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主动出击,把握自我(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主动出击,把握自我(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13: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主动出击,把握自我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google图书统计,世界上共有约1.3亿本不同的书。人们每天会被不间断的信息流产品、微博、各种热点信息轮番轰炸。在一期《开讲啦》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不认识撒贝宁,他解释了原因,他不看电视。他一般是主动搜索信息,关注什么,就搜索什么,像看专业文献一样,不会接受被动灌输。
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提出:谋事创业,需要有一股主动亮剑精神。在推动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征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挑战,唯有敢于主动亮剑,才能一鼓作气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才能不率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材料二.《小窗幽记·集法》中:“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强调了韬光养晦的意义,以及过于张扬的危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主动亮剑”“韬光养晦”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发现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他在回校后通过走访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大期间,面对采访,他感慨自己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这样一种转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关于“被告诉”和“主动看”,你有着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最终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
《小窗幽记·集法》中:“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学会主动
学会主动
纵观古今中外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的成功都是通过主动追求而取得的。王辰院士不认识撒贝宁,这不奇怪,因为他不看电视,如果需要什么信息,他一般会主动搜索,不会接受被动灌输。这样他才能把宝贵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事业,才能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学会主动,才能拥有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利,而被动者只有怨天忧人,白白浪费大好时光。要成为强者,首先必须学会主动出击。
学会主动,往往可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一直至今还让人深受其影响。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儒家先师个个都是积极探索,主动的宣传自己的思想。
先说孔子,为了宣传他的治国理念,政治思想,周游列国,不辞辛劳。如果说他只是苟安一隅,不思进取,坐等诸国之人来向他求教,我想至圣先知的称号也当让于他人了罢!孟子也是如此,依旧是遍访诸国,即使是遇到很大的打击也依旧是毫不气馁的为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至于董仲舒,在以道家思想为主流的汉朝。依旧是勤学苦思,终于在发展了孔孟儒学之后,形成了适应封建制度的新儒家思想。于是寻找机会,主动出击。中国也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么一说。
战国的苏秦、张仪更是主动出击,取得事业辉煌的典范。
现代社会也依旧如此,主动才能成功,而被动只有失败的份。曾经作为外卖小哥的雷海为,可是凭借一己之力,打败了北大的文学硕士,成为了《诗词大会》的冠军。跟那些名校在校生或毕业生比起来,雷海为的起点,好像低了不是一点半点。雷海为靠的主动学习,顽强拼搏,最后获得了成功。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我们更加要以自信的态度去主动迎击人生的每一个挑战。也只有如此,才能掌握先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新时代的高中生,正处在求学阶段,要善于利用有用信息,主动摒弃无用的干扰信息。因而,我们要像王辰院士那样,研究什么,需要什么信息,要主动去搜索,甄别,筛选,创新,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
拥有自信,学会主动迎击人生每一个挑战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是掌握二十一世纪中国命运的华夏优秀儿女。弱者只会被动,而强者永远主动。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拥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详解】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看法。
2. 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要分析材料,结合材料进行写作,不能撇开材料,另起炉灶。
从材料可以看出,院士不认识撒贝宁,他不看电视。他主动搜索信息,那么他搜索的都是什么信息呢?王辰院士搜索的信息都是他需要的,能够提升学术和专业水平的,他不会被无效信息影响,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术上,专注做学问,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院士的生活应该是简单而丰富的,在学术方面,是忙碌而丰富的;在其他方面,则是主动屏蔽、极简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的现状,如此巨量的信息,如果自己没有主动选择的意识,没有自我屏蔽的能力,没有清醒坚强的定力,将会被淹没,呼吸困难,窘迫窒息。
(2)要联系现实,写作中不能空谈,要结合现实,必然考生都是当代高中学生,要明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自己的担当。王辰院士给我们的启发是,要履行时代赋予的责任,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就要主动学习,主动出击,自觉摒弃与学习无关的信息,专注目标,不受外界干扰,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使命,实现理想。
(3)要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看法。因而,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角度1】
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
【角度2】
做自己脑袋的主人;
【角度3】
摒弃一切干扰,才能去到想要的远方;
【角度4】
应该培养定力;
【角度5】
强化自我屏蔽能力。
【素材】1.【摒弃一切干扰,才能去到想要的远方】【应该培养定力】①有稳定的精神就等于能指挥自己!——米贝尔
②QQ宣布推出青少年模式,想给大家一个更简洁的社交体验,更纯粹的学习氛围。
③美国徒手攀岩健将霍诺德,在无防护下爬上攀岩人谈之色变的断崖,而很多人在中途回头或往下看一眼,就崩溃中断,也有人丧生。他说,他在攀岩过程中屏蔽一切无关信息,只是向上爬。
2.【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强化自我屏蔽能力】①那些优秀者或者成长很快的人,往往是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而那些成长很慢,往往是被动接受信息。获取方式的不同,为何对人影响如此之大?
