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湖南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南模拟)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能支持此结论的是( )
A.大型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B.陶器和牲畜遗骸
C.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很大 D.祭坛和神庙遗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分化明显意味着当时贫富分化现象明显,而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很大恰好说明贫富分化现象,故选C;
大型氏族公共活动场所说明人们的生活情况,而不能体现阶级分化,故排除A;
陶器说明原始手工业出现,而牲畜遗骸佐证家畜饲养的出现,与阶级分化无关,故排除B;
祭坛和神庙遗址体现了古人的宗教情况,与阶级分化无关,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023·湖南模拟)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
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材料“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农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经营,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项正确;
当时传统经济结构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A项;
材料与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无关,排除B项;
西汉前期并未调整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3·广州一模)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民族交融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门第观念;
D错误,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但是不能看出羁縻政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已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民族交融加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2023·辽宁模拟)北宋中晚期,褪去浮华的极简主义孕育在定窑瓷器的刻花、构图、纹样之中。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其刻花装饰有别于前期的浮雕形式,独具一格;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这些现象( )
A.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B.显示出文化交融推动艺术的多样
C.成为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根源
D.促进中国文化和外来文明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中晚期,……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可知,材料体现出宋代定窑瓷器装饰图案既有佛教风格,也有道教、儒教的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佛教和道教思想在发展中同儒学相交融,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产生重要影响,定窑瓷器图案装饰的变化呈现出三教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
题干只能体现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无法得出,排除A项;
理学产生源于宋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排除C项;
材料现象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明影响的结果,而不是推动外来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宋的文学艺术,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北宋中晚期,……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2023·广东模拟)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 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从俗从宜,各得其适”可知清代雍正帝对国内民族关系的一些认知,说明清朝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
“从俗从宜,各得其适”反映了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不是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清代统治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
材料提及到了边疆地区的管理要因俗而治,没有开创新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3·湖南模拟)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 )
A.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 B.凝聚了反袁的革命势力
C.未能阻止袁世凯称帝 D.说明当时共和制不健全
【答案】A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教仁通过改组国民党,使其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此宋教仁此举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A项正确;
宋教仁被刺杀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反袁的革命势力,排除B项;
宋教仁在1913年就被刺杀,而袁世凯称帝在1915年,而材料强调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的作用,排除C项;
国民党可以获得多数席位,说明共和制比较健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袁世凯独裁,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袁世凯独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2020高一下·定远月考)如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1904﹣﹣1912年洋务企业已经失败了,故A错误;1920年列强卷土重来,故B错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故C错误;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国民政府、美日的经济侵略,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8.(2023·湖南模拟) 1964年下半年开始,辽宁省的很多企业出现了人员调动、技术援助或整体搬迁的现象,如沈阳东北制药六厂的麻醉药品车间和人员,迁往宁夏中卫县,利用一个下马的铁厂作为厂址进行生产;抚顺铝厂的纯硅车间和人员,迁到贵州都匀,建设成贵州纯硅厂,为机械工业提供纯硅原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说明了辽宁向全国各地援助 B.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C.是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D.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中国进行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其中三线建设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三线建设,非辽宁向全国各地援助,排除A项;
当时工业布局并不均衡,排除B项;
抗美援朝是在20世纪5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十年探索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3·湖南模拟)下表为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由此可以推论出我国( )
表: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构成(合计=100)
1952年 83.5 7.4 9.1
1965年 81.6 8.4 10
1979年 69.8 17.6 12.6
1992年 59.7 21.4 18.9
2020年 23.6 28.7 47.7
A.农村人口不断流失经济衰退
B.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
C.第三产业经济产值增长最快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结构新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可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比数量呈下降趋势,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占比数量呈增长趋势,此消长趋势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此可以推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结构(含产业、从业结构等)的新变化,D项正确;
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比数量呈下降趋势,并不意味着“农村人口不断流失”,即便是在农村的人口流失了也不意味着“经济衰退”,排除A项;
计划经济时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前,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第二产业),这与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占比数量巨大无关,排除B项;
仅根据题干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增大无法得出其“经济产值增长最快”,这需要和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收益比较得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0.西方学者从影响整个人类历史方向的标准出发,提出了所谓的“三次浪潮”的社会变革学说。他们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巨大的变革浪潮,即原始社会的农业革命、近代社会的工业革命、当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信息革命。其中对第一次浪潮表述准确的是( )
A.农业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B.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C.人类对自然界加深了了解和认识
