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已经形成若干文化体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 )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B.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C.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 D.受外来文明的影响较深
2、下列文物中可作为研究商朝历史第一手材料的是( )
A.
B.
C.
D.
3、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说明当时( )
A.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以部落联合为统治基础
C.血缘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D.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明确
4、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赵国政局动荡。据此可知,当时( )
A.分封制化解了诸侯间矛盾 B.中央集权出现加强的趋势
C.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 D.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
5、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颧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汉”。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
A.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C.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6、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华夏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紧张 B.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C.北方战乱大量汉族士人南迁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7、《新论》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这表明郢都( )
A.是商业繁荣的中心都市 B.涌现富比王侯的工商业者
C.使用尖首刀币进行贸易 D.当地手工业分工十分粗糙
8、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
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 )
A.中央集权 B.立信于民 C.发展农业 D.奖励军功
9、下文标注①②③反映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学派?( )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①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②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A.儒家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法家
C.法家道家儒家 D.法家儒家道家
10、班固在《汉书·主父偃传》中写道“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他对秦始皇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
A.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
1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秦代的一项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分封制的推行 B.郡县制的形成 C.秦朝面临危机 D.贵族政治衰落
12、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凸显皇帝独尊 B.保证皇帝专制
C.重建礼乐文化 D.宣扬皇帝功业
13、在云梦秦简中,有许多律文涉及秦国官吏的任免、考核等。如《置吏律》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据此可知,秦代( )
A.倡行儒家礼治 B.重视官吏品行 C.推崇军功爵制 D.忽视官吏政绩
14、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秦朝推行暴虐政策
15、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朝采取的不
同于秦朝的制度是( )
A.推行郡县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度 D.与民休息
16、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17、汉武帝时期,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汉武帝之所以采用该制度是因为此制度有助于( )
A.中央集权 B.终结相权 C.恢复经济 D.强化皇权
18、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与敦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实行中外朝制 B.秦始皇修长城
C.开通丝绸之路 D.班超投笔从戎
19、下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 )
①筒政减吏,节省开支; ②大兴儒学,推崇气节; ③防范外戚,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④释放奴婢,清查全国垦田户口。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0、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欲查阅与此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 )
A.《史记》 B.《汉书》 C.《春秋》 D.《后汉书》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官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
记载田租的竹简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3、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A项正确;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排除B项;呈现出北方多于南方,排除C项;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独立性,排除D项。故选:A。
2、答案:A
解析: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诸侯拥有很大权力,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正确。
4、答案:C
解析:材料“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赵国政局动荡”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核心即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说明当时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受到冲击而非强调分封制,材料也没有体现诸侯之间的关系,而且“化解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因此A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况且秦朝才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统治阶层致力于变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颧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可知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银首人俑铜灯为身着中原服饰的狄人形象,说明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故选C项;秦朝时才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战国银首人俑铜灯,并不涉及各国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但“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和变革”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均有体现,图中“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和变法”属于政治方面,“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属于思想文化方面,因此,空白处应体现为经济方面,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即是这一时期经济方面的变化,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故A错误。BC两项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故排除。故选:D。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车挂毅,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敞”可知,战国时期的楚国郢都车马很多,人口众多生活富足,是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交易的货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C
解析:
9、答案:D
解析:A.法家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与①相符,故①是法家,A项说①是儒家,故A项错误;B.法家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与①相符,故①是法家,B项说①是儒家,故B项错误;C.儒家强调以民为本,与②相符,故②是儒家,C项说②是道家,故C项错误;D.法家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与①相符,故①是法家;儒家强调以民为本,与②相符,故②是儒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与③相符,故③是道家,故D项正确。故选:D。
10、答案:D
解析: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强调的是秦国统一海内的功绩,故D项正确; 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明显是强调秦统一的功绩,和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帝权威、实行郡县制无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该时期废除了分封制。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而分封制下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同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秦朝面临危机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的是贵族政治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朕、诏、玺为皇帝专用,避讳皇帝的名字,这些规定主要是凸显皇帝独尊,A项正确;材料这些规定无法体现保证皇帝独裁,排除B项;C与材料无关,排除;朕、诏、玺为皇帝专用,避讳皇帝的名字,无法体现宣扬皇帝功业,排除D项。故选:A。
13、答案:B
解析:材料“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强调的是官吏必须忠诚、清廉、善行等,体现了对官吏品行的重视,B项正确;秦朝倡行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军功爵制,排除C项;材料“举事审当”便是对官吏行政的要求,而且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有比较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并不忽视官吏的政绩,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贾谊认为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也即实行暴政政策,D项正确;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有其积极作用,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衰亡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秦朝的政治制度,同时又对秦朝制度进行发展,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以及皇帝制度是汉代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错误。休养生息汉代初年为了恢复发展经济采取的经济措施,秦朝没有该措施,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故选:D。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的措施是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而不是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
17、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可以看出是汉朝的中外朝制度,目的是为了限制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故选:D。
18、答案:C
解析:与敦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开通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过敦煌,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C符合题意;ABD与敦煌无关,排除。故选:C。
19、答案:B
解析:从材料“如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实现了全国统一。刘秀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如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这三个治世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
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而《史记》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欲查阅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史记》,A项正确;《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的史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春秋》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史事,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后汉书》记载的是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的史事,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
21、答案:(1)特征:受封对象多样,以王族为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以血缘为基础,层层分授,等级森严;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2)主要措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乡、里亭的基层组织。意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基层管理;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对后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1)特征:由材料图1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因此受封对象多样,以姬姓贵族为主;从图2中的等级序列可以看出天子是最高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层层分授,等级森严;结合所学知识,权利与义务相结合、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2)主要措施:结合材料“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材料“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可知建立乡、里、亭的基层组织。意义:结合材料“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及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基层管理;由材料“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对后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1)材料一中前两幅图片反映了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第3幅图片反映了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经出现。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可归纳出连坐法、奖励军功等措施。第二小问,依据第一小问的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土地私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秦国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
23、答案:(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举措: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郡县制和皇帝制方面回答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关于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的新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设立刺史制度方面分析作答。
(2)本题根据材料二“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重用儒生、建立太学、表彰六经等方面回答即可。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