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2023-2024学年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2023-2024学年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2 15:21:51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基础必备 探新知
史料探究 释疑难
随堂训练 测达标
目标展示 定方向
课程延伸 提素养
目标展示 定方向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2.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必然产物,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以及扩军备战必然会爆发战争。
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运用列表等方法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加强对热爱和平、避免战争的教育。
3.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角度,通过史料认识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实质和影响。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法西斯组织的建立
意大利 1919年___________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 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墨索里尼
德国 1919年,_________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很快成为该党领导人之一。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___________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希特勒
东条英机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1.不同点
(1)过程:德国先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2)核心:德国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日本是军部势力。
(3)方式:德国纳粹党借助欺骗性宣传,勾结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合法竞选攫取政权;日本通过政变、恐吓等手段逐步迫使政府让步,建立受军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权。
(4)特点:德国派系单一,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时间短;日本派系斗争激烈,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时间长。
2.相同点
(1)历史原因:两国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限制。
(2)时机相同: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3)本质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独裁统治,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4)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危机面前都支持建立独裁政府,以维护他们的利益。
(2)法西斯主义的内容:法西斯主义以极端___________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___________,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思考1: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1: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及其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一些国家出现了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安排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导致法西斯主义产生。在世界范围内,法西斯主义几乎同时产生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最终在这些国家得以发展,并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另一场战争大灾难。
民族主义
共产主义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_____________,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欧洲
①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对《_____________》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_________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_____________。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九一八事变
凡尔赛条约
法西斯
埃塞俄比亚
3.英法的绥靖政策
(1)表现: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_____________》,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2)影响:更加助长了_________国家的侵略野心。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采取的一种妥协、纵容的政策。
慕尼黑协定
法西斯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在亚洲爆发的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_______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3.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_______,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_______败降,英国坚持抵抗。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序幕
全面
波兰
法国
4.全球阶段:同年12月,日本挑起_________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___________同盟。
6.结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_______和日本。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_______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太平洋
反法西斯
德国
日本
7.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这场反法西斯战争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3)在这次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思考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2:(1)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根本原因)。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行动,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3)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4)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_______、德黑兰、_________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_______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开罗
雅尔塔
分区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_________________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_______的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_________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_________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⑥成立联合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
法西斯
殖民地
