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2023-2024学年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2023-2024学年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2 15:07:16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基础必备 探新知
史料探究 释疑难
随堂训练 测达标
目标展示 定方向
课程延伸 提素养
目标展示 定方向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印度教的形成过程,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宗教文明的多样性。
2.通过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3.结合印度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建立,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古时期南亚文明的发展成就。
4.掌握古代日本、朝鲜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日本的幕府制度等,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1)背景
①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_________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②7 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___________。
③622 年,___________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
④到穆罕默德去世时,_________半岛基本统一。
(2)建立:到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_______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阿拉伯
亚非欧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1)政治
①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_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哈里发
【概念阐释】哈里发
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②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_______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2)经济
①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_____________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②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宗教
阿拉伯商人
巴格达
(3)文化繁荣
①原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②表现: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_______、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波斯
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原因:(1)一方面,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数千年文明的地区,文化已经有深厚积淀。
(2)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背景
①13 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_________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②14 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_________部分地区。
③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_________帝国。
(2)建立:到16 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_________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
东南欧
拜占庭
亚非欧
2.统治
(1)政治
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_______,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苏丹
【概念阐释】苏丹
“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_________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
①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___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_______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工商业
伊斯坦布尔
亚欧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兴起:4 世纪初,___________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 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_____________,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_________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恒河中游
恒河中下游
印度教
【概念阐释】印度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一种宗教,兴起于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它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婆罗门教和佛教,逐渐发展为中古时期及以后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13 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_______,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_________担任。
行省
穆斯林
2.古代日本
(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_______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
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概况:646年,_______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___________”。
③结果: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__________国家。
冶铁
孝德
大化改新
中央集权
(3)幕府政治
①背景:10 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_______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②建立:12 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_________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___________时期。
③表现: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_______为首的幕府掌握;将军与武士结成_______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 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庄园
源赖朝
幕府政治
将军
主从
【图解历史】日本封建等级制下天皇和幕府的关系
解读: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将军成为实际统治者。在庄园制下,将军、大名为有效管理庄园经济,广泛设置守护和地头,一般由幕府的御家人(与将军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担任,武士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
3.古代朝鲜
(1)高丽王朝
①建立: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___________。
②仿效唐制
A.政治:高丽王朝仿效中国_______制度,在中央设__________,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B.经济:推行土地国有。
C.选官制度:引入___________选拔官员。
D.中国的___________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高丽王朝
唐朝
三省六部
科举考试
儒家经典
(2)朝鲜
①建立:14 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_______。
②抗击日本侵略
A.时间:16世纪末。
B.概况:日本___________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赴朝鲜作战,与朝鲜大将_________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C.结果:经过7年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朝鲜
丰臣秀吉
李舜臣
史料探究 释疑难
主题一 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探究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1:作用: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了重要作用。
史料二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再如,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改造,并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
探究2:根据史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提示2:贡献: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拓展】
1.阿拉伯文化的突出特点
(1)先进性: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包容性、多民族性和融合创新精神: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2.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就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主题二 日本的大化改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史料三 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东亚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征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探究3:根据史料三,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提示3:背景:隋唐先进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史料四 赖肖尔在《当今日本人》中说:“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探究4:史料四中赖肖尔的话说明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结合大化改新的内容说明这一特点。
