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轻松跨过这道坎——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直接考查 选择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间接考查 翻译题
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
考点解读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____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______
(3)生而眇者不识日(《眇者识日》):______
(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徐九思传》):_________
看
田地
眼盲
买进粮食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典例探究一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性质的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汉字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2019年江苏卷译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其中“蹀躞”是个疑难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其形旁“ ”推测它可能与“走路”有关,再结合前文“可致千里”,就可以推断其为“小步慢走”之意。
1.钅(金)、木、氵(水)、火、土:与 有关。
2.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 有关。
3.从“马、牛、羊、豕shǐ、犭、 鸟、虫、隹zhuī”者与 有关。
4.从“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 有关。
五行
知识积累
动物
行为
兵器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偏旁 相关 例字 偏旁 相关 例字
纟: 线、织、缝 贝: 财、赃、费
尸: 尾、屑、屏 女: 妖、妈、妇
冖: 冠、冥、冢 系: 索、萦、紧
求: 裘 王: 瑾、瑜、瑕
页: 顶、须、颜 目: 眼、睛、盯
皿: 盆、盘、盏 宀、 家、宫、室
攴: 敲 户: 房、扉、扃
歹: 殒、殁、殉 片: 牍、牒、牌
禾: 稻、秧、稼 月: 脍、肥、胖
丝麻
身体
笼罩
毛皮
首
器具
敲击
死亡
金钱
妇人
捆绑
眼
房舍
文件
五谷
玉器
肉
房舍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____________________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_________________
(4)虽蒙宽宥,犹执谦退:___________________
(5)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与“怨”同义,怨恨
与“拔”同义,提拔
与“短”反义,长
与“宽”同义,宽恕
与“乱”反义,安定
典例探究二
方法二:邻字推断法
方法二:邻字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同或相近意思,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如2016年全国Ⅲ卷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其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来推断出其为“正直”义。
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
难点突破:
同义复词: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几个语素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为陪衬音节。
对点提升2.找找偏义复词,并解释意思。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3)蒙故业,因遗策。
(4)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5)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不周密,粗疏
丢弃
典 例探究三: 推测下列划线词语的词义。
被
沿袭
败逃者,逃亡的人
方法三:结构推断法
方法三:结构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2)其家甚智其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5)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
动→为动用法,为……而死
形→动,说坏话
名→状,每天
形→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名→动,照
典例探究四.推测下列划线词语的词义。
(1)入城,隳池踏田,民怨。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3)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4)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
(5)岁凶,汝(地点)旁诸县多盗。
(6)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登记——籍吏名,封府库
年成不好——凶年不免于死亡
约定——不期而遇
典例探究五.推测下列划线词语的词义。
毁坏——隳名城,杀豪杰
差错——屡试不爽
明白——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方法五:联想推断法
联系教材: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联想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你能推断出“弄璋”和“弄瓦”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方法六:语境推断法
典例探究六
方法六:语境推断法
理解实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
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整体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
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时,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对该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2)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欺骗
聪明
对点提升.推测下列划线词语的词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赢粮而景从。
(3)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4)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通“影”,像影子一样
通“背”,违背
通“胸”
通“早”
方法七:通假推断法
典例探究七
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方法七: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
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
(3)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4)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5)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通“雇”,雇佣
通“屎”,粪便
通“赈”,赈济
通“赐”,赏赐
通“嘱”,嘱咐
对点提升.推测下列划线词语的词义。
方法小结
一、字形推断法
二、邻字推断法
三、结构推断法
四、语法推断法
五、联想推断法
六、语境推断法
七、通假推断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练习.请运用实词推断的方法,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金兵内侵,昭率老幼婴城,(抵御)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乘机大声叫喊),杀获甚众。
婴:缠绕、环绕。(课文:而刘夙婴疾病)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课文:夜缒而出)
薄:逼近。(课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jué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被:通“披”,将衣物披搭在身上。
鬻:卖。
操:持,拿。
攫:掠夺。
徒: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