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所以,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认一认”“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教材第一个层次通过用小棒代替羊摆一摆,数一数,一方面引导学生一一对应地进行计数活动;另一方面体会“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当数量超过10以后,自然产生如何进一步计数的需求。结合新问题“比10多1的数”“如何计数”,引导学生体会到11—20各数产生的必要性。第二个层次通过“捆一捆,认一认”,把10跟小棒捆成1捆,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结合对计数器的认识,了解是为和个位,进而拨出10,初步建立“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第三个层次通过“做一做,说一说”,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数活动,直观体会到当个位上的数满十时,需要在十位数拨一个珠子;当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时,用0来表示。帮助学生经历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拨计数器,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
设计理念:
根据HPM理念,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2022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从古人计数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然后隐形融入数学史,通过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新的计数单位“十”和“十位”,进而认识11—20各数,采用操作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贯彻“做数学”的理念。
2022版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本节课我以正面评价为主,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宽容对待学生的意见和发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1课时《古人计数》(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牧羊人用石子计数的故事,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初步体会十进制
2.通过摆小棒、摆石子、拨计数器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体会数位概念。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4.了解数的起源以及数的符号化历程,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学重点:
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认识个位、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十进制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认识了10以内的数,你能1个1个有序的从1数到10吗?我们来拍手数一数。再拍手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次数完。
点评:同学们数的又快又好。
教师:你们知道吗?古时候人们并不会数数,也不认识数,但是他也有办法记录物品的数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古人计数中的智慧。
设计意图:
复习10以内数的不同数法,为后面十个为一群计数做铺垫。以旧知为“生长点”同化和吸收新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摆大小石子,重现古人计数方法。
教师:古时候牧羊人放羊,出来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再出来一只就在再摆一个石子,让我们也学着牧羊人的样子,用小棒一起来摆一摆吧。
生:跟随PPT动画摆一摆。(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师:有一天牧羊人记录羊时发现石子不够了,只有这样的几块石子了(1大2小),智慧的古人也有办法记录羊的数量,你知道他是怎么记录的吗?
生:思考,指明学生黑板上摆。引导学生用大石子表示10,小石子表示1,摆1大1小表示11,重现古人计数思想。)
对比两种摆法。
哪种更方便?
设计意图:
创造石子不够用的情境,引导孩子重现古人计数的方法,用大小不同的事物表示不同的数,让学生亲身体会古人计数的过程,学习古人智慧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师:为了我们摆的小棒更快看出来是11,我们可以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凡是够10根了就捆成一捆,一捆里有几个1根?(10个)也就是10个一(板书),10个一是几?(是10)我们把这10个一捆成了1捆,1捆就是1个十。通过刚才我们的捆一捆,知道了10个一是10,1个十也是10,那我们就可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
以后遇到10个1组的,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看作1个几?再联系生活中10个1组的计数方法。
设计意图:
在数和摆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量,为学生抽象出数的表示方法提供具体支撑。发现生活中的10个一组,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有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3.认识数位、理解数位的含义。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先用一块大石子和一块小石子表示出11,我们还用1捆小棒和1根小棒也表示出了11,现在只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小珠子,你还能表示出11吗?
生: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请代表说出想法。最后认为能的同学说:在石子上做标记,一个记10,一个记1。
点评:其实你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特别像,数学家为我们制造了计数的工具,快来看(出示计数器),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教师:这叫计数器,在这上面有好多小位置,快看从右边起第一位是哪一位?(手指个位)第2位是哪一位?(十位)老师把计数器贴在黑板上,再问右边起第一位是哪位?第二位是哪位?
教师:我们把这个小珠子放到个位它就表示1个几呢?把它放到十位它就表示1个几呢?
