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维度——以初中语文八年级8《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说明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维度——以初中语文八年级8《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20:2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明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维度——以《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为例
我在部编版八下说明文《时间的脚印》的备课中,先后有三次教学设计。这让我反思,一篇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答案是一定要从几个维度来考虑:微观角度,考虑“这一篇”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要服从于整体性;宏观角度,考虑“课标”中对说明文阅读的语文素养的要求,考虑“单元”整体关照下的教学目标;课型角度,考虑“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如何配合,如何关联。这样设计教案,进行教学,才会突出重点,才有实效,才能真正理解
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通过备课、研讨、试上、修改、再上的教学过程,我前后有了三次教学设计。在这三次教学设计中,我总结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关注的几个维度。
一、微观把握的维度:说明文教学要有“这一篇”的意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它的独特性,包括说明文。我们在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要做的事是研读“这一篇”文本。
(一)我查阅了教参中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综上所述,教参倾向于教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和说明文的科学思维。所以我把这三条教学重点全部纳入自己的备课中来。
“教学说明文,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说明文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主动去改变,主动去研究课文,研究文本特质,发现‘这一篇’说明文文本的独特之处。”②《时间的脚印》这篇说明文涉及到地质学生物学的知识,文中多处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以便让读者读起来容易一点,感兴趣一点。这是这一篇说明文的特性,我们正常应该把语言放到教学重点里来。
(二)为了进一步确认以上教学重点,我查阅了知网相关资料。
我以知网为依托,以“时间的脚印”为篇名,共搜索到五篇与这篇课文相关的教案及论文。
其中吕高超老师的论文《让沉寂的脚印活动起来——<时间的脚印>动态写作技巧》着重分析了动词以及拟人、比喻等修辞让文章中阐述的事理生动有趣,这更使我觉得本课中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必教无疑。知网上另外两篇教案,也都将本文的语言纳入了教学目标中。
看到他的自述中的一段文字:“因习地学,得窥天人古今之变,斯人也,确渺如沧海之一粟,而在历史演变之长流中,长江亦须臾之存在,无足羡也。”心中一阵窃喜,以为找到了对这篇课文的更深的解读: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人生,以科学的理性态度来看待自我,这样,将获得一种豁达、忘我的人生态度,从而从容面对生命历程。
所以我有了第一次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体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默读全文(这部分涉及说明对象)
要求:1.思考本文作者想向读者说明一个什么事理?
过程:学生回答,老师指正。
明确:本文作者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从而说明了“时间的脚印”这一事理。
二、整体感知(这部分涉及到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如果我是作者,为了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要先列出本文提纲。请再次默读全文,为作者列一下提纲。(提醒关注文中的关键句、单独成段、设问句的句子)
三、分析推理(这部分涉及到科学探索的思维方法。科普的最终目标:希望人们用科学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如果我是作者,我是如何分析推理出我要说明的事理的呢?以22—29段为例谈谈。
四、赏析品味(这部分涉及到说明文语言)
如果我是作者,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我是如何写好本文呢?
