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2023-2024学年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2023-2024学年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2 15:18:09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基础必备 探新知
史料探究 释疑难
随堂训练 测达标
目标展示 定方向
单元概览 明要求
课程延伸 提素养
单元概览 明要求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目标展示 定方向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 2.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1.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
2.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3.能够通过史料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从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实质和影响。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帝国主义:19 世纪晚期至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___________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垄断组织
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就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分割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形成。
5.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酝酿
(1)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20 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_________”,英国、法国、俄国组成“_________”。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 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同盟国
协约国
【图解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爆发:1914 年6 月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___________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___________的帝国主义之战。
萨拉热窝
世界霸权
思考1: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提示1:(1)从战争起因上看:交战国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
(2)从战争过程上看:各国的战争目标和行动也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瓜分领土。
(3)从战争结果上看: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_______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2.进程
(1)1914 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以150 多万兵力在_________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___________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企图灭亡中国。
东线
马恩河
山东半岛
(3)1915—1916 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_________一方作战。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4)1916 年,西线相继发生_________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5)1916年,英德在_________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6)1917 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___________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
(7)1918 年11月11 日,大战以_________的失败而结束。
协约国
凡尔登
日德兰
十月革命
同盟国
思考2: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2: (1)经济利益:德国与美国在拉美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
(2)政治要求: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
(3)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反战情绪浓厚。
(4)寻找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5)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战争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
(6)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___________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_____________被战胜国瓜分。
巴黎和会
九国公约
海外殖民地
②承认_______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_______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_______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___________”“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波兰
日本
山东
门户开放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国际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任意宰割,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2.国际联盟
(1)地位: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国联是第一个由___________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局限性:国联形成决议的“___________”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___________、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权国家
全体一致
制裁侵略
思考3:如何评价国际联盟?
提示3:(1)历史地位: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积极作用
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3)局限性
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执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②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用来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3.国际形势的变化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削弱了________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___________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_______的运动日益高涨。
帝国主义
十月革命
和平
史料探究 释疑难
主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法、美四国工业产量与殖民地面积位次表。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提示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政治不平衡性加剧,实力与国际地位、殖民地大小严重倒挂。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4 2 5
史料二 “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讲话
探究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何在?导火线是什么?由此推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
提示2:根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美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4.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5.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题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三 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探究3:“巴黎和约条款”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德国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紧张了。