②主动获取,更能体现出你的思考。一个人主动获取信息,背后一定有目的,主动收集的信息,往往都是你思考后,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去主动的搜索信息。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这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自然成长很快。
③主动获取,都是有效信息。主动收集信息,也意味着主动过滤信息,这样我们看到的信息是有效知识和信息。这个世界上垃圾信息太多了!在古代,知识和信息是稀缺资源,只有上层阶级人士,才有权获得。但是在现代,信息是过剩的,知识是开放的,人的精力和时间才是最宝贵的,必须做到有效选择,否则你会在垃圾信息中无限浪费生命。主动收集信息,有效学习,才是关键。不要让他人牵着你走。
④主动收集信息,更能结合实践。我们必须去学习,那些能用的上,可以结合实践的知识,否则你的人生,一定会止步不前,会觉得生活越来越难。主动获取的信息,往往是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的问题,这样更能结合实践去运用,才会让人成长飞快。
主动选择,也反映选择者的价值观。
⑤把自己所有的被动接受的方式,转换到主动获取的方式。主动阅读某本书籍;主动参与某种活动,而不是随波逐流,只为消磨时间然后随意观看某些热点节目,或者因为外界的力量去做某件无意义的事。切换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快的让自己成长。主动,意味着受自己控制,被控意味着受他人控制。而人又极容易的被他人控制,如算法、情绪、人性等等……
⑥切记要主动获取,独立思考。想要成长,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呢?
3.【摒弃一切干扰,才能去到想要的远方】
①分散的阳光不能够燃烧任何东西,但你用放大镜将它们聚焦,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将纸片点燃。处理的事情越多,专注越少,会妨碍深入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只有屏蔽掉那些无用的枝节,才会让自己专注于一件事,直奔主题,从而做得更好。
②我们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在被拴着鼻子走。当今人们的沟通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生活变得碎片化,文字也简短化,我们关注的很多东西,其实距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关注哪件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打折了,哪对明星又分手了。这样的新闻每天都有,如果关注下来,一天就啥也不用干了。这样的信息沟通方式带来的是人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书,耐心制作一道菜。
③我们更应该培养定力,了解哪些是自己该关注的,哪些是自己要学习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每个人都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我们放大了外围力量,削弱了自身定力,却对本该全力而为的事心猿意马。人们在纷繁芜杂中寻找安慰,寻求避难。也在这样乐此不疲的消耗中忘记了本应努力实现的目标。远离这类聒噪已经成为了活在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必备的能力之一。这样才能把握人生的节奏,掌控自己的命运,获得成功。否则, 我们就会被各种噪声淹没,在这时代浪潮中随波逐流。
2.例文:
主动亮剑与韬光养晦:成功的双翼
在推动实现新战略目标的征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此时,我们需要主动亮剑,敢于直面问题,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去战胜困难。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韬光养晦,善于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亮剑是一种敢于面对的精神,如猛虎下山般的气场;亮剑是一种不气馁的喊叫,如雷鸣声般声声震耳;亮剑是一种战斗的行为,如巨人般惊心动魄……主动亮剑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它体现了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决心和勇气。在战争年代,“亮剑”反映出了一种英雄的气魄和铮铮铁骨,它将“东亚病夫”一扫而光,定位了中国的气质;在和平年代,“亮剑”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团结的力量,“亮剑”更是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勇往直前,超越自我的胆量。
亮出你的锋芒和斗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生活也会因此而熠熠生辉。亮出你高贵的气节,精神领域不会空虚,你在茫茫人海之中也能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仅有主动亮剑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会韬光养晦,善于积蓄力量。韬光养晦并不是消极被动,而是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问题,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竹子用四年的地下修炼,换来阳光下的直入云霄;企鹅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换来一道完美的弧线…….自然现象无不向我们暗示着一个哲理:成功源于静静地沉潜。
