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24课 诗词曲五首
心忧家国 ,且战且歌
——《诗词曲五首》群文阅读第一课时
目 录
03
赏读名句知手法
02
理解诗意悟诗情
01
初读诗歌明体裁
第一环节
初读诗歌明体裁
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有古乐府、歌行、律诗,还有词和曲,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大声自由朗读诗歌,借助诗题、出处及已知的诗词曲知识,去判断这五首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初读诗歌明体裁
诗 歌
诗
词
曲
古体诗
近体诗
绝句
律诗
篇幅短小,共四句,多数为五言、七言,押韵严格、讲究平仄。
共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多数为五言、七言,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词,又称长短句,由诗衍化而来,起于唐代,兴于宋代。词有词牌,相同的词牌有固定的格式韵律。
曲指“散曲”,即金元后发展起来的类似于词的、可配乐歌唱的体裁,盛行于元代,包含小令和散套,曲也有曲牌。
相同点:词和曲都是长短句,都是按歌唱的需要做出的,它们性质是相同的,都属于音乐文学。
不同点:①词不可以随意增减字数,曲则可在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②在用韵上,词韵比曲韵的规定来得严格。
③词的用词较为典雅,曲则可雅可俗。
包括《诗经》(最早的诗歌,如《关雎》《蒹葭》)、楚辞(屈原创作的一种诗体,如《离骚》)、汉赋(汉代流行的体裁)、汉乐府(叙事性强,如《庭中有奇树》《十五从军征》)、魏晋南北朝民歌(多抒情,如《木兰诗》)、建安诗歌(以曹操父子为代表,如《观沧海》)、陶诗(陶渊明的诗,如《饮酒》)等,包括题目中有“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梁甫行》、吟《白头吟》”等的古诗也属于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一般不讲究对仗,押韵较自由,内容丰富。
初读诗歌明体裁
听范读,把握不同体裁诗歌的特点。
五首诗的体裁,按顺序依次是:
乐府诗 歌行体 宋词 律诗 元曲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任选其中一首,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环节
理解诗意悟诗情
理解诗意悟诗情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方式方法:
读题目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以及诗人的心情、感情)
看作者
析内容
找意象
抓关键词句
赋予了情感的“景、物”就叫意象,借助意象辨别情感
熟悉作者的生平,就能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把握他诗歌的情感
借助注释分析诗句主要内容
抓住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词;
抓中心句、主旨句(一般在末尾)
作品 主要内容 作者情感、主题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过零丁洋》
《南乡子》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下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细读诗歌,结合刚才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具体内容,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题,试着填写下面的表格。
理解诗意悟诗情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了。”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歌行体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交错,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空留一行马蹄印迹。
过零丁洋 (律诗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个人一生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成为元兵的俘虏自此我孤苦无依。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词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太多了。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曲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作品 主要内容 作者情感、主题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归京》
《过零丁洋》
本诗叙述了一位老人,十五岁参军、八十岁才回家,发现家中已是破败不堪,一派荒凉,空无一人的景象,痛苦而哭。
本诗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送别,诗人不仅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奇丽、奇寒、奇特的雪景,写了将士在奇寒边塞仍戍守的爱国之情,也写了送别归京友人的场面。
表达作者对西北边塞奇异壮丽雪景的喜爱,体现了英雄气概;也表达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对归京朋友的不舍及友人离去后无限惆怅之情。
此诗是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过零丁洋时所作。前二句,作者回顾平生经历;中间四句,写了国家和个人的相同境遇及当前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末二句写作者坚贞不屈,选择以死明志。
全诗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以死明志、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作品 主要内容 作者情感、主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本词三问三答。上片写景,遥望中原美景,想到大好中原已沦落到金人之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引发历史兴衰的感慨;下片抒情,以孙权自比,借古讽今,借孙权的年轻有为和盖世武功讽刺南宋朝廷。
通过望神州,表达北宋沦陷的痛苦;对孙权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孙权那样金戈铁马、收复中原、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又借古讽今,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昏庸无能,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主要写从秦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对百姓沉痛的感慨。
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第三环节
赏读名句知手法
赏读名句知手法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从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达方式等角度赏析以上三句千古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读名句知手法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一夜大雪,树上挂满雪花,天明一看,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犹如昨天吹来了春风,而使千树万树梨花怒放。诗人以梨花喻冬雪,用春景写塞外冬景,匠心独运,构思奇巧,极为新颖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名句。