提示3:会议:巴黎和会。原因:《凡尔赛条约》最大限度地惩罚了德国,表面上解决了战前各国的矛盾,实质却隐藏了德国与协约国的矛盾;随着德国实力的恢复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发生,这种矛盾不断被激化。
史料四 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并不满意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的利益,美国依旧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两国的矛盾有增无减。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美国发放高息债券,引起了日本的反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
——摘编自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
(1618—1945):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
探究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的原因。
提示4:原因:华盛顿会议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独霸的局面;美国限制日本移民入境;英国对日军事戒备加强;美英加紧和日本在亚洲的争夺。
【拓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2.消极方面:它不可能带来持久的和平。
(1)它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的,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的加剧。
(2)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
(3)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加剧。
课程延伸 提素养
欧洲和平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损失,参战双方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其中德国、法国、英国、俄国、奥匈帝国均超过100万。从战争后期到战后,欧洲社会充满了反战、厌战的情绪,战前受到打压的和平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大多数参战国都有很多人罢工、拒服兵役甚至发生士兵哗变。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士兵和平民则将愤怒洒向给他们带来战争的政府和制度,革命成了很多人的选项。战后和平运动影响日益扩大,英法等国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和相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就与这种潮流有关。但30年代和平运动的绥靖化,间接地鼓励了法西斯国家不断侵略扩张直至发动另一场大战。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3·河南洛阳)下表是1870—1913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工业生产和殖民地的情况,据此可推知(  )
A.二十世纪初英国丧失霸主地位
B.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C.世界大战爆发具有一定必然性
D.大国竞争推动技术进步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70—1913年工业生产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美国工业产值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但是殖民地位次却仍旧低于英法,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二战之后,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失败,标志着英国正式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市场扩大,排除B项;材料介绍的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工业生产和殖民地的情况,没有涉及技术革新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山东济南)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由此可见,这一公约(  )
A.明确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责任
B.有利于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
C.客观上纵容了绥靖政策的推行
D.体现了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
C
解析:据本题材料“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主张放弃战争的保留条件,可以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这种做法会导致《非战公约》的约束力大打折扣,客观上纵容了绥靖政策的推行,C项正确;《非战公约》并未明确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责任,排除A项;材料中《非战公约》的规定不利于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排除B项;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体现了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贵州贵阳)19世纪末,德国出现了“德国人已经看够别人分食那个甜包子”的舆论,外交大臣更是公然宣称“要谋取阳光下的土地”。据此可知,一战前各国的主要矛盾是(  )
A.欧洲列强的固有仇恨
B.殖民利益的分配不均
C.军备竞赛的不断加剧
D.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人已经看够别人分食那个甜包子”“要谋取阳光下的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英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而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英德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德国要求按照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即一战前各国的主要矛盾是殖民利益的分配不均,B项正确;欧洲列强的固有仇恨并非战前各国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军备竞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两大军事集团,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山西联考)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1日,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德俄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对此,法国(  )
A.表示“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
B.趁机要求德国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
C.发动了马恩河战役意图击溃德军
D.制造德国扩张谣言阴谋“祸水东引”
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可知,当时一战尚未全面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积极参战,这属于法国“根据自己利益”采取的行动,A项正确;法国目的是向德国“复仇”,积极参战并非仅要求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排除B项;马恩河战役是德国挑起的,并非法国,排除C项;制造德国扩张谣言阴谋“祸水东引”是二战时期法国的做法,并非一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安徽蚌埠)1923年,意大利借一名将军在希腊被杀炮轰并占领希腊所属的科孚岛,并宣称其行为作为一种和平措施是国际法允许的,意大利并未对希腊宣战,国联行政院无权处理,国联因此也没有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这说明(  )
A.意大利法西斯势力猖獗
B.希腊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侮
C.国际准则缺乏普遍认同
D.一战后和平机制面临着危机
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联对于意大利明显的侵略行径并未制止,这说明当时的安全机制并未产生实效,国际社会维系着脆弱的和平,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意大利的行径并未得到有效制止,而非意大利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希腊的国情,且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故选D项。
6.(2023·广东河源)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独立,巴尔干的一部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并入塞尔维亚组成南斯拉夫王国。此外,波兰和芬兰独立,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获得独立。这说明(  )