D.为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A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强调了原始社会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三次浪潮”之一,故A项正确;
B项“根本改变”说法绝对,排除B;
C项“加深了”与原始社会农业革命史实不符,排除C;
D项为农业文明的深远影响,表述不全面,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农业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三次浪潮”之一。
11.(2023·湖南模拟)15世纪以前,西亚北非、欧洲的许多人主要通过瓷器、丝绸等商品认识中国,极少数到过中国的人,也多倾向于描述中国的富庶,这导致中国文化在异域人眼中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中国文化的神秘感在欧洲消散主要得益于( )
A.启蒙运动的高涨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三角贸易的兴起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5世纪以前,西亚北非、欧洲的许多人主要通过瓷器、丝绸等商品认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及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主要集中在物质文明层面,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通过翻译中国经典著作,广泛且较为系统地在欧洲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欧洲的神秘感得以消散,A项正确;
工业革命使欧洲确立了在世界上的经济文化优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从崇拜转向蔑视,排除B项;
三角贸易的开展未对欧洲人消除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产生直接影响,排除C项;
世界市场的形成未对欧洲人消除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产生直接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启蒙运动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3·广州一模)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宣称“吾皇拿破仑……以保障人民幸福……现制定宪法”,强调“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这反映了( )
A.现代民法体系逐步形成 B.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D.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等信息分析可知,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平等、法治思想的传播,C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拿破伦战争传播平等法治思想,不能看出民法体系逐渐形成;
B错误,材料可以看出德意志平等思想的传播,不能看出民族意识的觉醒;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
13.(2023·广州一模)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为争取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访问土耳其,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国与土耳其签订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初步协议”。德国的上述举措( )
A.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体现了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
C.反映了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意在推动土耳其的工业化进程
【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等信息分析可知,德国的上述措施,有利于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结盟,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A正确;
B错误,材料现象不能看出军国主义的滋长;
C错误,材料无关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错误,德国的本意不在于推动土耳其的工业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
14.(2023·湛江一模)1920年,列宁实行全俄电气化计划,但是在电气化初期便出现了燃料、原料不足等问题,工业中心荒芜一片。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13年减少了1/3,使得工业处于艰难境地,电气化计划暂时告一段落。这表明在苏俄当时( )
A.亟待调整政策以恢复国民经济 B.农业集体化运动遭遇挫折
C.应该全力粉碎敌对势力的进攻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20年,列宁实行全俄电气化计划,但是在电气化初期便出现了燃料、原料不足等问题,工业中心荒芜一片。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13年减少了1/3,使得工业处于艰难境地,电气化计划暂时告一段落”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对外战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具备实行全俄电气化的条件,因此亟待调整政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A项正确;
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此时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已经结束,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苏俄经济萧条,没有体现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1920年,列宁实行全俄电气化计划,但是在电气化初期便出现了燃料、原料不足等问题,工业中心荒芜一片。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13年减少了1/3,使得工业处于艰难境地,电气化计划暂时告一段落”,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2023·湖南模拟) 1947-1962年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的高潮时期,大量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电影出现在了银幕上。其中107部电影明确攻击了共产主义和苏联,同时还有几十部关注共产主义威胁的影片。同时期苏联的电影围绕“攻击美国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揭露社会问题”和“对比苏联的善与美国的恶”进行创作。这表明( )
A.电影竞争决定美苏冷战的胜负 B.电影创作充斥强烈的冷战思维
C.电影事业深刻影响冷战的走势 D.电影宣传成为冷战的核心手段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7-1962年属于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电影创作都攻击和丑化对方社会制度,极力揭露和夸大对方的社会负面问题,这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对立的色彩。由此可见,当时两国的电影创作充斥着强烈的冷战思维,B项正确;
电影竞争决定美苏冷战胜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冷战深刻地影响电影事业的走势,排除C项;
电影宣传是冷战的一种重要手段,并非核心手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美苏冷战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3·湖南模拟) 2019年8月28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获得英国女王的批准,让下议院在9月9日至12日期间择日休会,直至10月14日,以便兑现其按时脱欧的承诺。这表明,英国( )
A.首相应与国王意见保持一致 B.脱欧必须得到女王的批准
C.国王、首相与下院三权分立 D.议会对脱欧不存在意见分歧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获得英国女王的批准,让下议院在9月9日至12日期间择日休会,直至10月14日,以便兑现其按时脱欧的承诺”可知,国王具有停止议会的权力,说明脱欧必须得到女王的批准,B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首相要获得女王批准,两者意见不一定一致,排除A项;
三权分立指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立,国王是虚君,统而不治,排除C项;
据材料信息可以说明议会对脱欧问题存在分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的代议制,解答本题根据“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获得英国女王的批准,让下议院在9月9日至12日期间择日休会,直至10月14日,以便兑现其按时脱欧的承诺”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2023·辽宁模拟)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元代初创的京杭大运河,经过明代多次大规模疏浚,重新贯通,形成了北京至杭州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建城所用的木料、砖瓦、石料等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运送的,临清的贡砖、苏州的金砖等,纷纷顺大运河漂流至北京,为宫城建筑添砖加瓦。大运河上还漂来了江浙的丝绸、棉布、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可谓“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
——据网络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由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点,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不同: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运河线路曲折且历程较长。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唐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历程缩短。原因: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得到定程度的开发。元朝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大都,经济重心南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运河历程缩短,减少了南方北运的成本。宋朝以后,黄河多次改道导致原有运河水量减少,部分河段废弃,元朝时借助了黄河夺淮人海,修复和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
(2)理解:大运河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北京及沿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在北京的交融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运河