动态写作技巧:1、动词2、拟人、比喻等修辞以5—21段为例谈谈。
五、深入挖掘(这部分涉及文本深度解读。)
如果我是作者,我仅仅是想激发同学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吗?(投影出示作者自述)
因习地学,得窥天人古今之变,斯人也,确渺如沧海之一粟,而在历史演变之长流中,长江亦须臾之存在,无足羡也。——陶世龙
明确: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人生,以科学的理性态度来看待自我,这样,将获得一种豁达、忘我的人生态度,从而从容面对生命历程。
二、整体关照的维度:说明文教学要有“课标”“单元”的意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要有“课标”“单元”整体关照的意识,整体教学就像从一滴水流向河流,变割裂为关联,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透彻的学习。
(一)我查阅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阅读要求达到的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由此可见说明文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非常重要。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篇说明文都要达到的,所以不能删。而且课标中并没要求对说明文做过多的解读,所以上面教学设计中的第五个环节深度解读形式大于内容,必须删。
(二)我翻阅了教参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3.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在单元目标里,并没有对说明文语言做出要求。王荣生教授提出了一堂语文课的九级累进标准,其中第九级标准是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④单元教学目标就非常切合学生的需要。《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比事物说明文更难以理顺说明顺序。所以较之于简单的说明文语言的教学,教参中单元目标认为就事理说明文而言,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更重要。因此我考虑删去本课的说明文语言的教学。
综上所述,第一次教学设计中的第四个环节赏析品味(这部分涉及到说明文语言),第五个环节深入挖掘(这部分涉及文本深度解读。)都要删去。这就是我的第二次教学设计。
三、课型配合的维度:说明文教学要有“教读与自读”的意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同一单元内的教读课文、自读课文是互相配合,共同达成单元目标的。所以我们在备课,设计教案时,不能只关注“这一篇”“这一单元”,还要从“教读与自读”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使得学生在教读课文中获得的能力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
(一)我罗列了本单元教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因为《时间的脚印》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部编版教材的编者意图:用教读课文中学会的方法去教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因此,我需要去研读本单元的教读课文。本单元共有两篇教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其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由这两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可见本单元教读课文所学的知识点为筛选主要信息,梳理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二)为了印证两篇教读课文的所学,我研究了两篇课文后的思考探究。因为思考探究部分是用来检查本文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
《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
1.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自主提取信息,提高概括能力。
2.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思考探究:
1.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在的推理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的逻辑链条,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两篇教读课文的思考探究再次印证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自主提取信息,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的习惯。
根据以上对教读课文的研读,以及教读课文对自读课文的迁移作用,用已知去学习未知的规律,我将教读课文中学会的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和说明顺序的知识直接在《时间的脚印》教学过程中投影出来,以带动和引领学生的自主阅读。
所以我有了第三次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文章,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分析推理、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默读文章,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分析推理、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默读全文,要求以500字/分钟的速度。
读完后,合上书,让同学们说说还记得文章中讲了什么?(同学们一般都说的是现象,不能抓住主要信息。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现象到本质。)
注意事项:进行这一步时,让学生尽量用不少于500字/分钟的速度,学生慢了,老师要适当提醒速度。学生讲自己所记得的内容时,尽量让学生讲全。
学生的答案一般为:铜壶滴漏;岩石被破坏、移动、沉积、胶结的过程;1米厚的岩石记录多长时间的脚印;水平和歪斜的岩石;砾石;不同颜色的岩石在不同气候下形成;生物化石:长毛象、琥珀;三叶虫化石、树木化石等。
二、观看图片资料(基本上是学生以上所讲的现象,加深学生的印象,辅助学生理解本文。)
三、第二次默读全文,要求筛选主要信息。(问题要有针对性:为自己刚才所说的现象找到所说明的事理)
先回顾教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
1.寻找段落中心句
2.寻找设问式语句
3.寻找过渡性语句。
再运用所学的方法,为自己刚才所说的现象找到所说明的事理,即主要信息。找完之后,提出新的方法:
1.关注单独成段的句子
2.提取关键词
学生答案为:岩石记录了破坏到生成过程的历史痕迹;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岩石说明着气候的变化;岩石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岩石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岩石记录时间只是大自然中的帷幕一角。
四、第三次默读自选段落,从说明顺序的角度分析一下现象和事理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的?
先回顾教读课文学过的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先总后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思考自选段落的说明顺序。
老师可以示范一例,如27—28段。是从概括到具体,从事理到现象,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如:27段先写“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28段为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的例子。从“很多地方”发现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就说明“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正是由于当时海洋的“宽广”,才会在“很多地方”留下了“时间的脚印”——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同理,石炭纪时代地球气候“温暖而潮湿”,才会在那个时代留下“许多”“时间的脚印”——“高大”树木化石。因为第四纪冰河时期太冷了,才会在那个时期留下“时间的脚印”——长着长长的毛的“象”和“犀牛”的化石。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了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再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到“还有一些”,说明了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学生自选段落分析。
五、整理全文说明顺序,从而进一步理解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在梳理整篇的过程中,可以追问一些问题,比如课文9到14段可以删掉吗?课文23到24段可以颠倒吗?
反思这节《时间的脚印》的公开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我深刻认识到说明文内容确定一定要从以上三个维度考虑进行教学,才能突出重点,有效落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