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阿房宫赋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5 20:5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阿房宫赋杜牧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毕、构、杳、员、族”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了解杜牧,背诵课文;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想像、比喻、夸张等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
2、了解“赋”的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学法点拨
本文是一篇赋,建议同学们先诵读全文,力求背过,再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疏通文意,进而理解秦王朝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地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恢宏的阿房宫高大的城门美丽的宫舞梦幻的水榭楼台雄伟的前殿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 唐京兆万年人, 太和三年进士及第, 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他作诗技巧甚高, 文字鲜明华丽, 却又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后世认为杜牧的诗豪迈气慨。世称“小杜”,在诗歌方面,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 【解题】 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的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 “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
《阿房宫赋》:
  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世称“小杜”,在诗歌方面,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
杜牧的诗歌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 南 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
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组卷网学习本文的生字词 缦回 不霁何虹
妃嫔媵嫱 焚椒兰
辘辘 杳不知
尽态极妍 剽掠
鼎铛 迤逦
锱铢 架梁之椽
在庾之粟粒 横槛
呕哑 参差mànjìpín yìngqiángjiāo lù yǎoyánpiāo chēngyǐlǐ zīzhūchuányǔ sù jiàn ǒu yācēn cī 分析第一段:
(1)重点实词
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 霁:雨后天晴。(2)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 :这里指建筑物向中心区攒聚;指屋角互相对峙
几千万落 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词类活用
1、四海一:“一” 数词→动词 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状语 从骊山
“北”“西”名词→状语 向北 向西
3、廊腰缦回组卷网
“腰” 名词作动词 犹如人的腰部,
“缦”名词→状语 像缦带一样4、蜂房水窝
像蜂房 像水窝
5、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云”“龙”“虹”,名词→动词 出现云彩 出现龙 出现虹
6、歌台暖响
“响”动词→名词 歌声
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叙述中时有大胆的夸张、贴切生动之比喻,也间有动态描写,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再加上大量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
分析第二段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绿云扰扰:绿云,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浓密,扰扰,蓬松的样子。
杳不知其所之:到
一肌一容:数词
幸:(被天子)宠幸。这一段作者写了宫人的来历,写宫人的生
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布置作业
1、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第一、二段
2、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首先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分析第三段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纷奢;繁华奢侈
直栏横槛:槛读着jiàn,栏杆
函谷举:举,被攻占
可怜,可惜。
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灭秦。
“叫、举、炬”三个动词,促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分析第四段鉴:借鉴。
鉴:镜子。古人常以历史或别人的成败比喻为一面镜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为警戒,故“鉴”又引申为警戒或教训。
殷鉴不远: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前车之鉴: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以后的教训。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同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全文结构示意图铺陈描写夹叙夹议议论宫中建筑
(奇)宫中美女(多)
宫中珍宝(富)用之如泥沙不爱人宏伟壮丽荒淫奢侈剽掠浪费自取族灭秦亡教训,殷鉴不远阿房宫赋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亡秦族矣
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铛”“椽”“锱”读音错。) .C 都是夺取,获取。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D 介词,比。 C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B.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
  答案:A6、下列句中的“之”表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B.齐楚之精英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互文”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前后的词可以互相注释,也叫互训。下面各句与“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不属同一类的项是(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解析:都作动词,译为“往,到”。B.的,助词;C.它,代土地。答案:ADA8、下面句中有四个“后人”,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
  B.哀之,后人
  C.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D.而复哀后人也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 )
  例:戍卒叫,函谷举,举人一炬可怜焦土。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C.虽董之以严刑
  D.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C.指唐以后的人;A、B、D均指秦至唐朝的人,主要指唐人。C解析: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B、C均为状语后置。D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10、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1、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B “之”一是代词,一是助词;“而”一表转折,一表顺接。  B 独夫指独裁者。12、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C(没有同情。)  13、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14、“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自己本身 ①和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A 16、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独夫”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2)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