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管子·君臣》
材料二:单向度的人即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当人类被剥夺反思与沉痛的思考后,他们所剩无几。
——赫伯特·马尔库塞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想。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说:人应该象山那样思考。
我国古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思则睿,睿作圣。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总结了玩微信的心得: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突然发现不知咋过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学了太多的秘诀和技巧,突然发现不知该咋做了……
法国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拉伯雷《巨人传》:巴奴越受羊贩邓特诺诟辱,乃购其一羊驱之入海,群羊见之均起而效尤,纷纷投海。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2)从13世纪到16世纪,“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世界观。16世纪时,哥白尼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
(3)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
(4)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做一棵有判断力的苇草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是帕斯卡尔哲学代表作《思想录》中的名篇,它揭示了人之所以伟大的根本在于思想:“只有思想,才能令人真正的伟大。”“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然而,人虽然具备“会思想”的天然属性和比较优势,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拔节长成“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和吠形吠声,而是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思想。比如,有人参与公共话题讨论时,完全不讲事实、常识和逻辑,不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是搞意见垄断和话语霸权;不是以偏盖全偏听偏信,以自己“选择性接受”获得的片面信息作为唯一权威结论,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发动网络暴力和秽语攻击,甚至现场动粗或约架决斗,将“嘴仗”升级为“肉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洞见:“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的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的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的,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希特勒统治德国期间,举国陷入暴力与谎言。为了维护极权,希氏施以两个手段:利用盖世太保监视民众一言一行,一旦有“风吹草动”便将人拉入监狱,甚至很多人被秘密处死;另一手段便是动用国家机器,不断利用媒体宣传“纳粹思想”,不断制造谎言达到洗脑目地。“纳粹喉舌”“创造希特勒的人”戈培尔曾毫不隐讳地公开叫嚣:“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无独有偶,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本山梨县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笔记中,大量记录了崇拜日本军队、崇尚侵略的内容。在那个疯狂时代,如是作文甚至命题作文要求小学生必须完成,而且老师要检查批阅,藉此向他们强制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在如此这般洗脑土壤上,谁又能长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
人作为“会思想的芦苇”,一旦停滞思想,势必导致大脑虽长在自己头颅上,思想却存活于别人大脑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者,也被称为乌合之众。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洞见,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勒庞阐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正中下怀”利用之,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作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拔节长成“会思想的芦苇”,抑或夭折异化为不能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归根到底取决于自己——能否于“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恪守住追求真理、尊重事实、敬畏常识、讲求逻辑的为人底线,进而做到刚正不阿、不被绑架、拒绝裹挟、特立独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类型是名言论组合类。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名句,意思是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材料二解说了个人判断力与信息来源的关系,诠释了导致愚昧、自信的最大原因是对来源的信息不加以思考和反思。材料都涉及个体与外在信息的联系,指出信息对个体判断、认知与思想的复杂影响。联系两则材料,即告诉我们广泛接纳信息的同时要对信息进行思考。
生逢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公民当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如何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如何对外界信息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斟酌取舍,如何对纷纭信息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如何做一个有主见的、又能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如何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这些问题既关乎个体自我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
写作这道作文题,我们不妨联系当下社会各种芜杂、多元信息“喧哗”的舆论场中的相关案例,比如“鸡蛋返生”论文现象等,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阐明自己的主张,并阐述具体理由。比如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缺乏思辨能力,对信息不加甄别,轻者会陷入信息茧房,让自己成为偏听偏信者;重者可能会危害社会,因为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源头”,你的随手转发就可能帮助虚假信息传播出去。还可以思考如何让自己学会辨别,学会思考,作一个“智者”。也可采取记叙类文体,通过讲述故事,来诠释自己的见解。比如刻画一个漫画式人物,对于信息不加甄别,不加思考,最后上当受骗,从而阐述自己的主张。