【解析】【分析】(1)不同:根据地图上的位置信息可以看出,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运河线路曲折且历程较长。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唐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历程缩短。原因:结合所学,从唐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角度理解,可得出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得到定程度的开发。根据所学,从元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位置的变化进行理解,可得出元朝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大都,经济重心南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运河历程缩短,减少了南方北运的成本。根据所学可得出宋朝以后,黄河多次改道导致原有运河水量减少,部分河段废弃,元朝时借助了黄河夺淮人海,修复和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根据所学可得出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
(2)理解:根据“建城所用的木料、砖瓦、石料等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运送的,临清的贡砖、苏州的金砖等,纷纷顺大运河漂流至北京,为宫城建筑添砖加瓦。”得出大运河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大运河上还漂来了江浙的丝绸、棉布、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得出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北京及沿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根据所学,可从文化交融的角度概括,可得出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在北京的交融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故答案为:
(1) 不同: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运河线路曲折且历程较长。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唐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历程缩短。原因: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得到定程度的开发。元朝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大都,经济重心南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运河历程缩短,减少了南方北运的成本。宋朝以后,黄河多次改道导致原有运河水量减少,部分河段废弃,元朝时借助了黄河夺淮人海,修复和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
(2) 理解:大运河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北京及沿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在北京的交融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点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的含义分析。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轨迹:房地产权属性的变化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5年,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对公共房产进行管理和分配,私有房产仍允许买卖,但应在政府房产管理机构登记,发给房产契证。
第二阶段:1956-1965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阶段。将私有制土地和房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渐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归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不再进行确权登记。
第三阶段:1966-1978年,房地产权属登记全面停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至今,依法建制、创新发展。1982年颁布《关于城市(镇)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暂行规定》重新开启房地产所有权登记工作。近年来,相继制定和颁发了《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日趋规范化、法律化。
材料二:有关湖南省常德市房屋产权证明的一组材料
(1)结合材料一,对材料二中三幅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阐释。
(2)说明材料二中三幅图对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房地产权属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1)阐释:图一:该契约书颁发于1954年,由常德市房地产交易所登记并认可。当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政府实行允许房产自由买卖的政策,该图反映了当时房地产交易买卖的实际情况。图二:该房屋产权证是1962年11月,由常德市人民委员会直接为用户颁发的房屋产权证。当时我国已经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房屋属集体所有,由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图三:该不动产证书的样本是2019年2月常德市颁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房地产权的登记工作依法建制,创新发展,日趋规范化、法律化,有力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
(2)史料价值:三幅图都是记载常德市当时房地产权属改革的原始史料和第一手史料,属于契约类的文献史料,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市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房地产权属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巨大变革,它们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伟大历程。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阐释:通过观察图一,可得出其为1954年,常德市房地产交易所登记、认可后颁发的契约书;根据材料一中“1949--1955年,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对公共房产进行管理和分配,私有房产仍允许买卖,但应在政府房产管理机构登记,发给房产契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契约书可知,当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政府实行允许房产自由买卖的政策,该图还反映了当时房地产交易买卖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图二可知,其为1962年11月,常德市人民委员会直接为用户颁发的房屋产权证;结合材料一中“(1956--1965年)私有制土地和房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渐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归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已经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房屋属集体所有,由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通过观察图三可知,其为2019年2月常德市颁发的不动产证书的样本;根据材料一中“近年来,相继制定和颁发了《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日趋规范化、法律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不动产证书样本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房地产权的登记工作依法建制,创新发展,日趋规范化、法律化,有力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
(2)史料价值:综合材料一二及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史料性质、研究内容和展示的主题及规律等方面分析可知,三幅图都是记载常德市当时房地产权属改革的原始史料和第一手史料,属于契约类的文献史料,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市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房地产权属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巨大变革,它们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展示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伟大历程。
故答案为:
(1) 阐释:图一:该契约书颁发于1954年,由常德市房地产交易所登记并认可。当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政府实行允许房产自由买卖的政策,该图反映了当时房地产交易买卖的实际情况。图二:该房屋产权证是1962年11月,由常德市人民委员会直接为用户颁发的房屋产权证。当时我国已经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房屋属集体所有,由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图三:该不动产证书的样本是2019年2月常德市颁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房地产权的登记工作依法建制,创新发展,日趋规范化、法律化,有力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
