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上 小明的一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一上 小明的一天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2-29 10:1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明的一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明的一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也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一年级上学期主要是对钟表的整体感知及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识整时和半时,通过展示“小明的一天”展开了学习,结合一天的具体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钟表方面的知识并提高技能,结合观察、分类以及动手拨一拨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学会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并在课程中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半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这种认识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此,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整时和半时的过程,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课前分享,激趣导入。
1.课前分享,畅谈前置学习的收获。
2.同桌交流,小结收获。
3.师生互动,揭示课题:小明的一天。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结合情境,初识时间。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分享认读时间的途径。
(2)同桌交流,将其他情境图中的信息表述完整。
(3)学生汇报。
2、认识整时和半时
(1)根据指针的位置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将时间分类。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根据分针的位置进行分类。
预设2:根据时针的位置进行分类。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发现时钟的特点,小结整时和半时的特征。
(4)解决疑问:时针在9和10中间,为什么是9时半而不是10时半呢?
(5)开展竞争游戏,检验效果,烘托气氛,设置疑问。
(6)反馈交流,巩固提升。
3、自主分享,动手实践。
(1)学生介绍自己的一天,全班拨动钟表互动展示。
(2)同桌交流,一人说一人拨。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升。
1、辨析早上9时和晚上9时。
2、补充认识电子计时法。
3、拓展影子长短与时间的关系。
4、感受数学文化,开拓视野。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2.合唱歌曲《时钟在说话》。
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借助前置学习,为课堂做好铺垫。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经常看到钟表,但对钟表未必了解,熟悉的未必是熟知的。因此在设置本节课的前置学习时,共设置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了解学情为主。学生绘制了“我心目中的钟表”。第二阶段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钟表,利用身边的实物切身的了解钟面上都有什么,并对自己画的钟表进行反思。第三阶段鼓励学生拨动钟表,观察不同时刻指针的位置,将指针的位置与对应时刻建立起联系,为“利用指针读时间”形成初步的感知。经过前置学习,为本节课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手脑并用,突破难点。
本节课为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设置了四个环节。整个过程中落实学生学和教师教相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三、信息技术协助,点燃学习热情。
本节课为了让学习和练习更有趣味性,我做一些新的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及时反馈学生合作讨论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信息素养。对于青年教师,我们应勇于接受新的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