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9 11: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屠呦呦采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发生的是是化学变化
B.“固硫”和“固氮”都是化工生产中减少污染性气体排放的方法
C.防雾霾口罩的原理与过滤、渗析类似,防雾霾效果好的口罩往往呼吸阻力较大
D.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污染物颗粒,完全属于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
2、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g所含电子数目为
B.常温常压下,48g和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为1.5
C.22.4L和CO的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为
D.的溶液中含有的数目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碱石灰做干燥剂只涉及物理变化
B.能与反应生成NaOH和,属于碱性氧化物
C.弱酸与盐反应一定不能生成强酸
D.(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是正盐
4、氯酸分解反应可表示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性:
B.和都是氧化产物
C.氯酸分解后得到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1.5
D.若生成1.5mol,则该反应转移10mol电子
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少量中滴加足量醋酸溶液:
B.铜片与浓硝酸:
C.氯化铵浓溶液跟浓NaOH溶液混合后加热:
D.酸性溶液和双氧水混合
6、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
B.强酸性溶液中:
C.含大量的澄清溶液:
D.与Fe反应能生成的溶液:
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饱和食盐水、洗气
B 空气中加热
C 品红溶液、洗气
D 水、洗气
A.A B.B C.C D.D
8、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Fe
B.CaO(s)
C.
D.S
9、已知和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
A.
B.
C.通入NaBr和NaI的混合溶液中:先被氧化
D.
10、已知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均已略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见光分解体现了X的强氧化性
B.若A为铁,则足量A与X在常温下即可完全反应
C.若A为碳单质,C在常温下为气体,则将C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一定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D.D一定是红棕色气体
11、实验室需配制480mLNaOH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用烧杯盛放,在托盘天平上称取NaOH固体2.0g
B.配制操作必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480mL容量瓶
C.为防止在空气中吸收,溶解NaOH后迅速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D.定容时仰视会造成所配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12、通入足量稀溶液中,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棕黄色,这时若滴入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针对上述一系列变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
B.从上述过程中可以得出氧化性:稀硝酸>稀硫酸>
C.上述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无色的难溶于水的气体
13、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中的一种或两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一定量固体,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
B.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最终仍为澄清溶液,则样品中一定不含
C.取一定量的样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样品中的含量,若球形干燥管增重4.4g,则所取样品中含有8.4g
D.已知固体样品同时含有和。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配成溶液,滴加溶液至沉淀完全,根据白色沉淀的质量不能求出的含量
1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操作、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KI-淀粉溶液中滴加氯水 溶液变成蓝色 还原性:
B 浓硫酸滴入蔗糖中,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 蔗糖变黑、体积膨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C 过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能将Fe氧化成
D 向溶液中加入一小块钠 产生无色气泡,溶液底部有蓝色沉淀生成 Na任何时候都不能置换铜
A.A B.B C.C D.D
15、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
B.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
C.向某溶液中先加入盐酸酸化,没有明显现象,再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原溶液中一定有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消失,原溶液一定有
16、用所给试剂与图示装置不能够制取并收集相应气体的是( )(夹持仪器略)
选项 A B C D
X 浓硫酸 浓盐酸 双氧水 浓氨水
Y Cu NaOH固体
Z 饱和溶液 饱和食盐水 水
气体
A.A B.B C.C D.D
17、下列状态的物质既属于强电解质又能导电的是( )
A. B. C. D.融化的食盐
18、与氮氧化物无关的全球或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有( )(填字母序号)。
A.酸雨 B.雾霾 C.光化学烟雾 D.白色污染
19、通入溶液中不生成沉淀,再通入下列气体可以看到沉淀,则通入的气体不可能是( )(填标号)