(2) 史料价值:三幅图都是记载常德市当时房地产权属改革的原始史料和第一手史料,属于契约类的文献史料,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市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房地产权属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巨大变革,它们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伟大历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问结合史料的作用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跨国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事实上,1780—1801年英国出口的增加额相当于GDP增加额的21%,相当于同期工业产出增加额的50%以上;而在英国出口增加额中,美国占据了大约60%。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的确,当时英国自身不具备实现工业创新的条件,而国内条件是促进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海外市场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英]斯蒂芬·布劳德伯利、凯文·H·奥罗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在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方面,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在稳定国际金融形势方面,罗斯福政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振兴美国国内经济,但英法却强调币值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最终未就任何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正式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圈。美国则采取单边主义金融政策,以双边贸易协定开辟贸易市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摘编自金卫星《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海外贸易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失败的原因。
【答案】(1)增加了工业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拓展了国际市场;促进了技术和企业创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助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了原有的国际金融、贸易秩序;英、法、美等国意图转嫁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英、法、美等国企图构建利己主义的全球经济秩序。原因:英、法、美在协同对付经济危机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英国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削弱;美国奉行单边主义金融政策。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跨国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事实上,1780—1801年英国出口的增加额相当于GDP增加额的21%,相当于同期工业产出增加额的50%以上”可推出增加了工业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根据材料一“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可推出拓展了国际市场;根据材料一“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可推出促进了技术和企业创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根据材料一“的确,当时英国自身不具备实现工业创新的条件,而国内条件是促进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海外市场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必要条件。”可推出助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背景: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1933年”以及材料二“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可推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了原有的国际金融、贸易秩序;根据材料二“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并结合所学可推出英、法、美等国意图转嫁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英、法、美等国企图构建利己主义的全球经济秩序。原因:根据材料二“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可推出英、法、美在协同对付经济危机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根据材料二“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正式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圈。美国则采取单边主义金融政策,以双边贸易协定开辟贸易市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并结合所学可推出英国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削弱;美国奉行单边主义金融政策。
故答案为:
(1) 增加了工业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拓展了国际市场;促进了技术和企业创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助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 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了原有的国际金融、贸易秩序;英、法、美等国意图转嫁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英、法、美等国企图构建利己主义的全球经济秩序。原因:英、法、美在协同对付经济危机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英国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削弱;美国奉行单边主义金融政策。
【点评】(1)本题考查海外贸易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依据材料“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 本题考查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都在寻求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原有的一些古老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成长为现在的强势文明。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还会有原来弱小的文明成长壮大,成为新的重要的文明。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关税壁垒、贸易制裁、技术禁运、附带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技术转让等,都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文明中的许多成果。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近代西方的侵略扩张增加了文明交流的困难。论证:工业文明初期,西方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与其他文明的矛盾冲突,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如明清面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工业文明的交流。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矛盾尖锐起来,清朝统治者把西方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拒绝使用,严重阻碍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影响了非洲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正常交流,造成了非洲地区长期的贫穷落后。总之,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矛盾冲突,严重的影响了文明的正常交流与传播。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论题:根据材料“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关税壁垒、贸易制裁、技术禁运、附带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技术转让等,都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文明中的许多成果。”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局限,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可以得出观点:近代西方的侵略扩张增加了文明交流的困难。论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文明初期,西方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与其他文明的矛盾冲突,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结合所学相关史实,如明清面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工业文明的交流。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矛盾尖锐起来,清朝统治者把西方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拒绝使用,严重阻碍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所学史实,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影响了非洲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正常交流,造成了非洲地区长期的贫穷落后。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总之,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矛盾冲突,严重的影响了文明的正常交流与传播。
故答案为: 论题:近代西方的侵略扩张增加了文明交流的困难。论证:工业文明初期,西方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与其他文明的矛盾冲突,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如明清面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工业文明的交流。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矛盾尖锐起来,清朝统治者把西方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拒绝使用,严重阻碍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影响了非洲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正常交流,造成了非洲地区长期的贫穷落后。总之,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矛盾冲突,严重的影响了文明的正常交流与传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 / 1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湖南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南模拟)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能支持此结论的是( )
