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课一练
1.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蜡烛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
B. 用小刀可将蜡烛切开,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
C.蜡烛吹灭后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D.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D
【详解】A、蜡烛的密度小于水,故蜡烛浮于水面,正确;
B、蜡烛的硬度较小,故用小刀可将蜡烛切开,正确;
C、蜡烛吹灭后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正确;
D、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不能说明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D。
2.过生日时,精美的蛋糕上都会插上漂亮的生日蜡烛,点燃后,让我们吹灭。我们学化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就是观察 和描述蜡烛的燃烧。如图所示是实验中的几个步骤,请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甲 丙
A. 实验前要先观察物质的形态、外观等,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
B. 由图甲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外焰温度最高
C. 由图乙可见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由图丙可证明蜡烛燃烧时是气体燃烧
【答案】D
【详解】A.实验前要先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等),这与平时点燃蜡烛明显不同,该选项结论正确;
B.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上,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则说 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该选项结论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可观察到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结论正确;
D.蜡烛熄灭后会产生一缕白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点燃白烟,白烟可以燃烧,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故选D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同学们在研究措烛的性质时发生一系列变化,关于蜡 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的燃烧是石蜡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B. 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所用氧气最好用排水法收集。
C.蜡烛火焰上压一块白瓷板,白瓷板变黑,说明在不同情况下蜡烛燃烧的产物可能不同
D. 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答案】B
【详解】A、蜡烛的燃烧是石蜡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所用氧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为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会混入水蒸气对生成的水会造 成干扰,所以氧气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符合题意;
C、蜡烛火焰上压一块白瓷板,导致氧气减少,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白瓷板变黑,说明在不同情况下蜡烛燃 烧的产物可能不同,不符合题意;
D、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不符合题意。故选B。
4.下列有关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是无色气体,但成分比例不同
B. 呼出气体中仍有氮气
C. 利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可比较二者的氧气含量
D. 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相比,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
【答案】c
【详解】A、都是无色气体,呼吸过程中发生气体交换,成分比例不同,正确;
B、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气体中含有氮气,正确;
C、人体吸入和呼出的空气中含有氧气,但是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该用燃着的木条比较氧气含量,选项错 误;
D、吸入空气后氧气被人体吸收并发生气体交换生成二氧化碳,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氧气明显减少,二氧化碳明显增多,正确
故选C。
5. 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 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向瘪塑 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35s 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
B.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C.80s 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低
D. 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答案】C
【详解】A、35s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上升,氧气浓度开始下降,说明35s时开始向望料袋中吹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80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5000×0.0001%-2.5%,所以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
的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80s 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所以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 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量变少的是
A. 氧气 B. 水蒸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答案】A
【详解】A、氧气的含量: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量变少,正确;
B、水蒸气的含量: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量变多,错误;
C、二氧化碳的含量: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量变多,错误;
D、稀有气体几乎不被人体吸收,故量基本不变,错误;
故选A。
7.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我们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某班同学在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 中水蒸气的含量有何不同时,对课本实验方案提出了如下质疑。你认可的是
A. 玻璃片太光滑,不如用硬纸板好
B. 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差别不大,现象对比差异不明显
C. 哈气时呼出气体的流速快、温度高违背了对比实验单一变量的要求
D. 哈气时玻璃片上的有害物质会进入实验者体内,危害健康
【答案】C
【详解】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在玻璃片现象明显,故说法错误;
B、哈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而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多,故说法错误; C、哈气时呼出气体的流速、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水雾的产生,故说法正确;
