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质量评估试卷02(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质量评估试卷02(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9 09:39:33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质量评估试卷02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3.房屋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也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发展状况。下图所示房屋中能反映夏朝社会阶级分化情况的是( )
A.河姆渡遗址房屋 B.半坡遗址房屋
C.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 D.东汉陶院落
4.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的重要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涿鹿之战 D.巨鹿之战
5.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6.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7.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8.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9.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10.《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1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12.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3.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4.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15.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16.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17.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8.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下列可以印证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的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宣政院的设置 D.驻藏大臣的设置
19.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了秦朝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
20.《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据此可知华佗( )
A.发明“麻沸散” B.发展“治未病”思想
C.提倡劳动锻炼 D.总结中国药物学成就
21.《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22.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23.下图文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24.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
A.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C.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如图1
(1)材料一显示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是什么?(3分)
材料二 如图2
(2)材料二这种行政管理制度由谁创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御史大夫的职责。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5分)
材料三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齐世荣《中国历史》
材料四 汉武帝刘彻大事记
公元前153年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次年改立为太子
公元前141年16岁即皇位
公元前138年派使臣出使西域
公元前134年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打击勾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每个区派一名刺史
——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
(3)根据材料三,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4分)
(4)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形成了汉朝前期郡国并行制度,请用材料四中的史实证明分封制的存在。(2分)
(5)根据材料四,分别列举汉武帝即位后在思想、军事领域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7.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共4小题,共16分)
材料一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材料一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分)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4分)
28.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共5小题,共17分)
图一 秦朝疆域图 图二 西汉疆域图
图三 三国鼎立形势图 图四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1)图一秦朝的历史地位如何?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秦朝修建了什么工程?(3分)
(2)图二中,西汉政府对E处设置什么机构进行管辖?其设立的作用是什么?(3分)
(3)图三中,A、B、C分别是什么政权?(3分)
(4)图四中,北方民族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到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心理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5)综上所述,请总结出图一图二和图三图四的历史阶段特征分别是什么?(4分)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质量评估试卷02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答案】A
【详解】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依据材料“13万年”和“两面打制的手斧”可知是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排除C项;铁器时代是春秋后期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2.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和黄帝姓氏的占8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黄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中国常见的姓氏都出自炎帝和黄帝,说明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B项正确;百家姓氏,皆自炎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拓土开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夸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房屋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也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发展状况。下图所示房屋中能反映夏朝社会阶级分化情况的是( )
A.河姆渡遗址房屋 B.半坡遗址房屋
C.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 D.东汉陶院落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奴隶制国家。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反映的是夏朝出现了辉煌的宫殿,反映了夏朝社会阶级分化情况。C项正确;河姆渡遗址房屋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与夏朝无关,排除A项;半坡遗址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夏朝无关,排除B;东汉陶院落,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排除D项。故选择C项。
4.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的重要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涿鹿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详解】根据“周”、“牧野”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牧野之战,前1046年,武王伐纣,发生牧野之战,商灭亡,西周建立,故B符合题意;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均发生在传说时代,故AC均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答案】B
【详解】图片中的文字“马、犬、牛”都是家里饲养的动物,与人们开始农耕生活有关,B项正确;题干与土地制度没有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与天文历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答案】B
【详解】甲骨文是记载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青铜器代表商周文明。因此,图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B项正确;甲骨文不属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A项;甲骨文和青铜器出现于商代,排除C项;青铜器不能说明文字演变,排除D项。故选B项。
7.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答案】A
【详解】根据《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分析可知,广西、河南、长沙、辽宁、山西等地均出土铁制器具,说明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A项正确;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与材料反映铁制器具数量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制器具数量及农具,无法体现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排除C项;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与材料反映铁制器具数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答案】C
【详解】根据“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可知,秦国的 将士为了获得爵位必然努力获取军功,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项正确;军功爵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不是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和实现民族交融,排除ABD项。故选C项。
9.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秦完成统一大业,C项正确;齐桓公成为霸主是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鞅推行新法始于公元前356年,发生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排除B项;都江堰修建是在战国时期,而此前夏朝已经消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0.《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得出《诗经》蕴含朴素科学意识,C项正确;文笔清新节奏明快、内容通俗易懂、韵律典雅优美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
12.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3.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答案】B
【详解】根据“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在文化层面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材料主张一致,B项正确;北击匈奴和南征越族都是军事措施,排除AC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代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答案】A
【详解】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依据材料中“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欲为省,毋烦民”可印证汉文帝勤俭治国的特点,A项正确;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和 虚怀纳谏与材料中“勤俭治国”不符合,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15.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答案】A