A.大型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B.陶器和牲畜遗骸
C.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很大 D.祭坛和神庙遗址
2.(2023·湖南模拟)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
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
3.(2023·广州一模)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4.(2023·辽宁模拟)北宋中晚期,褪去浮华的极简主义孕育在定窑瓷器的刻花、构图、纹样之中。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其刻花装饰有别于前期的浮雕形式,独具一格;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这些现象( )
A.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B.显示出文化交融推动艺术的多样
C.成为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根源
D.促进中国文化和外来文明的发展
5.(2023·广东模拟)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6.(2023·湖南模拟)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 )
A.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 B.凝聚了反袁的革命势力
C.未能阻止袁世凯称帝 D.说明当时共和制不健全
7.(2020高一下·定远月考)如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8.(2023·湖南模拟) 1964年下半年开始,辽宁省的很多企业出现了人员调动、技术援助或整体搬迁的现象,如沈阳东北制药六厂的麻醉药品车间和人员,迁往宁夏中卫县,利用一个下马的铁厂作为厂址进行生产;抚顺铝厂的纯硅车间和人员,迁到贵州都匀,建设成贵州纯硅厂,为机械工业提供纯硅原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说明了辽宁向全国各地援助 B.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C.是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D.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9.(2023·湖南模拟)下表为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由此可以推论出我国( )
表: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构成(合计=100)
1952年 83.5 7.4 9.1
1965年 81.6 8.4 10
1979年 69.8 17.6 12.6
1992年 59.7 21.4 18.9
2020年 23.6 28.7 47.7
A.农村人口不断流失经济衰退
B.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
C.第三产业经济产值增长最快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结构新变化
10.西方学者从影响整个人类历史方向的标准出发,提出了所谓的“三次浪潮”的社会变革学说。他们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巨大的变革浪潮,即原始社会的农业革命、近代社会的工业革命、当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信息革命。其中对第一次浪潮表述准确的是( )
A.农业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B.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C.人类对自然界加深了了解和认识
D.为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1.(2023·湖南模拟)15世纪以前,西亚北非、欧洲的许多人主要通过瓷器、丝绸等商品认识中国,极少数到过中国的人,也多倾向于描述中国的富庶,这导致中国文化在异域人眼中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中国文化的神秘感在欧洲消散主要得益于( )
A.启蒙运动的高涨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三角贸易的兴起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2.(2023·广州一模)1807年11月,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宣称“吾皇拿破仑……以保障人民幸福……现制定宪法”,强调“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次年,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这反映了( )
A.现代民法体系逐步形成 B.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D.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13.(2023·广州一模)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为争取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访问土耳其,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国与土耳其签订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初步协议”。德国的上述举措( )
A.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体现了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
C.反映了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意在推动土耳其的工业化进程
14.(2023·湛江一模)1920年,列宁实行全俄电气化计划,但是在电气化初期便出现了燃料、原料不足等问题,工业中心荒芜一片。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13年减少了1/3,使得工业处于艰难境地,电气化计划暂时告一段落。这表明在苏俄当时( )
A.亟待调整政策以恢复国民经济 B.农业集体化运动遭遇挫折
C.应该全力粉碎敌对势力的进攻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15.(2023·湖南模拟) 1947-1962年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的高潮时期,大量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电影出现在了银幕上。其中107部电影明确攻击了共产主义和苏联,同时还有几十部关注共产主义威胁的影片。同时期苏联的电影围绕“攻击美国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揭露社会问题”和“对比苏联的善与美国的恶”进行创作。这表明( )
A.电影竞争决定美苏冷战的胜负 B.电影创作充斥强烈的冷战思维
C.电影事业深刻影响冷战的走势 D.电影宣传成为冷战的核心手段
16.(2023·湖南模拟) 2019年8月28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获得英国女王的批准,让下议院在9月9日至12日期间择日休会,直至10月14日,以便兑现其按时脱欧的承诺。这表明,英国( )
A.首相应与国王意见保持一致 B.脱欧必须得到女王的批准
C.国王、首相与下院三权分立 D.议会对脱欧不存在意见分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2023·辽宁模拟)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元代初创的京杭大运河,经过明代多次大规模疏浚,重新贯通,形成了北京至杭州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建城所用的木料、砖瓦、石料等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运送的,临清的贡砖、苏州的金砖等,纷纷顺大运河漂流至北京,为宫城建筑添砖加瓦。大运河上还漂来了江浙的丝绸、棉布、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可谓“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
——据网络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由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点,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这句话的理解。
18.(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轨迹:房地产权属性的变化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5年,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对公共房产进行管理和分配,私有房产仍允许买卖,但应在政府房产管理机构登记,发给房产契证。
第二阶段:1956-1965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阶段。将私有制土地和房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渐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归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不再进行确权登记。
第三阶段:1966-1978年,房地产权属登记全面停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至今,依法建制、创新发展。1982年颁布《关于城市(镇)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暂行规定》重新开启房地产所有权登记工作。近年来,相继制定和颁发了《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日趋规范化、法律化。
材料二:有关湖南省常德市房屋产权证明的一组材料
(1)结合材料一,对材料二中三幅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阐释。
(2)说明材料二中三幅图对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房地产权属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19.(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跨国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事实上,1780—1801年英国出口的增加额相当于GDP增加额的21%,相当于同期工业产出增加额的50%以上;而在英国出口增加额中,美国占据了大约60%。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的确,当时英国自身不具备实现工业创新的条件,而国内条件是促进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海外市场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英]斯蒂芬·布劳德伯利、凯文·H·奥罗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在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方面,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在稳定国际金融形势方面,罗斯福政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振兴美国国内经济,但英法却强调币值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最终未就任何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正式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圈。美国则采取单边主义金融政策,以双边贸易协定开辟贸易市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摘编自金卫星《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海外贸易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失败的原因。