立意:
1.青年人应恪守真理,尊重事实,讲求逻辑。
2.甄别取舍,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3.君子须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胆识。
2.例文:
思则睿,睿作圣
“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在无知无境的延伸中,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运行着,不论是哪个阶层亦或是哪个年龄段。
认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词?让无数的奋斗者偃旗息鼓,止步不前;让无数的平庸者安于现实,墨守陈规。命运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全凭你怎样对待它。很多人都信誓旦旦地说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我就怎样怎样,其实所谓的“欺骗”,不过是事与愿违罢了。当我们发现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与我们所预想期待的不同,我们就会抱怨说“早知道……”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不论当时我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而导致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当时所做出的决定都一定是当时我们觉得的最好的决定,因为当时的我们一定是权衡了所有的现实条件和可能导致的结果的。
曾经听过很多人都说过,现在的自己觉得以前的自己真的好幼稚啊。是,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也不曾例外。我经常会觉得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但是迷茫过后,我发现自己什么都想干,却又什么都没干,这是处于我们这一阶段的很正常的现象。
浮躁的心让我们的大脑一片空白,无端地放纵自己的灵魂,让它沉浸在一汪死水中,不得动弹。但是这样的结果却是我们自己对自我的纵容,我们给了它自由,让它不再去思考应该思考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放纵最终导致了我们思考的懒惰性,我们变得不再想要考虑任何事,我们让一切事物都随它去吧,然后到了结局,我们就会“认命”,我们就会说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渺小的力量可以改变的。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们已经变得不想要思考了,我们已经停止了一切思考,也忘记了该怎样思考。当一个人从勤奋变得懒惰,他就很难能重新勤奋起来,而思考也是一样,当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停止了思考,那么他的大脑就会变得迟钝,需要更长的一段时期才能恢复到以往的灵活。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一个人大脑不再思考,那么他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时绝对是漠然的,没有丝毫感情的,我们无法从他的眼睛里读取到丝毫的信息。我们有时候会很疲倦,我们可以容许大脑休息一下,放空自己,但这必须有一个期限,给自己一段自由的时间,有时也会得到更高的效率。当然,我们即使是在放空自己,也要让自己的这段时光不被浪费,比如说当你一个人静静发呆的时候,你可以望望窗外的景色,认真看看这片平时被你忽略的天空,你会觉得它比平时更蓝、更清澈。
我们要学会怎样思考,怎样构建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式。当我们学会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时,我们的价值就会慢慢地与别人分明出来,才能让别人发现我们身上的闪光点,同事也让自己更加自信。
习惯于思考,先学会思考,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学会如何行动。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并以此作文。写作时可根据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择其中一项或者几项立意:
1.帕斯卡尔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很脆弱,就像一根芦苇,但是一旦有了不朽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又是永恒的。思想可以改变人生命的长与短、脆弱与强壮。
2.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说:人应该象山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3.我国古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思则睿,睿作圣。意思是经常思考才可以是我们的思想活跃,思想开阔了,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了。
【立意】1.做独立思考的芦苇。
2.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3.勿让别人扰乱自己的步伐。
4.独立思考,坚守自我。
5.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素材】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2、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3、人没有大地和海洋那么广阔,没有岩石那么坚强,也没有海龟、老树那么长的寿命,与自然界的很多东西相比,人在物质上是脆弱的,易折的,但人从精神上来说,“仍然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人是更高级的生命,拥有更高级的智慧。
4、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5、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3.例文:
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此言不无道理,就连曹孟德也曾感叹“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人生不仅短暂而且渺小、脆弱,就像一根苇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匆匆几十年,“朝如青丝暮成雪”。日月不改,山河依旧,人却无一例外的都要走向衰老与死亡,葛然回首,我们都不禁会徒生感叹:人生啊,何其短暂!
其实这短暂的只是人的躯体和附着的财富、荣誉等,人其实是可以永恒不朽的,只不过是能让人永恒不朽的只有思想而已。
一个人可以用文字将他的思想记在纸上而永恒。法国伟大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意即有思考才能表明我的存在,反之好像压根儿就没有存在过。多么尖锐而深刻!人与其它动物之区别说到底不就是人有思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人之所以能在躯体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仍能永恒于世的不就是他的思想吗?