(3)评价: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___________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_______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世界和平
妥协
2.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
(2)宗旨:维护___________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评价: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_________,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___________”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国际和平
安理会
大国一致
对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的理解
1.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安理会在实质性问题上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英、苏、法)态度一致。
2.大国一致性集中体现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上。当然,大国不会任意行使否决权干扰安理会的活动,否决权不得用于阻止对争端的自由讨论,而当安理会有所行动时,就要运用“大国一致”原则,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3.“大国一致”原则吸取了国联因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导致崩溃的教训,大国间的合作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础。
4.“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有利于解决一些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但也因为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
3.国际格局的变化
(1)_______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
(2)_______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3)_______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___________的真正转折点。
欧洲
美国
苏联
两极格局
史料探究 释疑难
主题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西方许多保守人士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苏之间开战,一举将两个产生祸害的力量削弱。于是西方政府迟迟不愿与苏联协商,甚至到了1938—1939年间,各国依然不改对苏联的狐疑。这迫使1934年以来便与西方站在同一阵线,坚定带头反对希特勒的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在1939年8月与德国签下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希望依此条约置身事外,坐观德国与西方各国相斗,苏联也可以根据条约取回自革命后失去的一大片西部领土。美国的重心在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的局势与它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关系。……要不是珍珠港事件,以及希特勒对美宣战,美国自始至终必将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并评价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为。
提示1:原因:德、意、日国内问题(经济危机、专制传统、军国主义传统等)为法西斯势力猖獗提供条件;各国利益分歧,无法形成合力(意识形态、国际利益等矛盾);英法奉行绥靖政策;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等国反战情绪浓烈(或美国的中立政策)。
评价:短期有利于维护苏联国家安全(为苏联备战争取了时间)和扩张势力范围;长期看滋长了法西斯势力,最终导致法西斯对苏进攻;条约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德国借机壮大;条约侵犯了他国利益。
史料二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
探究2:在史料二中,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提示2:不同意。
一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是不稳固的。主要因素有:该体系是战胜国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和平秩序”潜伏着深刻危机;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埋下了复仇的种子;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间的矛盾,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不断冲击着“和平秩序”;大国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打破“和平秩序”的野心;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加速了“和平秩序”的崩溃;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加剧。
“和平秩序”的打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希特勒正是借助上述因素,进行欺骗性宣传,最终打破这种“和平秩序”。因此,仅归结为希特勒个人显然是不正确的。
【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1)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2)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
3.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4.加速因素: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5.国际因素:世界各国人民虽然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主题二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三 雅尔塔会议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元首斯大林三个大国领导人于1945年2月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首脑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考文献》
探究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并简析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提示3:背景:德意法西斯败局已定;需要集中力量打败日本法西斯。
影响: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国际协调;对世界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推动了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雅尔塔体系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烙印。
史料四 由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新变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探究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
提示4: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随着二战的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加大;美苏两国的推动。
史料五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1)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
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探究5:根据史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提示5:特点: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大国主导;两分天下;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拓展】
1.雅尔塔体系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民主性: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它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对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大国争霸性:雅尔塔体系的构成,主要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下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