A. B. C. D.
二、多选题
20、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合理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甲验证与水反应放热
B.装置乙验证Cu与浓硝酸反应的热量变化
C.装置丙制取并收集、检验氨气
D.装置丁比较与的稳定性
21、某溶液仅由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且各离子浓度相等,取适量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过量盐酸无明显变化,得到无色溶液;
②取操作①后的溶液,加入过量的,产生白色沉淀1;
③取操作②后的滤液,加入过量的和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
根据以上实验判断,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根据操作①现象,推断一定不存在
B.原溶液中一定存在和
C.白色沉淀2是
D.原溶液中可能存在
22、表中第Ⅰ栏与第Ⅱ栏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用第Ⅲ栏中的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选项 第Ⅰ栏 第Ⅱ栏 第Ⅲ栏
A 向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向盐酸中滴加氨水
B 硫酸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向氢氧化钡中加入过量量硫酸氢钠溶液
C 向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 向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
D 向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气体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气体
A.A B.B C.C D.D
23、铁、铜混合粉末18.0g加入100mL溶液中,剩余固体质量为3.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剩余固体是铁、铜混合物
B.反应后溶液中
C.原固体混合物中铜的质量是9.6g
D.反应后溶液中
24、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的有( )(填序号)。
A.小苏打 B.氯化亚铁 C.CuS
D.氢氧化亚铁 E.硝酸
25、化工原料氰化钠(NaCN)有剧毒,当仓库中存放的NaCN发生泄漏时工作人员一方面要进行封堵,另一方面对泄漏的少量NaCN做无害化处理,下列物质中可用于处理泄漏的氰化钠的是( )(填标号)。
A.铁粉 B.双氧水 C.臭氧 D.氯化钠
三、填空题
26、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氨气催化氧化是制造硝酸的其中重要的一步,氨气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NO和空气和水可直接生成硝酸,反应共转移0.6个电子,则参加反应的NO的物质的量为 。
(3)将1.92g铜置入100mL含有硝酸和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写出反应离子方程式 ;计算生成NO的体积为 L(换算成标准状况下)。
(4)稀硫酸和铜不能反应,通入氧气加热可以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
27、如图为实验室常用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依次连接装置A、B、C、D,加入合适的试剂制取并检验氯气部分性质。若装置B用于收集储存少量纯净氯气,应该盛装溶液,收集并储存氯气的操作方法是 。写出A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写出D中离子反应方程式 。
(3)若装置C中盛装的是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若装置C中盛装的是氢氧化铁与烧碱,通氯气在40℃反应,即可制备,其中请写出此法制备的化学方程式 。
(4)1868年狄肯和洪特发明用地康法制氯气,反应原理图示如图(反应温度450℃)。
该方法制氯气,消耗的主要原料是 。
28、化学实验小组从印刷电路板废液(含)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晶体的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腐蚀废液中含有常用试剂是 。
(2)有同学建议,使用和盐酸代替以减少污染,则反应离子方程式 。
(3)甲同学用酸性溶液检测溶液b中是否含有。乙同学认为甲的方案不正确,理由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操作Ⅱ有五步: 、 、 、洗涤、干燥。加盐酸的目的是防止加热时溶液b与沸水的反应,写出要防止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 。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屠呦呦采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
B.固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固氮是将游离态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化合物,固氮不是减少污染性气体排放的方法,B错误;
C.防雾霾效果好的口罩间隙更小,透气性相对较差,往往呼吸阻力较大,C正确;
D.胶体的粒子直径为1-100nm,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污染物颗粒,不完全属于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D错误;
故答案选C。
2、答案:C
解析:A.18g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电子数为10mol,A错误;
B.48g和的混合气体中含有O原子的物质的量为48g÷16g/mol=3mol,B错误;
C.和CO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22.4L两者的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为28g/mol,C正确;
D.选项中并未说明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氯离子的物质的量,D错误;
故答案选C。
3、答案:D
解析:A.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做干燥剂涉及氧化钙与水的反应,为化学变化,A错误;
B.碱性氧化物为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B错误;
C.,氢硫酸为弱酸,硫酸为强酸,故弱酸与盐反应可能生成强酸,C错误;
D.(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OH过量则(次磷酸)为一元酸,所以是正盐,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A.中的Cl失电子生成,是氧化产物,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则氧化性,A错误;
B.中的Cl得电子生成,氯气是还原产物,B错误;
C.氯酸分解得到氧气和氯气,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7.6,C错误;
D.该反应中8个中4个Cl得到20个电子生成2个Cl2,4个Cl失去8个电子生成4个,6个O失去12个电子生成3个,因此若生成1.5mol,转移10mol电子,D正确;
故答案选D。
5、答案:B
解析:A.醋酸为弱酸不能拆,反应为,A错误;
B.铜片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气体和水,反应为,B正确;
C.氯化铵浓溶液跟浓NaOH溶液混合后加热生成氨气和水:,C错误;
D.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酸性溶液和双氧水混合生成氧气和锰离子、水,酸性环境中不会生成氢氧根离子,反应为:,D错误;
故选B。
6、答案:C
解析: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呈酸性,酸性溶液中醋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存在,A错误;
B.强酸性溶液中,氢离子、高锰酸根离子和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