赏读名句知手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自古以来,人难免一死,为国家而死,一片丹心光照千秋、永垂史册。这两句话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赏读名句知手法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无论哪个朝代的兴盛灭亡,受苦受难的都是百姓。这句诗运用对偶、互文手法,恰当写出了朝代更替带给老百姓的痛苦之深,这是作者怀古而抒发的议论,是这首曲的曲眼,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课堂总结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
——第六单元导读
主题:心忧家国,且战且歌
课
后
作
业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我们要想记住这些瑰宝,就必须通过学习和吟诵,去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课后熟练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初中九年级语文
心忧家国 ,且战且歌
——《诗词曲五首》群文阅读
第二课时
目
录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比较阅读潜思索
第四部分
知人论世巧创作
诵读诗词话战争
分类剖析觅规律
第一部分
壹
印
诵读诗词话战争
诗词中的战争百态
五首古诗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战争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人词人们以不同的视角表达着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和认识。请同学们结合诗词内容,思考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并补全表格。
印
作品 视角 内容 认识和态度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坏》 爱国将领 登楼远望 怀念故土 感叹历史兴衰
《过零丁洋》 忠贞为国
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
《山坡羊˙潼关怀古》 历史观察者 潼关的险要 抒发兴亡之感
终身征战垂老还乡的老兵
戍边将士
战败被俘的爱国志士
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
仰慕英雄
杀敌报国的一腔豪情
表现兵役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对战争的厌恶
不畏艰苦昂扬勇毅的精神风貌
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山河破碎
身世浮沉
我思故我在
五首诗,五种视角,五种情怀和态度。或现实、或热血、或警醒,都让我们思绪万千,请大家思考:我们该如何去看待战争呢?
情热血
残酷
豪情
大义
家国
战争留下的是鲜血、是落寞、是毁于一旦的家园、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报国无成,战败被俘,我们看到的是生无所愧死无所患的一片丹心和忠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为了平定边陲,为了抗击外敌,将士们英勇杀敌共赴国难。保家卫国时,我们看到的是正义之师的勇武和豪迈……
但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从来都是不尚杀伐,用战争赢和平,用战争换安定,用战争保家国,为了正义而战,为了不再战而战……
我思故我在
贰
印
分类剖析觅规律
请同学们依据求同存异的原则,发掘一下这五首诗词曲中哪两首可以放在一起学习呢,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直接描写战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怀古诗
《过零丁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相同的时代背景
……
语言风格 ……
方法归纳
诗词求同的切入点:
内容 体裁 时代背景
主题情感
作者
艺术手法
叁
印
比较阅读潜思索
怀古思今
怀古诗是一类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为创作题材的诗歌作品,其特点是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两首词曲的相同点显而易见,都是借写历史人物或历史遗迹来怀古思今。
借用孙权的典故
三问三答
讽刺统治者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爱国 卫国
用问答作结
表现出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借景抒情 化静为动 拟人
用议论点明主旨
表现手法
表达情感
结尾方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坏》
《山坡羊˙潼关怀古》
求同存异相与析
角度一:时代的烙印
——文天祥《过零丁洋》和辛弃疾《南乡子》比较阅读
角度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阅读
肆
印
知人论世巧创作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你的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印
进行扩写创作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加深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知人论世
材料一: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1276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 文天祥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他坚持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代表诗作有《正气歌》《过零丁洋》,遗著有《文山先生合集》。
材料链接
材料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 1204 )或开福元年(1205),当时辛弃疾被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往昔大好河山现已沦落金人之手,触景生情,不胜感慨悲愤。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材料三:张养浩,元代文学家。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元明宗天历二年( 1329),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本已辞官隐居,决意不再涉足仕途的他,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行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这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作于此次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材料链接
材料四:岑参,唐代诗人。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754),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材料五:《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材料链接
挖掘诗词中的留白
①情节的留白
② 场景的留白
③景物描写的留白(声、形、色、态、味……)
④人物描写的留白(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动作……)
⑤思想情感的留白
印
请同学们从本课的五首诗词曲中任选一首,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扩写创作。
扩写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