(2)影响:传统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近三百年来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2.联合国成立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成立原因
①国联的教训。一战后建立的国联,对法西斯的侵略没有起到抑制作用,反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推行霸权的工具。二战的全面爆发宣告了它的彻底破产。
②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激发了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二战后的世界迫切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③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各大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现实利益的考虑,都对战后建立国际安全机构,提出了各自的设想,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2)历史意义
①成立联合国是战时盟国集体智慧的产物。它适应了时代进步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各国人民渴望消除战争劫难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人类渴望和平、平等、合作和繁荣的美好理想。
②联合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
③联合国的成立是战时盟国实行平等协商原则的胜利,体现了各国和平相处的精神。
④联合国的成立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伸张正义。
课程延伸 提素养
全面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原因
(1)随着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严峻的形势迫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经过
(1)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法等国的援助。
(2)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抗法西斯的侵略开始联合起来。
(3)《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作用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正是由于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在一些国家中出现的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才产生了称为“法西斯主义”的运动。据此可知(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推动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兴起
C.法西斯主义运动主要是为了打击“红色”革命
D.1929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B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法西斯主义运动是由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对“红色”革命的恐惧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所产生的,B项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不是根源,排除A项;法西斯主义运动是对“红色”革命的打击,而不是主要对红色革命的打击,排除C项;1929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提到,排除D项。故选B项。
2.1939年,美国大约有40家飞机制造商,可生产5865架飞机。到1942年,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国,在此期间,美国共生产了9.8万架轰炸机,近10万架战斗机等。此外,美国还生产了不少用于侦察、运输、通信和特种用途的飞机。这说明(  )
A.美国的飞机生产能力是当时世界最强的
B.美国飞机制造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
C.空军力量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影响
D.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美国参战影响巨大
D
解析:根据材料“到1942年,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国”“美国还生产了不少用于侦察、运输、通信和特种用途的飞机”和所学可知,二战期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二战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虽然体现了美国军用飞机的生产能力,但是强调的是美国参战对二战的影响力,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的飞机是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起步晚”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起着决定性影响”夸大了空军的力量,战争的走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山东菏泽)丘吉尔曾对苏俄(联)抱有极大的敌意,但在1939年大战爆发前,丘吉尔称:“没有强大的东战线,我们在西欧的利益就不能有令人满意的防卫;而没有俄国,也就没有强大的东战线。”这一转变是由于(  )
A.英国面临严峻挑战
B.苏联经济发展迅速
C.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D.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39年大战”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是英国政治家,出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一直敌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然而在1939年时,欧洲面临法西斯国家入侵的威胁,英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促使丘吉尔转变态度,肯定苏联是抵挡法西斯入侵的东战线的主要力量,A项正确;据材料“1939年大战爆发前”“在西欧的利益”“没有俄国,也就没有强大的东战线”,可知,丘吉尔的态度转变是因为他认为苏联是抵挡法西斯入侵、保护英国在西欧利益的重要力量,而非由于苏联经济发展,排除B项;二战前那一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是在1929年,排除C项;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浙江统考)“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和基辅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而击败苏联”,这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基本内容。该计划的实施(  )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B.使苏联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
C.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D.直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标志着苏德战争的爆发,从而使苏联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B项正确;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排除A项;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也直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5.(2023·江西上饶)租借法案是二战期间美国向盟国提供武器、装备、食品、金属及其他材料等战争物资的援助计划。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租借法案援助了成千上万吨的货物,特别是苏联没有生产的装甲运兵车、苏联空军急需的战略轰炸机3.5万架等。这一法案(  )
A.影响了战后的国际格局