提示4:特点: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变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促进自身发展。说明:大化改新仿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其他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史料五 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
探究5:结合史料五,分析为什么说“大化改新”使日本“跳了龙门”。
提示5:原因: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日本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拓展】
1.日本大化改新中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表现
仿效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推进改革,日本掀起了第一次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唐文化全面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民族。
(1)仿效唐朝的租庸调制而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2)大化改新建立的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实际上是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移植。
(3)仿效唐律颁布律令。
(4)中国的建筑、服饰、货币、文字等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大化改新的影响
(1)社会性质上: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政治变革,通过班田收授法,将奴隶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增加了国有土地。将土地授给农民,征收租庸调,从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2)阶级关系上: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班田农民有了生产资料,虽然人身仍然不自由,但有了人格,已是封建农民。
(3)生产关系上:大化改新后在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生产者主要是班田农民,奴隶只起辅助作用,数目大减。豪族对部民的奴役解除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课程延伸 提素养
奥斯曼帝国兴起后东西方的贸易
奥斯曼帝国兴起后,帝国内部的联系有所加强,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对欧亚贸易,尤其是东方运到西方的香料、印度的细纹棉布、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东非的黄金和象牙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东西方贸易因运输成本很高,一般商品运到欧洲后都要加价8—10倍。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控制几条主要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使欧洲商人几乎无利可图。而那些商品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檀香用于止血和清除血腥;肉桂、肉豆蔻、丁香、辣椒等是重要的调味品。因此,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直接影响到西欧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罗马教廷的势力已经衰落,新兴
的王权国家都各自忙于扩张,没有力量对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开战,以武力夺取对商路的控制权,因此,欧洲人被迫寻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成为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一个重要动力。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3·山东济宁)如图是对古代某一帝国特征的描述。该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7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千零一夜》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于7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其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一千零一夜》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D项正确;波斯帝国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拜占庭帝国成立于395年,三者都没有《一千零一夜》这一文学作品,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2023·云南红河)阿拉伯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其中包括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等,他让学者把这些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把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文化典籍存放在巴格达学术研究中心智慧宫。这表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
A.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体现出文化领域开放性
C.保存着最多的古代希腊古籍
D.推进了文化的自主创新
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材料中“索取希腊古典著作”“让学者把这些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文化典籍”等信息可反映出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广泛吸收了其他文明的文化,表明阿拉伯帝国在文化领域的开放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吸收其他文明的文化,没有体现东西方经济的交流,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保留了古代希腊古籍,但通过材料不能得知保留了“最多”的古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阿拉伯帝国吸收了其他文明的文化,没有体现其文化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云南联考)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的主宰,掌握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并拥有全国最多的土地。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继承了东方专制制度
B.注重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C.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D.推行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既是宗教的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最高领导人,这说明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继承了东方专制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苏丹的权力,没有涉及奥斯曼帝国加强对思想的控制,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与封建专制集权制度有所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浙江温州)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下应由其行为或品行来决定。这一观点旨在反对(   )
A.婆罗门种姓制度 B.汉谟拉比的统治
C.波斯人的统治 D.印度教的教义
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下应由其行为和品行来决定”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6世纪以后,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严格规定社会等级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感到不满,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很多人的支持,A项正确;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国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材料所述与波斯人的统治无关,排除C项;印度教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河南联考)世界名著《源氏物语》完成于11世纪初,在英、德、法等国有脍炙人口的译本,著作开头提到皇上晨夕披览《长恨歌》画册,在第八回的花宴上,源氏公子穿的是白地彩纹中国薄绸常礼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日本文学蕴含有中国元素
B.中国文化艺术传入到欧洲
C.古代朝鲜吸收了中华文化
D.印度文学受到唐文化影响
A
解析:时空范围为11世纪初的日本。日本名著《源氏物语》中记载了“皇上晨夕披览《长恨歌》画册”“源氏公子穿的是白地彩纹中国薄绸常礼服”可知,当时日本文学作品中有中国元素,A项正确;材料只能证明日本文学作品传入西方,而非中国文化艺术传入欧洲,排除B项;《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作品,而非朝鲜和印度,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6.(2023·河南周口)如表为高丽王朝成宗时期(982—997年)政治改革内容。据此可知,成宗改革(   )
A.促进君主权力强化 B.造成地方分裂割据
C.推动儒家经典传播 D.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中央 设门下省(总管国家各项事务)、尚书省(总管全国官吏)和三司
(总管全国财政),尚书省下设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和工部等六部
地方 全国分置十道和十二州,各道由中央派遣的节度使总管军民行政大权
D
解析:根据材料,高丽改革内容中,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设“道”“州”“节度使”,这些制度和措施是中国唐朝实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宗改革仿效中国唐朝制度,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君权,但对材料信息的概括不全面,还有地方的措施没有涵盖,排除A项;根据材料“各道由中央派遣的节度使总管军民行政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是高丽王朝成宗时期政治改革内容,没有思想,不能体现推动儒家经典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第二单元 第4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浙江联考)《一千零一夜》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悬诗”之所以能在阿拉伯半岛产生,也是因为半岛上集市的繁荣。这反映了( )
A.地理环境对阿拉伯商业发展的影响
B.阿拉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
D.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
2.(2023·辽宁大连)8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 )
A.肯定阿拉伯帝国在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异常发达
C.指出巴格达贸易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印证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