20.(2023·湖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都在寻求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原有的一些古老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成长为现在的强势文明。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还会有原来弱小的文明成长壮大,成为新的重要的文明。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关税壁垒、贸易制裁、技术禁运、附带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技术转让等,都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文明中的许多成果。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分化明显意味着当时贫富分化现象明显,而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很大恰好说明贫富分化现象,故选C;
大型氏族公共活动场所说明人们的生活情况,而不能体现阶级分化,故排除A;
陶器说明原始手工业出现,而牲畜遗骸佐证家畜饲养的出现,与阶级分化无关,故排除B;
祭坛和神庙遗址体现了古人的宗教情况,与阶级分化无关,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材料“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农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经营,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项正确;
当时传统经济结构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A项;
材料与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无关,排除B项;
西汉前期并未调整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民族交融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门第观念;
D错误,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但是不能看出羁縻政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已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民族交融加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中晚期,……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可知,材料体现出宋代定窑瓷器装饰图案既有佛教风格,也有道教、儒教的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佛教和道教思想在发展中同儒学相交融,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产生重要影响,定窑瓷器图案装饰的变化呈现出三教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
题干只能体现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无法得出,排除A项;
理学产生源于宋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排除C项;
材料现象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明影响的结果,而不是推动外来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宋的文学艺术,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北宋中晚期,……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 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从俗从宜,各得其适”可知清代雍正帝对国内民族关系的一些认知,说明清朝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
“从俗从宜,各得其适”反映了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不是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清代统治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
材料提及到了边疆地区的管理要因俗而治,没有开创新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教仁通过改组国民党,使其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此宋教仁此举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A项正确;
宋教仁被刺杀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反袁的革命势力,排除B项;
宋教仁在1913年就被刺杀,而袁世凯称帝在1915年,而材料强调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的作用,排除C项;
国民党可以获得多数席位,说明共和制比较健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袁世凯独裁,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袁世凯独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1904﹣﹣1912年洋务企业已经失败了,故A错误;1920年列强卷土重来,故B错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故C错误;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国民政府、美日的经济侵略,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8.【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中国进行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其中三线建设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三线建设,非辽宁向全国各地援助,排除A项;
当时工业布局并不均衡,排除B项;
抗美援朝是在20世纪5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十年探索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可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比数量呈下降趋势,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占比数量呈增长趋势,此消长趋势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此可以推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结构(含产业、从业结构等)的新变化,D项正确;
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比数量呈下降趋势,并不意味着“农村人口不断流失”,即便是在农村的人口流失了也不意味着“经济衰退”,排除A项;
计划经济时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前,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第二产业),这与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占比数量巨大无关,排除B项;
仅根据题干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增大无法得出其“经济产值增长最快”,这需要和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收益比较得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0.【答案】A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强调了原始社会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三次浪潮”之一,故A项正确;
B项“根本改变”说法绝对,排除B;
C项“加深了”与原始社会农业革命史实不符,排除C;
D项为农业文明的深远影响,表述不全面,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农业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三次浪潮”之一。
11.【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5世纪以前,西亚北非、欧洲的许多人主要通过瓷器、丝绸等商品认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及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主要集中在物质文明层面,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通过翻译中国经典著作,广泛且较为系统地在欧洲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欧洲的神秘感得以消散,A项正确;
工业革命使欧洲确立了在世界上的经济文化优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从崇拜转向蔑视,排除B项;
三角贸易的开展未对欧洲人消除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产生直接影响,排除C项;
世界市场的形成未对欧洲人消除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产生直接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启蒙运动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等信息分析可知,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平等、法治思想的传播,C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拿破伦战争传播平等法治思想,不能看出民法体系逐渐形成;
B错误,材料可以看出德意志平等思想的传播,不能看出民族意识的觉醒;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德意志地区威斯特法伦王国颁布宪法”“一切臣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巴伐利亚颁布了以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
13.【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等信息分析可知,德国的上述措施,有利于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结盟,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A正确;