A.一战推动欧亚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
B.一战摧毁了传统帝国统治秩序
C.巴黎和会一定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
D.一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C
解析:据材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独立”“波兰和芬兰独立,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也获得独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民族自决原则开始在欧洲得到应用,巴黎和会一定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原则,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亚洲,排除A项;一战没有摧毁传统帝国统治秩序,排除B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不是一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第七单元 第14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河北承德)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的演说中讲道:“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 )
A.德国资产阶级要抢占国外市场
B.列强争夺巴尔干斗争愈演愈烈
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已形成
D.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2023·山西晋城)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增长4.6倍,法国增长1.9倍,英国仅增长1.3倍;各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到6%,德国从13%上升到16%;英国殖民地人口有3.9亿,法国为6235万,德国为1307万。这意味着( )
A.英法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
B.欧洲局势可能出现重大危机
C.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D.广阔殖民地制约了英国发展
3.(2023·江西联考)从1889年到1914年,德国至少四次扩充海军,英国提出德国造一艘军舰英国就造两艘的“二比一原则”。到1914年,英国有军舰688艘,德国有391艘。英德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 )
A.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恶化
B.表明英德矛盾是欧洲的主要矛盾
C.体现英德双方速决战的意图
D.推动了国际和平裁军运动的发展
4.(2023·山东临沂)下图为1917年4月发表的漫画《挑选服装》,漫画中山姆大叔的外衣已经破旧不堪,他站在一排新衣面前进行挑选。三件样衣,从左至右依次是:“与德国单独作战”“美国军队加入协约国”“对协约国提供经济援助”。该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
A.欲放弃中立政策
B.担心介入欧洲的纷争
C.综合国力的强大
D.与德国矛盾不可调和
5.(2023·山东潍坊)下图为一战期间西方某报纸关于华工参战的报道(部分)。据此可推知,华工参战( )
  华工的到来使我们的劳动力得以从各种沉重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节省出大量的人员走上前线去参加战斗。
A.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B.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D.为战后收回山东主权提供了可能
6.(2023·山东泰安)1914年—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 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 28 000人。这反映了( )
A.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B.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D.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7.(2023·江苏南通)如表为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该条约( )
领土 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德国东部一些领土划归波兰
驻军 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驻防
赔款 德国须向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A.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B.有利于欧洲的长期安全稳定
C.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D.调整了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
8.(2023·山东期中)《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规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这产生的影响是( )
A.保卫了世界和平
B.构筑了世界安全保障
C.没有有效制裁侵略
D.消除了大国间的矛盾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之后的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英 美 德 法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整理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撑的政治、经济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科技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二、能力提升
10. (2023·全国乙卷)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11. (2023·重庆期中)三国同盟形成之初,德国曾向意大利许诺,将来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1915年,英法秘密与意大利取得联系,表示如果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可以获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同年,意大利与英法签订《伦敦条约》,开始加入进攻同盟国的行列。这反映出( )
A.意大利外交灵活务实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特征
C.殖民争夺的激烈残酷
D.两大军事集团推动大战爆发
12.(2023·广东江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如1916年英法关于瓜分土耳其所属阿拉伯地区的协定;协约国为了拉拢意大利,允许其占领塞尔维亚领土;俄国支持日本占领山东和太平洋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协定等。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B.此次世界大战纯粹是掠夺性的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战争
D.战争的目的是为重新瓜分世界
13.(2023·河南濮阳)一战之前,外国对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同英美两国的经济周期一致,表现为英美两国经济扩张则加大对华投资,经济不景气则减少对华投资。一战之后,外国对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则只与美国经济周期保持一致。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方列强侵华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一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C.世界金融中心已从英国转移到美国
D.一战后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增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以后,德国国内越来越流行这样一种逻辑:预防性战争对于长期安全是必需的。首先是军界领导人一致认可这一观点,同时,随着德国在相对力量上达到顶峰的证据日益明显,文职领导层也开始接受需要这一场全面战争的观点。……德国领导人认为,国家想要生存,必须要进行战争,并且早打比晚打好,而这场战争应由德国率先打响。
——摘编自[美]戴尔·科普兰著《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不列颠民族总体上已意识到这个无可怀疑的事实,即德国计划以海军加强它无比强大的陆军,到1920年,德国的海军将远远比英国目前拥有的舰队强大得多。……英国所有头脑清醒的人开始陷入深度忧虑。德国为什么要拥有这么庞大的海军?德国用海军与谁对抗与谁较量,除了我们外,它使用海军对付谁呢?一种日益沉重的感觉不再限于政治和外部圈子,人们已意识到普鲁士人居心不良,他们妒忌不列颠帝国的辉煌,一旦找到于我们不利的良机,他们会尽可能利用它。
——摘编自[英]温斯顿·丘吉尔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德英两国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英两国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产生的原因。
第七单元 第14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河北承德)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的演说中讲道:“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 D )