B.体现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优势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D.说明美国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期间,美向苏联提供一定援助,有利于苏联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对战后国际格局产生影响,A项正确;材料时间是二战期间,美苏冷战尚未开始,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二战中苏联买入的多是军事物资,而且是根据“租借协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河南洛阳)二战后期,面对孱弱的中国,罗斯福认为:中国不仅会在东亚,也会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作用,并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罗斯福的这一言论主要基于当时(  )
A.大国一致原则的构想
B.民族自决原则的兴起
C.全体一致原则的践行
D.机会均等原则的确立
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1943年罗斯福提出:英国、苏联、中国、美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在罗斯福的坚持下,中国最后成功进入“世界警察”集团,并最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A项正确;民族自决权原则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除B项;全体一致原则最先是由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采用的议事原则,即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机会均等原则”是19世纪末期美国提出的一项对中国的政策方针,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第七单元 第17课
一、素养达标
1.正是由于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在一些国家中出现的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才产生了称为“法西斯主义”的运动。据此可知(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推动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兴起
C.法西斯主义运动主要是为了打击“红色”革命
D.1929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2.1939年,美国大约有40家飞机制造商,可生产5865架飞机。到1942年,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国,在此期间,美国共生产了9.8万架轰炸机,近10万架战斗机等。此外,美国还生产了不少用于侦察、运输、通信和特种用途的飞机。这说明( )
A.美国的飞机生产能力是当时世界最强的
B.美国飞机制造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
C.空军力量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影响
D.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美国参战影响巨大
3.(2023·山东菏泽)丘吉尔曾对苏俄(联)抱有极大的敌意,但在1939年大战爆发前,丘吉尔称:“没有强大的东战线,我们在西欧的利益就不能有令人满意的防卫;而没有俄国,也就没有强大的东战线。”这一转变是由于( )
A.英国面临严峻挑战
B.苏联经济发展迅速
C.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D.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4.(2023·浙江统考)“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和基辅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而击败苏联”,这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基本内容。该计划的实施( )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B.使苏联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
C.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D.直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5.(2023·江西上饶)租借法案是二战期间美国向盟国提供武器、装备、食品、金属及其他材料等战争物资的援助计划。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租借法案援助了成千上万吨的货物,特别是苏联没有生产的装甲运兵车、苏联空军急需的战略轰炸机3.5万架等。这一法案( )
A.影响了战后的国际格局
B.体现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优势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D.说明美国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6.(2023·河南洛阳)二战后期,面对孱弱的中国,罗斯福认为:中国不仅会在东亚,也会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作用,并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罗斯福的这一言论主要基于当时( )
A.大国一致原则的构想
B.民族自决原则的兴起
C.全体一致原则的践行
D.机会均等原则的确立
一、素养达标
1.(2023·安徽淮北)1935年3月,德国宣布已经拥有一支空军,随后又向英法等国表示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约50万兵力的陆军。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据此可知,当时( )
A.德国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解体
C.民族复仇主义刺激了纳粹崛起
D.绥靖主义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
2.“这一宣言的颁布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基本形成,以坚定的语气宣布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对法西斯‘三国轴心’作战的方式和手段,这就是‘使用不论是军事或经济的全部资源’直到‘完全战胜’敌人”。这一宣言( )
A.是绥靖政策的运用
B.发布于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之际
C.签字国总数为26个
D.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2023·江苏扬州)二战中,通过偷听人们“无心之语”窃取情报的间谍活动频频发生。为此,苏联在1941年创作了海报《闭上你的嘴!》(如下图)。海报中母亲的儿子在前线战斗,她目光凝视,神情严肃,手指抵唇,警告人们:不要多说话。该海报的设计深意是( )
A.规范国内舆论秩序
B.激励群众积极参战
C.通过母爱鼓舞前线斗志
D.号召人民共担卫国责任
4.(2023·福建泉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败降后,戴高乐发起反对纳粹德国的“自由法国”运动,“自由法属非洲”应运而生。“自由法属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国”的军队参战以及对殖民地领土基础设施的军事开发,为法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 )
A.推动了世界大战中非洲战场的开辟
B.促进殖民地民族主义愿望的增长
C.改变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力量对比
D.强化了法国对殖民地的直接控制
5.雅尔塔体系在地球上划了“两条线”:一条线划在欧洲,线以东是战争中由苏军和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的地区,线以西是战争后期美、英、法军所到之处;另一条线划在远东,是美苏间背着中国蒋介石政府达成的协议。这“两条线”( )
A.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
B.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C.使和平解决争端具有更强操作性
D.原则上承认被压迫国家独立权利
6.(2023·江苏连云港)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相比之下,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B.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
D.确立了美国主导世界格局的地位
7.(2023·湖北联考)1995年,德国小说家施林克发表小说《朗读者》,文中的汉娜渴望爱情、真诚善良,但当她前往奥斯维辛死亡营看管犹太女死囚时,却拒绝打开教堂大门,冷漠地烧死了所有的囚犯。她在法庭上说:“我们就是不能让她们给跑了!我们对她们有责任!”此文学作品( )
A.旨在重新诠释人性的价值
B.倡导人的解放和人格健全
C.注重反映政治和社会现实
D.体现了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8.(2023·浙江联考)《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这一规定( )
A.有效避免了战争与冲突
B.体现了“全体一致”原则
C.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
D.损害了大部分国家的利益