B错误,材料现象不能看出军国主义的滋长;
C错误,材料无关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错误,德国的本意不在于推动土耳其的工业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
14.【答案】A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20年,列宁实行全俄电气化计划,但是在电气化初期便出现了燃料、原料不足等问题,工业中心荒芜一片。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13年减少了1/3,使得工业处于艰难境地,电气化计划暂时告一段落”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对外战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具备实行全俄电气化的条件,因此亟待调整政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A项正确;
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此时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已经结束,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苏俄经济萧条,没有体现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1920年,列宁实行全俄电气化计划,但是在电气化初期便出现了燃料、原料不足等问题,工业中心荒芜一片。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13年减少了1/3,使得工业处于艰难境地,电气化计划暂时告一段落”,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7-1962年属于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电影创作都攻击和丑化对方社会制度,极力揭露和夸大对方的社会负面问题,这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对立的色彩。由此可见,当时两国的电影创作充斥着强烈的冷战思维,B项正确;
电影竞争决定美苏冷战胜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冷战深刻地影响电影事业的走势,排除C项;
电影宣传是冷战的一种重要手段,并非核心手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美苏冷战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获得英国女王的批准,让下议院在9月9日至12日期间择日休会,直至10月14日,以便兑现其按时脱欧的承诺”可知,国王具有停止议会的权力,说明脱欧必须得到女王的批准,B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首相要获得女王批准,两者意见不一定一致,排除A项;
三权分立指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立,国王是虚君,统而不治,排除C项;
据材料信息可以说明议会对脱欧问题存在分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的代议制,解答本题根据“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获得英国女王的批准,让下议院在9月9日至12日期间择日休会,直至10月14日,以便兑现其按时脱欧的承诺”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答案】(1)不同: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运河线路曲折且历程较长。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唐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历程缩短。原因: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得到定程度的开发。元朝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大都,经济重心南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运河历程缩短,减少了南方北运的成本。宋朝以后,黄河多次改道导致原有运河水量减少,部分河段废弃,元朝时借助了黄河夺淮人海,修复和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
(2)理解:大运河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北京及沿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在北京的交融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运河
【解析】【分析】(1)不同:根据地图上的位置信息可以看出,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运河线路曲折且历程较长。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唐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历程缩短。原因:结合所学,从唐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角度理解,可得出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得到定程度的开发。根据所学,从元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位置的变化进行理解,可得出元朝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大都,经济重心南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运河历程缩短,减少了南方北运的成本。根据所学可得出宋朝以后,黄河多次改道导致原有运河水量减少,部分河段废弃,元朝时借助了黄河夺淮人海,修复和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根据所学可得出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
(2)理解:根据“建城所用的木料、砖瓦、石料等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运送的,临清的贡砖、苏州的金砖等,纷纷顺大运河漂流至北京,为宫城建筑添砖加瓦。”得出大运河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大运河上还漂来了江浙的丝绸、棉布、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得出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北京及沿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根据所学,可从文化交融的角度概括,可得出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在北京的交融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故答案为:
(1) 不同: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运河线路曲折且历程较长。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唐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历程缩短。原因: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得到定程度的开发。元朝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大都,经济重心南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运河历程缩短,减少了南方北运的成本。宋朝以后,黄河多次改道导致原有运河水量减少,部分河段废弃,元朝时借助了黄河夺淮人海,修复和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
(2) 理解:大运河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北京及沿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在北京的交融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点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的含义分析。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阐释:图一:该契约书颁发于1954年,由常德市房地产交易所登记并认可。当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政府实行允许房产自由买卖的政策,该图反映了当时房地产交易买卖的实际情况。图二:该房屋产权证是1962年11月,由常德市人民委员会直接为用户颁发的房屋产权证。当时我国已经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房屋属集体所有,由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图三:该不动产证书的样本是2019年2月常德市颁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房地产权的登记工作依法建制,创新发展,日趋规范化、法律化,有力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
(2)史料价值:三幅图都是记载常德市当时房地产权属改革的原始史料和第一手史料,属于契约类的文献史料,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市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房地产权属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巨大变革,它们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伟大历程。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阐释:通过观察图一,可得出其为1954年,常德市房地产交易所登记、认可后颁发的契约书;根据材料一中“1949--1955年,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对公共房产进行管理和分配,私有房产仍允许买卖,但应在政府房产管理机构登记,发给房产契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契约书可知,当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政府实行允许房产自由买卖的政策,该图还反映了当时房地产交易买卖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图二可知,其为1962年11月,常德市人民委员会直接为用户颁发的房屋产权证;结合材料一中“(1956--1965年)私有制土地和房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渐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归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已经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房屋属集体所有,由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通过观察图三可知,其为2019年2月常德市颁发的不动产证书的样本;根据材料一中“近年来,相继制定和颁发了《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日趋规范化、法律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不动产证书样本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房地产权的登记工作依法建制,创新发展,日趋规范化、法律化,有力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
