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15: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密运
王继峰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
“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
“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只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
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
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笔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
C.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
E.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
2、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为了完成“密运”的任务,卢伟良都做了哪些努力?
4、结合内容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剃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咸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5、解释下列加粗字:
①占者恶其烦数_______________
②昏仆就室而卧_______________
③以示奖劝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烹而进之母 安而后能虑
B.又往卜于市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C.何以救母病 凿户牖以为室
D.予则以为应出特典 则近道矣
7、下列对文中画框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割心救母,才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她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作者也不认可赵希乾的这种精神。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明府贬岭南①
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
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
莫畏炎方②久,年年雨露新。
[注]①唐德宗建中初年,司空曙被贬到长林(在今四川境内),郑明府被贬到岭南。司空曙在青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市南)与郑明府话别,并写下此诗。司空曙:广平(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南)人。②炎方:南方炎热地区。这里指岭南。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楚客”可特指屈原,这里也可指诗人自己。诗人客居异乡,因而以“楚客”称自己。“独”字表现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B.颔联描写了诗人与友人饮酒饯别的场景,从“共对”“相看”可以看出,二人友情深厚,在离别之际依依不舍。
C.颈联紧承颔联中的“万里人”来写,这句交代友人因他人猜疑、嫌怨而被贬,这句交代友人具有正直的品格。
D.这首诗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以“春”比喻前途,以“一尊酒”比喻友情,以“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
11、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2、阅读下面内容,完成题目。(课内默写)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不能相提并论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兴起的句子是“蹑足行伍之间,_______________”。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完成下题。
13、下列选项中加粗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浸渍(zì) 恻隐(cè) 自矜(jīn) 通缉(jí)
B.立仆(pū) 爱憎(zèng) 不惮(dàn) 瓠落(hù)
C.渐染(jiàn) 怵惕(chù) 车毂(gū) 呺然(xiǎo)
D.八佾(yì) 菲薄(fěi) 攒射(cuán) 埏埴(shān)
14、请大家将每个选项中不正确的字音加以改正。
15、请以《红楼梦》中的相关人物或情节为例,解读《乡土中国》中的“家族”“男女有别”“差序格局”或“礼治秩序”中的任意一个章节或核心概念。要求: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六、材料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左传》有言:“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意思是预先准备好就没有忧虑,这是古代以来好的教育。底线思维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技巧,它要求我们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的那份坦然。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七、基础知识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被发行吟泽畔 ②逾三年,予被宫锦还家
B.①其文约,其辞微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C.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②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D.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曰:“其‘恕’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人而不仁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邪曲之害公也
D.以货物与常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9、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文笔细腻婉约,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诗风格,代表了“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著有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C.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