而天下大智大勇的人,可以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敢为,则其志必在北海之外。韩信少时,曾为留命保身受无赖胯下之辱。后来他助汉高祖刘邦大败楚军,定鼎中原,封为楚王,竟找到当日侮辱他的少年,封为中尉,人多不解。韩信解释说:“此人乃壮士。他侮辱我时,我怎么会不想杀他?但如果杀了他去偿命,岂有今日之名?我宁愿隐忍而成就今日之功。”可见,韬光养晦更易扬眉吐气,过于张扬自己的情绪和实力,往往可能适得其反。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主动亮剑和韬光养晦结合起来。我们要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要学会冷静分析问题,积蓄力量。我们要在面对困难时,坚定地亮出自己的剑,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决心;同时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低调和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以备不时之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那么,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将主动亮剑和韬光养晦结合起来,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有两则材料,材料一概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谋事创业需要有主动亮剑精神,并强调了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材料二引用了《小窗幽记 集法》中的一句话,强调了韬光养晦的意义和过于张扬的危害。
两则材料分别阐述了两个看似相反但实际上互补的观点:一是主动亮剑,即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要有勇气和决心去面对和解决;二是韬光养晦,即要有策略和智慧,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能够沉着冷静,避免因过于张扬而遭致损失。可见,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二者的关系具有思辨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主动亮剑”或“韬光养晦”或二者糅合。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一味地退缩或逃避,而应该勇于面对,迎难而上,主动探索,积极行动,寻求解决方案。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低调和谨慎,收敛锋芒,埋头做事,稳步推进,避免因过于张扬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然,有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绝不退缩,狭路相逢敢于“亮剑”;在处理内部矛盾和与他人的交往时,礼让宽容,始终保持谦逊和低调。可以说“主动亮剑”与“韬光养晦”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掌握的重要智慧。只有将这两个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场景。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倾向于议论文。在具体的写作中,考生需要探讨这两个主题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可以运用并列加层进式结构,首先谈什么情况下需要主动亮剑,什么情况下需要韬光养晦,然后进一步阐述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各种复杂的情况。
立意:
1.迎难而上,主动亮剑;韬光养晦,沉潜蓄势。
2.以低调之心,干伟大事业。
3.成功,需要勇气与智慧。
4.明辨处世智慧,成就精彩人生。
3.例文:
主动出击,把握自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转变,充分告诉我们,必须要拥有主人翁意识,学会主动出击。纵观古今中外,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的成功,都是通过主动追求而取得的。学会主动,才能拥有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利,而被动者只有怨天尤人,白白浪费大好时光。要成为强者,首先必须学会主动出击。
学会主动出击,往往可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一直延续至今还让人深受其影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儒家先师个个都是积极探索,并主动地宣传自己思想的人。
先说孔子,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思想,周游列国,不辞辛劳。如果说他只是苟安一隅,不思进取,坐等诸国之人来向他求教,我想至圣先知的称号也当让于他人了罢;孟子也是如此,依旧是遍访诸国,即使是遇到很大的打击,也依旧是毫不气馁地为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至于董仲舒,在以道家思想为主流的汉朝,依旧是勤学苦思,终于在发展了孔孟儒学之后,形成了适应封建制度的新儒家思想。于是寻找机会,主动出击,中国也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么一说。战国的苏秦、张仪更是主动出击,成为取得事业辉煌的典范。