C.含大量硫酸根离子的澄清溶液中,选项中的四种离子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正确;
D.能与铁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氢离子、硝酸根离子、Fe反应生成NO而不是,因此硝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存在,D错误;
故答案选C。
7、答案:A
解析:A.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小,HCl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可用饱和食盐水洗气的方式除去氯气中的HCl,A正确;
B.亚硫酸钠在空气中加热容易被氧气氧化成硫酸钠,B错误;
C.品和溶液通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无法除去二氧化硫,C错误;
D.能与水反应生成NO,不能用水、洗气的方法除去中的NO,D错误;
故答案选A。
8、答案:D
解析:A.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A错误;
B.氯化钙与二氧化碳不反应,B错误;
C.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C错误;
D.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硫酸,,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A.还原性,则氧化性,故铁离子可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根,正确,A错误;
B.还原性,则氧化性,碘单质可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根,正确,B错误;
C.还原性,将氯气通入NaBr和NaI的混合溶液中:先被氧化,C错误;
D.还原性,则氧化性,方程式应为:,D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见光易分解的酸有HClO和,硝酸满足图示转化流程,但硝酸见光分解体现其不稳定性,A错误;
B.若A为铁,满足图示转化条件的X为硝酸或硫酸,常温下铁遇到浓硫酸和浓硝酸都会发生钝化,B错误;
C.A为碳单质,X为硝酸或者硫酸,生成的C为,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两者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一定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C正确;
D.若X为浓硫酸,A为Cu,则生成的B为,D为,不是红棕色气体,D错误;
故答案选C。
11、答案:A
解析:A.配制480mLNaOH溶液,需要选用500mL容量瓶,所需称量的NaOH的质量为0.1×0.5×40=2.0g,故A正确;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溶质的质量,溶质在烧杯中进行溶解,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到室温后,用玻璃棒把溶液转移到500mL容量瓶,并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转移进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1-2cm时,用胶头滴管滴加,最后定容,所以配制操作必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故B错误;
C.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待溶液冷却到室温后,根据“热胀冷缩”规律,溶液的体积偏小,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故C错误;
D.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大,会造成所配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故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A.通入硝酸铁稀溶液中,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是因为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溶液立即又变为棕黄色,是因为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所以最终被还原的是,故A正确;
B.能够被氧化成,能够被稀硝酸氧化成,则氧化性:稀硝酸>>稀硫酸,故B错误;
C.稀溶液中,在酸性环境中被还原为NO,NO是无色的难溶于水的气体,故C正确;
D.上述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故整个过程相当于和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由关系式可知,与NO的体积比为3∶2,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3、答案:A
解析:A.取一定量固体,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向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说明有反应发生,因为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而结晶析出,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A正确;
B.若二氧化碳生成量较多,氢氧化钙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最终仍为澄清溶液,但是样品中含有碳酸氢钠,B错误;
C.球形干燥管增重4.4g,这4.4g为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0.1mol二氧化碳,根据,可知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所取样品中含有16.8g,C错误;
D.设样品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和ymol,混合物的质量为m,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沉淀完全,沉淀为碳酸钡,质量为n,则有106x+84y=m,197x+197y=n,m、n已知,可求出碳酸钠的含量,D错误;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A.碘化钾被氧化为碘单质,碘化剂为还原剂,还原剂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故还原性:,A错误;
B.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蓬松多孔的黑色物质,浓硫酸先使蔗糖脱水生成C单质,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C单质与浓硫酸反应生成,同时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使体积膨胀,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生成固体变浑浊,B正确;
C.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铁先被硝酸氧化生成再被过量铁粉还原生成,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现象错误,C错误;
D.Na里投入溶液,由于Na的还原性极强,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NaOH与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但在无水熔融条件下钠会置换铜,D错误;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A选项,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离子可能为,故A错误;
B选项,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或,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或,故B错误;
C选项,向溶液中先加入盐酸酸化,没有明显现象,则排除离子的干扰,再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故C正确;
D选项,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钙,也可能为碳酸钡,则原溶液可能含有或,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6、答案:A