D、哈气时,不会带有有害物质,故说法错误。
故选C。
8. 小丽同学以“我们所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为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1)找出自己穿过的几件衣服进行观察、对比,同时还做了一张表格,从衣服商标上摘录了面料的种类。 (2)到服装厂了解制造衣服常用的面料,并收集了几种面料的下脚料。
(3)在空气中分别点燃几种不同的面料,观察并记录它们燃烧的现象。
(4)归纳概括得出所穿衣服用的是什么面料。
在以上探究活动中,没有涉及的科学方法有
A. 文献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调查法
【答案】A
【详解】从找自己的衣服观察、对比,属于观察法;到服装厂了解,属于调查法;点燃不同面料,记录燃烧现象,属于实 验法,则没有涉及的学科方法是文献法,故选A。
9.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热量
B.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案】C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错误;
B、描述实验现象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故错误;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错误; 故选:C
10.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褪色。常温下,利用如图实验测定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量的相对多少,要得出正 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A. 胶头滴管每次吸取果汁的体积
C. 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
B. 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D. 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体积
【答案】A
【分析】用对比实验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量的相对多少,要控制淀粉-碘溶液的浓度与体积相同,对比加入苹果 汁和橙汁至淀粉-碘溶液褪色时的体积。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实验中需要对比的是加入果汁的总体积,不需要控制胶头滴管每次吸取果汁的体积,故选 项符合题意;
B、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需要相同,这样可以数加入果汁的滴数,再结合其他的数据,得出加入苹果汁 和橙汁的体积,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实验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要相同,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实验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体积要相同,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1. 填空:
(1)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学会观察实验,比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点燃前,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蜡烛的一些物理性质,用小刀可以把蜡烛切一块下来,说明蜡烛质 (“软”或 硬"),蜡烛放入水中,发现它会 (“沉入"或“浮在水面,说明蜡烛密度比水 (“大”或“小”),并且溶于水。
(3)蜡烛燃烧时,发现火焰的颜色不一样,我们把火焰分为 ,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燃烧时火 焰上倒放一个于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壁上有 产生,再倒扣一个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发现石灰水会变 ,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 和
(4)蜡烛吹灭后发现有一股 产生,用燃著的火柴通过白烟 (“可能”或"不可能")把蜡烛重新引燃。
【答案】(1)实验
(2) 软 浮在 小 难
(3) 外焰 内焰 焰心 水雾 浑浊 水 二氧化碳
(4) 白烟 可能
【详解】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故填:实验。
(2)用小刀可以把蜡烛切一块下来,说明蜡烛质软;蜡烛的密度小于水,且难溶于水,因此将蜡烛放入水中,发 现它会浮在水面。故填:软;浮在;小;难。
(3)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燃烧时火 焰上倒放一个干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壁上有水雾产生,再倒扣一个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发现石灰水会变浑
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填:外焰;内焰;焰心;水雾;浑浊;水;二氧化碳。
(4)蜡烛吹灭后发现有一股白烟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用燃着的火柴通过白烟可能把蜡烛重新引燃。故 填:白烟;可能。
1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探究。
(1)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说明呼出气体 溶于水;
(2)比较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分别取一瓶空气和呼出气体,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到现象为 ,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含量高;
(3)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将 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观察到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的现象,证明呼出气体中 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含量低。
【答案】(1)难或不易
(2)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澄清石灰水无现象
(3)燃着的木条
【分析】 (1)
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所以呼出气体应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
(2)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低,分别取一瓶空气和呼出气体,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观察到现象为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观察到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的现象,证明呼出 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含量低。
13.某同学用相同的两个玻璃罩探究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其中的燃烧情况。
实验I:如图甲,将三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编号,并等距离定在铁丝上,在铁丝两侧点燃高、低两支蜡 烛,立即用玻璃罩扣上,使铁丝处于正中位置。三个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如表格所示。
实验I: 如图乙,将三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分别置于玻璃罩内的不同位置。点燃蜡烛,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 的示数明显增大, A、C 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实验I中,先熄灭的是 (填“高”或“低”)蜡烛。
(2)通过上述实验,解释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的原因。