【详解】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样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项正确;这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B项;半两钱和五铢钱币外形相似,货币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经济交流,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排除C项;秦汉时期主要发展农业,适应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说法不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6.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推崇儒学,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这些举措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B项;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排除C项;材料信息是打破了“无为而治”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7.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8.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下列可以印证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的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宣政院的设置 D.驻藏大臣的设置
【答案】B
【详解】公元前 60 年,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排除A项;宣政院和驻藏大臣是管理西藏的机构,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19.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了秦朝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组图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造纸术,根据所学可知,造纸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项正确;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的是火药,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指南针,均与材料反映的技术不符,排除AB两项;秦朝与西域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0.《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据此可知华佗( )
A.发明“麻沸散” B.发展“治未病”思想
C.提倡劳动锻炼 D.总结中国药物学成就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可知华佗提倡劳动锻炼,C项正确;麻沸散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发展“治未病”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总结中国药物学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21.《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关键信息“公元208年”“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公元208年是3世纪初,排除A项;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的是淝水之战,排除B项;赤壁之战并没有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2.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此后孝文帝进行改革,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3.下图文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排除B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4.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文明,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融,不是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不是边疆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D二项。故选C项。
2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
A.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C.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答案】A
【详解】依据作品信息:“《兰亭集序》(摹本·局部)”可知,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贾思勰所著《齐民要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排除B项;祖冲之制定《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如图1
(1)材料一显示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是什么?(3分)
材料二 如图2
(2)材料二这种行政管理制度由谁创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御史大夫的职责。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5分)
材料三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齐世荣《中国历史》
材料四 汉武帝刘彻大事记
公元前153年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次年改立为太子
公元前141年16岁即皇位
公元前138年派使臣出使西域
公元前134年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打击勾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每个区派一名刺史
——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
(3)根据材料三,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4分)
(4)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形成了汉朝前期郡国并行制度,请用材料四中的史实证明分封制的存在。(2分)
(5)根据材料四,分别列举汉武帝即位后在思想、军事领域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案】
(1)分封制度;(1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分)
(2)秦始皇(或嬴政);(1分)监察事务;(1分)郡县制;(1分)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
(3)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2分)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度。(2分)
(4)公元前153年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2分)
(5)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军事上北击匈奴;(1分)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2分)
【详解】
(1)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图1正是反映的分封制度;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所以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由材料三“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可看出,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由材料四“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每个区派一名刺史”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应对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
(4)由材料四中的“公元前153年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可知,汉初分封了诸侯王。
(5)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即位后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7.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共4小题,共16分)
材料一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材料一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分)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4分)
【答案】
(1) 政权:(曹)魏;(1分)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军队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 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迁都洛阳。(1分)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这句话是曹操说的,描述的是官渡之战,这一战役后,曹操建立了魏政权,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有: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军队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洛阳的内容,他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 文化的交流。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28.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共5小题,共17分)
图一 秦朝疆域图 图二 西汉疆域图
图三 三国鼎立形势图 图四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1)图一秦朝的历史地位如何?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秦朝修建了什么工程?(3分)
(2)图二中,西汉政府对E处设置什么机构进行管辖?其设立的作用是什么?(3分)
(3)图三中,A、B、C分别是什么政权?(3分)
(4)图四中,北方民族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到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心理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5)综上所述,请总结出图一图二和图三图四的历史阶段特征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分)灵渠。(1分)
(2)西域都护。(1分)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3)A.吴(国)B.蜀(汉)C.魏(国)。(3分)
(4)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4分,答出两点即可)
(5)图一、图二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分)图三、图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分)
【详解】
(1)地位:根据材料图一和所学可知,图一是《秦朝形势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工程: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秦朝修建了灵渠。
(2)E:西域都护府,根据材料可知,图二是《西汉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E处指的是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地区的事务。
作用: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立,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使新疆地区成为是中国的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A.根据材料可知,图三是《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政权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指的是吴国。图中B政权地处成都平原,指的是蜀国。图中C政权地处黄河流域,指的是魏国。
(4)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图四是《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民族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因此,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5)特征:据《秦朝形势图》、《西汉疆域图》、《三国鼎立形势图》、《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