3.(2023·河南南阳)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宗教政策,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沟通
B.政治统治具有灵活性的特征
C.缓和了东西方的宗教矛盾
D.强大取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4.公元360年落成的索菲亚大教堂,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着一个巨大的中央圆顶。15世纪中期此教堂转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兰建筑“叫拜楼”。推动其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是(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阿拉伯帝国推动文化交流
C.奥斯曼帝国扩张
D.新航路开辟带来文明交融
5.(2023·甘肃张掖)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势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
A.佛教助推国家统一
B.神学思想走向衰落
C.种姓制度遭到冲击
D.社会平等逐渐实现
6.(2023·湖北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说:“日本人借用了中国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中国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这段话说明日本( )
A.选择性学习借鉴改造
B.善于模仿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长处
C.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D.通过学习中国实现制度文化的革新
7.(2023·山东德州)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这反映出( )
A.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B.庄园经济开始形成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幕府统治趋于瓦解
8.(2023·湖北孝感)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纂《高丽史》,按照“世家”“列传”“志”“年表”等体例进行编写,较详细地记载了高丽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这说明( )
A.文献史料的记载真实可信
B.朝鲜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C.朝鲜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
D.高丽王朝史学成就非常高
9.(2023·辽宁抚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由此走上了辉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在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阿拉伯帝国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犹太文明等综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与发展。阿拉伯帝国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东西方的古典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刘魁《中阿古代科技文明兴衰的比较研究与启示——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科学上注重实地考察和观察,尤其注重试验的方法。阿拉伯学者把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摘编自褚秋雯《浅谈阿拉伯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急剧减少,致使商品价格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只得高价采购,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重金属大量外流。这迫使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力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充当的角色,并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二、能力提升
10.(2023·云南曲靖)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库提斯坦和巴尔干半岛伊庇鲁斯山区存在着原始公社残余;在拜占庭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有封建农奴公社;在地中海沿岸港口有富庶的城市。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实行落后的社会制度
B.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具有封建割据特征
11.(2023·广东河源)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印度确立了用现金缴纳田赋的制度,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田赋的征收使得“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
A.减轻了封建剥削
B.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2.(2023·湖南高考)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13.唐朝时期,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并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礼记》《史记》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你摘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做到有理有据。
第二单元 第4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浙江联考)《一千零一夜》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悬诗”之所以能在阿拉伯半岛产生,也是因为半岛上集市的繁荣。这反映了( D )
A.地理环境对阿拉伯商业发展的影响
B.阿拉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
D.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半岛)根据材料可知,《一千零一夜》描述的人物都是“物质派”,“悬诗”的产生也受到半岛繁荣集市的影响,体现了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并没有体现阿拉伯的地理环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并没有体现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辽宁大连)8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 D )
A.肯定阿拉伯帝国在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异常发达
C.指出巴格达贸易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印证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阿拉伯帝国)。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时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材料“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商业繁荣,D项正确;材料涉及其他地区的商品来到阿拉伯帝国,没有涉及其对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作用,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贸易既有海上丝绸之路也有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真正连成一个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河南南阳)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宗教政策,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B )
A.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沟通
B.政治统治具有灵活性的特征
C.缓和了东西方的宗教矛盾
D.强大取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解析:依据材料“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给了少数群体一定的自主权,体现其管理的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政策,无法得出东西方贸易沟通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国内的宗教政策,无法得出对东西方宗教的影响,排除C项;地理位置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4.公元360年落成的索菲亚大教堂,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着一个巨大的中央圆顶。15世纪中期此教堂转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兰建筑“叫拜楼”。推动其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是( C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阿拉伯帝国推动文化交流
C.奥斯曼帝国扩张
D.新航路开辟带来文明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中期此教堂转为清真寺,并加上了四座伊斯兰建筑‘叫拜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中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拜占庭帝国,建筑也由教堂变为清真寺,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与土耳其建筑风格变化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甘肃张掖)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势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C )
A.佛教助推国家统一
B.神学思想走向衰落
C.种姓制度遭到冲击
D.社会平等逐渐实现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势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可知,佛教反对种姓制度,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影响扩大,种姓制度遭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佛教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排除A项;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不反对神学思想,排除B项;社会平等逐渐实现,与古印度的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湖北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说:“日本人借用了中国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中国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这段话说明日本( A )
A.选择性学习借鉴改造
B.善于模仿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长处
C.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D.通过学习中国实现制度文化的革新