(3)结合实验及相关知识分析,高层楼房著火时, 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做法有 (可多选):
A 排队乘电梯依次撤离
B 向著火楼层的上方撤离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跑离火场
D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答案】 高 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热,使火焰周围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向上 运动;玻璃罩上方温度较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CD
【详解】 (1)由表可知,1号容器中的澄清石灰水最先变浑浊,说明生成的二氧化碳先汇聚到烧杯的上部,则实验I 中先熄灭的是高层的蜡烛,故填高。
(2)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是因为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热,使火焰周 围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向上运动,玻璃罩上方温度较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 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故填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放热,使火焰周围 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向上运动,玻璃罩上方温度较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逐渐在其上方聚集,先与1号容器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3)A 高层楼房着火时易造成电路断电,不可乘电梯撇离,选项错误;
B 着火时生成的有害气体与烟尘受热密度变小,向上挥发,所以高层楼房着火时不可向着火楼层的上方撤离,选项错误;
C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避免有害气体或烟尘进入呼吸道,着火时生成的有害气体与烟尘受热密度变小,向上挥发,弯腰跑离火场可以避免室息,选项正确;
D 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选项正确,故填CD。
三、科普阅读题
14.长沙市某地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
亚硝酸钠兑成的防锈水能用于有色金属(铜、铝等)的防锈,亚硝酸钠兑成防锈水,需加碳酸钠调pH值9左右对黑色金属 防锈效果较好,亚硝酸钠是一种还原剂,化学式为NaNO2, 被氧化后变为NaNO3, 主要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以及水中 的其他少量氧化剂,从而达到延缓钢铁锈蚀的目的。但亚硝酸钠毒性较大,现在已较少使用。
(1)根据上表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 、
(2)测定防锈水的pH在实验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是 。
(3)防锈水实现防锈作用的原理是 。
(4)写出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亚硝酸钠的过程 (合理即可)。
【答案】 易溶 熔点为271℃ pH试纸或pH计 除去水中的氧,使金属无法与氧结合反应 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 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该食盐中含有亚硝酸钠,反之不含(或取少量样品加热到320℃以上,若有臭味气体生 成,则食盐中含有亚硝酸钠,反之不含)
【详解】(1)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易溶,熔点为271℃,
(2))pH试纸或pH计用来测量物质的pH值,因此测定防锈水的pH在实验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是:pH试纸或pH计。 (3)亚硝酸钠是一种还原剂,化学式为NaNO , 被氧化后变为NaNO3, 主要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以及水中的其他少 量氧化剂,从而达到延缓钢铁锈蚀的目的,因此防锈水实现防锈作用的原理是:除去水中的氧,使金属无法与氧 结合反应。
(4)亚硝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受热能放出有臭味的气体,所以检验是否含亚硝酸钠的方 法: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该食盐中含有亚硝酸钠,反之不含;(取少量样品加热到320℃以上,若有臭味气体生成,则食盐中含有亚硝酸钠,反之不含)。
四、科学探究题
15.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 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 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 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 据对比,你认为物质燃烧时,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火焰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答案】(1)气体
(2) 沸点 当物质燃烧时火焰的温度高于其沸点时,有火焰产生 有
【详解】 (1)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此火焰是石蜡蒸 气燃烧产生的,因为固态石蜡不会沿导管向上运动,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故填气态;
(2)石蜡燃烧有火焰,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分析表格中石蜡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 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分析表格中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 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由此可以看出,火焰的形成与物质的沸点有关;
当物质燃烧时火焰的温度高于其沸点时,有火焰产生;
而钠燃烧时的温度高于其沸点,故钠燃烧时有火焰产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课一练
1.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蜡烛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
B. 用小刀可将蜡烛切开,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
C.蜡烛吹灭后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D.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2.过生日时,精美的蛋糕上都会插上漂亮的生日蜡烛,点燃后,让我们吹灭。我们学化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就是观察 和描述蜡烛的燃烧。如图所示是实验中的几个步骤,请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甲 丙
A. 实验前要先观察物质的形态、外观等,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
B. 由图甲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外焰温度最高
C. 由图乙可见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由图丙可证明蜡烛燃烧时是气体燃烧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同学们在研究措烛的性质时发生一系列变化,关于蜡 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的燃烧是石蜡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B. 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所用氧气最好用排水法收集。
C.蜡烛火焰上压一块白瓷板,白瓷板变黑,说明在不同情况下蜡烛燃烧的产物可能不同
D. 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4.下列有关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是无色气体,但成分比例不同
B. 呼出气体中仍有氮气
C. 利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可比较二者的氧气含量