自投汨罗的屈原离开我们多久了?受极刑而苟活的司马迁离开我们多久了?期间多少“尔曹身与名俱灭”,为什么唯独他们“不废江河万古流”?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卢梭、培根、笛卡尔、孔子、孟子、鲁迅、孙中山一一这些震古烁今的名字何以永恒,因为他们著书立说,是思想使他们不朽。
我国古贤先哲曾将人生目标定为“三立”:立言、立人、立德。其中“立言”就是思想的结果;而“立人”、“立德”虽是行动的结果,但也是思想的产物。许多仁人志士就正是用他们的行动将思想刻在后人心中而永恒不朽。
古时的孟母、岳母、陶母,她们虽不曾被称为思想家,就是雷锋、李素丽、陆尔康等他们也不曾著书立说,甚至没有什么只言片语传世,但他们以高尚的思想指导下的行动震撼了同时代的芸芸众生,并被后人们所传承,他们是思想上言的高标、行的伟人。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体カ再大,哪怕“カ拔山兮气盖世”,也是小而脆弱的,也只能成为有思想、有智慧之人的手下败将。人的体カ比不上许多动物,但人为什么被称为万物之灵呢?人是靠什么独步天下呢?思想与智慧是人之所以强大的根本所在。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他活着就已经死了,哪怕他将名字刻在石头上,也只能像刻在沙滩上一样,经不起历史的浪潮。
人生苦短,譬如苇草。但只要我们赋予它思想,它就不再短暂,不再渺小也不再脆弱。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者吧,或记于文字,或见于行动。
智慧让我们强大,思想让我们永恒。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材料有两部分,一是玩微信的心得,二是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分析两段文字可知,前者是拜读了太多别人的心得、体会,失去了自我;后者强调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据此,写作本文应围绕“思想”“思考”的话题展开,分析思想之于人的重要性,失去思想就失去的自我。
参考立意:1、学会思考,活出自我2、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3、用心的生活才能让自己产生思想的深度。
参考素材:
1、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的,在风霜雨雪、疾病灾难面前,人总是那么渺小,没有力量去挽回去改变。但是既然人是一根脆弱的苇草,那么思想的纤维不是可以让这苇草结实一些吗?
2、霍金是一根脆弱的苇草,禁在一张轮椅上近40年之久,他全身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来动。但是,他干了很多的事情,哪一件都很了不起。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册册的书籍出现在我们世人的眼前——《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入》《霍金讲演录一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一个躺在轮椅之上遥望星空的人,一根脆弱却能思想的苇草,告诉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寥廓的宇宙里。
3、思想可使人超越于他的肉体而伟大,思想还可以使他超越于他的个人情感而伟大。英国思想家罗素,孤寂的童年并不影响他认真地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生。”是他响亮的回答。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富有思想深度的随笔,这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4、有人说,我们不只是一些脆弱的苇草,我们更是一些平庸的苇草,是深深地沉湎于世俗的苇草,湿瀛瀛的叶片坠满了简单而低层的欲望,思想毫无意义。但是,请你做个热爱思想的人吧,确实,许多时候,思想并不能使我们在物质上变得富有,也不能满足我们永无休止的感官欲望,而且有时候还会使我们变得清贫和孤独,但是,它却可以使我们的理智赢得一种清醒,使我们的心灵从世俗的纷扰与诱惑中解脱出来,摒弃浮躁和虚荣,摒弃唯利是图。
5、当然,我们完全不必把思想看成是一种学问甚至是一种特权,因为,任何人都有思想的天赋与权利。而且,我们更不能把思想看成是与生活无关的事情,因为只有带着眼泪和欢笑用心生活着的人,才有可能去真正地思想。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或是凝望西风残照,或是散步在寂静的小径,或是小楼夜听春雨,或是坐看云起,或是等候在拥挤的公交站头,我们都可以静静地思想,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艺术,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等等。
