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6届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12分)
1.(3分)【答案】:B
2.(3分)【答案】:A
3.(6分)【参考答案】①韩非的论式继承了庄子“主张+寓言”的论式结构。
②韩非继承和发扬了荀子的“正名”思想。
③韩非综合了墨子、庄子、荀子的推类方法,同时应用历史故事与寓言,融
合了荀子的名学参验思想,让论证更具说服力。
(二)现代文阅读川(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3分)【答案】:B
解析:“突出清风带给人们的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过度解读,由原文“而
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倒令人心旷神怡,如饮醪醴”可知,用“如饮醪醴
这一比喻主要是突出清风带给人们的心旷神怡的美好感受。
5、(6分)【参考答案】:①全段有三处对比:一是春天的风“温柔”“暖暖”
“软软”“轻轻”与冬天的风“像针刺般扎人”的对比;二是春天的风常态下的
“和风”“熏风”与偶尔的“凶暴”的对比;三是以往春天沙尘暴袭击时滚滚黄
尘纵横中国北部的场景与现今中国北部绿化阻挡风沙后处处可见春风习习中
儿童们放风筝的情景的对比。②通过对比,突出了长安春天的风的特点,表
达了作者对长安环境保护不断进步的自豪之情。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细读第③段,抓住第③段中的描写对象(长安春天的
风)的特征;然后分析其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最后分析其表达效
果。第③段有三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突然迎面的风不再像针刺般扎人,
它温柔得多了,暖暖的,软软的,轻轻抚着我的面颊”;二是“怪不得把春风
又称作和风、熏风哩!可是,春天的风偶尔也是凶暴的”;三是“那是横掠新
疆、内蒙古戈壁沙漠的劲风..…把风筝送上春风习习的蓝天里”。三处对比
的关键词是:“像针刺般扎人”和“温柔”“暖暖”“软软”“轻轻”;“和风”
“熏风”和“凶暴”;“滚滚黄尘”和“春风习习”。通过这些对比,突出了长
安春天的风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长安环境保护不断进步的自豪之情。
6、(6分)【参考答案】:末段不可以删去。以第⑦段为结尾段,文章结构更
完整,主题意蕴更丰富:(1)结构上,文章主体分别从冬、春、夏、秋的角
度写长安的风,第⑥段是对第②段的呼应,而第⑦段第一句则与首段呼应,
首尾圆合,结构完整;(2)内容上,第⑦段第二、三句翻出新意,由长安四
季自然之风过渡到西安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风,抒发了对古都现代文明发展的
赞誉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思考。结构上,末段第一句“地
处大陆深处,属季风气候区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四季就这样分明地
循环不已”与第①段“一年四季,我时时都沐浴在长安的风里”都写到了长安
的四季,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内容上,末段后两句从四季自然之风转向写
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风,不仅表达了对古都自然之风的赞美,还表达了对古都
1/2高2026届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韩非子·难言》中有“多言繁称,连类比物”的说法,张觉在《韩非子
译注》中将“连类比物”直接翻译为“拿类似的道理,相似的事物作比方”。这
一论证方式兼顾引证与譬喻等功能,能增强论证的强度,更易被听众接受。
先奏诸子普遍会使用“类”来论证自家思想,以期增强说服的效果。当然,
关于“类”的选取,先秦诸子基于自己的主张,往往会各有侧重。
在墨子的论证中,“举他物而以明之”的“辟”,所举事例大多是与日常生
活实践相关。如墨子为了劝涑鲁阳文君不攻打宋、郑两国,直接举普通人的“窃
疾”为例证:自己的食物已经吃不完了,但还是要偷别人的食物。由此引导鲁
阳文君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鲁阳文君攻打别国是不合理的。这个论证基于墨
子的“非攻”主张。墨子提出的“异类不比,说在量”,主要关注的还是不同类
的事物,如木与夜谁长,这个异类更多的是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不会受价值
立场的影响。
庄子在使用“类”进行论证时,开始使用拟人化的动植物形象,如《庄子·秋
水》篇中,面对惠施的怀疑,庄子没有直陈自己对功名利禄的不屑,而是举相
类的事例,通过展现鹓鷓对腐鼠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功名利禄的看法。庄子认
为,使用寓言进行论证时,需要与自身的立场相吻合,他的“寓言”论式结构
为“主张十寓言”。韩非的论式也继承了“主张十寓言”的论式结构,且更加全
面,寓言数量更多。
儒家的论证多关注政治、伦理等方面。荀子提到“推类而不悖”,明确提出
了“类”的观点,欲望的多与少,是不同类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一类。
在荀子看来,类的选择的根基在于“正名”,正名之后,确定名之所指,才能区
分类与异类。从“名”到“类”的过渡被韩非所继承。
韩非的推类思想突出了从“名”“锌”“说”到“辩”的过程,其中,推类
主要集中于说与辩。但是,“名”是说与辩的根基。韩非认为,辩论之所以产生,
是因为“名”的不明确,导致了歧义,进而产生了论辩,要避免这种现象,必
须从根源解决“名”的问题,即达到“名正物定”的效果。这是韩非对荀子正
名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正名与推类的结合。至于论证的形式,韩非发展了“经
说”体,充分展现了“连类比物”的论证方式。
韩非综合了墨子、庄子、荀子的推类方法,同时应用历史故事与禽言,并
高2026届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