9.(2023·陕西西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日在远东地区的崛起,美日逐渐占据远东外交的舞台中心,成了这一地区的最大赢家。因此,美日竞争也就成为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竞争的主要内容。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副产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得远东地区出现了一对新的矛盾,即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两者在远东的较量不可避免。随着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谋求作为现代主权民族国家并改变自己在国际社会不平等地位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陈永祥、龚盼、朱铭婷、王亚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远东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第一次向世界提出中国的平等诉求,表达中国作为平等一员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交了《山东问题说帖》《中国希望条件说帖》等,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特权,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会上,列强不仅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还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送给日本。二战行将结束的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协商起草《联合国宪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中国代表团出席。同年6月25日,全体大会通过《联合国宪章》,而这是联合国成立的法律基础。宪章规定,美、英、苏、中、法五国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代表团在四个发起国中按字母列于首位,首先在宪章上签字。
——摘编自陈红《两次世界大战
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秩序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分别确立的国际秩序,并分析从一战到二战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二、能力提升
10.(2023·山东联考)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上述观点( )
A.深刻揭示了“二战”爆发的根源
B.明确了英、德两国的战争罪责
C.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
D.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
11.(2023·甘肃武威)二战期间,美国在欧洲与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国,主张用西方民主制取代法西斯专制,以保证美国战后在欧洲政治行动的自由;同时,在苏德战场出现转折之后,改变对苏联的合作策略,采取既削弱又遏制,促使苏联出兵日本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中的策略 ( )
A.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B.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
C.直接导致了美苏冷战爆发
D.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宗旨
12.(2023·湖北联考)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美国计划首先“让英国人去打头阵,进行战略试探,等到美国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并出现适宜的战场形势时,再投入主力加入作战”。英国则希望苏德相争坐收渔利,同时借助美国力量恢复北非和南欧势力,以各种借口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这反映了( )
A.美国为战后主导世界体系做准备
B.英国世界优势地位面临美国挑战
C.一战时期美英存在矛盾利益分歧
D.二战英美盟国既合作又相互斗争
13.(2023·山东菏泽)如图为1945年9月26日英国刊登的漫画《三个世界》。漫画中的狮子眉眼低垂,雄风不再;鹰展开双翼,踌躇满志;熊身姿前倾,蓄势待发。它们各自占据着一个地球,地球上的文字从左至右分别是黄金、英镑和辽阔的疆域。漫画下边的配文:“看上去,要协商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该漫画( )
A.反映了两极格局下大国的对抗
B.预测了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C.凸显了英法美不可调和的矛盾
D.揭示了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14.(2023·甘肃兰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法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获利国,它们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并且操纵了国联,一度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但战后20年来,英法经济都处于衰退和不稳定状态。正因为如此,英法已不敢奢望战争给它们带来更多的好处。相反,他们却担心战争会动摇其霸主地位。虽然法国政府曾有抵抗的表示,但实力逐渐衰退的法国,不得不唯英国马首是瞻,处处按英国意志行事,绥靖法西斯,牺牲他国。此外,在20世纪30年代,英法和其他欧洲民主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流行一种强烈的和平主义思想。英国政府正是利用了人民要求和平的思想,对苏联提出的对德强硬的主张加以拒绝。
——文晓燕《欧洲集体安全体制
的失败与二战的爆发》
材料二 根本上来说,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踏进波兰。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极端的年代》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第七单元 第17课
一、素养达标
1.正是由于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在一些国家中出现的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才产生了称为“法西斯主义”的运动。据此可知( B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推动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兴起
C.法西斯主义运动主要是为了打击“红色”革命
D.1929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法西斯主义运动是由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对“红色”革命的恐惧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所产生的,B项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不是根源,排除A项;法西斯主义运动是对“红色”革命的打击,而不是主要对红色革命的打击,排除C项;1929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提到,排除D项。故选B项。
2.1939年,美国大约有40家飞机制造商,可生产5865架飞机。到1942年,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国,在此期间,美国共生产了9.8万架轰炸机,近10万架战斗机等。此外,美国还生产了不少用于侦察、运输、通信和特种用途的飞机。这说明( D )
A.美国的飞机生产能力是当时世界最强的
B.美国飞机制造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
C.空军力量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影响
D.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美国参战影响巨大
解析:根据材料“到1942年,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国”“美国还生产了不少用于侦察、运输、通信和特种用途的飞机”和所学可知,二战期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二战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虽然体现了美国军用飞机的生产能力,但是强调的是美国参战对二战的影响力,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的飞机是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起步晚”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起着决定性影响”夸大了空军的力量,战争的走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山东菏泽)丘吉尔曾对苏俄(联)抱有极大的敌意,但在1939年大战爆发前,丘吉尔称:“没有强大的东战线,我们在西欧的利益就不能有令人满意的防卫;而没有俄国,也就没有强大的东战线。”这一转变是由于( A )
