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单元要求
新教材有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任务群共有三个:“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类文本阅读与写作”,而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统编教材共编排了三个单元: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必修下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必修下第八单元“责任于担当”。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的起始单元,以“学习之道”为主题选编了古代说理文、政论、杂文、随笔共6篇文章,也可分为4篇时评文与2篇随笔,围绕“学习之道”介绍了学习的方法路径、价值意义、态度立场和经历感受。
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课标规定:“本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二、教材学习任务
本单元教学设计立足于单元主题“学习之道”,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实践,培养提炼、阐述、佐证、推理、批判等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且能够学会“立意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逻辑清晰”地表达和阐述自己观点,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任务一:理解作者的学习之道。一是通过找出文章的观点句,或其中的名言警句,进行摘录,谈一谈心得体会;二是文章中的场景进行概括,谈谈感受并分享个人难忘的读书经历。
任务二:分析如何阐释学习之道。一是找出单篇文章中典型的例子,分析各种论证方法在阐发观点时的作用。二是找出文中列举的错误现象,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任务三:明确并论证自己的学习之道。这是学生通过前面两个活动进行了思辨性阅读,学习了观点立意、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有针对性地表达后,形成个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思辨性表达的任务要求。
三、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第六单元“单元导游”“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和选文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有关表述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一) 思辨性阅读:能够准确把握作者对于“学习”的观点和态度,形成自己对于“学习之道”的理解;
(二) 思辨性表达:能够提炼论述类文章论证结构与方式,并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 单元教学任务
(一)核心任务:为以“学习之道”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提供一篇“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论证合理充分”的议论文。要求每位同学以“学习之道”为主题进行议论文的撰写、加工、升格。
评选出优秀作品,在校内出版物、文化墙等平台,予以展评。
提示:同学们要始终明确我们的核心任务,即最终我们要完成什么,以终为始,指导学习。
(二)具体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围绕核心任务,将单元教学流程设计为四个专题。
①单元起始:单元整体规划,明确核心任务
②赏析文本:六篇课文的具体学习规划
1. 自主阅读文本,明确议论思路
2. 深入分析文本,绘制思维导图
3. 组合比较阅读,突破论证方法
4. 品味遣词造句,感受议论语言
③主题写作:完成主题写作,互评修改升格
④评选展示:评选优秀作品,分享点评总结
(三)学习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法
明确“学习之道”主题写作核心任务后,每位同学先进行主题征文写作准备,以核心任务指导学习过程,也就明确了读课文读什么,需要筛选哪些信息,进行怎样的探究。
根据主题征文核心任务,明确单元具体学习任务。
「任务一」思考立意:从理解作者的学习之道的观点,到阐述自己观点。“学习之道”包含学习方法、学习的本质、学习与个体生命成长的关系、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课文中的观点,还要与时俱进,关注时代,具有对现实的针对性,可以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存在争议的某个说法中挖掘议论的观点,如考研结束后由“为什么要读研” 引发的对学习意义和方法的思考。但也许在同学们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尽管时代不同,所遇实事不同,但道理确是相通的。
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思考两个问题:
①我所理解的关于“学习之道”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②我对上述观点的初步理解是怎样的?
「任务二」思考文章结构: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基本议论结构,根据“分析问题”将中心论点分为多个分论点,分论点又由一至两个论据支撑。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作为基本议论结构,阐述某一种动机、强烈的愿景和实现的策略等;
2. 除此之外,还有对比结构、归纳结构等,整理出本单元每篇课文的议论
结构(以思维导图形式列出行文思路的提纲),可以借鉴于自己的文章。
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思考三个问题:
①本单元的每篇课文是以怎样的结构展开的?
②我的“学习之道”的文章基本结构将是怎样的?
③该结构对我撰写议论文的优势是什么?
(以《劝学》为例展现课文行文思路,其他每篇文章都用一张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就会对整个文章结构、观点材料、论证方法一目了然)
「任务三」确定论据及论证方法: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基本的论证方法:如事实(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引用)论证等。
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思考三个问题:
① 阅读课文时,找出其中的论证方法,思考作者如何论证观点的?
② 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论证在阐述观点上的作用?
