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9 16: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穿井得一人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 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了解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卫国濮[pú] 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听录音,读准字音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 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顺接连词
溉,洗涤。
汲水,从下往上打水。

等到
告诉
得到,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因此(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挖井得一个人。”
解释文意
有闻而传 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 闻 之 于宋君。
听到
传播
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
得到,这里指“发现”
谈论这件事
使听见
向、对
译文: 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给其他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使(他)听到这件事。
解释文意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之使,非 得一人于井中也。”
派遣
这件事

回答
这里指“节省”

劳动力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这里指“发现”

解释文意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传闻
比得上
像这样
听说
译文: 寻求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说。
定语后置:若此求闻
解释文意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所以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居住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这个消息:“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寻求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解释文意
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词
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宋之丁氏
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听说
消息
使知道
国人道之
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
整体感知
1、这篇寓言的叙事三要素:
起因:丁氏在家挖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
经过:被人误传说他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结果:最终传到了国君的耳朵里,丁氏出来解释,真相大白。
整体感知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整体感知
3.从这个故事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整体感知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课文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