A.英国面临严峻挑战
B.苏联经济发展迅速
C.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D.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39年大战”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是英国政治家,出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一直敌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然而在1939年时,欧洲面临法西斯国家入侵的威胁,英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促使丘吉尔转变态度,肯定苏联是抵挡法西斯入侵的东战线的主要力量,A项正确;据材料“1939年大战爆发前”“在西欧的利益”“没有俄国,也就没有强大的东战线”,可知,丘吉尔的态度转变是因为他认为苏联是抵挡法西斯入侵、保护英国在西欧利益的重要力量,而非由于苏联经济发展,排除B项;二战前那一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是在1929年,排除C项;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浙江统考)“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和基辅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而击败苏联”,这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基本内容。该计划的实施( B )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B.使苏联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
C.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D.直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标志着苏德战争的爆发,从而使苏联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B项正确;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排除A项;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也直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5.(2023·江西上饶)租借法案是二战期间美国向盟国提供武器、装备、食品、金属及其他材料等战争物资的援助计划。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租借法案援助了成千上万吨的货物,特别是苏联没有生产的装甲运兵车、苏联空军急需的战略轰炸机3.5万架等。这一法案( A )
A.影响了战后的国际格局
B.体现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优势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D.说明美国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期间,美向苏联提供一定援助,有利于苏联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对战后国际格局产生影响,A项正确;材料时间是二战期间,美苏冷战尚未开始,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二战中苏联买入的多是军事物资,而且是根据“租借协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河南洛阳)二战后期,面对孱弱的中国,罗斯福认为:中国不仅会在东亚,也会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作用,并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罗斯福的这一言论主要基于当时( A )
A.大国一致原则的构想
B.民族自决原则的兴起
C.全体一致原则的践行
D.机会均等原则的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1943年罗斯福提出:英国、苏联、中国、美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在罗斯福的坚持下,中国最后成功进入“世界警察”集团,并最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A项正确;民族自决权原则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除B项;全体一致原则最先是由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采用的议事原则,即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机会均等原则”是19世纪末期美国提出的一项对中国的政策方针,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一、素养达标
1.(2023·安徽淮北)1935年3月,德国宣布已经拥有一支空军,随后又向英法等国表示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约50万兵力的陆军。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据此可知,当时( D )
A.德国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解体
C.民族复仇主义刺激了纳粹崛起
D.绥靖主义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
解析:据材料“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可以看出列强的默许,一定程度上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D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德国军事的地位,排除A项;1936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才名存实亡,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是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这一宣言的颁布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基本形成,以坚定的语气宣布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对法西斯‘三国轴心’作战的方式和手段,这就是‘使用不论是军事或经济的全部资源’直到‘完全战胜’敌人”。这一宣言( C )
A.是绥靖政策的运用
B.发布于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之际
C.签字国总数为26个
D.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解析:根据材料“这一宣言的颁布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基本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C项正确;这一宣言坚定地“宣布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对法西斯‘三国轴心’作战的方式和手段”,与绥靖政策无关,排除A项;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在1941年,排除B项;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江苏扬州)二战中,通过偷听人们“无心之语”窃取情报的间谍活动频频发生。为此,苏联在1941年创作了海报《闭上你的嘴!》(如下图)。海报中母亲的儿子在前线战斗,她目光凝视,神情严肃,手指抵唇,警告人们:不要多说话。该海报的设计深意是( D )
A.规范国内舆论秩序
B.激励群众积极参战
C.通过母爱鼓舞前线斗志
D.号召人民共担卫国责任
解析:根据材料“窃取情报的间谍活动频频发生”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幅漫画以母亲形象深情严肃地告诉读者:战争时期,不要多说话,她代表了千千万万儿子上战场的母亲对每个公民的郑重要求,要求人们在战争期间提高警惕、防范聊天和八卦的潜在危险,号召人民共担卫国责任,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们无心之语”,未涉及舆论秩序状况,排除A项;海报设计针对的是防范间谍活动,未体现激励群众积极参战,排除B项;海报宣传是为提高所有民众的警惕,并非鼓舞前线,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福建泉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败降后,戴高乐发起反对纳粹德国的“自由法国”运动,“自由法属非洲”应运而生。“自由法属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国”的军队参战以及对殖民地领土基础设施的军事开发,为法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 B )
A.推动了世界大战中非洲战场的开辟
B.促进殖民地民族主义愿望的增长
C.改变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力量对比