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并记录在黑板上,写出11,讨论两个1的意义有什么区别。(体会十进制位值制)。
数位真神奇
设计意图:
设计两个相同的珠子能表示11吗?这个疑难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体会位值制的本质(同样数放在不同数位上表示不同的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形成符号意识,为后面理解掌握更大的数打下基础。
4.做一做,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发现了神奇的数位,刚才不仅用大小石子表示出了11,还能用摆小棒和拨计数器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11,那12怎么摆?(摆1个十和2个一)13呢?……摆到19,1个10,9个一,是19。(课件出示1根一根摆)。
哪你还能用计数器拨出11-19这些数吗?(请学生上台轮流拨。)
11-19这些数你们都认识了吗?那我要考考你们了,1个十,5个一是多少?1个十,8个一是多少?1个十,9个一是多少?19根小棒再添1根小棒是几?这边又满10根了,我们可以把它们怎么办?(捆成1捆)变成2个几?板书2个十,是20。
看老师这里(拿起计数器),再添1个一是多少?(20)哎呀!再拨一个珠子个位上就够10个珠子了怎么办?我们可以把这10个珠子怎么样?
生:拨回去,换成十位上的1个珠子。(个位上满十了,10个一就是1个十,可以把个位上的10个一换成十位上的1个十。2个十就是20。)
师:1个十再加1个十是几?
生:20。
师:谁再来拨一拨、换一换。会拨了吗?想不想拨一拨其它几个数?
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体会摆、拨、数的内在联系。巩固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概念,丰富学生数感。
5.我说你拨。
活动任务:
同桌两个人,一人说数(11-20的数),一人拨数,大家一起读出来。
活动要求:仔细拨,认真数。
设计意图:
借助拨计数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数值。
(三)巩固练习
师:你们可真厉害,拨的又快读的又准。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你能开心的,大声的,有序的数出来吗?学生拍手齐数11-20这些数。
会写了吗?(生:会。)那老师要考考你了,翻开课本第75页。
1. 看图写数(教材P75第1题)。
会数也会写了,那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吗?
2.做一做(教材P75第2题)。请4位同学把自己拨的结果摆上去。拨一个就在书上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下来。
3.用2个珠子,能表示11和20还能不能表示其它数?
1 1 2 0
哎呀!你们发现了吗?用2个珠子,不仅能表示11还能表示20,你还能表示出其它数吗?
设计意图:
3道习题不同形式的帮学生丰富对20以内数的认识。第3道通过2个珠子表示不同的三个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数值。
(四)知识梳理,总结收获
这节课快结束了,回顾一下,你都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谁能勇敢大声地来说一说?
2个10是20 2 0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板书的梳理回顾,简单的经历了自然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会了“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
教学反思:
《古人计数》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我认真分析了学情,学习了数的发展史、位值制的有关史料,结合2022版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把重点放在了对“位值”的理解上,特别是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的理解上,为以后百以内数、万以内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我潜移默化的融入了数学史,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创造“石子不够用”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么计数,带领学生经历了创造计数方法的过程。学生创造出了5个5个计数、10个10个计数的方法,最后经过对比,大家选择了更方便的10个10个计数的方法。当学生经历一一对应的1个1个摆小棒计数(匹配工具)——一对多的摆大小石子计数法(模范集合)——捆小棒的方式表示11后,设计“两个相同的珠子能表示11吗”的问题,产生讨论,学生经过思考和创造产生了1个珠子表示10,1个珠子表示1的方法,体会了通过标记可以使相同的珠子表示不同的数,此时学生的计数方法和计数器计数的方式是那么相似。这个过程中,计数方法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重走了历史的道路,自己经历了创造的过程,“想”出来的。这样的过程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不同,体会位值制的本质(同样数放在不同数位上表示不同的值)。最后再通过微视频向学生介绍了古人的其它计数方法,学生经过了前面的思考后,更能领悟史料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预设还不到位。当学生想到用1块大石头表示1,1块小石头表示5,1大2小石头也可以表示出11时,我没有给予充分及时的肯定。虽然这种方法和本节课十进制位值不一致,但是也是学生真正在历史的情境中想到的好办法,我应加以引导,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十进制,而非其它进制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