解析:A.浓硫酸与铜反应制备需要加热,图中缺少加热装置,A不能;
B.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生成的氯气中含有HCl,用排饱和实验水法除去氯气中的HCl,同时收集氯气,B可以;
C.双氧水在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氧气通过排水集气法收集,C可以;
D.浓氨水和NaOH固体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可通过排四氯化碳的方法收集,D可以;
故答案选A。
17、答案:D
解析:A.属于强电解质,但是不能导电,A错误;
B.属于强电解质但是不能导电,B错误;
C.为弱电解质且不能导电,C错误;
D.融化的食盐是强电解质且能导电,D正确;
故答案选D。
18、答案:D
解析:A.二氧化氮可与与水反应生成硝酸造成酸雨,A有关;
B.雾霾主要是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B有关;
C.氮氧化物在空气中经太阳光照射可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污染,C有关;
D.白色污染一般指一次性塑料袋等,D无关;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A.通入亚硫酸中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铵,故A不符合题意;
B.通入到溶液中,和氯化钡不反应,没有沉淀生成,故B符合题意;
C.通入溶液变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和亚硫酸反应生成硫酸,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C不符合题意;
D.具有还原性,和亚硫酸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硫单质沉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答案:AB
解析:A.水和反应生成NaOH和,同时反应放热导致脱脂棉燃烧,能验证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A正确;
B.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同时放热,大试管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导致U形管中红墨水左低右高,能验证Cu与浓硝酸反应的热量变化,B正确;
C.检验氨气应该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C错误;
D.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小试管内放置碳酸氢钠,大试管内放置碳酸钠,D错误;
故答案选AB。
21、答案:CD
解析:A.根据操作①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推断一定不存在,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与,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白色沉淀2是氯化银,C错误;
D.原溶液一定不含氯离子,D错误;
故选CD。
22、答案:BD
解析:A.一水合氨为弱碱,在离子方程式中不可拆,A错误;
B.硫酸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同时生成硫酸钡沉淀,离子方程式为:,向氢氧化钡中加入过量量硫酸氢钠溶液,由于硫酸氢钠过量,故氢离子和硫酸根过量,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也为该方程式,B正确;
C.向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碘离子的还原性大于亚铁离子,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错误;
D.向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气体与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气体,都是二氧化硫与氢氧根反应生成亚硫酸氢根,离子反应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BD。
23、答案:BC
解析:A.剩余固体是Cu,A错误;
B.反应后溶液中含有0.45mol+0.2mol=0.65mol,含有0.1mol,,B正确;
C.原固体混合物中含有Cu质量为0.1mol×64g/mol+3.2g=9.6g,C正确;
D.反应后溶液中无铁离子,D错误;
故答案选BC。
24、答案:CD
解析:A.小苏打为碳酸氢钠,将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可制得,,为化合反应,A错误;
B.铁粉与氯化铁反应可生成氯化亚铁,,为化合反应,B错误;
C.铜和硫粉加热可得硫化亚铜,,无法通过化合反应制得硫化铜,C正确;
D.可用亚铁盐与碱发生复分解制得氢氧化亚铁,无法用过化合反应制得,D正确;
E.将二氧化氮、氧气一起通入水中可制得硝酸,,为化合反应,
故选CD。
25、答案:BC
解析:A.铁粉与NaCN不反应,无法用于处理泄漏的氰化钠,A错误;
B.双氧水可与氰化钠发生反应,,可用于处理泄漏的氰化钠,B正确;
C.臭氧可与氰化钠发生反应,,可用于处理泄漏的氰化钠,C正确;
D.氯化钠与氰化钠不反应,无法无法用于处理泄漏的氰化钠,D错误;
故选BC。
26、答案:(1);
(2)0.2mol
(3);0.336
(4)
解析:(1)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为,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NO和H2O,化学方程式为
(2)NO与反应可直接生成硝酸,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4个NO中的N失去12个电子,3个中的O得到12个电子,转移0.6mol电子时,参与反应的NO有0.2mol。
(3)1.92gCu物质的量为0.03mol,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02mol,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6mol,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氢离子不足,生成的NO的量取决于氢离子的个数,现有氢离子0.06mol,则生成NO0.015mol,标况下体积为0.336L。
(4)稀硫酸、Cu和氧气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7、答案:(1)分液漏斗
(2)饱和氯化钠溶液关闭活塞K,使B中的压强增大,此时饱和氯化钠溶液被压入漏斗中,从而储存少量氯气;;
(3);
(4)HCl、
解析:(1)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①装置B用于储存少量氯气,应该盛装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能减少氯气的溶解度
②收集并储存氯气的操作方法是:关闭活塞K,使B中的压强增大,此时饱和氯化钠溶液被压入漏斗中,从而储存少量氯气;
③A为氯气的发生装置,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④D为尾气处理装置,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故离子反应为:
(3)①若装置C中盛装的是溶液,亚硫酸氢根有还原性,氯气可氧化亚硫酸氢根,故离子反应为:;
②C中盛装的是氢氧化铁与烧碱,通氯气在40℃反应,即可制备,故反应为:;
(4)由图可知反应Ⅰ的反应物为:HCl、CuO,反应Ⅱ的反应物为:,但氯化铜和氧化铜为中间产物,故消耗的反应物为HCl、。
28、答案:(1)硫氰化钾溶液
(2)
(3)
(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解析:(1)硫氰根遇铁离子生成血红色的硫氰化铁,即将硫氰化钾溶液滴加到含铁离子的溶液中,溶液变为血红色,故用硫氰化钾溶液鉴别;
(2)在酸性条件下可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故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3)溶液中含有氯离子,高锰酸根可将氯离子氧化,故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4)液b的溶质为,加入盐酸,抑制铁离子的水解,防止加热时溶液b与沸水的反应,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可得晶体;氯化铁与沸水的反应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