③ 思考自己写作准备选取的论证方法。
「任务四」优化遣词造句。议论文写作要切中肯綮,深入浅出,用词准确,特点鲜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遣词造句。
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思考两个问题:
① 本单元的文章语言各有特色,有的生动形象,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睿智
犀利……找出文中典型的语句,归纳其特点,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感受等角度品评其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丰富的语言背后的深刻的思考及深沉的情感。
② 对于我所选择的文章主题,我将用怎样的语言进行说理,这样选择的原
因及效果?
「任务五」列出提纲并展开写作。先用思维导图列出提纲,包括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及论证方式。
「任务六」互评修改提升。
① 小组互评修改。根据《写作评价量表》进行组内互评,吸取互评过程中萌发的新思路、新方法及生动语言表达,根据互评的建议进行小组合作修改;
② 自我反思及自我完善。仔细思考文章需要改进的部分及保留的部分,并进行优化整合,遇到难以抉择或疑虑之处,寻求小组之外的优秀同学及老师帮助。
「任务七」评选展示。进行班级评选,并通过文化墙、语文园地、班级公众号等平台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附:《写作评价量表》
优秀(13-15分)
合格(11-13分)
不合格(<11)
文章立意
(20分)
准确性:完全符合“学习之道”主题,对学习的本质有深刻的思考和阐述,不知停留在表面。
深刻性:具有深刻的道理和意蕴,充满震撼人心的文字力量。
新颖性:不受限于传统思维,独辟蹊径,守正出奇,一事多解,令人称妙。
准确性:基本符合“学习之道”的主题,对学习本质有一定的思考,但在思想深度上略有不足。
深刻性: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部分观点值得回味。
新颖性:不局限于“勤奋、努力、坚持”等学习方法上的认识,有一定的创新。
准确性:并未理解“学习之道”的本质,停留在学习的浅层次问题,
深刻性:没有个人独特想法,读来空洞无物。
新颖性:观点陈旧,空喊口号,毫无新意可言。
文章结构
(20分)
清晰性: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利用课堂所讲的常见议论文结构,且根据文章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清晰性:能够利用课堂所学的议论结构,让读者清晰把握观点与材料。
清晰性:不能合理利用所学的议论文基本结构,缺乏合理的议论结构,逻辑混乱,思路不清。
文章论证方法
(20分)
恰当性:论证方式巧妙、生动、自然,有效地论证了观点,使得论点的呈现形象可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创新型:紧扣观点的例子、恰当的引用、鲜明的对比、精辟的比喻等,风格鲜明,不落俗套。
丰富性:巧妙综合不同的论证方法对观点进行论述,不是堆砌例子或论证单一。
恰当性:论证方式合理,能够论证观点,使得观点能够顺畅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知。
创新性:所选事例、引用、对比、比喻恰当,不生搬硬套,也不老生常谈。
丰富性:选用2-3种论证方式对观点进行论证,但不够巧妙。
恰当性:没有分清四种常见的论证方式,论据与论点脱节,不能有效地支撑论点。
创新性:举例、引用过于常见、老套,还停留在小学初中的积累中。
丰富性:论证方式单一,或比喻论证不恰当,对比生硬,引用和观点没有直接练习,不能论证论点。
文章语言
(20分)
准确性:概念使用准确,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事实叙述简明扼要;
严密性:判断、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生动性: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鲜明、生动,饱含感彩。
准确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和简明性,且使用准确;
严密性:语言具有逻辑性,判断、推断合理;
生动性:能够正确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鲜明、丰富,具有感彩。
准确性:用词不够恰当,态度不够鲜明,表述模棱两可,语言表达口语化、网络化;
严密性:语言表达不合逻辑、句间关系混乱;
生动性:语言干瘪,不能恰当运用修辞。
五、单元学习方法:
1. 创设主题征文写作情境;
2. 自主阅读,形成思维导图框架;
3. 文本精读,形成系统思维导图;
4. 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的效果;
5. 写作自评与互评,实现作文升格;
6. 分享展示,互相学习。
六、单元学习评价
1. 思辨性阅读作业:提要钩玄,绘制每篇课文的思维导图;
2. 思辨性表达作业:撰写“学习之道”征文、写一篇以《“劝学”新说》为题的议论文;
3. 思辨性活动作业:根据《写作评价量表》进行作文互评及选拔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