1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 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 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 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8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注: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沿溯阻绝 溯:
②不以疾也  疾:
③迳黄牛山,下有滩 迳:
④犹望见此物  犹:
14.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②形如人负刀牵牛。
译文:
15.甲文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湍急;乙文中“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2分)
16.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四)(14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yuè):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⑥轻舠(dāo):轻快的小船。⑦牙人:这里指商人。⑧枻(yì):船桨。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晓雾将歇 ( ) (2)类若乘空 ( )
(3)无可名言 (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何夜无月 无可名言
B.四时俱备 字俱碧鲜
C.山川之美 园丁划小舟拾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余读书其中
1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园丁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2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21.古诗文很讲究炼字。“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五)(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
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有删改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
如此,这样。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
④思欲就亭止息就:
2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
2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
25.两文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2分)
答案:
(六)(10分)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从流飘荡 从:
②泉水激石 激:
③鸢飞戾天者戾:
④窥谷忘反反: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②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文:
28.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2分)
答案:
29.作者描写山水运用了多种手法,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进行赏析。(2分)
答案: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