解析: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古时期(日本)。据材料“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可知日本大量吸收中国的文化、宗教、文字体系,但是其将引入的中国文化等内容加以修改,满足日本自身需要,这说明日本并非简单的模仿、复制别国文化,更重要的是适当改造,根据本国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创新和修改,这反映了日本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A项正确;日本不仅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长处,还善于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排除B项;材料侧重强调的是日本学习的主动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日本结合本国国情对中华文化进行改造,并不是强调学习中国实现制度文化的革新,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山东德州)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这反映出( C )
A.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B.庄园经济开始形成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幕府统治趋于瓦解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化改新后(日本)。材料“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可知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出现弱化现象,C项正确;土地买卖之风盛行只是材料的现象,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判定庄园开始形成,排除B项;此时日本尚未建立幕府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湖北孝感)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纂《高丽史》,按照“世家”“列传”“志”“年表”等体例进行编写,较详细地记载了高丽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这说明( B )
A.文献史料的记载真实可信
B.朝鲜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C.朝鲜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
D.高丽王朝史学成就非常高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世家”“列传”“志”“年表”,很显然是受到了中国史书编写的影响,这是按纪传体的模式编写的,B项正确;《高丽史》是文献史料,是朝鲜王朝组织编纂的有意史料,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有有违史实的可能,需要和其他史料进行比证,不一定还原历史,排除A项;C项“开始”说法有误,材料不能证明是开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受到中国的影响,而不是成就高,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辽宁抚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由此走上了辉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在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阿拉伯帝国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犹太文明等综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与发展。阿拉伯帝国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东西方的古典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刘魁《中阿古代科技文明兴衰的比较研究与启示——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科学上注重实地考察和观察,尤其注重试验的方法。阿拉伯学者把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摘编自褚秋雯《浅谈阿拉伯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急剧减少,致使商品价格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只得高价采购,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重金属大量外流。这迫使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力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充当的角色,并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答案:(1)特点:融汇创新;重视试验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
(2)角色:
阿拉伯帝国:中介(桥梁)。
奥斯曼帝国:阻碍者。
影响:阿拉伯帝国传播了东西方文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在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阿拉伯帝国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犹太文明等综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与发展”可知,融汇创新;根据材料“阿拉伯人在科学上注重实地考察和观察,尤其注重试验的方法”可知,重视试验方法;根据材料“阿拉伯学者把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可知,理论和实践结合。
(2)角色: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帝国:中介(桥梁)。根据材料“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急剧减少,致使商品价格迅猛上涨”可知,奥斯曼帝国:阻碍者。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帝国传播了东西方文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
二、能力提升
10.(2023·云南曲靖)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库提斯坦和巴尔干半岛伊庇鲁斯山区存在着原始公社残余;在拜占庭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有封建农奴公社;在地中海沿岸港口有富庶的城市。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B )
A.实行落后的社会制度
B.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具有封建割据特征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原始公社、封建农奴公社和富庶港口城市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说明奥斯曼帝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帝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并非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制度落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奥斯曼帝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排除C项;具有封建割据特征与“原始公社残余”“富庶的城市”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广东河源)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印度确立了用现金缴纳田赋的制度,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田赋的征收使得“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D )
A.减轻了封建剥削
B.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印度)。由材料“确立了用现金缴纳田赋的制度”“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可知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农民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需要用实物兑换货币,农民受到的剥削没有减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无法体现物价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湖南高考)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B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鼓励开垦荒地的《三世一身法》。此法规定: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由于贵族豪强可以驱使属民和奴婢开垦,然后把开垦的荒地占为己有,因此该法令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原则日趋削弱,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的开垦,没有涉及灌溉技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天皇的地位,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冲击土地公有制度,而非推动了庄园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3.唐朝时期,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并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礼记》《史记》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D )
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日本、中国、朝鲜半岛。根据“日本、新罗等国……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礼记》《史记》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可得出日本、朝鲜半岛国家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D项正确;科举制的影响只是材料中的一个部分,并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是日本等国学习中华文化,没有体现中国学习日本文化,因此不能得出“互鉴”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日本等国家学习中国文化,并不能证明东亚文化是同源的,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你摘取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做到有理有据。
答案:示例:观点: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论述:随着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各个方面。朝鲜、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日本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总之,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解析:做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相应的观点,如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史实可采用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传播;朝鲜、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等。观点鲜明,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