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珠穆朗玛峰风光从
万
米
高
空
俯
瞰
珠
穆
朗
玛
峰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尖锥形的顶峰登山队的大本营遥望珠峰北侧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活动简介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郭超人,湖北武穴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原新华社社长。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本文文体为: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字音冰镐
砭骨
履践
崔巍
滞留lǚbèngbiānpú fúgǎocuī wēizhì窒息
迸散
匍匐
轮廓kuòzhì济接济济南jìjǐ崎岖qíqū难nánnàn难关遇难散sǎnsàn散落散开撩(liáo):撩拨燎(liáo):燎原僚(liáo):同僚獠(liáo):獠牙潦(liáo):潦草镐(gǎo):铁镐搞(gǎo):搞好缟(gǎo):缟素稿(gǎo):文稿槁(gǎo):枯槁绮(qǐ):绮丽倚(yǐ):倚仗琦(qí):琦行崎(qí):崎岖字义??砭骨:
履践:
崔巍:
养精蓄锐:
迫不及待:
斩钉截铁:
齐心协力: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
痛非常剧烈践踏形容山高大雄伟养足精神,积蓄力量?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形容说话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1、 本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 ):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
第三部分( ):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了峰巅。整体感知1-89-1516-23 2、 快速阅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艰难向前行进。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刘连满反应最强烈,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他留下休息,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氧气全部用完,三人开始了危险的无氧攀登。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在凌晨成功登顶。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 1 ) 山路险峻
( 2 ) 天气严寒
( 3 ) 缺乏氧气
( 4 ) 身体虚弱
( 5 ) 高山反应
( 6 ) 黑夜登山4、(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作者着重描写
了哪些几大困难?
(2)作者为什么要渲染这几大困难?
(3)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答:(1) 严寒 黑夜 缺氧 (2)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
者在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队员的考验。
是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
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3)登山队员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
团结合作、 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
陡滑的岩壁砭骨的风雪 5、文中哪位人物写得最详细、最感人?他在登山过程中有哪些可贵的行为?这些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右起)王富洲、贡布(藏)和屈银华刘连满答:刘连满。
他在大家无法攀上“第二台阶”时,毅然为队友做人梯自己因此耗尽体能;他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宁愿牺牲自己,把仅有的一点氧气留给队友。
这种行为鲜明地体现出顾全大局、默默奉献、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7、文中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
中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答:为了表现珠峰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
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6、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王连满一个人? 答: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8、阅读第15-1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刘连满感到死神向他逼近,他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登山额的艰难?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昏睡,身体又过度虚弱,随时会死亡。通过“贡布”没几分钟就累得直不起腰和屈银华“走了两三步又滑回原地”的描写来表现。9、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括号中的词语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1)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负担,他们一两一两(一件一件)的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一面五星红旗……(2)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一步一移)地坚持往前走着。“一两一两”是从重量方面写,“一件一件”是从数量方面写。“一偏一倒”写走路不稳,“一步一移”写坚持前进。10、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景色。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答: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 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调节阅读情绪,给人美的享受。1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这样写有助于突出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写作借鉴12、从课文的详写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则可略或一笔带过; 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屈银华王富洲贡 布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小结: 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中心思想)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坚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愿同学们勇攀学习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