D.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共二十篇。
20、下列加粗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杖汉节牧羊
②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③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④欲因此时降武
⑤反欲斗两主
⑥得夜见汉使
⑦单于壮其节
⑧诚甘乐之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B.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C.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21、请解释选项中加粗的词:
①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______________
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______________
③以致天下之士 致:______________
2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深味 菱角 微漠 当仁不让
B.羽翼 虐杀 咤异 长歌当哭
C.桀骜 掂记 吆喝 荷花淀
D.噩耗 谍血 袅娜 殒身不恤
参考答案
1、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疯癫”“丑态”“带病”错误,从文中来看,他是故意表现出疟疾的病态和装疯卖傻的丑态;他表现出的疟疾的病态和装疯卖傻的丑态是在迷惑敌人,未患疟疾,更不疯癫。
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错误,文中的物象并未一起构成线索。如写金银花和葫芦“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文中只有这两处,没有构成线索。“大洋”也仅仅在文段末尾出现,也不是线索。文章真正的线索是“送大洋”。
故选BD。
2、答案:通过对风、蝉的描写突出了夏季气候的炎热、难耐,衬托了主人公坚忍、顽强的精神,交代时代背景,暗示当时时代环境的压抑和艰难,有利于后文情节的展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分析首段环境的特点。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作者抓住“太阳”“风”“蝉”等景物,用太阳的毒辣、风的热、蝉鸣的有气无力等展现夏季的炎热难耐;结合“1930年”这一时间点以及下文的故事来看,首段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天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压抑和艰难。
然后分析环境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展开方面的作用。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卢伟良就是在这样的季节、天气情况之下穿着棉衣、携带银元,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完成任务,所以这样的天气更加衬托了主人公的坚忍和顽强的精神。
从情节展开的角度来看,天气炎热,主人公穿上厚厚的棉衣运送银元导致浑身散发酸臭味,这样就避开白军的盘查,所以开头的环境描写利于下文情节的展开。
3、答案:①为了隐蔽,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忍受大洋嵌入皮肉的痛苦。②为了避人耳目,夏天穿上内衣和袄子,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这样白军就不愿意仔细检查。③他找好自己夏天穿袄子的理由——打摆子,打消了白军对他异样穿着的疑心。④经过关卡时,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为避免白军检查到手臂,把手举得老高。⑤白军检查时,他装疯卖傻,插科打诨,努力转移白军的注意力。⑥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⑦检查完上船后,仍捂着袄子全身哆嗦,努力不让其他人对他产生怀疑。⑧他穿着袄子在炎热的夏天翻山越岭,负重前行,为避免中暑无法完成任务,准备了金银花路上随时服用。(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主人公的“密运”任务,即运送大洋到香港,然后找到他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所做的事情。
由“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可知,卢伟良把银元缠在双臂上;
由“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可知,卢伟良在酷热的夏天穿上内衣和袄子,并且不洗澡,这样身上就散发酸臭味,白军就不愿意仔细检查;
由“‘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可知,卢伟良用打摆子为自己找到一个夏天穿棉衣的理由,打消白军对他穿棉衣的疑心;
由“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可知,过关卡的时候,卢伟良挥动袖子让臭气更熏人,这让白军不会愿意仔细搜寻,同时举高手,避免白军检查到他的手臂;
由“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语无伦次……全身还不住打寒颤”“不要,不要!老婆都有讨到,不敢杀我!”可知,当白军检查的时候,插科打诨,卢伟良装疯卖傻来转移白军的注意力;
由“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可知,因为大洋很重,卢伟良举双手无法支撑太久,所以就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
由“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可知,卢伟良在船上捂着袄子哆嗦,防止别人对他产生怀疑;
由“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可知,卢伟良为了能撑过一路的艰难跋涉,他准备金银花随时服用。
4、答案:①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展现了人物勇敢、顽强的品质。②侧面描写,“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等内容,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机智和坚韧。③比喻,“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等,生动展现了主人公在密运途中努力克服艰辛的精神。④对比,主人公在无人处或同志身边的言行和在白军面前的表现形成反差,突出了主人公的机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下:正面描写、侧面衬托、修辞手法、对比手法等。