D.强化了法国对殖民地的直接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自由法属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国’的军队参战以及对殖民地领土基础设施的军事开发,为法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可知,二战期间,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人民参加了战争,以及对殖民地领土基础设施的军事开发,这些都有利于促使殖民地民族主义愿望的增长,为二战后国家独立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非洲战场的开辟在材料中没有描述说明,排除A项;同盟国与协约国是在一战时期,排除C项;二战削弱了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雅尔塔体系在地球上划了“两条线”:一条线划在欧洲,线以东是战争中由苏军和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的地区,线以西是战争后期美、英、法军所到之处;另一条线划在远东,是美苏间背着中国蒋介石政府达成的协议。这“两条线”( B )
A.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
B.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C.使和平解决争端具有更强操作性
D.原则上承认被压迫国家独立权利
解析:根据材料“一条线划在欧洲,线以东是战争中由苏军和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的地区,线以西是战争后期美、英、法军所到之处;另一条线划在远东,是美苏间背着中国蒋介石政府达成的协议”可知,雅尔塔体系在地球上划的“两条线”,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划分世界范围,进行“冷战”的表现,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两条线”的特征,没有描述影响严重损害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以及解决争端的操作性,排除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承认被压迫国家独立权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江苏连云港)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相比之下,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B )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B.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
D.确立了美国主导世界格局的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结束前后召开的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的新国际秩序,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B项正确;这一体系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排除A项;这一体系主要是体现了美、英、苏的意志,排除C项;二战后出现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并没有确立美国主导世界格局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湖北联考)1995年,德国小说家施林克发表小说《朗读者》,文中的汉娜渴望爱情、真诚善良,但当她前往奥斯维辛死亡营看管犹太女死囚时,却拒绝打开教堂大门,冷漠地烧死了所有的囚犯。她在法庭上说:“我们就是不能让她们给跑了!我们对她们有责任!”此文学作品( D )
A.旨在重新诠释人性的价值
B.倡导人的解放和人格健全
C.注重反映政治和社会现实
D.体现了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解析:据材料“但当她前往奥斯维辛死亡营看管犹太女死囚时,却拒绝打开教堂大门,冷漠地烧死了所有的囚犯”,结合所学可知此文学作品重在对纳粹暴政对人性扭曲的反思,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战时期纳粹对人性的扭曲,对社会的反思,并不是重新诠释人性的价值,也不是倡导人的解放和人格健全,排除A、B项;材料体现的是纳粹对人性的摧残,并不是单纯反映政治和社会现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浙江联考)《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这一规定( C )
A.有效避免了战争与冲突
B.体现了“全体一致”原则
C.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
D.损害了大部分国家的利益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对安理会的投票表决作出规定。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吸取国联“全体一致”原则的教训,C项正确;“有效避免”说法绝对,排除A项;全体一致原则反映了国联的规定,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保护了大部分国家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陕西西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日在远东地区的崛起,美日逐渐占据远东外交的舞台中心,成了这一地区的最大赢家。因此,美日竞争也就成为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竞争的主要内容。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副产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得远东地区出现了一对新的矛盾,即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两者在远东的较量不可避免。随着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谋求作为现代主权民族国家并改变自己在国际社会不平等地位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陈永祥、龚盼、朱铭婷、王亚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远东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第一次向世界提出中国的平等诉求,表达中国作为平等一员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交了《山东问题说帖》《中国希望条件说帖》等,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特权,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会上,列强不仅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还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送给日本。二战行将结束的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协商起草《联合国宪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中国代表团出席。同年6月25日,全体大会通过《联合国宪章》,而这是联合国成立的法律基础。宪章规定,美、英、苏、中、法五国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代表团在四个发起国中按字母列于首位,首先在宪章上签字。
——摘编自陈红《两次世界大战
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秩序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分别确立的国际秩序,并分析从一战到二战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答案:(1)影响:一战后,远东地区原来群雄并世的局面被英、美、日等三国争霸的态势所取代,特别是美、日竞争成为远东国际关系的重头戏;一战的助力与十月革命的召唤,开启了远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新进程;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参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远东的国际地位日显突出,预示着“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
(2)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变化:由任人宰割,践踏国家利益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大国地位确立。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远东地区。影响:根据材料“随着美日在远东地区的崛起,美日逐渐占据远东外交的舞台中心,成了这一地区的最大赢家”可知,一战后,远东地区原来群雄并世的局面被英、美、日等三国争霸的态势所取代,特别是美、日竞争成为远东国际关系的重头戏;根据材料“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得远东地区出现了一对新的矛盾,即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两者在远东的较量不可避免”可知,一战的助力与十月革命的召唤,开启了远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新进程;根据材料“中国进入了一个谋求作为现代主权民族国家并改变自己在国际社会不平等地位的历史阶段”可知,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参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远东的国际地位日显突出,预示着“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
