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课堂目标】
通过学生讨论和分析的方式学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课前导入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 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课堂活动一:画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洋流图及海气交换图
新几内亚
澳洲东北部
等地
秘鲁
厄瓜多尔
等地
太平洋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大气环流及影响
沃克环流
气流上升
气候高温多雨
热
冷
近海面风向(东南风)
表层海水运动方向
气流下沉
气候干旱少雨
课堂活动二:将学生分为两组,根据提供的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别在黑板上画出沃克环流的变化并进行讲解。
探究一:
一组:结合太平洋等温线图探究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原因及沃克环流的变化。
二组:探究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发生原因及沃克环流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
成因: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减弱甚至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赤道附近海区温度异常升高,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沃克环流异常
东太平洋
西太平洋
拉尼娜现象:
成因:东南信风加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海水变冷,西部海水温度增高。
探究二(结合材料):
一组:探究厄尔尼诺发生时对赤道附近南太平洋东西沿岸的影响。
二组:探究拉尼娜发生时对赤道附近南太平洋东西沿岸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影响
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亚东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粮食减产。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南美西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亚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太平洋东部秘鲁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
影响:
C.赤道附近的大洋东侧离岸风变弱,上升流变弱,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变少,渔场大量死亡减产(秘鲁渔场)
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
拉尼娜现象
影响:
a.赤道附近大洋东侧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
b.西侧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拉尼娜现象
影响:
c.赤道附近大洋东侧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探究三:
一组:探究厄尔尼诺发生时对我国的影响。
二组:探究拉尼娜发生时对我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对我国的影响:
a.使冬季风变弱,出现暖冬现象
②夏季使我国夏季风变弱,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季变短,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对我国的影响:
c.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变少
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对流较弱),且台风路径偏东(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弱)
拉尼娜现象
对我国的影响:
a.使冬季风变强,冬季较正常年份更冷(冷冬),常发生雪灾、牲畜冻死,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
b.使我国夏季风变强,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早去得迟、雨季变长,可能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
c.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偏多,且台风路径偏西。
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高对流较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强
课堂小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B
厄尔尼诺
拉尼娜
东太平洋海水水文异常下降
西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上升
沃克环流增强
东太平洋沿岸气候更干旱,渔业增产
西太平洋沿岸降水偏多,我国出现冷冬、南旱北涝、台风多发
东太平洋海水水文异常上升
西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下降
沃克环流异常
东太平洋沿岸洪涝,渔业减产
西太平洋沿岸干旱,我国出现暖冬、南涝北旱、台风偏少
课前导入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 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当堂达标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两种相反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在厄尔尼诺年份,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地区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2.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B.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C.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D.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
C
D
作业:
1、搜集近20年气象灾害中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案例。
2、完成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