A.德国资产阶级要抢占国外市场
B.列强争夺巴尔干斗争愈演愈烈
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已形成
D.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根据“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英法德等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德国所获取的利益与德国的野心不匹配,体现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项正确;德国的资产阶级要抢占国外市场说明德国意图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源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列强争夺巴尔干以及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没有关系,无法体现,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2.(2023·山西晋城)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增长4.6倍,法国增长1.9倍,英国仅增长1.3倍;各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到6%,德国从13%上升到16%;英国殖民地人口有3.9亿,法国为6235万,德国为1307万。这意味着( B )
A.英法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
B.欧洲局势可能出现重大危机
C.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D.广阔殖民地制约了英国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法相对“衰落”,德国快速“崛起”,但殖民地状况却出现“倒挂”现象,这意味着欧洲列强重新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可能出现,B项正确;“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A项;当时英国仍然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国家,排除C项;广阔殖民地制约了英国的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江西联考)从1889年到1914年,德国至少四次扩充海军,英国提出德国造一艘军舰英国就造两艘的“二比一原则”。到1914年,英国有军舰688艘,德国有391艘。英德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 A )
A.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恶化
B.表明英德矛盾是欧洲的主要矛盾
C.体现英德双方速决战的意图
D.推动了国际和平裁军运动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德国至少四次扩充海军……到1914年,英国有军舰688艘,德国有391艘”,可以看出英德两国都在扩军备战,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恶化,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英德之间的扩军,并没有欧洲其他地区的矛盾,无法得出其是主要矛盾,排除B项;此时是一战前夕,还未爆发战争,不能体现双方速决战的意图,排除C项;两国的扩军备战,会极大影响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山东临沂)下图为1917年4月发表的漫画《挑选服装》,漫画中山姆大叔的外衣已经破旧不堪,他站在一排新衣面前进行挑选。三件样衣,从左至右依次是:“与德国单独作战”“美国军队加入协约国”“对协约国提供经济援助”。该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A )
A.欲放弃中立政策
B.担心介入欧洲的纷争
C.综合国力的强大
D.与德国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根据“与德国单独作战”“美国军队加入协约国”“对协约国提供经济援助”可知,美国的选择都是要与德国进行作战,说明美国是要放弃中立政策,A项正确;美国的选择说明它要放弃中立政策,介入欧洲的纷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并不能体现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和与德国的矛盾不可调和,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5.(2023·山东潍坊)下图为一战期间西方某报纸关于华工参战的报道(部分)。据此可推知,华工参战( D )
  华工的到来使我们的劳动力得以从各种沉重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节省出大量的人员走上前线去参加战斗。
A.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B.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D.为战后收回山东主权提供了可能
解析:根据“华工的到来使我们的劳动力得以从各种沉重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节省出大量的人员走上前线去参加战斗”可得出这一报道说明中国华工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这为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回山东主权提供了可能,D项正确;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排除A项;中国的参战对加速战争结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会因此缓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排除B项;中国华工参战,并不能起到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实质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山东泰安)1914年—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 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 28 000人。这反映了( A )
A.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B.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D.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从1914年到1918年,英国女性汽车驾驶员和女工人数剧增,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造成男性伤亡,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因此大量女性成为新的劳动力,A项正确;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机会增多是因为战争造成劳动力短缺,与工人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英国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是在一战之后,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女性广泛参与战争,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排除C项;重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展,并不是1914年—1918年英国女性驾驶员和女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江苏南通)如表为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该条约( C )
领土 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德国东部一些领土划归波兰
驻军 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驻防
赔款 德国须向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A.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B.有利于欧洲的长期安全稳定
C.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D.调整了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
解析:根据“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德国东部一些领土划归波兰”“德国须向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等内容可得出《凡尔赛条约》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强行分割其领土以及殖民地,体现出大国强权的色彩,C项正确;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才体现大国一致原则,排除A项;《凡尔赛条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能消除矛盾,因此不可能持久维护欧洲的长期安全稳定,排除B项;华盛顿会议签订一系列条约,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调整了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山东期中)《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规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这产生的影响是( C )
A.保卫了世界和平