结构示例:“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文体:议论文。1-3段提出观点,人生短暂,但思想可以使人永恒;4-5提出人们可以借助文字记录思想使自己永恒;6段过渡,启下文人还可以通过行动记录思想而永恒;7段再例证,注意材料与论点的结合;8-9反面论证,突出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0-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4.例文:
拒绝盲从,理性思考
曼德拉夫曾经告诉我们:“盲目跟风随大流有时对你的伤害是致命的,没有理性,没有方向。”我们没有了理性,就如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小船,跟风走,永远无法到达自己的终点,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性,拒绝盲目跟风。
试想,斯诺医生若盲目跟风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霍乱病毒在空气中繁殖传播,就不会经过艰苦调查,得出霍乱传播介质是水,引发霍乱的是布劳德大街的水泵的结论,也不会有后来的霍乱疫情逐渐消失。故我们可不可以说:不盲目,方能发现真理。
借你一双看见理性的慧眼。不知你是否流涟于淘宝网上的小物件不肯关闭页面 不知你是否被路边卖的小玩意儿而吸引驻足?人是群体动物,爱人云亦云可盲目不理性成了我们的致命点,借你一双理性的慧眼,理性对待。谣“盐”是个谣言,当谣“盐”也能防辐射时,一哥们买了一万三千斤盐,“请神容易送神难”缺乏理性,盲目从众,让他赔了一万多块块儿钱,当自以为聪明的蝇子,盲目跟从大多数飞舞的蝇子时,它冲向了牛皮纸,它便去了天堂。如果那个哥们儿理性些,就不致于赔一万多块钱,如果那只蝇子理性些,就不致于走向死亡,是的,盲目不理性只能给你带来祸患。因此,要学会理性。
是的,主流流观点认为霍乱病毒在空气中繁殖传播。并不意味着它就真的在空气中传播。故不要迷恋表面现象,它只是个诱惑。苹果很红很大,它可能有毒;火腿很美味,它可能有瘦肉精;奶粉很甜,它可能有化学添加剂。不迷恋表面现象,理性对待,你会取得意外的成功。当雅各.博尔不迷恋于碎了一地的花瓶,他发现了倍比关系;当川端康成不迷恋于夜时盛开的海棠花,他便发现了结合律;当史铁生不迷恋于地坛的花花草草时,他便领悟了生与死的轮回。只要不迷恋表面诱惑、深入分析,理性思考,你便可以收获意外的惊喜。
拒绝盲从,人生精彩。托尔斯泰说过这么一句话:“理性,使人看得更远,站得更高!”人的高度不在于身体的高低,而在于思想的高度。正如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我们也许是那柔弱的苇草,可是,有了理性,有了思想,我会十分强韧。也许你曾经盲从过,也许你曾经迷恋过,也许你曾彷徨过,过了很久,你会发现你所迷恋的,盲人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理性的对待,拒绝盲目从众,人生必定精彩。
不盲从,扬帆远航,不迷恋,人生绚烂。用一双的慧眼,去收获如泰笔下的夏花般灿烂的精彩人生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则事例和两则名人名言组成。事例一是“羊群效应”,讲的是羊群跟风、盲从;事例二和事例三则是拒绝盲从的成功案例。孔子的话是告诫我们,面对从众现象,我们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盲从,而要学会思考,明辨是非;帕斯卡尔的话意思很明显,人是“能”“思想”的,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提示语中说“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可知,立意时不能只看到材料的表象,同时要综合材料确定立意。综合材料中的“事例”和“名言”,立意就应当抓住“跟风、从众现象”“迷信权威”与“必察焉”“会思考”的关系进行论述,不然,立意就可能有所偏差。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理性思考,拒绝盲从。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首先,不要让盲目跟风成为我们的选择,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当我们面对一项建议或一个言论时,首先要思考辨别它的正误。再者,我们要注意他人建议、论断发表时具体的语境、场景,结合当下环境辩证思考、运用,不可照搬照抄。最后,可以结合青年身份,思考我们如何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做出理性的判断。
立意:
1.理性思考,拒绝盲从。
2.不迷信,不盲从。
3.做一个有主见、会思考的人。
4.不盲目崇拜,敢于挑战权威。
5.不跟风,凡事三思而后行。
6.不迷信权威,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