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 预习学案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2、了解文体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 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作者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 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 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其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5、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回答提示:《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应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7、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课件50张PPT。阿房宫赋
————————————————————
□ 杜 牧途经秦始皇墓
□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赏析]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始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在汉文帝陵前参拜。 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二、一词多义四、特殊句式
(1)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④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以上句子为________。(2)倒装句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
上面的句子为________。
②秦人不暇自哀
上面的句子为________。
(3)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②剽掠其人
以上句子为________。
(4)戍卒叫,函谷举
上面的句子为________。
【自我校对】
一、(1)“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天气 (3)积蓄、聚敛的金玉珠宝等物 (4)可惜
(5)指金玉珠宝等物二、(1)动词,喜爱/动词,爱护/动词,吝惜,舍不得 (2)动词,灭族/量词,类/形容词,众,一般/名词,家族/名词,交错聚结的地方 (3)动词,可惜/动词,怜爱/动词,怜悯,同情 (4)动词,掠取/动词,提取/动词,拿/助词,着 (5)代词,代指珍宝/助词,的/动词,去,往/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凑音节,不译/第一人称代词,我/指示代词,这类,这些 (6)代词,他们的,百姓的/代词,它们,指楼阁/副词,相当于“还是”,表商量语气/副词,相当于“或许”“大概”,表揣测语气三、1.(1)①灭族 ②放火 成为焦土 ③出现虹 ④出现龙 ⑤弹弦,弹奏乐器 (2)①从北边 向西 ②乘辇车 ③在早晨 在晚上 ④像明星一样 ⑤像人腰一样 像鸟喙一样 (3)以……为鉴;借鉴
2.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 积蓄、聚敛的金玉珠宝等物
3.(1)(树木)被砍伐殆尽 (2)为……哀伤
4.统一
四、(1)判断句 (2)①状语后置句 ②宾语前置句 (3)省略句 (4)被动句 一、作家档案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时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二十三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途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为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清代洪亮吉也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突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二、背景回放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一、重点突破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参考思路】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能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参考思路】 一、写阿房宫建筑之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二、写阿房宫美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三、写阿房宫珍宝之富。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泥沙。
其作用是:①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无以复加,为此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秦王朝覆之因。②为后面的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教训,讽喻现实打基础。3.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思路】 现代文中“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文中除解释为“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两个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4.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思路】 最后的警钟哀鸣,对治国者有启发和警示的作用。杜牧针对唐朝国势衰微、内政腐败、外敌入侵的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当朝者沉溺声色,荒淫无度。杜牧于是写了这篇《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二、疑难辨析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铺陈夸饰的?目的是什么?从思路上看,这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思路】 (1)宫殿建筑,铺陈夸饰是要极力写出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楼阁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这一切,是不惜倾“六国”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程度之深。
(2)宫内生活,主要写宫人,其次写珍宝。写宫人,铺陈夸饰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广泛,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以此来反映秦始皇荒淫的生活;写珍宝,铺陈夸饰是要突出秦始皇奢靡的罪恶。
这部分是后面议论的基础,为揭示秦始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作了铺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2.第3、4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
【参考思路】 第3段侧重揭示秦始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奉劝“后人”要引以为鉴。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赋中诗画 文苑奇葩
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综观全文,以下几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奇伟壮丽,气象绵邈
开头一句用韵先声夺人,突兀有力,不仅简洁地交代了阿房宫的背景,还把全文置于一个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视角与高度上。接着,作者铺陈描写,多角度地带动读者去感受阿房宫建构的宏大与精致之美,让读者的视线随画面而转变。这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2.观照现实,立意高远
本文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的道理,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半部分着重描写与铺陈,详细叙写了秦朝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后半部分着重说理与议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一句,永远响彻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3.想象瑰丽,比喻夸张
杜牧根据有关资料再造了“阿房宫”,通篇驰骋瑰丽的想象、比喻、夸张,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既是比喻,也是夸张。
4.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第一段骈散结合得非常好。
5.描议渲染,铺排大气
文章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写法。如第三段对秦人奢侈的议论,一气用了六个排比句。本文多方渲染,极尽铺张,以达到曲传其义的效果。经过艺术的铺张,阿房宫殿的矗峙楼台、流丹飞阁、架虹长桥便以丰姿盛态,显现在我们面前。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相关名句
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3.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4.人道恶盈而好谦。(《周易·谦卦》)
5.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周易·系辞上》)
6.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卦》)
7.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走近杜牧
时值西元八百二十七年,中唐衰败的烟尘已经氤氲而来。杜牧,一介书生,奔波于军阀幕僚青帐之下,本有心济世,不负胸中才学,却怎奈时不与君,空惹啼痕。于是扬州城中,烟花三月绮丽绽放,一首首充满着伤婉的诗歌开始流传在坊间街旁。世人只知一个少年书生,风流倜傥,千金买醉,缱绻在烟雨楼阁中,却怎知他心中凄苦。他一伤心,一愤懑,一时兴起,便写下流芳百世的《阿房宫赋》,而其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一句,便预言了整个历史的宿命。
千百年来,他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的迷蒙,去卧看牵牛织女星,去寻觅古老的江南巷陌,踏遍春风十里扬州路。他虽已作古,可他的梦和经历却仍在继续。□ 关于“赋”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赋的作用一般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治。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赋的特点。不要被自己打败了
——《阿房宫赋》读后感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婉。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个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贪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克杰、陈希同、胡长清……他们一个个落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璋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森、郑培民、陈景润、袁隆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遗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赏析] 本文有感于六国与强秦的覆灭,得出一个深刻的思考结论: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历数历史上的名人、现代社会的贪官,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因为自身人性的许多缺陷而走向灭亡。同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不乏许多成功战胜自身缺点,从而获得成功的伟人。由此,文章告诫广大青少年要警惕自身的缺点和毛病,战胜自己,逐步成长为顶天立地、肩负重任的国家之栋梁。文章各种材料信手拈来,语言流畅,同时富有时代气息,对青少年有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