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2 13: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记录
主备人: 审核人:
年级 高 二 年级 学科 历史
课题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型 新授 本册第 1 教时 总第 1 教时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 1 教具安排 PPT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历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时代背景,理解选官制度和管理制度演变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2.分析不同时期选官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特征与作用,理解选官制度与管理制度是历代王朝正常有效运行和统治稳定的重要内容。
3、分析选官与管理制度演变的趋势,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走向。
重点 中国古代历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时代背景与特征
难点 中国古代历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趋势
教学 方法 结合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纲要上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运用唯物主义史观,从专题角度纵向梳理和分析,理解选官与管理制度与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聚焦某一王朝时期的制度演变,具体分析制度背后人与国家、人与制度的勾连。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导入: 教师:右图反映秦朝开创的______制度,后世沿用。 学生: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在这种制度下,中国由皇帝和官吏共同管理,其中官员的选拔录用和管理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 新课讲授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官员选拔制度 教师:展示表格,完成选官制度的梳理 学生:梳理表格 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 教师:思考1:为什么西周实行世官制? 学生: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即贵族统治,大小贵族依靠高贵血统和家族权势世代把持政治权力。 春秋战国的选官制度 教师:思考2:为什么要改变选官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变化,分封宗法制逐渐瓦解。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变法图强,重用人才。 【展示】资料: 齐国管仲“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管子》 墨子“尚贤,政之本也”。——《墨子 尚贤》 秦朝的选官制度 教师:秦朝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法家思想立国。 4、汉朝的察举制 教师:思考3:如果说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察举制是什么类型的制度? 学生:举荐制 教师:思考4:你再看举荐制度下,谁起主要作用? 学生:举荐的官员 教师:思考5:科举考试以分数为标准来选拔人才,察举制的优势在哪里呢? 学生:举荐官的个人考察 教师:思考6:举荐官以州郡长官及大臣担任,如果政治清明能够正常运作,如果政治腐败,则举荐官会发生徇私舞弊。被举荐者沽名钓誉,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察举制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那么,后世的科举考试就严密客观些,但分数可以说明此人工作能力强?你认为适合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察举制的另一特点是分科取人,有具体的标准,如常科中的孝廉、茂才,特科中的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这个就体现了专业性。 思考7:这些选官的标准里体现了“以德取人”。这反映了汉代什么样的治国理念? 学生:儒家以德治国和以孝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任人唯贤发展为完善的察举制。察举制不只看能力,还要看道德,给民众做道德表率,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 教师:思考1:对比科举考试制度,大中正、中正官采取的什么类型选官制度? 学生:举荐制,通过考察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品级。 教师:思考2:面对当时政治制度的变化,由中央任命大中正、中正官来选拔人才,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思考3:阅读教材史料《晋书 段灼传》,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什么问题? 学生:上品以家世出身来评定 教师:思考4、这种现象反映了魏晋以来政治制度的什么变化? 学生:魏晋以来地方门阀士族阶级崛起,士族政治形成,皇权被削弱,中央集权被削弱。 【展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二)官员管理制度 教师:展示表格,完成管理制度的梳理 学生:梳理表格 1、上计考核制度 【展示】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集簿》木椟700余字,记录了西汉末年东海郡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的配备、农业、民政、财政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 教师:思考:这件集簿在汉朝起什么作用? 学生: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也是中央了解地方的重要资料。 教师:战国时期出现,秦汉完备。汉代法规《上计律》。 上计由丞相、御史府主持。 汉代考核,一般是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 逐级汇总。县汇集郡,郡汇总中央 根据政绩成为赏罚的依据。 赵广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升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思考: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有利于提高吏治水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监察制度——中央监察体系(御史大夫为首)与巡视地方监察体系 教师:思考:汉武帝时期,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可以监察地方,说明了什么? 学生:加强皇权,同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师:思考:东汉末年监察州变为了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中央集权的弱化,地方势力的增强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师:展示表格,完成选官与管理制度的梳理 学生:梳理表格 (一)科举制 教师:思考1:为什么隋炀帝要实行科举制? 学生:主要原因:1、南北朝以来,战争不断,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2、隋朝初期,国家实行均田制,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阶层崛起,打破豪门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教师:科举制最重要的是考试的选拔方式。 【展示】考试的源流 教师:思考2: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学生: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客观,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 官吏人才来源。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有利于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把选拨官吏任命的权力对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展示】 教师:思考3: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什么? 学生:1、隋唐至宋实行的科举制,社会的流动性增强,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有利于官员素养提高和社会稳定。 2、唐宋时期入仕群体中非寒门子弟仍占优势。 【展示】唐宋时期的门荫、恩荫制度,唐代法律规定,皇亲国戚、有封爵者可以门荫,五品以上官僚子孙也有资格门荫;六品到九品官子弟,可以从“品子”出仕。明清时期,特权缩小。 (二)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 教师:思考1:阅读教材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说明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及其作用 学生:隋唐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考核严格。 作用:有利于提高吏治的水平,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思考2:中央对官员的考核注重德行,反映了什么? 学生;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 教师:思考3: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监察的对象是大臣,宋朝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反映了什么? 学生:相互制约,皇权的加强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师:展示表格,完成选官与管理制度的梳理 学生:梳理表格 教师;思考1: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官员选拔与政府学校紧密结合。 考试内容单一化,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进士出身很显赫。 考试时间漫长。 教师:思考2: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成熟,与政治制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走向顶峰,对社会控制增强,反映在科举考试思想上的控制加强,而且与学校结合紧密,不可避免走向僵化,阻碍社会进步。 【总结】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整理本课思维导图
预习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