(2)史料价值:综合材料一二及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史料性质、研究内容和展示的主题及规律等方面分析可知,三幅图都是记载常德市当时房地产权属改革的原始史料和第一手史料,属于契约类的文献史料,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市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房地产权属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巨大变革,它们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展示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伟大历程。
故答案为:
(1) 阐释:图一:该契约书颁发于1954年,由常德市房地产交易所登记并认可。当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政府实行允许房产自由买卖的政策,该图反映了当时房地产交易买卖的实际情况。图二:该房屋产权证是1962年11月,由常德市人民委员会直接为用户颁发的房屋产权证。当时我国已经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房屋属集体所有,由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图三:该不动产证书的样本是2019年2月常德市颁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房地产权的登记工作依法建制,创新发展,日趋规范化、法律化,有力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权。
(2) 史料价值:三幅图都是记载常德市当时房地产权属改革的原始史料和第一手史料,属于契约类的文献史料,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市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房地产权属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巨大变革,它们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伟大历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问结合史料的作用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增加了工业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拓展了国际市场;促进了技术和企业创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助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了原有的国际金融、贸易秩序;英、法、美等国意图转嫁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英、法、美等国企图构建利己主义的全球经济秩序。原因:英、法、美在协同对付经济危机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英国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削弱;美国奉行单边主义金融政策。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跨国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事实上,1780—1801年英国出口的增加额相当于GDP增加额的21%,相当于同期工业产出增加额的50%以上”可推出增加了工业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根据材料一“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可推出拓展了国际市场;根据材料一“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可推出促进了技术和企业创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根据材料一“的确,当时英国自身不具备实现工业创新的条件,而国内条件是促进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海外市场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必要条件。”可推出助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背景: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1933年”以及材料二“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可推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了原有的国际金融、贸易秩序;根据材料二“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并结合所学可推出英、法、美等国意图转嫁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英、法、美等国企图构建利己主义的全球经济秩序。原因:根据材料二“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可推出英、法、美在协同对付经济危机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根据材料二“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正式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圈。美国则采取单边主义金融政策,以双边贸易协定开辟贸易市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并结合所学可推出英国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削弱;美国奉行单边主义金融政策。
故答案为:
(1) 增加了工业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拓展了国际市场;促进了技术和企业创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助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 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了原有的国际金融、贸易秩序;英、法、美等国意图转嫁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英、法、美等国企图构建利己主义的全球经济秩序。原因:英、法、美在协同对付经济危机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英国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削弱;美国奉行单边主义金融政策。
【点评】(1)本题考查海外贸易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依据材料“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 本题考查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答案】论题:近代西方的侵略扩张增加了文明交流的困难。论证:工业文明初期,西方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与其他文明的矛盾冲突,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如明清面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工业文明的交流。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矛盾尖锐起来,清朝统治者把西方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拒绝使用,严重阻碍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影响了非洲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正常交流,造成了非洲地区长期的贫穷落后。总之,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矛盾冲突,严重的影响了文明的正常交流与传播。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论题:根据材料“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关税壁垒、贸易制裁、技术禁运、附带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技术转让等,都使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文明中的许多成果。”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局限,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可以得出观点:近代西方的侵略扩张增加了文明交流的困难。论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文明初期,西方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与其他文明的矛盾冲突,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结合所学相关史实,如明清面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工业文明的交流。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矛盾尖锐起来,清朝统治者把西方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拒绝使用,严重阻碍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所学史实,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影响了非洲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正常交流,造成了非洲地区长期的贫穷落后。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总之,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矛盾冲突,严重的影响了文明的正常交流与传播。
故答案为: 论题:近代西方的侵略扩张增加了文明交流的困难。论证:工业文明初期,西方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与其他文明的矛盾冲突,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如明清面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工业文明的交流。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矛盾尖锐起来,清朝统治者把西方先进技术斥为“奇技淫巧”,拒绝使用,严重阻碍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影响了非洲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正常交流,造成了非洲地区长期的贫穷落后。总之,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加剧了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矛盾冲突,严重的影响了文明的正常交流与传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