先看正面描写,文中写卢伟良的外貌衣着,如“穿着袄子,手提葫芦”,写卢伟良的语言,如“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好好好,全身随你摸”,写卢伟良的动作,如“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蹦跳着挤过去”,写卢伟良的神态,如“嘻笑”“表情猥琐”“傻笑”“很得意”,这些都是对卢伟良的正面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卢伟良忍受酷热完成任务时的顽强,展现了他面对敌人时的勇敢。
再看侧面描写,文中在塑造卢伟良形象的时候还写了接头员的夸赞和船上人对他的态度,如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如船上人“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展现了卢伟良的坚韧和机智。
接着看修辞手法,如“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使用比喻修辞,展现了卢伟良在运送银元时努力克服艰辛的精神。
最后看对比手法,卢伟良在白军面前的表现是“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咧嘴傻笑,很得意”,表现出猥琐、令人讨厌的样子,而在无人之处以及在同志面前的表现却是“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他的表现是坚忍执着、智慧乐观,两相对比,展现了主人公的机智。
5、答案:①厌恶、讨厌;②倒下;③鼓励、勉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恶:厌恶、讨厌。句意:占卜的人讨厌他频繁询问。
②仆:倒下。句意:昏迷仆倒在内室。
③劝:鼓励、勉励。句意:来表示奖励劝勉。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连词,表承接。句意:煮了给他母亲吃。/内心安定就能思虑精详。
B.介词,到/介词,引出对象。句意:又到市集上去占卜。/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C.介词,用/介词,把。句意: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母亲的病症?/开凿门窗把它们建造成房屋。
D.副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就。句意:我却认为应该制定特别典章。/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故选A。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却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
“孝行所感”是“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岂……耶”为固定结构,表反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也不认可赵希乾的这种精神”错误,由原文“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可知,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故选D。
9、答案:(1)前往向占卜的人询问吉利不吉利,占卜的人的推测一向灵验,说母亲性命没有活的可能。(2)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日者”,占卜的人;“素”,一向,平时;“生理”,活下来的道理(可能)。
(2)“必”,一定;“愈”,康复,痊愈;“无乃……耶”,恐怕……吧。
参考译文:
赵希乾,是南丰东门人,幼年丧父,以织布为生。十七岁时,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前往向占卜的人询问吉利不吉利,占卜的人的推测一向灵验,说母亲性命没有活的可能。又到市集上去占卜,占卜的人也说不吉利。赵希乾徘徊不肯离开,说:“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母亲的病症?”占卜的人讨厌他频繁询问,说:“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赵希乾回到家中,侍奉在母亲左右,看见母亲的病情更加危重。当时阳光斜斜照在床上的席子上,只有自己和影子孤立无依,孤寂地旁边没有一个人。赵希乾忽然起身离开,从竹筐中取得剃发的小刀,站在窗外,剖开胸膛,深一寸多,把手伸进去取自己的心,没能取到。忽然风声飒飒,门窗都震动起来,认为有人来了。环顾四周非常恐惧,仓促中取得肠子,抽出来,割下几寸。大概说的是人在惊慌时就忧虑不安心脏向上悬起,肠子迂回重叠布满胸腹。赵希乾把肠子放在锅上,(然后)昏迷仆倒在内室。不一会儿,姑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看见锅上的东西,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煮了给他母亲吃。再看赵希乾,心腹间鲜血淋漓,不能出声,才知道赵希乾为他母亲割了心。
赵氏是宋朝皇族后裔,是南丰的大家族。宗族的人认为他非常孝顺,供养他们母子,并且又教导他读书。学使者侯峒曾经听说他的事,录取他补充博士弟子数额。崇祯壬午年,皇帝降恩诏书天下学子,选拔一人进入大学。学使者吴石渠,考试结束,召见各位考生告诉他们说:“百行以孝道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没有死,不能用平常的事来看待。建武多才俊,(如果)考评士子比较文章,赵希乾不应该入选。现在想让大家把选拔机会让给他,来表示奖励劝勉。”考生们都点头心悦诚服。于是把赵希乾补选为壬午年间恩贡。又过了三四年发生了甲申、乙酉年间的变乱,赵希乾到山中躲避战乱,携带母亲生活不安定,于是以占卜为业,四处奔走来赡养他的母亲。又过了十多年,母亲活到八十多才去世。
我从年幼的时候时常见赵希乾造访先父(和他)交谈,饮食起居和平常人一样。面色黝黑,高鼻梁方耳朵,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很高,气质深厚淳朴。从此赵希乾很少在家中居住。母亲死去不到十年,赵希乾也去世了,年龄六十一岁。
甘表说:朝廷不表彰伤害身体这种愚孝的做法,时间很久远了。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之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汤惕庵先生最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我却认为应该制定特别典章,加以表彰奖赏。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却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然而表彰了却不为他作传,不如不表彰却为他作传啊。怎么能够让史书记载并在后世流传呢?哎,从古至今忠诚孝顺的人,不是愚笨之人不能成就。然而世上的人死去名声不能流传的,又有多少呢?可悲啊!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鉴赏的能力。
D项,“以‘春’比喻前途,以‘一尊酒’比喻友情”,错误。诗歌中的“春”就是指春色,“一尊酒”就是指所饮之酒,并无比喻意义。
故选D。
11、答案:①正直却被贬谪的无奈之情。诗人和其朋友乃正直之人,却因猜嫌被贬,诗人被贬长林,朋友被贬岭南,“伤”字写出被贬的无奈之情。
②别离的感伤不舍之情。诗人与友人只能借酒话别分别,此后相隔万里,难以相见,写出离别的不舍。