现代社会也依旧如此,主动出击才能成功,而被动只有失败的份。曾经作为外卖小哥的雷海为,凭借一己之力,打败了北大的文学硕士,成为了《诗词大会》的冠军。跟那些名校在校生或毕业生比起来,雷海为的起点,好像低了不是一点半点。雷海为靠的是主动学习,顽强拼搏,最后获得了成功。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我们更加要以自信的态度,去主动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也只有如此,才能掌握先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新时代的高中生,正处在求学阶段,要善于利用有用信息,主动摒弃无用的干扰信息。因而,我们要像王辰院士那样,研究什么,需要什么信息,要主动去搜索、甄别、筛选、创新,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
拥有自信,学会主动迎击人生每一个挑战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是掌握二十一世纪中国命运的华夏优秀儿女。弱者只会被动,而强者永远主动。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拥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写作是引导考生正确理解“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关系,在理解两个关键词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对“被告诉”和“主动看”关系的认识,以解决个人、国家和人类在日常生活、求知探索、参与社会实践、未来发展等层面的实际问题。考生理解了“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内涵及关系,才能理解材料的意旨,才可能进一步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对概念的探讨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升自身思想及行动,更好地服务时代、社会、祖国。
材料中第一句话写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主动看见”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二句话写支教经历的意义价值:使得他在回校后继续深入研究。第三句话写感慨: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的转变。本材料思考“被告诉”和“主动看”的转变,强调“主动看”的价值和意义:相对于以前被老师、家长、同伴或者书本等告知社会是怎样的,自己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了解到的社会能带给自己更深刻的感触,能够触动自己主动思考、研究。
写作时,需要围绕“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关系这一写作主题展开思考。另外“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说明材料中乡村教育只是一个领域,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拓展写作外延,任选一个领域谈论“被告诉”和“主动看”的关系:可以是比较哪一个更好,可以是思辨二者辩证统一,也可分析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但是不能否认“主动看”的积极意义。但不管选择哪个领域,都不得偏离“被告诉”和“主动看”这个核心。行文时可以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但不可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
立意:
1.“我”在天地间,而非穹庐中。
2.在实践与“主动看”中得真知。
3.强化主人翁意识,学会主动看世界。
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要紧跟时代节拍,切合时代要求。
6.事实胜于雄辩,真金不怕火炼。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成就人生的两种不同方法。毛遂通过主动自荐的方式,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毛遂的这次自荐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了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也因此待他为上宾。此则典故意在启示我们要勇于展示自我,这个世界充满机会,只是它永远不会点名,需要我们主动出手,抓住机遇,成就人生。
《小窗幽记·集法》一句,强调了韬光养晦的意义,以及过于张扬的危害。以此告诉我们人生之道,做人做事切忌张扬自满,应谦虚低调,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材料围绕着“主动自荐”“韬光养晦”这两个含义相对的关键词展开,写作时要辩证分析二者的关系,体现出考生的辩证思维。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主动自荐”与“韬光养晦”的内涵,各自的好处,二者的关系,何时该“主动自荐”,何时要“韬光养晦”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运用比喻论证时,可说谦虚低调与自我表现就像太极的阴阳两鱼,相辅相成,以此来论证二者的密切关系。也可以引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木秀于林,风必助之”的不同言论进行对比论证,引导读者辩证思考“谦虚低调”与“自我表现”的利弊,使文章更具有深度。
在论据的选用上,应注意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综合运用。如可以列举蔡泽勇于向范雎自荐,最终赢得丞相之位的典故,以此论证勇于自荐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立足于现实,看到主动自荐和出风头、逞英雄的不同,从而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保持谦逊之姿,涵养人生底色。
2.主动以求机遇,自荐以成未来。
3.谨守谦逊之心,努力向外求索。
4.明辨处世智慧,成就精彩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