B.构筑了世界安全保障
C.没有有效制裁侵略
D.消除了大国间的矛盾
解析:据材料“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可以看出国联主张“全体一致”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在实际中并不能有效制裁侵略,C项正确;“全体一致”原则指的是国际联盟必须得到全体成员国的同意后才能进行实际制裁,这就让发动战争的国家只需提出反对就可以免受制裁,并没有很好地保卫世界和平和世界安全,排除A、B两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埋下了大国间的隐患,并未消除大国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之后的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英 美 德 法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整理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撑的政治、经济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科技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答案:(1)政治因素: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因素:工业革命完成。
(2)科技因素: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拥有贝尔、爱迪生等发明家。
(3)现象:经济发展不平衡。
影响: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解析:(1)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因素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因素是工业革命完成。
(2)科技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及发明家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3)现象:从材料中的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等角度进行分析。
二、能力提升
10. (2023·全国乙卷)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席卷世界的大危机,大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使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助长了法西斯势力以及各种破坏组织的出现,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发展,且胡佛执政时期一直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措施,且胡佛执政时期主要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对经济干预的力度较弱,排除C项;美国此时并未进行扩军备战,排除D项。故选A项。
11. (2023·重庆期中)三国同盟形成之初,德国曾向意大利许诺,将来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1915年,英法秘密与意大利取得联系,表示如果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可以获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同年,意大利与英法签订《伦敦条约》,开始加入进攻同盟国的行列。这反映出( B )
A.意大利外交灵活务实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特征
C.殖民争夺的激烈残酷
D.两大军事集团推动大战爆发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欧洲)。根据材料“三国同盟形成之初,德国曾向意大利许诺,将来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1915年,英法秘密与意大利取得联系,表示如果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可以获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可知,德国向意大利许诺将英法殖民地由其接管,而一战期间,英法许诺意大利可以获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从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的海外殖民地,体现了一战的本质特征,即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一战的本质特征,而非外交灵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的确是对殖民的争夺,但材料没有体现其激烈残酷,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关于两大军事集团推动大战爆发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广东江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如1916年英法关于瓜分土耳其所属阿拉伯地区的协定;协约国为了拉拢意大利,允许其占领塞尔维亚领土;俄国支持日本占领山东和太平洋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协定等。这说明( D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B.此次世界大战纯粹是掠夺性的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战争
D.战争的目的是为重新瓜分世界
解析:材料“协约国为了拉拢意大利,允许其占领塞尔维亚领土;俄国支持日本占领山东和太平洋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协定等”体现了一战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3·河南濮阳)一战之前,外国对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同英美两国的经济周期一致,表现为英美两国经济扩张则加大对华投资,经济不景气则减少对华投资。一战之后,外国对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则只与美国经济周期保持一致。这一变化说明( D )
A.西方列强侵华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一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C.世界金融中心已从英国转移到美国
D.一战后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增大
解析:一战前,在对华投资中,英美两国并驾齐驱,但是一战后,外国对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则只与美国经济周期保持一致,这说明一战对英美两国的影响不同,英国实力削弱,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增大,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列强对华侵略的格局变化,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以后,德国国内越来越流行这样一种逻辑:预防性战争对于长期安全是必需的。首先是军界领导人一致认可这一观点,同时,随着德国在相对力量上达到顶峰的证据日益明显,文职领导层也开始接受需要这一场全面战争的观点。……德国领导人认为,国家想要生存,必须要进行战争,并且早打比晚打好,而这场战争应由德国率先打响。
——摘编自[美]戴尔·科普兰著《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不列颠民族总体上已意识到这个无可怀疑的事实,即德国计划以海军加强它无比强大的陆军,到1920年,德国的海军将远远比英国目前拥有的舰队强大得多。……英国所有头脑清醒的人开始陷入深度忧虑。德国为什么要拥有这么庞大的海军?德国用海军与谁对抗与谁较量,除了我们外,它使用海军对付谁呢?一种日益沉重的感觉不再限于政治和外部圈子,人们已意识到普鲁士人居心不良,他们妒忌不列颠帝国的辉煌,一旦找到于我们不利的良机,他们会尽可能利用它。
——摘编自[英]温斯顿·丘吉尔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德英两国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英两国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产生的原因。
答案:(1)基本观点:德国认为国家必须要通过战争才能生存,出于长期安全考虑,应率先发起一场预防性战争。英国认为德国整军备战的目标是英国,德国人会抓住一切机会取代英国的地位。
(2)原因:19世纪中后期,德国完成统一,作为后起国家,工业发展迅速,殖民地少,市场狭小,且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倾向于运用军事手段保障自身安全。
英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虽然建立了强大海军,但20世纪初,英国有所衰退,担心其他国家对英国海权和殖民地利益的威胁和挑战。
解析:(1)基本观点:根据材料“德国领导人认为,国家想要生存,必须要进行战争,并且早打比晚打好”可归纳出德国认为国家必须要通过战争才能生存,出于长期安全考虑,应率先发起一场预防性战争;根据材料“他们妒忌不列颠帝国的辉煌,一旦找到于我们不利的良机,他们会尽可能利用它”可归纳出英国认为德国整军备战的目标是英国,德国人会抓住一切机会取代英国的地位。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原因可从德意志帝国完成国家统一,工业化的发展,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等角度进行分析;英国的原因可从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地位、20世纪初自身实力的衰退及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等角度进行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