③对朝廷恩泽的渴望之情(希望复得重用之情)。尾联写不要害怕被贬到岭南后在那里待太久,朝廷每年都会给予臣民恩泽。
④对自己和友人的勉励、宽慰之情。“莫畏”这番话既是说给友人听,也是说给诗人自己听,体现对朋友和自己的鼓励,劝勉,相信会复得重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情感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直接抒发了情感为“伤”,为全诗的情感奠定基调。
“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举杯饮酒,马上二人要分隔万里,难以再见,表现了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猜嫌”,嫉妒猜疑,说明诗人和朋友二人虽然为人正直,但是依旧保护不了自己,无奈被人猜疑,最终被贬。表现了虽正直却遭贬谪的无奈之情。
“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不要害怕被贬在岭南后在哪里待太久,朝廷每年都会给予一些恩泽给你的,表现了自己渴望能够得到朝廷的恩泽,同时也是对友人和自己的劝慰之情,不要太难过,一定会得到朝廷的恩泽。
12、答案:(1)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而倔起阡陌之中;
(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御”“扑”“笞”“絜”“倔”“诽”。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通缉”中“缉”应读“jī”。
B.“爱憎”中“憎”应读“zēng”。
C.“渐染”中“渐”应读“jiān”;“车毂”中“毂”应读“gǔ”;“呺然”中“呺”应读“xiāo”。
故选D。
14、答案:通缉(jī);爱憎(zēng);渐染(jiān);车毂(gǔ);呺然(xiāo);
解析:
15、答案:示例:男女有别首先体现在贾府男女居住环境有很大差别,基本上男性在外宅活动,女性在内宅活动,需要东西也是由丫鬟或女仆在二门托男仆出去置办。日常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只有宝玉是个特例,穿梭在两个世界间。男女有别还体现在男女道德标准上,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抓包后,鲍二家的就上吊自杀了,而贾琏却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乡土中国》和《红楼梦》都是高中必读书目,虽然《乡土中国》主要说的是乡下人的社会,而《红楼梦》讲的是贵族家族的生活,但以儒家思想为首的传统文化仍然贯穿整个中国各阶层和时代,故可用以《乡土中国》视角分析《红楼梦》。
写出《红楼梦》中一个或几个相关人物或相关情节。能针对题目中要求的《乡土中国》的相关情节或核心概念进行有效阐释。解读正确,表述简洁、全面、恰切。
如家族。《乡土中国》中说“我们的家族包括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宗教等复杂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所以家族是绵延的事业社群,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它是以父系原则,可以包括5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在红楼梦中,贾府就是典型的以父系原则组成的大家族,而且它还包含宗教(有家庙、道观、尼姑庵)、经济、政治(政治联姻以及政治派系)等。贾府的男子严格按照排字取名:从第一代水字辈,紧跟着代字辈,文字辈,玉字辈,最小的草字辈,女儿就未必了,贾敏是随兄弟排了文字的,但四春就是自己排了。
如差序格局。费孝通说“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儒家的五伦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人伦是中国道德体系的核心,贾政打宝玉时就说“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贾政每见贾宝玉和贾环就骂,贾珍还让人唾贾蓉,而小辈不能有任何不快的表现,只能称诺,而贾环见宝玉也不敢则声“宝钗素知他家规矩,凡作兄弟的,都怕哥哥。”
如礼治秩序。《红楼梦》里小辈的每天要去长辈那里晨昏定省,贾政要召见宝玉,宝玉一大早洗漱之后去贾政那里行省晨之礼,除非生病才能免除。宝玉从外面回来,第一件事也是先去给贾母请安,“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贾母吃饭时,媳妇都只能站在旁边伺候,“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后来贾母让王夫人坐了,李王二人仍然立于案旁布让;刘姥姥见王熙凤时,也是王熙凤伺候完老太太用膳,才回自己房间吃饭。这些规矩都是已经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形成礼治秩序,如果破坏礼治秩序,比如乱伦,就会遭到众人唾弃——注意,不是告官,通过法律制裁——焦大说贾府爬灰、养小叔子时,是说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哭贾琏丧期娶尤二姐时,也是要求见了老太太、太太和众族人,大家公议。相应的,《红楼梦》里也写了几桩讼案,一个是薛蟠打死人案,一个是王熙凤教唆张华告尤二姐悔婚案,一个是贾雨村古扇案,无论是原告、被告还是法官,若从乡下人看,都是是非人,古扇案里的石呆子很无辜,也是个“呆子”。
16、答案:例文:
下探谷底,上揽云霄
“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底线思维,便是这一古代朴素哲学的当代诠释。下探谷底,上揽云霄——拥有底线思维,方能成就进退自如的从容、胜券在握的自信。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黑暗中长成的眼睛,拥有洞悉黑暗的目力。底线思维即是如此。所有为胜利所做的设想只是自我麻痹,所有为成功所做的推演无异于戏剧演绎。只有亲历万念俱灰的绝望,才能获得“浪来如山倒,心中自有锄”的底气。当士兵们被困敦刻尔克时,英军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当苹果公司不充裕的现金流被投入全新电脑的研发时,乔布斯所做的是业绩惨败的准备。正是这样的底线思维,让盟军迎来了虎口脱险乃至日后的绝地反击,让苹果公司缔造了触底反弹直至市值第一的奇迹。
但做最坏的打算绝非消极待毙,而是做最万全的准备与最积极的努力。中印边境的边防战士对镜头笑语:“与家人通过最后的电话,扛枪掷弹都分外有力!”夜已不能再黑,则每一分每一秒都将带来光明;身后已无路可退,则每一步的方向都是奋力前行。从高考考场外考生与记者“明年还能采访我”的约定,到四川洪水中考生“大不了明年二战”的话语,他们身上生发出的是至坚的毅力和至强的努力。底线思维,不只是变故中的强心针,更是驱使每一个奋斗的身影走过千万不眠夜的加压素。
疫情、领土争端、暴乱、商业制裁……新时代伊始,似乎世界已迎来“最坏的结果”。在此时我们更应该坚信,举步维艰不过是谷底泥沼,乌云蔽眼只因谷底霾晦,只要有最坏的预案保底,则新时代的征程必定“路途是曲折上升的,终点是充满光明的”。这应成为在非常时期每一个新时代奋斗者的决胜利器。从谷底到云间,不仅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厚度,更是每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的战略纵深。