D. 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相比,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
5. 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 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向瘪塑 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35s 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
B.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C.80s 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低
D. 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6.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量变少的是
A. 氧气 B. 水蒸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7.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我们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某班同学在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 中水蒸气的含量有何不同时,对课本实验方案提出了如下质疑。你认可的是
A. 玻璃片太光滑,不如用硬纸板好
B. 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差别不大,现象对比差异不明显
C. 哈气时呼出气体的流速快、温度高违背了对比实验单一变量的要求
D. 哈气时玻璃片上的有害物质会进入实验者体内,危害健康
8. 小丽同学以“我们所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为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1)找出自己穿过的几件衣服进行观察、对比,同时还做了一张表格,从衣服商标上摘录了面料的种类。
(2)到服装厂了解制造衣服常用的面料,并收集了几种面料的下脚料。
(3)在空气中分别点燃几种不同的面料,观察并记录它们燃烧的现象。
(4)归纳概括得出所穿衣服用的是什么面料。
在以上探究活动中,没有涉及的科学方法有
A. 文献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调查法
9.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热量
B.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10.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褪色。常温下,利用如图实验测定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量的相对多少,要得出正 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A. 胶头滴管每次吸取果汁的体积
C. 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
B. 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D. 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体积
二、填空题
11. 填空:
(1)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学会观察实验,比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点燃前,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蜡烛的一些物理性质,用小刀可以把蜡烛切一块下来,说明蜡烛质 (“软”或 硬"),蜡烛放入水中,发现它会 (“沉入"或“浮在水面,说明蜡烛密度比水 (“大”或“小”),并且溶于水。
(3)蜡烛燃烧时,发现火焰的颜色不一样,我们把火焰分为 ,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燃烧时火 焰上倒放一个于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壁上有 产生,再倒扣一个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发现石灰水会变 ,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 和
(4)蜡烛吹灭后发现有一股 产生,用燃著的火柴通过白烟 (“可能”或"不可能")把蜡烛重新引燃。
1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探究。
(1)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说明呼出气体 溶于水;
(2)比较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分别取一瓶空气和呼出气体,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到现象为 ,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含量高;
(3)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将 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观察到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的现象,证明呼出气体中 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含量低。
13.某同学用相同的两个玻璃罩探究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在其中的燃烧情况。
实验I:如图甲,将三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编号,并等距离定在铁丝上,在铁丝两侧点燃高、低两支蜡 烛,立即用玻璃罩扣上,使铁丝处于正中位置。三个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如表格所示。
实验I: 如图乙,将三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分别置于玻璃罩内的不同位置。点燃蜡烛,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 的示数明显增大, A、C 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实验I中,先熄灭的是 (填“高”或“低”)蜡烛。
(2)通过上述实验,解释1号容器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的原因。
(3)结合实验及相关知识分析,高层楼房著火时, 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做法有 (可多选):
A 排队乘电梯依次撤离
B 向著火楼层的上方撤离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跑离火场
D若火势不大,可用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三、科普阅读题
14.长沙市某地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
亚硝酸钠兑成的防锈水能用于有色金属(铜、铝等)的防锈,亚硝酸钠兑成防锈水,需加碳酸钠调pH值9左右对黑色金属 防锈效果较好,亚硝酸钠是一种还原剂,化学式为NaNO2, 被氧化后变为NaNO3, 主要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以及水中 的其他少量氧化剂,从而达到延缓钢铁锈蚀的目的。但亚硝酸钠毒性较大,现在已较少使用。
(1)根据上表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 、
(2)测定防锈水的pH在实验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是 。
(3)防锈水实现防锈作用的原理是 。
(4)写出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亚硝酸钠的过程 (合理即可)。
四、科学探究题
15.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 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 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 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 据对比,你认为物质燃烧时,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火焰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