(2)本题是列举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是雅尔塔体系。变化:根据材料“列强不仅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还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送给日本”“美、英、苏、中、法五国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可知,由任人宰割,践踏国家利益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大国地位确立。
二、能力提升
10.(2023·山东联考)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上述观点( D )
A.深刻揭示了“二战”爆发的根源
B.明确了英、德两国的战争罪责
C.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
D.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世界)。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史学家认为德国的征服政策和英国的绥靖政策,都要对二战的爆发负有责任,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D项正确;“二战”爆发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材料并无涉及,排除A项;材料观点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材料并没有把英、德两国的战争责任讲清楚,排除B项;材料观点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D项。
11.(2023·甘肃武威)二战期间,美国在欧洲与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国,主张用西方民主制取代法西斯专制,以保证美国战后在欧洲政治行动的自由;同时,在苏德战场出现转折之后,改变对苏联的合作策略,采取既削弱又遏制,促使苏联出兵日本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中的策略 ( D )
A.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B.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
C.直接导致了美苏冷战爆发
D.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宗旨
解析:根据材料“……以保证美国战后在欧洲政治行动的自由”“……改变对苏联的合作策略,采取既削弱又遏制”可知,美国意图在战后插手欧洲事务以及遏制苏联强大,都是出于维护美国自身安全和霸权利益的需要,维护本国根本利益,D项正确;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材料未涉及美国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反法西斯主义和民主主义,排除A项;美国在二战中的一些战略有利于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但是对苏联的策略变化是破坏同盟的表现,排除B项;美苏关系在二战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了根本冲突,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影响了世界的局势和格局,直接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和持续,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湖北联考)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美国计划首先“让英国人去打头阵,进行战略试探,等到美国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并出现适宜的战场形势时,再投入主力加入作战”。英国则希望苏德相争坐收渔利,同时借助美国力量恢复北非和南欧势力,以各种借口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这反映了( D )
A.美国为战后主导世界体系做准备
B.英国世界优势地位面临美国挑战
C.一战时期美英存在矛盾利益分歧
D.二战英美盟国既合作又相互斗争
解析:根据材料“让英国人去打头阵,进行战略试探,等到美国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并出现适宜的战场形势时,再投入主力加入作战。……英国则希望苏德相争坐收渔利,同时借助美国力量恢复北非和南欧势力,以各种借口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可知,二战时期英美合作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同时又各自有自己的利益打算,合作与斗争同时并存,D项正确;材料体现英美之间对开辟第二战场的不同意见,而非美国为战后主导世界体系做准备,以及英国世界优势地位面临美国挑战,排除A、B两项;材料描述的是二战,而不是一战,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3·山东菏泽)如图为1945年9月26日英国刊登的漫画《三个世界》。漫画中的狮子眉眼低垂,雄风不再;鹰展开双翼,踌躇满志;熊身姿前倾,蓄势待发。它们各自占据着一个地球,地球上的文字从左至右分别是黄金、英镑和辽阔的疆域。漫画下边的配文:“看上去,要协商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该漫画( B )
A.反映了两极格局下大国的对抗
B.预测了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C.凸显了英法美不可调和的矛盾
D.揭示了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解析:根据材料“漫画中的狮子眉眼低垂,雄风不再;……地球上的文字从左至右分别是黄金、英镑和辽阔的疆域”“看上去,要协商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知,鹰代表美国,展开双翼,踌躇满志,是一个意图称霸世界、野心急剧膨胀的形象;狮子代表英国,眉眼低垂,表明二战后雄风不再,但是一个仍有一定经济实力,不甘心衰落的形象;熊代表苏联,身姿前倾,蓄势待发。该漫画预测了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即向两极格局转变,B项正确;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45年还未形成两极对峙格局,排除A项;材料涉及美国、英国和苏联,未涉及法国,排除C项;材料预测了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未体现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甘肃兰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法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获利国,它们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并且操纵了国联,一度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但战后20年来,英法经济都处于衰退和不稳定状态。正因为如此,英法已不敢奢望战争给它们带来更多的好处。相反,他们却担心战争会动摇其霸主地位。虽然法国政府曾有抵抗的表示,但实力逐渐衰退的法国,不得不唯英国马首是瞻,处处按英国意志行事,绥靖法西斯,牺牲他国。此外,在20世纪30年代,英法和其他欧洲民主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流行一种强烈的和平主义思想。英国政府正是利用了人民要求和平的思想,对苏联提出的对德强硬的主张加以拒绝。
——文晓燕《欧洲集体安全体制
的失败与二战的爆发》
材料二 根本上来说,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踏进波兰。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极端的年代》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原因:英法是一战战胜国,希望维持现状;英法经济的衰退和不稳定;英法流行和平主义。
(2)变化:从对德妥协转为支持抵抗法西斯。原因: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侵略欲望没有限度。
解析:(1)原因:根据“相反,他们却担心战争会动摇其霸主地位”等信息可以看出,英法是一战战胜国,希望维持现状;根据“但战后20年来,英法经济都处于衰退和不稳定状态”可以看出英法经济的衰退和不稳定;根据“在20世纪30年代,英法和其他欧洲民主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流行一种强烈的和平主义思想”可以看出英法流行和平主义。
(2)变化:根据“根本上来说,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可以看出从对德妥协转为支持抵抗法西斯。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侵略欲望没有限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