下探谷底,上揽云霄。驾底线思维之舟,渡沉没成本之渊,御灰犀黑鹅之灾。如此,方得见证“至暗即至明”的别样境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要点:①预先准备好;②思维技巧;③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④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题目中的材料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先引用《左传》中的句子,然后解释其意思;第二部分联系“底线思维”,对其进行解读;第三部分是与新时代相联系,指出我们应该怎么做。综观整则材料,可知其关键词是“底线思维”,这里所说的“底线思维”,并不是破罐子破摔,也不是消极、放弃,而是当意识到有可能处于底线的位置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在萎靡中奋起,以积极的心态获取行动的力量。从长远来看,这反而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立意】
1.在做事之前要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
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3.做最充分的准备,朝最好的方向努力。
【素材】
1.理论素材:
①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洪应明
②国家用人,犹农家积粟。粟积于丰年,乃可济饥;才储于平时,乃可济用。——陈继儒
2.事实素材:
①2014年初,我海军372号潜艇在执行战备远航任务时,突然遭遇海水“断崖”,危急时刻全艇官兵进行了条件反射式的应急处理,3分钟内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雾环境中,关闭近百个阀门和开关,操作数十种仪器,最终摆脱险情。全艇官兵之所以能在险恶的环境中摆脱死亡的威胁,转危为安,与其在平时的反常态训练中树立底线思维分不开。该艇官兵在平时的反常态训练中,常常从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出发,设置训练内容,寻找解决方案,做到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紧急情况,官兵都能够按照预先方案井然有序地应对处理。
②面对美国挥出的封杀大棒,华为公司迅速启用花费十余年研发出的备用方案,所有备用芯片全部转正,从而确保了华为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与连续供应。备用方案的启用,显示出其居安思危的战略远见、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以及攻坚克难的奋斗豪情。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攀登科技高峰的力量所在。
【点评】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文章理性客观地论述了要将底线思维贯穿于生活之中。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且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为文章增色不少,事例充实,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被”,披散;句意: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
②“被”,穿着;句意: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
B.①“微”,含蓄隐晦;句意:屈原的文章明快简练,语言含蓄隐晦。
②“微”,假如没有;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我和谁一起回去呢?
C.①“属”,连缀;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②“属”,连缀;句意: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
D.①“辞”,辞别;句意: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
②“辞”,言辞;句意: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句意: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了。”/“其”:副词,表祈使语气的,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B.“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句意: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C.“之”: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之”: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邪恶的小人侵害公道。
D.“以”:介词,把。句意:把财物送给了虞常。/“以”:介词,在。句意: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京师长安。
故选C。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著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错误,《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故选C。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类活用类型的能力。
①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
②祠,名词作动词,祭祀;句意:孺卿跟从皇帝祭祀河东后土。
③上,名词作状语;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的罪孽向上达到天庭(指罪孽深重)。
④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句意:想要趁着这时候让苏武投降。
⑤斗,使动用法,使……相斗;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得以在夜晚见到了汉使。
⑦壮,意动用法,认为……值得敬佩;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
⑧甘,意动用法,认为……甘甜。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①②为名词作动词;③⑥为名词作状语;④⑤为使动用法;⑦⑧为意动用法。
故选B。
21、答案:①致力于;②继承;③招纳,招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务:从事,致力于。句意:致力于农耕丝织业,修缮防守和作战的器械。
②蒙:继承。句意:惠文、武、昭襄继承已有的基业。
③致:招纳,招引。句意:来招引天下的士人。
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B.“咤异”的“咤”应改为“诧”。
C.“掂记”的“掂”应改为“惦”。
D.“谍血”的“谍”应改为“喋”。
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